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由教育部制定的教育规章称教育规章

由教育部制定的教育规章称教育规章

发布时间: 2025-07-27 08:57:56

⑴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属于行政法规

不属于行政法规,属于部门规章,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而《普通高等专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属》是由教育部制定的,属于部门规章。

立法

第六十五条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

第八十条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

⑵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属于什么教育行政法规吗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属于教育行政法规,而是属于教育规章。以下是具体说明:

  • 教育规章的定义:教育规章是中央和地方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并发布的关于教育的规范性文件,有时也被称作教育行政规章。根据教育法规的纵向结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被视为教育规章之一。

  • 与教育行政法规的区别:教育行政法规通常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具有更高的法律地位和强制力。而教育规章则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其法律地位和强制力相对较低,但仍然对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作为教育规章的一部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规范教师行为,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它涵盖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准则,以及教师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为教师的职业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⑶ 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教育规章的区别

行政法规:教育政府规章,制定主体国务院。部门规章:教育行政规章、教育行政法规,制定主体国务院。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教育单行条例,制定主体人大及其常委会,所以效率最高的是教育政府规章。对于教育行政规章、教育行政法规、教育单行条例这三个是平级关系,谁也不能比谁高一头。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及优先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自治条例>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部门规章。带“法”字的属于法律,如《婚姻法》《刑法》,但《宪法》是例外。从名称上来看,你列举的这些,效力优先级全部在法律之下。
教育法规是调整教育活动和教育行政活动中发生的各种法律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主要指有关教育的专门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也包含其他法规中调整有关教育的各种法律关系的规范性条文。在中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规,称为"教育法律",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规,称为"教育行政法规";由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规,称为"地方性教育法规"。其内容具有多层次性、广泛性、调整对象的多样性、法律后果的特殊性。
教育规章亦称"教育行政规章"。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并为实施教育法律、行政法规而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中国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在自身权限内发布规章。
【拓展资料】
按制定、发布机关教育规章可分为两类。(1)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称部门教育规章。常用的名称为:规定、办法、规程、大纲、标准、定额等。采取国家教育委员会令或国家教育委员会与国务院其他部委联合令形式发布,其效力低于行政法规,适用全国。(2)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称地方政府教育规章或简称政府教育规章。常用的名称为:规定、办法、实施意见等。由其制定的政府采取政府令的形式发布,只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

⑷ 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教育规章的区别

法律分析:主体不同 :前者是地方人大制定的,后者是教育部制定的。法律效力不同:二者的效力是平级的,要请国务院裁决,若要认定教育规章效力更高,则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七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应当在四个月内予以批准。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对报请批准的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审查时,发现其同本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的规章相抵触的,应当作出处理决定。除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外,其他设区的市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综合考虑本省、自治区所辖的设区的市的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依照本条第二款规定行使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自治州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依照前款规定确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已经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涉及本条第二款规定事项范围以外的,继续有效。

第八十条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

⑸ 教育行政法规由谁制定

法律分析: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部门规章由教育部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由省级立法机关及政府制定。教育行政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实施、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六条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国家组织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第七条 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热点内容
警方去法院 发布:2025-07-27 16:10:05 浏览:385
行政法律责任的风险 发布:2025-07-27 16:08:28 浏览:379
公安执法规范细则2017 发布:2025-07-27 16:08:24 浏览:177
加油吧乔麦社会与法 发布:2025-07-27 16:02:50 浏览:479
北京大学劳动法作业 发布:2025-07-27 15:41:06 浏览:95
药事法规新 发布:2025-07-27 15:34:20 浏览:116
2017会修改劳动法吗 发布:2025-07-27 15:28:23 浏览:12
刑法竞合形态 发布:2025-07-27 15:19:46 浏览:611
瓷砖销售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27 15:10:54 浏览:342
法律法规规章的关系 发布:2025-07-27 15:09:54 浏览: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