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元朝驿站制度详细
元朝驿站制度非常详尽且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背景与目的:
- 元朝驿站制度自窝阔台即位后全面建立,旨在连接蒙古草原与汉地之间的重要通道,确保信息传递和物资运输的畅通无阻。
驿站分布与配备:
- 驿站分布广泛,从契丹国至和林,设立37站,每站配备一千户以保卫驿站安全。
- 驿站每天有五百辆载有食物和饮料的大车从各地抵达,储存以备使用,这些大型车辆每辆需八头牛拉运。
驿路设置:
- 从和林至上都的驿路共有三条,分别是帖里干道、木怜道和纳怜道,这些驿路构成了元朝重要的交通网络。
驿站命名与管理:
- 驿站以负责人命名,如大都至上都间的村庄被称为“Chula”或“赛典赤之驿站”。
- 驿站由专门的官员管理,负责供应来往使臣的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并负责运送各种御用物品。
汉地驿站与户口统计:
- 汉地驿站的设立与草原地区同时进行,窝阔台即位之年即开始在汉地建驿站。
- 命令每一百户置汉车十具,并在各站设置米仓。站户每年需纳米一石,由百户一人管理。
- 乙未年,开始对民众进行户口统计,军、站与民户分别立籍,为驿站制度的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驿站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 忽必烈即位后,采纳佛家奴的建议,进一步发展驿站制度,任用霍木海总管诸路驿。
- 至元二年,颁行《立站赤条例》,大修各地驰道,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驿站制度。
- 南宋灭亡后,驿站制度在江南地区也得到广泛应用,至元十七年,诏令江淮诸路设置水站。
特殊驿站与交通方式:
- 元朝还通过陆路、水路以及沿海设立驿站,覆盖辽东行省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 辽东行省自哈里宾以北,至混同江口的征东元帅府,以犬曳小车行冰上,称为狗站,这是元朝在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创新交通方式。
综上所述,元朝驿站制度不仅实现了国内各地的通达,还促进了元朝的繁荣与发展。
『贰』 元朝一共颁布了几部法典
难以诞生的元朝法典
http://www.gmw.cn/01gmrb/2000-03/17/GB/03%5E18362%5E0%5EGMC3-119.htm
■张金铣 赵建玲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把
蒙古族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习惯和行为规范加以整理并记录下
来,称为“大札撒”(札撒意为法令、法规)。窝阔台汗即位后,重
新颁布“大札撒”,使之成为蒙古世代遵守的法律。
大札撒是蒙古早期封建游牧经济的产物,不适用于高度发达的汉
族农业社会。窝阔台灭金后,不得不在中原地区沿用当时通行的金朝
《泰和律》。《泰和律》编于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它是以唐律
为基础增删而成的,包括律义(律)、律令(令)、敕条和六部格式
四部分,共83卷。但蒙古使用《泰和律》仅仅是权宜之计,在当时中
原动荡情况下,蒙古汗廷来不及也不可能制订新的法律制度。这种情
况到元世祖忽必烈前期才得到改变。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后,尊用汉法,改革蒙古旧制。大
臣姚枢、史天泽、刘秉忠、刘肃、耶律铸等人陆续议定一些适合实际
情况的新条例,并颁布施行。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在建“大元”
国号后,禁止使用《泰和律》,颁布当时尚书省奏定的条画。但尚书
省条画只是收集一些以往发布过的诏敕以及临时发布的条格,还不能
算作新律。
至元二十九年(1292)五月,中书右丞何荣祖奉命将以往颁布的
诏敕、条格加以整理,删繁就简,编成《至元新格》颁行天下。它是
按照一般法典所通行的行文格式和体裁,依据当时陆续颁行的各种法
规,进行分类编次而成的。全书分为公规、选格、治民、理财、赋役、
课程、仓库、造作、防盗、察狱等十类,每类分列十数条,大都具有
行政法和其他门类法规的性质。原书不存,但其条文多为《通制条格》、
《元典章》等文献所收录。条文过于简单,不仅几乎没有涉及刑法,
