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纪念馆条例

纪念馆条例

发布时间: 2025-07-21 16:08:22

A. 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国家公祭活动顺利进行,加强对国家公祭设施的保护和管理,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承担的国家公祭活动保障工作,开展的相关悼念活动以及国家公祭设施的保护、管理和利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灭绝人性的暴行,是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是南京城市永久的沉痛记忆。全市人民应当不忘国耻,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活动举办地,本市应当加强对国家公祭活动的保障,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和国家公祭主题教育、宣传等工作。第四条本条例所称国家公祭活动,是指国家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每年12月13日在南京市举行的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的悼念活动。

本条例所称国家公祭场所,是指国家公祭仪式举办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祭广场。

本条例所称国家公祭设施,是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国家公祭保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安全等重大事项的统筹协调。第六条市、区人民政府和江北新区管理机构应当做好国家公祭保障工作。

发展和改革、城乡建设、教育、公安、安全、财政、环境保护、市场监督、规划、城市管理、旅游、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人防、外事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国家公祭保障相关工作。第七条市、区人民政府和江北新区管理机构应当为国家公祭活动、国家公祭设施的保护和管理以及南京大屠杀史实研究、展览与传播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第八条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中华民族苦难的承受者和历史的见证人。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提供生活帮助,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关爱幸存者。第九条鼓励社会各界开展南京大屠杀史料搜集与研究,参与国家公祭设施保护等与国家公祭保障有关的工作,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国家公祭活动保障第十条市、区人民政府和江北新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协调工作机制,保障国家公祭活动顺利进行。

市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公祭活动前发布通告,明确鸣放警报、临时管制措施、行为规范等相关要求。第十一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参与、支持国家公祭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妨碍国家公祭活动。第十二条举行国家公祭仪式鸣放警报时,除了正在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正在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以外,机动车、火车、船舶和其他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主城区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停驶鸣笛致哀一分钟,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

(二)道路上的行人、公共场所的所有人员就地默哀一分钟;

(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在校师生就地默哀一分钟。第十三条在市人民政府通告规定的国家公祭活动期间,禁止擅自使用轻型和超轻型固定翼飞机、滑翔伞、热气球、无人机等一切飞行器进行升空飞行活动。第十四条在市人民政府通告规定的国家公祭活动期间,国家公祭设施周边禁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具体范围由市、区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第十五条本市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在国家公祭日当天应当停止刊播一切娱乐性报道或者节目。

本市报纸应当按照要求以黑色封面刊登国家公祭活动相关内容。第十六条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时,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在丛葬地同步举行悼念活动。

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学校等应当通过各种形式组织悼念活动,开展专题教育。

鼓励社会各界自发组织开展悼念活动。第三章国家公祭设施保护和管理第十七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的永久性纪念设施。

B.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全文

为了推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其管理和保护工作,发挥其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我们制定了本条例。以下是关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全文的内容,经过精心整理,以供参考。
第一章 总 则
1.1 为了促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其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需求,本条例应运而生。
1.2 本条例所指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包括由各级人民政府或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的,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1.3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是指负责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为公众提供文化体育活动服务的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机构。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2.1 国务院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2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和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2.3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
2.4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设计应符合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等要求,并采取无障碍措施,方便残疾人使用。
2.5 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使用国有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第三章 使用和服务
3.1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完善服务条件,建立、健全服务规范,提供与设施功能、特点相适应的服务,确保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3.2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确保开放时间与公众的工作、学习时间适当错开。
3.3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向公众公示其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并提前公示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情况。
3.4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在提供服务时可以适当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和标准应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第四章 管理和保护
4.1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将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4.2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配备安全保护设施、人员,确保设施完好,保障公众安全。
4.3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收入应用于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
4.4 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需经有关人民政府批准,并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第五章 法律责任
5.1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2 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改变其用途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
5.3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未按规定对公众开放的,未公示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事项的,未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使用方法或注意事项的,未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的,未备案设施信息的,由相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5.4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开展与设施功能、用途不相适应的服务活动,或违反规定出租设施的,由相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
第六章 附 则
6.1 国家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由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管理办法。
6.2 本条例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热点内容
司考劳动法10 发布:2025-07-22 10:29:51 浏览:859
涧西人民法院电话 发布:2025-07-22 10:15:51 浏览:613
央视法治频道镜子2 发布:2025-07-22 10:08:29 浏览:682
旅游法规旅游消费者权益条例 发布:2025-07-22 10:08:29 浏览:682
法院双打 发布:2025-07-22 10:07:52 浏览:774
电大的法学论文题目 发布:2025-07-22 10:02:42 浏览:489
民法通则八十八条 发布:2025-07-22 10:01:19 浏览:534
社区矫正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7-22 09:38:21 浏览:974
法律援助会会 发布:2025-07-22 09:36:53 浏览:440
南平中级法院 发布:2025-07-22 09:32:26 浏览: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