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海关法规
Ⅰ 何谓 保税政策
保税Bǎ来o shuì(protective tariff; protective trade)是指经海关批准,对自进口货物暂不征税,而采取保留征税予以监管。
保税货物:保税货物是指进口时还不能确定该货物是否一定在国内消费,经海关暂时不办理纳税手续,待该货物最后在国内消费或者复运出境时,再对其征税或免税,办理纳税结关手续。如暂口货物、加工贸易进口货物等。
保税货物进口时,按照海关审定的到岸价格征收海关监管手续费。按照海关规定,经营保税业务的单位,应当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经过海关批准,并办理注册手续。
减、免税货物,是指按照《海关法》、《进出口关税条例》和其他有关法规,进口时准予减征和免征关税(包括进口环节值税)的货物。
Ⅱ 保税的定义是什么
保税的定义是指经海关批准,对进口货物暂不征税,而采取保留征税予以监管。
1、保税货物:是指经海关批准未办理纳税手续进境,在境内储存、加工、装配后复运出境地货物。保税制度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应用,使这一制度涉及的保税货物成为进出口货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关程序与一般进出口货物有着明显区别。保税货物的一般含义是指"进入一国关境,在海关监管下未缴纳进口税捐,存放后再复运出口的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对"保税货物"的定义是:"经海关批准未办理纳税手续进境,在境内储存、加工、装配后复运出境的货物。"
2、减、免税货物,是指按照《海关法》、《进出口关税条例》和其他有关法规,进口时准予减征和免征关税(包括进口环节值税)的货物。
保税制度是一种国际通行的海关制度。是指经海关批准的境内企业所进口的货物,在海关监管下在境内指定的场所储存、加工、装配,并暂缓缴纳各种进口税费的一种海关监管业务制度。上述货物则称为保税货物。
3、保税区: 保税区亦称保税仓库区。这是一国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受海关监督和管理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保税区能便利转口贸易,增加有关费用的收入。运入保税区的货物可以进行储存、改装、分类、混合、展览,以及加工制造,但必须处于海关监管范围内。外国商品存入保税区,不必缴纳进口关税,尚可自由出口,只需交纳存储费和少量费用,但如果要进入关境则需交纳关税。各国的保税区都有不同的时间规定,逾期货物未办理有关手续,海关有权对其拍卖,拍卖后扣除有关费用后,余款退回货主。
Ⅲ 保税制度的基本特点
保税制度由国家在港口或机场附近设立保税区、保税仓库或保税工厂,外国商品运进这些保税区域不算进口,不交纳进口税。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对保税货物实施监管的过程,反映出保税制度具有批准保税(或保税备案)、纳税暂缓、监管延伸、核销结案的特点。
1、批准保税
进境货物可否保税,要由海关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决定。货物经海关批准才能保税进境,这是保税制度的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
2、纳税暂缓
办理纳税手续,包括办理征税手续和减免税手续。一般进口货物和特定减免税货物都必须在进境地海关或主管地海关办妥纳税手续(包括办妥征税或减免税手续)后才能提取。保税货物在进境地海关凭有关单证册不办理纳税手续就可以提取。但是这不等于说保税货物最终均可以不办理纳税手续。当保税货物最终不复运出境或改变保税货物特性时,需按货物实际进口申报情况办理相应纳税手续。比如加工贸易保税进口货物,因故不能复出口,经批准内销,海关对不能复出口的成品或节余料件等按有关规定对料件进行补税。至于保税货物转为一般贸易进口,“纳税暂缓”的特点更加明显。
3、监管延伸
一般进出口货物,海关监管的时间是自进口货物进境起到办结海关手续提取货物止,出口货物自向海关申报起到装运出境止,海关监管的地点主要在货物进出境口岸的海关监管场所。保税货物的海关监管无论是时间,还是场所,都必须延伸。从时间上说,保税货物在进境地被提取,不是海关监管的结束,而是海关监管的开始,一直要监管到储存、加工、装配后复运出境办结海关核销手续或者正式进口海关手续为止。从地点上说,保税货物提离进境地口岸海关监管场所后,直至向海关办结出口或内销手续止,凡是该货物储存、加工、装配的地方,都是海关监管该保税货物的场所。所以,“监管延伸”也是保税制度的一大特点。
4、核销结关
一般进出口货物是放行结关。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及其代理人向海关申报后,由海关审单、查验、征税、放行,然后提取货物或装运货物。在这里,海关的放行,就是一般进出口货物结关的标志。保税货物进出口报关,海关也加盖“放行章”,也执行放行程序。但是,保税货物的这种放行,只是单票货物的形式结关,是整个监管过程的一个环节。保税货物只有核销后才能算结关。核销是保税货物监管最后一道程序。所以核销是保税 制度区别于海关一般进出口货物通关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Ⅳ 什么是海关保税区
保税区,顾名思义,是实施保税政策的特定区域,按《保税区海关监管回办法》答,“保税区是海关监管的特定区域”,这是目前最高层次的官方界定。《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是国务院批准的,其效力等级为“行政法规”。但这种界定,只是一种概括性的抽象的界定,只涉及到保税区概念的外延,因为海关监管的特定区域不仅只有保税区,还有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这些特定区域各具特色,各有长处,但是共性是“属于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
