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落实法规制度建议

落实法规制度建议

发布时间: 2025-07-20 23:07:46

Ⅰ 八项规范有何建议和意见

第一,各级领导率先垂范。

转作风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俗话说,“火车跑得快,要靠车头带”。党风政风民风,就看“一把手”吹啥风。“八项规定”明确提出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以身作则,赢得了群众信任和拥护。将“八项规定”落到实处,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带头密切联系群众,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头解决实际问题。只有“一把手”带头持之以恒,对群众“说得到、做得到”,凝聚强大的“正能量”,才能扭转整个社会风气。

第二,加强制度保障建设。

邓小平同志讲过,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解决“八项规定”一阵风的问题,关键还是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作文章。

一是将“八项规定”写入党纪、法规,公布违纪违规处理条例

二是出台配套考核措施,定期检查并公开考核结果。

三是出台公务接待管理实施细则,管住预算,推广采用公务卡,公开接待费支出明细账目。以规范公务接待为突破口,遏制公款奢侈之风。

四是建立奖惩制度,上下联动,众志成城,消除“四菜一汤,项目泡汤”、“不宴请、不迎送,心里不踏实”的潜规则,用制度约束权力运行全过程。

第三,把长期监督落在实处。

“八项规定”要落地生根,必须靠切实有效的监督。民间流传一句话,“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一位因贪污受贿被判入狱的前县委书记说:从名义上讲,对一个县委书记有八种监督,但实际上到了我这儿,就只有一种监督,就是自我监督,而自我监督往往是最靠不住的。因此要拓宽监督平台,畅通监督渠道,明察暗访、群众举报、媒体曝光,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对违反规定的,坚决查处,取信于民,让群众看到执政党管好自己的坚定决心和包容社会监督的强大自信。防止和遏制“中央强调抓一下,强调过后放一下,出了问题紧一下,形势好了松一下”的一阵风现象。

第四,完善干部选拔激励机制。

干部选拔标准是转作风的风向标。个别地方把是否擅长接待陪酒,当成衡量“干部素质”的标准,“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要培养”成了黑色幽默。少数干部谈到学习则以“工作忙、没时间、顾不上”为借口,“读书读个皮儿,看报看个题儿”。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央领导要求开会不念稿、讲实话、出实招,动手写文章,群众对此拍手叫好。读书学习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本领、提高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用良好的激励机制,引导干部少应酬,多学习,以好学风带动好作风。

总之,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好作风的培育和形成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慢功夫,是一件水滴石穿的苦差事,需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这种精神正是时下我们在落实八项规定的过程中需要大力提倡的。

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落实八项规定作为一种约束,一种担当,一种“心中的法律”,始终保持“一事未办完,寝食不安;一事未办好,夙夜忧叹;一事有闪失,如芒在背”的心态,经常用一种“自责之心、愧疚之情”去激励自己,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自觉,一种标准,一种习惯,一种不敢失信的畏惧。要牢固树立“长期抓、经常抓”的思想,不图虚名,不怕反复,不厌其烦,抓好当下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每一件事,始终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头”的韧劲和敢于较真、反复治理的狠劲,坚持天天抓落实,年年打基础,定期督导、跟踪问效,一以贯之、常抓不懈。特别是对那些可能出现反复的问题,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抓下去,多杀几个“回马枪”、多来几个“回头看”,善始善终、善做善成,言必信、行必果,从而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打消干部群众的疑虑。

Ⅱ 如何做好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更好地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措施:

一、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
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的有关规定,党内法规的制定工作包括规划与计划、起草、审批与发布、适用与解释,以及备案、清理与评估等环节。每一部党内法规都要走完这几项规定动作。以规划与计划为例,2013年11月,中央公布《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这实际上是给中央党内法规和地方党内法规的制定工作提供了一个“路线图”和“时间表”。在制定相关的党内法规过程中,根据这部党内“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是制定其他党内法规的基础和依据。制定过程应遵守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规定。在党内立法过程中,按照分级立法的原则,由中央办公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规划和计划,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党员和党组织的行为做出规范,并适时予以公布,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有规可依。此为其一。其二,按照开门立法的原则,鼓励党员甚至党外群众有序参与到党内立法工作中来,鼓励和尊重专家学者对党内立法提出咨询意见和政策建议,一些党内法规的初稿和征求意见稿可以通过媒体、网络予以公布,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做法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其三,按照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相整合的原则,将基层一些成熟的做法和经验,上升为政策,成熟的并带有普遍适用性的政府上升为党内法规。条件成熟时,可以将党内法规经过法定程序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成为国家法律。
二、加大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和解释力度
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制度,由党内法规工作机构负责实施,自发布之日起30日内由制定机关报送党内法规工作机构备案审查。备案审查的主要内容,是对该党内法规进行政治性、法律性、政策性、合理性、合规性等进行审查,即看该党内法规是否同党章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相抵触;是否同宪法和法律不一致;是否同上位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相抵触;是否与其他同位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同一事项的规定相冲突;规定的内容是否明显不当;是否符合制定权限和程序。在审查过程中,发现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存在上述的不一致、相抵触、相冲突以及明显不当的情况的,中央办公厅法规工作机构经批准可以建议制定机关自行纠正,制定机关应当在30日内作出处理并反馈处理情况,逾期不作出处理的,中央办公厅提出予以纠正或者撤销的建议,报请中央决定。

