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适航管理规章
A. 运输类飞机的持续适航和安全改进规定
Z分部 附则
第26.99条 施行时间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关于《运输类飞机的持续适航和安全改进规定》的编制说明
长期以来,由于运营飞机在结构损伤、电气线路故障起火和燃油箱爆炸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问题,国际民用航空业运营机队的持续适航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为此,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在Aloha航空公司波音737飞机航空事故发生后,正式启动了老龄飞机项目,先后开展了针对结构、电气线路和燃油箱防爆的专题研究。经过多年努力研究,自2007年11月8日起,FAA相继颁布了美国联邦航空规章(FAR)第26部及其第1至4次修正案,在适航要求方面,对电气线路互联系统、结构修理和改装的损伤容限资料以及燃油箱安全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制定了运输类飞机的持续适航与安全改进措施,增加了设计批准证书持有人(DAH)持续适航与安全改进的责任和作用。
为保证我国民用航空运输安全,有针对性地实施运输类飞机持续适航与安全改进的各项措施势在必行,中国民用航空局紧密跟踪和研究国外适航当局在运输类飞机持续适航和安全方面的最新研究动向和规章修订情况,在充分研究上述FAR-26内容和要求基础上,围绕着FAR-26提出的持续适航与安全改进措施,调研我国航空工业和航空运营人实际情况,广泛听取航空业专家意见,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运输类飞机持续适航与安全改进措施,即CCAR-26。
CCAR-26对电气线路互联系统、结构修理和改装的损伤容限资料以及燃油箱安全提出了强制要求,增加了DAH对运输类飞机持续适航与安全改进的责任和作用,对保证运营机队在预防燃油箱爆炸、减少电气线路故障、保证结构完整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如果执行持续适航与安全改进措施中针对飞机结构的修理和改装的损伤容限检查要求,运营人可以获得飞机DAH提供的损伤容限资料和修理评估指南,可以深入解决随着飞机使用时间增加和使用中维修、改装等带来的大量结构完整性问题。
CCAR-26对运输类飞机电气线路互联系统、结构修理和改装的损伤容限资料以及燃油箱安全等方面提出要求和措施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电气线路互联系统
1996年,美国环球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客机怀疑因飞机线路故障产生的电火花进入飞机燃油箱而导致空中爆炸,机上230人全部遇难。1998年,瑞士航空公司一架MD11飞机失火后坠入大西洋,机上229人全部遇难,尽管最后未能完全确定导致此航空事故的确切原因,但事后的调查发现:在有可能最早起火的客舱位置处,找到的一段客舱娱乐系统导线电缆上发现有凝固铜,此现象表明,该处电缆曾产生过电弧导致铜质导体融化后又凝固,因此最后认为,该导线故障产生的电弧,很有可能就是这起飞机失火坠毁事故的元凶。
根据以上两起事故调查情况以及在飞机日常使用和维修过程中发现的诸多电气线路问题,FAA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对导线检查的适航指令,并督促飞机制造厂颁发了相关的紧急服务通告。检查结果表明在老龄飞机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线路老化;
2、线路连接器受腐蚀;
3、维修工作中对导线的安装和修理不正确;
4、线束被金属碎屑、污物及易燃液体污染。
FAA认为在现有飞机持续适航文件中针对飞机电气线路方面的维护操作标准和相应程序的工作项目不全、检查要求不具体。如,对线路检查要求的标准太粗略,通常将对线路的检查工作项目结合在区域检查任务中,并采用一般目视检查(GVI)的方法,这样可能造成检查对象和目的不够具体和明确(如,检查什么、怎样才是合格的等);检查人员不够专业(由于区域检查任务一般由机械员执行,而非受过线路方面专门培训的电气人员执行)。另外,在现有的飞机维护手册中,对线路安装和修理等方面的合格与不合格判据的描述不够充分和具体。因此,FAA决定对运输类飞机的审定和运行规章进行修订,对飞机电气线路系统的设计、安装和维护要求进行改进,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所有运输类飞机电气线路系统的安全性。
CCAR-26的B分部第26.11条“电气线路互联系统(EWIS)维护大纲”要求DAH或设计批准证书申请人使用增强型区域分析程序(EZAP)评估和制定EWIS相关的维护任务或程序以及相应执行间隔,或者在维护、改装或修理过程中,尽量减少EWIS污染和意外损坏的预防和告诫信息,以便尽量减少易燃物的积聚、检测EWIS部件的损伤和检测现有维护检查工作中难以有效发现的EWIS安装偏差。同时,要求其制定的含有上述内容和信息的EWIS持续适航文件(ICA)必须以适当和容易识别的文件形式提供给相关人。
DAH使用EZAP制定EWIS的ICA并提交局方进行审查和批准的流程与MRB程序是一致的。EZAP分析程序的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飞机区域,包括边界;
第二步:列出区域的详细信息;
第三步:区域中是否含有导线?回答这一问题可从EZAP分析程序中剔除不包含导线的区域;
第四步:确定区域中是否有或者可能会有可燃物质?
