员工规章制度算劳动合同吗
⑴ 员工没签合同,已没签公司规章制度,员工没有签字,生效吗
如果是劳抄动合同,员工没有签字,但已经开始履行,该合同是有效的,可以要求员工补签。
如果是公司规章制度,在员工加入公司之前已经制定并且对其他员工有效的,对该员工也应该生效,也可以将制度出示给该员工并要求其签字。
⑵ 劳动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区别
劳动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区别如下:
1、参与主体和制定要求不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规章制度制定也是劳资双方共同决定的事项,需要经过民主程序,最后通过平等协商程序确定。但是,规章制度制定时对劳资双方“共决”的要求比较低。
2、内容指向不同。规章制度、劳动合同、集体合同都会涉及到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内容。但是,三者的内容指向与侧重点是不同的。劳动合同中的内容是企业与单个劳动者约定的事项。集体合同与规章制度的事项一般来说都是适用企业和全体劳动者之间的事项。就同一问题而言,集体合同与规章制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对于工作时间事项的规定,集体合同侧重于工时标准以及延长时间的工作要求,主要目的是对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上进行保护,而规章制度侧重于规定实行哪一种工时制度、上下班时间以及违反规定的处理等,主要目的是要求员工遵守工作时间。再如休假制度,集体合同和规章制度也都会涉及,集体合同主要侧重于为劳动者享有各类假期提供保障,而规章制度主要侧重于员工请假的手续、要求以及违反的后果等。
3、实施方式不同。规章制度的实施主要靠企业通过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来落实,在实践中,一般是通过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来督促员工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维护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作为双方的协议,主要靠协议的约束力来确保落实。
4、效力范围不同。规章制度的内容是集体性的,它的效力范围也是整个企业,对象是全体员工。集体合同的效力范围一般也是适用整个企业,针对特定群体的集体合同仅适用特定的群体,如企业内部的女员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仅适用企业内部的女员工。劳动合同的效力仅适用于企业的单个劳动者,对其他劳动者无法发生法律效力。
5、效力等级不同。规章制度、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效力等级如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问题,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处理劳动争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如果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规定的事项不一样,那么三者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因为从法律规定来看,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都具有法律效力,三者对不同的事项作出不同规定的,各自在各自的范围内适用。其次,如果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对同一事项作出规定且规定的内容不一致定的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
第51条规定:“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可以订立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⑶ 员工手册算劳动合同吗
法律分析:一、劳动合同与员工手册(规章制度)这二份文件的性质不同,不能互相构成组成部分。 劳动合同在性质上属于合同、协议,既然是合同,那么必然是合同各方协商而订立,至少表面上劳动合同也是双方协商订立,而不是公司单方面制定。(实际上合同条款大部分都是公司定的,但是形式上是双方协议的。)而员工手册(规章制度)不是合同,而是公司单方面制定,只要内容合法,并且在制定的程序上征求了员工或者员工代表的意见,员工手册就可以适用。虽然说劳动法律要求企业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征求员工意见,要有民主程序,但是,这与作为合同的一方协商订约是完全不同的。 二、劳动合同和员工手册的修改程序也不同。 劳动合同的修改,变更劳动合同的内容,尤其是工资、职位等主要条款,需要员工与单位协商一致才可修改,至少原则上如此。 而员工手册的修改,由单位单方面制定和修改,当然,如上所述,只要修改内容合法,经过民主程序征求员工意见即可。 如果说“员工手册构成员工劳动合同的组成部分”,那么直接的结论就是:员工手册的制定、修改,都要象劳动合同那样,双方协商一致才可以制定、修改,如此一来,单位在订立规章制度、以及根据企业发展调整规章制度时,要象订立合同那样,与每个员工协商。单位的员工管理权,如何有效进行。既然“员工手册构成劳动合同的组成部分”,那么劳动合同所指向的员工手册,必然是劳动合同所说的当时有效版本的员工手册,而无法指向后来修改的员工手册,因为,除非后来的员工手册员工本人同意修改,否则新修改的员工手册对该员工无效。这样,想当然的二句话,就导致员工手册的适用产生了障碍。 王建宁律师建议:直接删除上述不正确且多此一举的二句话。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员工应当遵守公司的员工手册(规章制度),包括现行有效的、以及公司不时修订的员工手册。 在员工手册中直接规定:员工应当遵守公司的员工手册(规章制度),包括现行有效的、以及公司不时修订的员工手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条 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⑷ 我跟公司签了一个公司的规章制度算不算是劳动合同
规章制度不算劳动合同,但是如果劳动者在上面签字的话,视为劳动者对规章制度的确认,上述规章制度对劳动者是具有拘束力的。规章制度跟劳动合同是不同的。劳动合同必须具备劳动合同法约定的必备条款,而规章制度一般都是作为劳动合同的附加条款来签订的。
法律分析
劳动合同需要具备法律规定的必备条款,公司的规章制度不同于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以劳动合同作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势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这是由于劳动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也是千变万化的,不同行业,不同单位合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各不相同,国家法律法规只能对共性问题做出规定,不可能对当事人的具体权利义务做出规定,这就要求签订劳动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劳动合同是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深感经营或工作需要确定录用劳动者的条件和方式数量,并且通过签订不同类型不同期限的劳动合同,发挥劳动者的特长合理使用劳动力。劳动合同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劳动争议。劳动合同明确规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这既是对合同主体双方的保障又是一种约束,有助于提高双方履行合同的自觉性,促使双方正确行使权力,严格履行义务。因为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有利于稳定劳动关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条 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第十七条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三)劳动合同期限;(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六)劳动报酬;(七)社会保险;(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