参考:http://www.customslawyer.cn/Special/bsq/
Ⅳ 海关稽查与保税核查的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核查办法》规定,保税核查是指海关依法对监管期限内的保税加工货物、保税物流货物进行验核查证,检查监督保税加工企业、保税物流企业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内保税业务经营行为真实性、合法性的行为;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稽查条例》规定,海关稽查是指海关自进出口货物放行之日起3年内或者在保税货物、减免税进口货物的海关监管期限内,对被稽查人的会计账簿、会计凭证、报关单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和有关进出口货物进行核查,监督被稽查人进出口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单从定义上看,除了检查的范围不同,稽查的范围、稽查的面更广以外,就保税而言,都是对业务经营行为和进出口活动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进行检查监督。正因为如此,如果不能从理论上对二者进行明确的界定,势必会对海关整体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和谐的关企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事实上,二者本质上是有一定区别的。
(一)主体不同。保税核查由海关保税监管部门组织实施,实施核查时,出示海关核查证,无论是对保税加工业务核查、保税物流业务核查,还是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核查,都是其实施保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税管理的一种手段、一项措施。海关稽查则由海关稽查部门组织实施,进行稽查时,出示海关稽查证,对保税业务或监管场所实施稽查,是海关保税管理活动的延续,是对海关保税管理活动的补充和完善。
(二)对象不同。保税核查的对象可以是所有从事与保税加工业务有关的企业,只要海关保税监管部门认为必要的,就随时可以对保税加工业务、保税物流业务或者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经营、管理和纳税情况进行核查;而海关稽查的对象则应该重点是依据举报或根据年度稽查工作计划确定的稽查重点经科学遴选确定的有涉嫌违法行为的保税企业,或者是需要验证稽查的企业。即便是常规稽查,也是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的。如果海关稽查在选案上不进行甄别,那么与保税核查发生重复,甚至是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三)程序不同。保税核查主要由以下3个环节组成:(1)核查准备:根据需要确定被核查人,编制海关核查工作方案。(2)核查实施:必要时,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参与保税核查。(3)核查处理:不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可以采取责令补办相关手续、责令限期改正和责令按照有关规定提供担保等处理方式;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移交稽查、缉私部门依法处理。
海关稽查由以下4个环节组成:(1)稽查准备:选查是稽查准备与核查准备的不同所在。(2)稽查实施:必要时,可以暂时封存其账簿、单证等有关资料,还可以封存有关进出口货物。(3)稽查处理:可以补征、追征偷逃税款,有违规行为的,依法处理。(4)强制执行。在海关规定的期限内未按规定补缴税款的,可以采取强制执行的措施。违反海关相关规定的,可以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直至做出取消其报关资格的处罚。
由于在管理链条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不同,可以看出,海关稽查比保税核查更具强制力。
(四)目的不同。保税核查是由于保税管理上的需要对保税企业的某一税种、某一纳税事项或某一时点的情况进行检查和审核,而海关稽查除验证稽查外,一般是为打击偷逃税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对涉嫌违法的保税企业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以震慑犯罪,促进保税企业守法自律,维护海关征管秩序。保税核查基本上属于管理性检查,而海关稽查则属于后续管理和执法性检查双重范畴。事实上,常规稽查、专项稽查和验证稽查也是一种日常性或专门性的海关监督管理活动,不同的是,它属于后续管理的阶段。
(五)职能不同。保税核查主要有3项职能:(1)管理职能。保税核查的作用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保税监管的效能,为实施保税管理提供更真实、准确的依据。(2)规范职能。通过实地核查,可以规范企业的进出口管理行为,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3)增收职能。通过核查,可以把漏征和少征的税款补征回来。其中,管理职能是保税核查的最主要职能。
海关稽查主要有5项职能:(1)防范职能。开展海关稽查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范走私违法行为的发生,它是保税管理的延续、补充和完善。(2)威慑职能。通过对关税和其他违法行为的查发,可以对那些心存侥幸、有潜在违法动机的保税企业起到震慑、警示和教育作用。(3)促管职能。通过稽查可以发现保税监管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加强和改进管理的措施建议,促进保税监管水平的提高。(4)增收职能。海关稽查可以作为堵塞税收漏洞的一道有效防线,追补偷逃税款,减少税收流失。(5)规范职能。通过实地稽查或日常监控,验证企业守法状况或贸易安全情况,动态监控企业进出口活动,规范企业内部管理,促进企业守法自律。其中,防范和威慑职能应该是海关稽查的最主要职能和最基本职能。