第五步:确定是否有有效维护任务来降低可燃物质积累的可能性?大多数营运人的维修工作中未包含关于将可燃物质从导线或邻近区域清除或防止可燃物质积累的维护任务;
第六步:定义维护任务和执行任务的间隔;
第七步:导线是否与主要和备用液压、机械或电气飞行控制管线贴近?当回答“是”时(如2英寸或50毫米),即使区域中没有可燃物质,也要进入到第八步;
第八步:选择导线检查等级和间隔;
第九步:考虑与系统和动力装置和/或区域工作中的现有检查任务合并。
FAA咨询通告(AC)25-27A《使用增强型区域分析程序(EZAP)制定运输类飞机电气线路互联系统(EWIS)持续适航文件(ICA)》提供了对以上EZAP分析程序的详细描述。
二、结构修理和改装的损伤容限资料
飞机的疲劳裂纹是航空安全多年来所关注的问题。由于疲劳裂纹导致了多起飞机的灾难性事故。为了有效解决飞机使用中疲劳裂纹开裂导致的飞机灾难性事故,1978年,FAA颁布了FAR-25的第45号修正案,要求新申请型号合格证的飞机必须符合结构损伤容限要求,并编制ICA,向运营人提供飞机结构的维修方案。1980年开始,FAA强制运输类飞机运营人执行损伤容限检查程序,但当时的检查大纲仅针对飞机基准结构,并没有考虑飞机结构的修理和改装后的检查要求。1988年,Aloha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飞机发生事故,经调查,此事故是由于飞机结构失效所致,其根本原因是当时的飞机维修方案不能解决潜在的飞机修理和改装以及改装的修理所带来的结构疲劳问题。
为解决修理和改装可能带来的结构疲劳问题,CCAR-26的E分部“修理和改装的损伤容限资料”要求DAH制定影响疲劳关键结构的修理和改装的基于损伤容限评估的资料,同时,制定修理评估指南(REG),并提供给运营人。
对于国内DAH和设计批准证书申请人,按照CCAR-26的要求制定修理和改装的结构损伤容限资料时,所要求的技术能力与CCAR-25的第25.571条的要求基本相同,只是所运用的损伤容限分析技术的对象范围扩大。CCAR-25的第25.571条针对的分析对象是飞机基准结构,CCAR-26的要求是对影响疲劳关键件的修理和改装进行损伤容限分析,并给出损伤容限检查要求。
所有进口飞机的DAH基本上都正在进行FAR-26的符合性验证工作(FAR-26作为型号设计的审定基础之一),能够按照要求向运营人提供满足FAR-26要求的持续适航文件。因此,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布CCAR-26后,对进口飞机没有实质性影响,只需按照型号认可审查程序,对相关进口飞机的型号合格证数据单(TCDS)更改/STC进行认可审查,要求DAH向国内运营人提供相关的满足CCAR-26要求的持续适航文件。
AC-120-93“修理和改装的损伤容限检查”为DAH和运营人提供了规章符合性的验证方法。
三、燃油箱安全
1960年以来,全世界范围内有18架飞机因燃油箱爆炸而受损或失事,FAA一直在致力于研究防止燃油箱爆炸的措施、修订运输类飞机适航审定标准(FAR-25)。经过多年研究并在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FAA于2008年7月21日正式发布了“降低运输类飞机燃油箱可燃性”最终政策(73 FR 42444),对FAR-25提出第125修正案。该修正案在FAR-25的第102修正案关于点火源防护要求的基础上强化了对燃油箱内可燃环境的控制,并明确提出燃油箱可燃暴露程度具体可接受的量化指标和分析方法,要求通过显著降低燃油箱暴露在可燃蒸汽环境中的程度,实施降低可燃性的措施(FRM:Flammability Rection Means)或有效减轻点燃影响的措施(IMM:Ignition Mitigation Means),从根本上解决燃油箱防爆的安全问题。同时,对FAR-26提出第2修正案,在FAR-26中新增D分部“燃油箱可燃性”,对已投入航线运行和正在申请型号合格证以及已取得型号合格证新生产的运输类飞机分别提出追溯性要求,要求飞机(包括在役和在产)的DAH完成对燃油箱及涉及燃油箱的设计更改的可燃性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FRM改装措施及相关检查和维修项目,并将这些项目作为适航限制项目纳入维修方案;而对在审飞机的设计批准证书申请人,则要求必须按照FAR-25第125修正案执行。CCAR-26相应采纳了FAR-26的这些要求,并部分调整了要求的符合时间。
CCAR-26的持续适航与安全改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飞机在结构、电气线路和燃油箱等方面存在的飞机老龄化产生的问题,进而进一步保持运输类飞机可接受的安全水平。