其规模距离一部真正的行政法、民法的法典亦仍相当遥远。它的颁行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法律问题,相反,在许多情况下犹如无法一样。
此后,不断有人建议再修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成宗时,复命何荣祖
更定律令,择取往昔诏敕、条格380条编为《大德律令》,其中差错不
少,尚未公布即招致异议,最终没有颁行。武宗时期,继续这项工作,
但直到仁宗末年仍未完成。英宗即位后,继续进行增删条文,至治三
年(1323)告竣,遂以《大元通制》为名颁行全国。《大元通制》规
模较大,全书分四部分,诏制94条,条格1151条,断例717条,别类
577条,共2539条。在内容编排上大体参照金《泰和律》,其中条格相
当于律令,断例相当于律义,诏制相当于敕条,别类是否与六部格式
相当尚不清楚。但条格、断例的法律文书在格式、体裁上很不统一,
缺乏一般法典所有的那种系统而划一的形式,“大概纂集世祖以来法
制事例而已”(《元史·刑法志》),实际上只是法典性质的政书和
法律文书汇编。
大致在《大元通制》颁布的同时,元朝还编纂了《大元圣政国朝
典章》,简称《元典章》。这是仿照《唐六典》编纂的制度法令大全,
不是专门的法典,但其中包含了许多法典的内容。文宗至顺二年(
1331),元廷又编成《经世大典》一书,共880卷。这是一部“会粹国
朝故实”的大政书。它将各部门档案文书收集起来,分类编次,并从
文字上加以修饰润色。其中的《宪典》也汇集了许多法令和法规的内
容。
《大元通制》颁布二十余年后,顺帝至正五年(1345)又修成
《至正条格》一书,并于次年颁行。《至正条格》性质与《大元通制》
相同,全书一共有2909条,包括诏制、条格、断例三部分,条文比
《大元通制》增多,但只是对该书进行修订和补充而已。所以,元代
法典的编纂到《大元通制》书成时,就已经定型了。
从元代法典的编纂来看,《大元通制》、《至正条格》等均为经
过整理的法令文献汇编,有元一代,始终没有编成一部完备的法典。
正因如此,朝廷不断以诏制、条格形式颁布一些临时性的法令、法规,
作为各级官员处理政务、审断案件的依据。明朝人称为“元制取所行
一时之例为条格而已”。(《明史·周桢传》)据《元史·武宗纪》,
自成吉思汗到武宗初年,朝廷颁行的法令、法规就多达九千余条。与
此同时,断案的成例(断例)与一般性法规一样,也具有普遍的法律
效力,遇到类似的公事,可以据以比拟,参照施行。由于没有明确的
律文可循,内自省部,外至州县,各级官府都抄写条格、断例多至几
十册,称为“格例簿”。遇事便检寻旧例,照例科刑,无例才来拟议。
这种情况,当时人称作是“有例可援,无法可守”。由于条格、断例
过多,又往往不相一致,这就为官吏因缘为奸、任情用法提供了方便。
元代几次汇编格例,正是出于这一原因,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无法
可守”的状况。
元代地域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地理志》)在广大的地域内,民族众多,南北差异很大,
这就给制订新律带来不少困难和矛盾。元初胡
『叁』 元朝法治介绍――元朝立法与民族分治
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定的阶段。作为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集权国家,元朝统治者接受汉儒建议,明确提出了“附会汉法”,“参照唐宋之制”的法制指导思想。> > 但在实施中采取民族分治,使得元朝法律成为我国古代法律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华法系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多元化的发展和演变。> > 元朝统治期间,在立法上继承了汉族法律中的严厉之制,在法律实施上进行民族分治,从而在法律内容和
司法制度中渗透着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 > 元世祖即位后逐渐改变了一些统治方法,他在逐渐抛弃了蒙古习惯法和金律的同时,吸收了汉族的法律文化,注重学习汉族的统治经验,一方面重用儒生,推崇儒道;一方面“附会汉法”“参照唐宋之制”,这些做法对其后的帝王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元朝立法从元世祖时开始,先后颁行的主要法典有《至元新格》、《大元通制》、《经世大典》和《元典章》。> > 《至元新格》是元朝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元朝初年,一直没有制定本朝的法典,而是沿用了金朝的《泰和律义》作为断案的依据。