党内法规解释制度,是指党内法规制定机关根据法定权限和程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党内法规的含义以及法规所使用的概念、术语等进行进一步说明的活动。党内法规的解释同党内法规具有同等效力。党内法规的解释是党内政治生活中法规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法规实施的重要前提。
不管是党内法规的备案审查,还是党内法规的解释,都是为了提高法规立法质量,党内法规的立法质量,增强党内法规建设的合法性,彰显党内法规的严肃性、权威性,目的是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三、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
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制定机关、制定程序、调整对象、适用范围、实施方式不同。从制定机关和制定程序看来,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中央纪律、中央各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根据党内立法程序制定的,而国家法律则是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据立法程序制定的。从调整的对象来看,党内法规主要调整的是党内关系和党内政治生活,而国家法律主要调整的的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从适用范围来看,党内法规仅适用党组织和党员,而国家法律则适用于包括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和党员在内的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从实施方式来看,党内法规主要是以党的纪律作为强制手段,而国家法律则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尽管有上述明显的不同,但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都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重要依据,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和国家法律规范体系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来说,二者又是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也就是说,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是国家法律的重要保障。党内法规在条件成熟时可以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法律。此为其一。其二,党内法规的制定与实施都要在国家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开展,不能超越、逾越、凌驾于国家宪法和法律之外、之上。其三,党内法规要严于国家法律,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这个执政党组织的一员,就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如何实现二者的衔接和协调?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要用两手,两手都要硬,即运用国家法律法规这一手,规范约束包括党组织在内的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体系,同时也要运用好党内法规这一“软法”之手,加大党内法规的执行力度,使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既有国家法律意识,也有党内法规意识。两手同时抓,才能使国家法律规范体系和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发挥出合力,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走好。
四、党内法规制度比法律的要求更严格
从法的位阶来看,国家宪法和法律要高于党内法规,也不是说党内法规不能与国家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在对党内法规进行清理过程中,所坚持的一条原则是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符合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但是在制定党内法规和党的制度中,应按照比法律的要求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要求党员和党组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阶级,才能体现党的先进性。
党内法规严于国家法律,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党组织的规范和约束要严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党组织作为先锋队组织这一特性要求对党组织的约束不能低于、松于其他组织。特别是党组织应该率先遵守由自己提出的国家法律或法令,为全社会守法做出表率。二是对党员的规范和约束要严于一般的公民。这是因为党员入党誓词中就有遵守党的纪律,它的意义就是说,入党时就已经把自己的一些权利让渡出去,自愿接受更为严格的党纪约束,这是一种承诺。从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看出,在党内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该按照严于法律的要求约束自己、约束自己所在的党组织。
比如,我国的现行法律,没有“通奸罪”条款,而“性贿赂”也未入罪。从国家法律的角度,“通奸”不是罪,无法纳入法律惩处的范畴,顶多是道德谴责,是社会层面违反道德规范的问题。但从党内法规的角度,“通奸”的性质就比较恶劣了。也就是说,对于党员干部来说,“通奸”行为尽管不“违法”,但却“违纪”了。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把“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专列为第十四章,其中第一百五十条规定:“与他人通奸,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与现役军人的配偶通奸的,依照前款规定从重或者加重处分。重婚或者包养情妇(夫)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这一规范,显示的是对党员要求的严格,对“先进分子”的要求原本应该如此。
五、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
对于当代中国来看,党内法规的执行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法规的执行力与国家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力密切相关。提高党内法规的执行力,让党内法规不再“悬空”,不再贴在墙上,印到纸上,而是切切实实地走到党内政治生活中来,我们需要做很多的功课。比如,法规的执行离不开良法的制定,一些法规为什么执行不了,是因为法规本身无法执行,可操作性差,因此,要提高党内法规的立法质量。此为其一。其二,加强党内法规工作队伍建设,特别是党内法规的立法、执行、监督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将大批具有党建专业和法学专业背景的同志充实到党内法规的工作队伍当中来。其三,严格执法。比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办案线索”,这条规定实际上就大大提高了党内法规的执行力,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党内法规的范围内得到切实有效的推进,避免了一些地方在纪律查办案件时受到同级党委特别是党委“一把手”的干涉、干扰。