B. 初始适航管理是指什么 如何实现
适航的定义
适航,就是适航性的简称,是民用航空器一种属性的专用词。英文是“AIRWORTHINESS”。
英国牛津字典对适航的解释是“fit to fly”,意思是“适于飞行”。
适航性:航空器适宜于空中飞行的性质。
民用航空器的适航性是指该航空器包括其部件及子系统整体性能和操纵性特性在预期运行环境和使用条件下的安全性和物理完整性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要求航空器应始终处于保持符合其型号设计和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的状态。
适航性这个词不是出于理论或学术研究的需要,也不是出于设计、制造航空器的需要,而是出于为维护公众利益的民用航空立法的需要。
适航标准
适航标准是一类特殊的技术性标准。它是为保证实现民用航空器的适航性而制定的最低安全标准。适航标准与其他标准不同,适航标准是国家法规的一部分,必须严格执行。
适航标准是通过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吸取了历次飞行事故的教训,经过必要的验证或论证及公开征求公众意见不断修订而成的。目前,各国适航标准中较有影响的是美国的FAR、英国的BCAR、欧洲联合航空局的JAR。我国主要参考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的美国适航标准,结合国情而制定,并作为《中国民用航空规章》(CCAR)的组成部分。
适航标准的共同特点:
第一、适航标准的法规性;
第二、适航标准的务实性;
第三、适航标准的稳健性;
第四、适航标准的平衡性。
C. 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制定有关航空器各项适航规章、标准、程序、指令或通告并监督执行,这是适航管理的基础。(2)对民用航空器进行型号合格审定,颁发型号合格证。这是为了保证其设计符合适航标准和要求。取得型号合格证是准予生产的前提条件。型号设计是一种产权。型号合格证可以转让,但须书面通知民航当局。(3)进行航空器、发动机和螺旋桨的生产许可审定,颁发生产许可证;对其他民用航空产品进行设计和生产审定,颁发“制造人批准书”或“技术标准规定项目批准书”。这是为了保证每件产品都符合型号设计并处于可供安全使用的状态。为获得此类证件,制造人必须保持一个符合该种产品的经过批准的质量控制系统或生产检验系统。由此生产的产品可以获得适航证或使用适航标签或标记。民航当局委任各种专业生产检验代表在厂内监督并定期对其质保系统作分析检查和评审。(4)对已经取得国籍登记证的航空器进行检查鉴定发给适航证。证上填写该航空器的国籍标志和登记标志,制造人名称及型号,出厂序号和应用类别。此证表明该航空器已符合本国的该类别航空器的适航标准和国际民航组织的适航标准,在其‘性能限度内飞行和正确维修条件下保持适航。适航证须展示在航空器内随航空器转移,没有有效的适航证而飞行是违法行为。(5)给本国航空产品的出口商颁发出口适航证或适航标签以证明该产品符合本国的适航标准(为满足出口国的不同要求作了更改之处除外),但此种证件并不作为准予该航空器运行的证明。根据外国航空产品制造人的申请,对其犁号进行审查,发给型号认可证或设计批准认可书,证明其符合本国的或等同于本国的适航标准或要求,同时在有该国颁发的出口适航证明的情况下该种型号的产品才可以出口。为了便于相互承认试验结果、型号设计符合性证明或标记,以免制造国按照进口国的要求重复地作各种评价和检查,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订有双边适航协定,这种协定不是贸易性的,而是技术性的。在现代航空器趋向于串国设计、生产的情况下,这种协定还有利于合作研制生产。协定的各方有责任向对方随时提供本国适航管理的规章制度、标准、要求及其解释陛或咨询性文件。(6)对维修企业进行审定发给维修许可证,该维修企业要根据批准的维修大纲制定维修方案,对维修人员进行考核发给执照。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航空器的适航性得到良好的保持。对于维修大纲的制定,越来越重视维修措施的有效性和费用效益化。对营运人的维修工作,民航当局派有检验员监督检查;现在,国际间盛行航空器的长、短期租赁,使得航空器登记国与营运人所在国不是同二国家,这样登记国往往难于履行其监督适航性的责任,因此《国际民用航空公约》新增了在此种情况下登记国将适航监督的责任转移给营运人所在国的条款,但此条款尚未获多数国家批准生效。