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例公文分析
㈠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公文文种
法律分析:第八条公文种类主要有:(一)决议。(二)决定。(三)命令(令)(四)公报。(五)公告。(六)通告。(七)意见。(八)通知。(九)通报。(十)报告。(十一)请示。(十二)批复。(十三)议案。(十四)函。(十五)纪要
法律依据:《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
第三条 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第四条 公文处理工作是指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第五条 公文处理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准确规范、精简高效、安全保密的原则。
第六条 各级党政机关应当高度重视公文处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队伍建设,设立文秘部门或者由专人负责公文处理工作。
㈡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法律分析:《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年4月16日印发,自2012年7月1日正式施行。
法律依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第一条 为了适应中国共产党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以下简称党政机关)工作需要,推进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制定本条例。
㈢ 简析公文处理法规中“一般”的应用
简析公文处理法规中“一般”的应用
作者/张维功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 (以下简称《格式》)已实施一年多了。学界对《条例》和《格式》做了详细介绍、多方位研究,解读细致而充分。笔者试就上述两部公文法规中“一般”一词的使用情况作一剖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 “一般”在汉语语境中的意义
“一般”在汉语中的意义主要有:一样,同样;一种;普通;通常。
表“一样,同样”之意时,表示所描述事物之间具有相同的特征,如他哥俩长得一般高。
表“一种”之意时,表示所描述事情具有类型的意义,如别有一般滋味。
表“普通”之意时,表示所描述事物的程度,有基本、平常之意,如一般性、一般化。
表“通常”之意时,表示所描述事物正常情况下的状况,意指所表述的事情还含有例外的特殊情况,如一般情况;一般地说,吃这种药是很见效的。
公文法规在表述中使用“一般”,多是基于“一般”在表“通常”之意时所含有的例外特殊情况而考虑的。
二、《条例》中“一般”的运用,体现了夏活性与原则性的结合
《条例》中“一般”的使用有3处,分别在第9条、第14条、第32条,在阐述公文格式要素构成、越级行文、绝密级公文的复制与汇编问题时使用了这一词语。
《条例》第9条规定: “公文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等组成。”
公文格式构成要素有18个,但不是每份公文都必备这18个要素。18个格式要素中,每份公文必备的要素只有9个,分别是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其他要素根据行文的方向、公文的涉密程度、公文办理的时限要求、附件的有无、印章加盖与否、文件是否需要抄送而相应有所变化。
《条例》第14条规定: “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不得越级行文,特殊情况需要越级行文的,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的机关。”
公文的正常行文方式是逐级行文,越级行文是基于特殊情况,如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包括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灾难、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治安事件等,主要是为了抢时间,不误事。或是直接的上级机关乱作为或者违法违纪的,对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越级行文。
《条例》第32条规定: “绝密级公文一般不得复制、汇编,确有工作需要的,应当经发文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批准。”
绝密级公文涉及最重要的国家秘密,泄漏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条例》规定不得复制、汇编,但也考虑到了确有工作需要时的特别情况。
《条例》中“一般”的使用,都是基于例外的特殊情况而考虑的,虽用的少,却真实反映了例外特殊的实际情况;用得得体,无损作为法规应具有的刚性,是表达的灵活性与原则性的有机结合。
三、《格式》中的“一般”,存在着过度使用的问题,有失作为国家标准应有的刚性
《格式》中“一般”的使用有20处,有19处是在对公文格式要素作具体规定时使用的,有1处是在表述“规范引用文件”时使用的,即“GB3101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用的是“一般”的“普通”之意。
19处涉及公文要素的规范中,用于格式要素字体字号的规范就有11处。
1.关于“字体字号”,《格式》规定, “如无特殊说明,公文格式各要素一般用3号仿宋体字。特定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
2.关于“份号”,《格式》规定, “如需标注份号;一般用6位3号阿拉伯数字”。
3.关于“密级和保密期限”,《格式》规定,“如需标注密级和保密期限,一般用3号黑体字”。
4.关于“紧急程度”, 《格式》规定, “如需标注紧急程度,一般用3号黑体字。”
5.关于“标题”,《格式》规定, “一般用2号小标宋体字”。
6.关于“正文”,《格式》规定, “一般用3号仿宋体字”。
7.关于“结构层次序数”, 《格式》规定,“文中结构层次序数依次可以用“一、” “(一)”“1.”“(1)”标注;一般第一层用黑体字、第二层用楷体字、第三层和第四层用仿宋体字标注”。
8.关于“抄送机关”,《格式》规定, “如有抄送机关,一般用4号仿宋体字”。