(六)时间不同。保税核查一般是在手册核销期或海关监管期内,核销后或海关监管期结束后即视为工作结束;而海关稽查除在保税货物的海关监管期限内开展工作,并作为重点外,如发现偷漏税等违法、违规嫌疑,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手册核销后或者超过海关监管期限3年内,仍然可以依法检查、追缴税款及做出其他处理。海关稽查的建立,延伸了海关监管的时间和空间。
Ⅵ 海关的保税制度是个什么意思
保税制度由国家在港口或机场附近设立保税区、保税仓库或保税工厂,外国商品运进这些保税区域不算进口,不交纳进口税。
保税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受海关监管的特定区域。
保税区与非保税区之间,设置了隔离设施。
海关依照法律规定对进出保税区的货物、运输工具、个人携带物品实施监管。进口货物,可暂时不交纳进口关税存入保税区的保税仓库,再出口也不需缴纳出口税,但输入中国大陆市场则必须缴纳进口税。
目前,中国共设立了15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天津港、深圳福田、深圳沙头角、大连、广州、江苏张家港、青岛、宁波、福州、厦门、汕头、海口、深圳盐田港和珠海保税区。
海关对保税区企业的进出境货物,实行备案制与报关制相结合的申报制 度,即对保税区加工贸易所需进境的料件、转口货物、仓储货物和由保税区运往境外的出境货物,实行备案制;
对保税区与非保税区之间进出的货物和对区内企业进口自用合理数量的机器设备、管理设备、办公用品以及工作人员所需自用合理数量的应税物品,实行报关制。
◆ 保税区内货物的监管 根据海关规定,保税区内的货物可以在区内企业之间转让、转移,双方当事人应当就转让、转移事项向海关备案;保税区内的转口货物可以在区内仓库或区内其他场所进行分级、挑选、刷新标志、改换包装形式等简单加工。
◆ 运入保税区货物的报关 一般货物可以从两种途径运入保税区,一种是直接从境外运入,一种是从非保税区运入。
从非保税区进入保税区的货物,按出口货物办理手续;从非保税区进入保税区供区内使用的机器、设备、基建物资和物品,使用者应当向海关提供货物或物品的清单,经海关查验后放行。
如果货物或物品为进口的,其已经缴纳的进口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不予退还。
◆ 运出保税区货物的报关 从保税区进入非保税区的货物,按进口货物办理手续,海关对此按照国家有关进出口管理的规定实施监管。 保税区的货物需从保税区口岸进出口,或保税区内的货物运往另一保税区的,应当事先向海关提出书面申请,经海关批准后,按海关转关运输及有关规定办理。
◆ 保税区生产企业进出口货物的管理对保税区生产企业的进出口货物,海关实行如下的监管规范: -保税区内生产企业应对其产品及料、件的进口、储存、出口销售等情况,分别建立专门的帐册,供海关核查。
-生产企业进口的料、件应自进口之日起一年之内加工成品销往境外,超过一年,可向海关办理延期一年。
-生产企业进口的机器设备和料、件,因生产加工需要,可在保税区内互相转让、买卖、借用,但必须在30天内向海关备案。 -生产企业进口的料、件,如需要运往非保税区委托加工成品出口,须事先向海关申请登记备案,经海关核准后始可进行。
出区加工的产品应在委托加工合同执行完毕后30天内,向海关办理核销手续,并将产品及剩余料、件,按规定期限运回保税区内。 -非保税区内的料、件,运入保税区内加工的,视同从非保税区运入保税区的出口货物办理海关手续。
如需使用和消耗进口料、件的,应事先保经海关批准,办理进口纳税手续。
◆ 保税区加工贸易货物的监管 -区内加工企业所需进口料、件,须向海关办理进出保税区的备案手续。
-区内加工企业加工的制成品及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余料运往境外时,应向海关办理手续,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免征出口关税。
-区内加工企业将区内加工的制成品、副次级或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余料运往非保税区的,应向海关办理进出口报关手续,并依法纳税。 -区内加工企业全部用境外运入料、件加工的制成品销往非保税区市,海关按进口制成品征税。
-用含有境外运入料、件加工的制成品销往非保税区时,海关对其制成品按照所含境外运入料、件征税,对所含境外运入料、件的品名、数量、价值申报不实的,海关按进口制成品征税。
-海关对区内加工企业进料加工、来料加工业务,不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
◆ 保税区委托及受托加工货物的监管 保税区内加工企业委托非保税区企业或接受非保税区企业委托进行加工业务,应事先经海关批准,并符合如下条件: -在区内拥有生产场所,并已经正式开展加工业务;
-委托非保税区企业的加工业务,主要工序应当在区内进行; -委托非保税区企业加工业务的期限为6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期限的,应当向海关申请展期,展期期限为6个月; -在非保税区加工完毕的产品应当运回保税区,需要从非保税区直接出口的,应向海关办理核销手续;
-接受非保税区企业委托加工的,由区内加工企业向海关办理委托加工料、件的备案手续,委托加工的料、件及产品应与区内企业的料、件及产品分别建立帐册并分别处理。加工完毕的产品应运回非保税区企业,并由区内加工企业向海关销案。
◆ 保税区外贸企业进口货物和转口贸易货物的管理 -保税区内外贸企业可经营区内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为保税区内企业、行政管理机构代理进口自用的物资、生产用料、件和出口产品,但不得代理非保税区企业进口物资,也不得收购非保税区产品出口。