> > 1271年,《泰和律义》被禁止使用,元朝 *** 开始制定本朝的新法典,《至元新格》就是这一时期编订的。> > 1291年,元世祖命中书右丞何荣祖以公规、治民、御盗、理财等事辑为一书,即为《至元新格》。此书编成后由忽必烈颁行全国。它的内容包括了公规、治民、御盗、理财等10个方面,是当时已经颁布的法律条文的总结。> > 《大元通制》是元英宗继承了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并于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的元朝正式法典。> > 《大元通制》是在前边一些法典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如元世祖时期编纂的《至元新格》和元仁宗时期的《风宪宏纲》都是《大元通制》的参考对象。> > 《大元通制》总共是2539条,分成了三纲一目。三纲是诏制、条格和断例,一目是别类。在纲目下边又分出了很多的细目,这和唐宋时期的内容基本相似,具体的内容也继承了唐宋法律的思想。> > 《大元通制》是一部具有法典特性的法律集成,是元朝法典定型化的标志。其中的“断例”相当于唐宋律中的“律”,“条格”则相当于“令”、“格”、“式”,“诏制”相当于“编敕”。> > 《经世大典》又名《皇朝经世大典》。1330年由奎章阁学士院负责编纂,赵世延任总裁,虞集任副总裁,次年月修成。全书880卷,目录12卷,附公牍一卷、纂修通议一卷。> > 《经世大典》的体例参考了唐、宋会要,而有所创新。各篇、目正文之前,均有序文说明其内容梗概,或变革之因,或设立宗旨,便于读者了解。> > 这种编纂方法亦较唐、宋会要为胜。其所依据,多为中朝及外路各官府文件,但将蒙古语直译体改为汉文文言,并删去了公文中的吏牍繁词。> > 《元典章》全称《大元圣政国朝典四章》,它是元朝的地方官署编订的,汇集了元世祖至元仁宗期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各方面的圣旨和条文。> > 全书分诏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10大类,共60卷,记事至延七年为止;又增附《新集至治条例》,分国典、朝纲以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共8大类,不分卷,记事至至治二年止。各大类之下又有门、目,目下列举条格事例,共有81门、467目、2391条。> > 这种编排体例属于《唐六典》类型,而且很可能与当时的官衙架阁书档分类有关。> > 《元典章》是研究元朝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之一,全部内容都由元朝的原始文牍资料组成。书中抄引的圣旨和中书省、御史台文件,保存了元朝最高统治集团议决政务的记录,从中可以看出元朝 *** 决定和处理政务的准则、方法和过程。> > 《元典章》文体独特,不仅使用一般书面语,词讼文字中又常用元朝口语。此外还有圣旨、令旨和省、台文件中使用的以口语硬译蒙古语的特殊文体,语法特征与汉语大不相同,有许多硬性翻译蒙古语的奇特词语。> > 有时在同一文牍中混用这些不同文体。书中元朝俗体字很多,从中能够看出当时社会上企图简化汉字的自发趋向。> > 元朝立法形式有一个弊端,就是随着岁增月积,颁降的格律越来越多,必然出现繁杂重出、罪同罚异的情况,这就使各级官吏得以任情挟私,高下其手。> > 对此,元朝统治者采取了两种措施:> > 一是将历年所颁降的某一方面的条例重加分拣、斟酌、厘定,形成新的法律文字,作为“通例”公布。例如公布的“赃罪条例十二章”、“强窃盗贼通例”等。> > 这类采取划一的法规形式而且较为系统的单行法的实施,证明元朝立法确实在逐渐地从因时立制、临事制宜向法典化过渡。> > 二是召集老臣,从整体上对国家的体制法程作某种程度的统一或协调。这方面最显著的成果就是《大元通制》和《至正条格》。> > 在犯罪分类上,特别强调“ *** *** 罪”的罪名并加重处罚。在量刑原则上,崇尚轻刑,尤其是对婚姻家庭方面的犯罪处罚较前代为轻。> > 烧埋银是元朝法律规定在对犯罪人处刑的同时,并科对被害人予以赔偿财产的制度。烧埋银主要适用于杀人或伤人致死犯罪。对于各种杀人罪,向罪犯家属征“烧埋银”白银五十两给苦主即受害人家属。烧埋银具有一定的损害赔偿性质,在民事方面,元朝废除限田制。契约关系上基本继承了的规定。损害赔偿的内容在法律中有较多设定,这是元朝法律在此方面的发展。元朝的婚书、职业媒妁、赘婿、收继婚等实体制度,独具特色,对后世的社会风俗产生了不少影响。> > 民事方面的立法还有法定婚书和收继婚的规定。> > 法定婚书是书面婚约,是双方当事人同意建立婚姻关系的意思表示。元朝规定,婚姻成立以婚书为法定要件,婚书写明聘娶财产的数额,如是招赘,还须写明养老或出舍的年限。> > 主婚人、保亲人、媒人都要在婚书上签字画押,然后才能结婚。