9.关于“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格式》规定, “一般用4号仿宋体字”。
10.关于“页码”,《格式》规定, “一般用4号半角宋体阿拉伯数字”。
11.关于“纪要格式中出席人名单”,《格式》规定, “一般用3号黑体字”。
《格式》在规范这么多具体格式要素字体字号时使用“一般”,很难说都是基于例外特殊隋况的考虑,只能说是对例外特殊情况的滥用。上述1 1例中,只有第1例因为是从整体上对公文格式要素“字体字号”作规定,可以说是基于特殊情况的考虑,有其合理性,而其他10例是对具体格式要素字体字号的规范,再使用“一般”,笔者认为有损骼式》作为国家标准应有的刚性,建议在规定这些格式要素的字体字号时无须使用“一般”一词。
此外,《格式》中其他8处使用“一般”的情况是:
1.关于“公文用纸的主要技术指标”,《格式》规定, “公文用纸一般使用纸张定量为60g/m2~80g/m2的胶版印刷纸或复印纸”。
2.关于“行数和字数”,《格式》规定, “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个字,并撑满版心。特定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
3.关于“联合行文时发文机关的'排列”, 椭式》规定, “如需同时标注联署发文机关名称,一般应当将主办机关名称排列在前”。
4.关于“多个签发人的签署”,《格式》规定, “如有多个签发人,签发人姓名按照发文机关的排列顺序从左到右、自上而下依次均匀编排,一般每行排两个姓名”。
5.关于“成文日期”,《格式》规定, “成文日期一般右空四字编排”。
6.关于“发文机关署名”, 《格式》规定,“单一机关行文时,一般在成文日期之上、以成文日期为准居中编排发文机关署名”。
7.联合行文时,一般将各发文机关署名按照发文机关顺序整齐排列在相应位置。
8.签名章一般用红色。
上述8例中,第1例是对公文用纸主要技术指标的规定,是从整体上说的。各机关在公文用纸上很难统一一种规格,存在例外的特殊情况,不能做刚性的硬性规定。第2例是对公文每面所排行数和每行字数的规定,也是从整体上说的。公文首页必须显示正文,当公文排版后所剩空白处不能容下印章或签发人签名章、成文日期时,可以采取调整行距、字距的办法解决,为此对公文每面所排行数和每行所排字数用“一般”表述就较为得体。
第5例是对成文日期标注的规定,因《格式》对加盖公章的公文和不加盖公章的公文成文日期的规定不一样,此处用“一般”也较为适宜。
第8例是对签名章用色的规定,考虑机关负责人个性差异,不作硬性规定也有其合理性。
第7例是对联合行文发文机关署名按发文机关顺序排列的规定,使用“一般”表述,也反映了公文处理的实际情况,各机关不必在署名的排名先后上过于较真。
第3例是对联合行文时发文机关排列的具体规定。因绦例》规定, “联合行文时,使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格式》此处使用“一般应当将主办机关名称排列在前”的表述,出现例外特殊情况,势必会造成发文机关标志与发文字号不匹配的问题,这样的表述就不够严谨。
第4例,多人签发时每行排两人,既然这样具体规定,就不应有什么例外。第6例,单一机关行文时,发文机关署名在成文日期之上的位置关系是约定俗成的,没有特别的例外情况。建议这两处不用“一般”来表述。
与《条例》相比而言, 《格式》在对各格式要素作具体规定时,有的的确是基于特殊的例外情况考虑,反映了公文处理工作的实际,但不少并不是基于实际的特殊情况考虑,存在一定意义上对“一般”的过度使用,这些表述有损《格式》作为国家标准、法规应有的刚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文法规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力。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
㈣ 国办颁发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比较2000年国办颁发《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
一、公文处理的概念更加科学
《办法》规定“公文处理是指公文的办理、管理、整理(立卷)、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条例》中按照公文办理的工作流程将公文办理工作概括为“拟制、办理、管理”三个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环节,简洁明了,“拟制”包括了“起草、审核、签发”三个环节(《办法》中隶属于发文办理),同时将整理(立卷)、归档划归至公文办理范畴。
二、公文的种类更加丰富
原《办法》中规定公文种类为13种,新《条例》中规定公文种类为15种,增加了“决议” (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和“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同时将“会议纪要”改为“纪要”。
三、公文要素做出了调整
《办法》第三章第九条规定“公文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等组成”,增加了“份号”、“发文机关署名”、“页码”,减少了“主题词”。同时,对涉密文件、紧急公文、联合行文、公文标题等有了明确的规定:涉密文件要标注份号,紧急公文标注“特急”“加急”,联合发文可以单独用主办机关名称,公文标题应标明发文机关,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可以不加盖公章等。
四、行文规则上做了具体规定
《条例》中规定向上级机关行文“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党委、政府的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应当经本级党委、政府同意或者授权”;“请示”应当一文一事,并要提出倾向性意见;“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事项外,不得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公文,不得以本机关负责人名义向上级机关报送公文”;向下级机关行文也有明确的规定,“党委、政府的办公厅(室)根据本级党委、政府授权,可以向下级党委、政府行文,其他部门和单位不得向下级党委、政府发布指令性公文或者在公文中向下级党委、政府提出指令性要求。需经政府审批的具体事项,经政府同意后可以由政府职能部门行文,文中须注明已经政府同意”、“党委、政府的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可以向下级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行文”。