规章制度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

法律分析:
一、制度传达不及时、不到位,造成“无章可循”。制度的有效传达是确保其得以执行的基础。若制度未能得到及时且有效的传达,员工便可能缺乏行动的指南,导致执行不力。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对制度进行深入学习的组织,造成对制度内容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从而导致执行积极性不高,效果不佳。
二、执行意识差,执行文化缺失,造成“有章不循”。在执行过程中,如果缺乏正确的执行意识和执行文化,员工可能会由于缺乏全局观念而仅关注个人利益,导致制度执行不力。这种现象表现为我行我素,对上层政策采取应付态度,从而使制度流于形式。
法律依据:《制度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制度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执行意识不强。部分单位和部门过于侧重于制度建设而忽视了执行的重要性。制度建立后未能得到有效执行,有的甚至仅用于应对检查,而不是实际落实。一些干部在执行制度时缺乏原则性,面对难题时回避,导致标准不一。
(二)制度设置不够科学。一些单位制度繁多但不切实际,未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或未及时更新,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缺乏协调性。
(三)制度宣传力度不足。制度发布后未得到充分的宣传和教育,导致员工不熟悉制度内容,缺乏监督和约束。
(四)制度监督缺乏有效性。制度执行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健全,缺乏透明度和反馈机制,依赖于单位和干部的自觉性,监督检查往往流于形式。
(五)制度失范追究不严。制度规定缺乏严格的奖惩机制,违规成本低,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处理不力,往往出于人情而不严肃处理。

Ⅳ 如何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1. 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法规的行为。这种立法形式与权力机关立法相比较为具体,主要聚焦于国家行政管理的具体事务,而权力机关立法则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行政立法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不得与之冲突。
2. 行政立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立法冲突、监督机制不健全以及缺乏有效的立法评估。立法冲突源于对行政机关立法权限的不明确,导致不同行政立法文件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给公民对立法的理解和遵守带来困难。为解决此问题,应明确行政机关的立法权限,并完善授权程序。
3. 完善行政机关立法的监督机制至关重要。应加强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权力机关应设立独立的监督部门,以便更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行政立法监督,实现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有效平衡。同时,应扩大司法机关对行政立法的审查范围,包括抽象行政行为,以减少行政立法的随意性。
4. 加强立法的公开性,让公众有更多参与机会,提高法律的公众认可度,从而更顺利地执行法律。建立完善的立法评估机制,明确评估标准、机构和程序,以及加强立法审查,确保行政机关的立法草案在提交权力机关审核前,能够得到充分的审查和评估。
5. 实行审查和评估结果的责任制,明确行政机关的责任范围,及时纠正违法和越权行为。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升行政立法的质量,确保其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Ⅳ 对落实三个规定的建议

法律分析:三个规定”作为保障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促进公正廉洁司法的制度安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可称得上是纯洁司法环境的“净化器”、保障公平正义的“安全阀”、保护检察人员的“护身符”。持续抓好“三个规定”执行,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司法工作要求的政治自觉,是严格执行法律和党内法规的法治自觉,是深入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检察自觉,是涵养风清气正司法生态的文化自觉。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带头做好这项工作,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系。

法律依据:《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 这“三个规定”的核心内容就是严禁领导干部插手干预司法、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以及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等不当接触交往,如有违反规定的,司法人员都要主动记录报告,并进行通报和责任追究。

热点内容
第一批中级经济法答案2019 发布:2025-07-21 03:12:16 浏览:163
司法考试刑法真题解析 发布:2025-07-21 03:11:35 浏览:896
李磊律师 发布:2025-07-21 03:03:54 浏览:263
劳动法中规定什么时候投保险 发布:2025-07-21 02:44:17 浏览:887
被逼致死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21 02:42:52 浏览:251
郭峰律师 发布:2025-07-21 02:22:57 浏览:120
法官员额年 发布:2025-07-21 02:22:20 浏览:537
医事法治研究中心 发布:2025-07-21 02:21:41 浏览:759
合同法的四个特征 发布:2025-07-21 02:00:18 浏览:65
民法龙卫球 发布:2025-07-21 01:58:00 浏览: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