设定婚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消除婚姻纠纷以至发生争讼的目的。> > 收继婚就是未婚男性收娶家族中的寡妇为妻的婚姻方式。这是蒙古族的旧风俗,元朝以法律承认了它的合法性。这种婚姻成立一般发生在亲兄弟之间,远方亲属一般不许收继。> > 在经济立法方面,元朝的经济立法有专卖法、海外贸易法、赋税制度等。> > 此外,元朝还有经义取士制度。元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在命题方面,将《四书》、《五经》的程、朱理学注解为主。这种考试制度结束了以诗赋取士的历史,首创以程朱理学为程式的经义取士制度。考试每3年举行一次。> > 元朝的司法机构,中央有大宗 *** 、刑部、宣政院;地方上以行省、路、府、州、县分列五级。> > 元朝法律规定,各级地方政权机构处理一切公事,都必须有长官与正官集体与议,共同署押,称为“圆署”制度。只有路、府所署推官,由于是专门董理刑名,其余诸色事务,可以不参加会议通署。> > 凡有罪囚,先由推官鞫问,问明案情后,再由全体行政官员“通审圆署”。所在州、县发生的刑案,如超出当地官府决断权限,也由路、府推官负责审理。> > 元朝诉讼审判制度大部分延续宋代旧制,以“干名犯义”较具特色。> > 元朝强化了前代关于诉讼当事人在身份上和资格上的限制,确立“干名犯义”的罪名。它是指除了反叛、谋逆、故杀人外,凡子证其父、奴告其主、妻妾弟侄告发父兄叔伯等诉讼行为,都被认为是大伤风俗的“干名犯义”,一律禁止。这一规定为明、清所继承,“干名犯义”的告诉,对被告作自首处理,对原告予以处罚。> > 在法医学方面,在法医学取得成就基础上,元朝的法医学又有了发展。其主要成就表现在3个方面:> > 一是《检尸法式》的颁布与实施,简化了繁琐的检尸文件。其检验点达70余处。方位、名称、顺序与南宋末年的法医学名著《洗冤录》所著相近。> > 《检尸法式》作为立案追勘的官定手续之一,而且其方式大略完备。这也是元朝裁判制度的特点之一。> > 二是《无冤录》的出版,《无冤录》是蜚声中外的元朝检验录,其主要成就将在医学著述项下介绍。> > 三是《儒吏考试程式》的颁发,《儒吏考试程式》又称结案式,颁布于1297年。全文共分24个字,每个字代表一部分,计118条。与法医学有关的尸、伤、病、物等共计53条。> > 《儒吏考试程式》是 *** 规定上报民刑案件结论的通式,并用它来招考儒吏,以达到文案的统一。《儒吏考试程式》中的“尸”相当于尸体检查,“伤、病”两部分相当于活体检查,“物“相当于物证检查。> > 这样,《儒吏考试程式》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现代法医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即尸体、活体及物证,这是对世界法医学的又一重大贡献。> > [旁注]> > 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元朝的创建者,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 何荣祖(1221年~1299年),字继先。元朝广平,今河北永年人。元朝政治家、
法学家。元世祖时奉命辑《至元新格》,其中包括公规、治民、理财、御盗等。成宗时,又受命制定《大德律令》。> > 奎章阁学士院元官署名。掌进奉经史、鉴文书典籍字画器物,并备皇帝咨询,供皇帝研考古帝王治术,为皇帝和贵族子弟讲说经史的机构。秩正二品。因建于大都,今北京兴圣殿西之奎章阁,故名。> > 会要是以某一朝代的国家制度、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等为主要收集内容的一种史书。由于会要内容涉及典章制度,其所保存的原始历史资料较为丰富,可以弥补二十四史的志、表之不足。会要之创修,始自。> > 限田制从汉简《二年律令》颁布后废止普遍授田制,这是秦汉土地私有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进行了“限田令”来限定私人土地的规模,其中有学者提出限定对象是得到国家授田者,多是军人阶层。以此可以看出汉代土地是国有与私有共存。> > [阅读链接]> > 元初名臣廉希宪是个刚正清廉的人物。忽必烈命廉希宪任北京行省长官,镇抚辽东。> > 他为了安抚地方,专门下令:凡是杀害俘虏者一律按杀害平民治罪;俘虏如果患病被遗弃,允许人们收养,病愈后原来的主人不能索要。由于他执法严明,使当地很快出现了勃勃生机。> > 廉希宪去世后,元朝追封廉希宪为魏国公,赠清忠粹德功臣、恒阳王等荣誉称号,谥号“文正”。这个谥号是对大臣功劳的最高评价,历史上得到这个谥号的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