五、文件签发程序更加规范
《条例》规定“重要公文和上行文由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办法》只对上行文作此规定),“党委、政府的办公厅(室)根据党委、政府授权制发的公文,由受权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签发”。
六、公文办理环节更加简明
收文办理环节增加了“承办”和“传阅”环节,对“承办”和“传阅”环节也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发文办理环节减少为四个,将“起草”、“审核”、“签发”环节划归到“公文拟制”部分了,“用印”划分到“印制”部分了。
七、公文管理环节更加严格
第七章第二十九条规定“党政机关公文由文秘部门或者专人统一管理。设立党委(党组)的县级以上单位应当建立机要保密室和机要阅文室,并按照有关保密规定配备工作人员和必要的安全保密设施设备”,第三十二条对“复制、汇编机密级、秘密级公文”也做出了明确详细的规定。
对照两办的《条例》检查工文办理过程中的格式和办理环节,“公务员考试之路”新浪博客博主上海刘源老师还发现有很多与新要求不一致的地方,疏理之后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提请公考考生注意:
1、明确密级及保密期限。经过定密程序定为秘密文件的,应当在文件上标注密级及保密期限,规范用语为“绝密”“机密”“秘密”。
2、明确紧急程度。有时审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在安排布署工作发文时,要在文件上标明紧急程度,文件上的规范用语应标注“特急”“加急”,电报上的规范用语应标注“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3、规范发文标志。《条例》中规定发文标志“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加‘文件’二字组成,也可以使用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联合行文时,发文机关标志可以并用联合发文机关名称,也可以单独用主办机关名称”,对于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应有一个统一规定,是用发文机关全称,还是用规范化简称加“文件”两字,必须统一。有时用发文机关全称,有时用简称加“文件”两字,让人犯疑。
4、落实签发人。在《条例》中文件格式部分对“签发人”有明确的要求:重要公文和上行文应当标注签发人姓名。
5、规范文件标题。文件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在工作实务中,有时由于文件标题太长,文件上又有发文标志,往往在标题中忽略了发文机关名称,亟需规范。
6、规范文件落款。在《条例》第三章文件格式部分中,增加了“发文机关署名”的内容(“署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在现实中因为要加盖单位公章,或文件头上已有发文标志,往往只署发文日期,没署发文机关,亟需改正。
7、规范成文日期。按照《条例》中的规定“署会议通过或者发文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联合行文时,署最后签发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
8、删除主题词一栏。在公文的要素上,《条例》中减少了“主题词”的内容,在以后制文时就需删除这一栏内容,同时还规范抄送机关和印发机关及印发日期: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者知晓公文内容的其他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
9、严格上行文的报送程序:党委、政府的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应当经本级党委、政府同意或者授权;属于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应当直接报送上级主管部门。
至于文件的字体、字号、版式等,按照《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执行。
㈤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公文种类的是
法律分析:国党政机关公文共有15种,分别为: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法律依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第八条 公文种类主要有:(一)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二)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三)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四)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五)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六)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七)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八)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九)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十)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十一)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十二)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十三)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十四)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十五)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