我国对从国外通过贷款租赁的民用航空器,只要营运人是符合中国民用航空规章的,即准予该租机在中国登记,以便于对此种租机的适航性监督。(7)掌握民用航空器的持续适航情况,颁发适航指令。航空器自出厂之后所发生的未预料的严重故障缺陷情况需反馈给设计制造人作改进或修改使用规定,由适航当局颁发适航指令强制在一定期限内必须完成对在使用中的航空器。同时适航当局收集和统计分析航空器、发动机等的使用可靠性和飞行不正常情况,监视其故障率在警戒值之下。对于老龄航空器采取补充的检查修理以及防腐等措施。现代运输飞机的可用技术寿命往往较其经济寿命高出一倍以上,因此在新机供应不足情况下还要在到达经济寿命之后保证其继续使用。(8)对安全问题或事故进行调查,对不符合标准、要求或违反规章者采取.暂停或吊销上述各种证书、执照并可采取罚款、停飞等措施。航空器的国籍是指航空器属于某一国家管理的资格。关于航空器的国籍问题,1919年的《巴黎公约》规定,“航空器的登记国为其国籍”(笫6条)。以后,1944年的《芝加哥公约》规定,“航空器具有其登记的国家的国籍”(第17条)。同时,该公约还规定,“航空器在一个以上国家登记不得认为有效,但其登记可以由一个国家转移至另一个国家”(第18条),“航空器在任何缔约国登记或者转移登记,应按该国的法律和规章办理”(第19条),“从事国际航行的每一航空器应具有适当的国籍标志和登记标志”(第20条)。
D. 什么是适航管理
适航管理是以保障民用航空器的安全性为目标的技术管理。
适航管理的内容如下:
1、制定有关航空器各项适航规章、标准、程序、指令或通告并监督执行,这是适航管理的基础;
2、对民用航空器进行型号合格审定,颁发型号合格证。这是为了保证其设计符合适航标准和要求。取得型号合格证是准予生产的前提条件。型号设计是一种产权。型号合格证可以转让,但须书面通知民航当局。3、进行航空器、发动机和螺旋桨的生产许可审定,颁发生产许可证;对其他民用航空产品进行设计和生产审定,颁发“制造人批准书”或“技术标准规定项目批准书”。这是为了保证每件产品都符合型号设计并处于可供安全使用的状态。为获得此类证件,制造人必须保持一个符合该种产品的经过批准的质量控制系统或生产检验系统。由此生产的产品可以获得适航证或使用适航标签或标记。民航当局委任各种专业生产检验代表在厂内监督并定期对其质保系统作分析检查和评审;
4、对已经取得国籍登记证的航空器进行检查鉴定发给适航证。证上填写该航空器的国籍标志和登记标志,制造人名称及型号,出厂序号和应用类别。此证表明该航空器已符合本国的该类别航空器的适航标准和国际民航组织的适航标准,在其‘性能限度内飞行和正确维修条件下保持适航。适航证须展示在航空器内随航空器转移,没有有效的适航证而飞行是违法行为;
5、给本国航空产品的出口商颁发出口适航证或适航标签以证明该产品符合本国的适航标准,但此种证件并不作为准予该航空器运行的证明。根据外国航空产品制造人的申请,对其犁号进行审查,发给型号认可证或设计批准认可书,证明其符合本国的或等同于本国的适航标准或要求,同时在有该国颁发的出口适航证明的情况下该种型号的产品才可以出口。为了便于相互承认试验结果、型号设计符合性证明或标记,以免制造国按照进口国的要求重复地作各种评价和检查,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订有双边适航协定,这种协定不是贸易性的,而是技术性的。在现代航空器趋向于串国设计、生产的情况下,这种协定还有利于合作研制生产。协定的各方有责任向对方随时提供本国适航管理的规章制度、标准、要求及其解释陛或咨询性文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三条
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对全国民用航空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决定,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有关民用航空活动的规定、决定。 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设立的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依照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的授权,监督管理各该地区的民用航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