-外贸企业为期内企业代理进出口货物时,海关凭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签订的代理合同和对外成交合同以及其他有关单证验放。
-外贸企业进口的货物运交保税区内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加工、外贸企业代理区内生产企业出口产品以及外贸企业之间对上述货物互相转让时,应持凭双方签订的合同及有关单证向海关办理结转和核销手续。
◆ 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进出货物的监管 根据规定,海关对进出保税区的货物,实施简便、有效的监管,进出的货物,由货物的收货人、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向海关备案。
对进出货物一般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而涉及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境的增值税、消费税,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按下列规定办理:
-区内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其他基建物资,予以免税; -区内企业自用的生产、管理设备和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机器所需的维修零配件,生产用燃料,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物资、设备,予以免税;
-区内企业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元部件、包装物件,予以免税; -区内行政管理机构自用合理数量的管理设备和办公用品机器所需的维修零配件; -转口货物和在保税区储存的货物,按照保税货物管理。
Ⅶ 保税和非保税是什么意思
保税:凡由国外进口的物品再行加工出口,避免日后出口退税的手续,在进口时暂时记账,先免缴关税,称为保税。
非保税:从境外进入保税区, 已办妥纳税报关进口手续的货物。 或从区外进入保税区,尚未办理出口报关手续的货物。
(7)保税海关法规扩展阅读
保税区亦称保税仓库区。这是一国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受海关监督和管理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保税区能便利转口贸易,增加有关费用的收入。运入保税区的货物可以进行储存、改装、分类、混合、展览,以及加工制造,但必须处于海关监管范围内。
外国商品存入保税区,不必缴纳进口关税,尚可自由出口,只需交纳存储费和少量费用,但如果要进入关境则需交纳关税。各国的保税区都有不同的时间规定,逾期货物未办理有关手续,海关有权对其拍卖,拍卖后扣除有关费用后,余款退回货主。
又称保税仓库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海关实施特殊监管的经济区域,是中国目前开放度和自由度最大的经济区域。其功能定位为“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三大功能。根据现行有关政策,海关对保税区实行封闭管理,境外货物进入保税区,实行保税管理;境内其他地区货物进入保税区,视同出境;同时,外经贸、外汇管理等部门对保税区也实行较区外相对优惠的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保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Ⅷ 根据海关法,保税货物是指经海关批准未办理的纳税手续进境,在境内存储,加工,装配后在国内销售的货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抄海关法》对“保税货物"的定义是:“经海关批准未办理纳税手续进境,在境内储存、加工、装配后复运出境的货物。”
保税货物未办理纳税手续进境,属于暂时免纳,而不是免税,待货物最终流向确定后,海关再决定征税或免税。
保税货物经海关核准转为进入国内市场销售时,由货主或其代理人向海关递交进口货物许可证,进口货物报关单和海关需要的其它单证,并缴纳关税和增值税后,由海关签印放行。
所以,保税货物是不可以直接转国内市场销售的。
答案是×。
Ⅸ 进入保税区是不是也需要报关
需要。
《保抄税区海关监管办法》对其有相应的规定:
第二十一条区内加工企业加工的制成品及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余料运往境外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海关办理手续;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免征出口关税。
区内加工企业将区内加工的制成品、副次品或者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余料运往非保税区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海关办理进口报关手续,并依法纳税。
(9)保税海关法规扩展阅读:
《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相关法条:
第十三条从保税区进入非保税区的货物,按照进口货物办理手续;从非保税区进入保税区的货物,按照出口货物办理手续,出口退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海关对保税区与非保税区之间进出的货物,按照国家有关进出口管理的规定实施监管。前款货物或者物品,已经缴纳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的,已纳税款不予退还。
第十四条从非保税区进入保税区供区内使用的机器、设备、基建物资和物品,使用单位应当向海关提供上述货物或者物品的清单,经海关查验后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