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清理工作机制
Ⅰ 党内法规清理的方式包括
法律分析:党内法规的清理,是指党内法规制定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以一定方式对一定范围内的党内法规进行审查,并确定其是否修改、失效、废止的活动。党内法规清理是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党内法规清理工作有助于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升党内法规制定质量。
党内法规清理的方式主要是三种:废止、宣布失效和继续有效。
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对党内法规制度进行集中清理决定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中央要求,凡废止、宣布失效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自《决定》发布之日起一律停止执行,不再作为规范党组织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依据。废止和宣布失效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在规范党内生活、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党的工作等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今后仍有借鉴参考价值,要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做好存档、查档利用等管理工作。对需作修改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央办公厅要加强统筹协调,在党内法规制定工作规划计划中作出安排,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推进。对继续有效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力度,完善制度实施后评估机制、督查机制、问责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切实维护党内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各项制度规定成为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 中央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对照中央《决定》,抓紧清理本地区本部门出台的配套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并作出废止、宣布失效、修改等相应处理。
Ⅱ 辽宁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规定
第一条为完善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机制,维护法制统一,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规章,包括省政府和较大的市政府制定的规章。
本规定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发布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具有普遍约束力或者涉及其权利、义务的规定、办法、细则、解释等实施对社会管理的文件。省、市、县政府(含政府办公厅、办公室)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为政府规范性文件;省、市、县政府所属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为部门规范性文件。
本规定所称规章、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是指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要求或者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定期对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确定其是否继续适用或者修改、废止、宣布失效的工作制度。第三条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适用本规定。第四条政府所属部门负责本部门组织实施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的具体工作。
政府法制部门和部门法制机构负责规章、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第五条规章、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加强对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并提供必要的人员、经费等保障。第六条规章、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合法原则。清理程序和清理结果应当维护法制统一,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规定。
(二)科学原则。从实际出发,清理程序和内容应当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民主原则。清理过程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听取和采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及时原则。对与法律、法规规定不一致或者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应当及时予以修改、废止或者宣布失效。第七条省政府所属部门、较大的市政府所属部门分别对其负责组织实施的规章进行初步清理,提出清理意见后,送同级政府法制部门进行审核;政府法制部门提出需要废止、宣布失效或者修改的具体意见,按立法程序报政府审定。政府所属部门对其负责组织实施的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初步清理,提出清理意见后,送同级政府法制部门进行审核;政府法制部门提出需要废止、宣布失效或者修改的具体意见,按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报政府审定。
政府所属部门对其制定的部门规范性文件清理后,作出具体处理决定。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门共同实施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由主要实施部门联合其他实施部门联合进行清理。第八条规章、规范性文件实行定期清理制度。规章实施后,每5年清理一次;规范性文件实施后,每2年清理一次。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即时清理:
(一)新的法律、法规施行,上级行政机关提出应当对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的;
(二)制定机关发现规章、规范性文件存在重大问题的;
(三)制定机关认为规章、规范性文件不适应发展需要,应当进行清理的。第九条规章、规范性文件实施后,实施机关发现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存在重大问题,需要做出调整的,应当及时报告制定机关。第十条规范性文件在一定时期内适用的,应当规定有效期。规范性文件未规定有效期的,有效期最长为5年,标注“暂行”、“试行”的,有效期不超过2年。有效期满的,规范性文件自动失效。
制定机关认为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届满后需要继续实施的,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机关或者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对文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认为需要继续施行的,应当重新公布;需要修改的,按制定程序办理。第十一条规章施行后满3年,实施机关应当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规范性文件实施后,制定机关或者实施机关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第十二条规章、规范性文件评估工作应当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遵循客观真实、公开透明、民主参与、科学系统、经济效能的原则,采用科学、民主的评估方法,保证评估结果客观、真实。
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否符合依法行政基本原则;
(二)具体行政管理措施是否合法适当;
(三)是否有利于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
(四)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Ⅲ 建立规章定期清理制度对规章一般每隔几年清理一次
对规章一般每隔5年清理一次。坚持立“新法”与改“旧法”并重。对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上位法相抵触、不一致,或者相互之间不协调的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及时修改或者废止。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对规章一般每隔5年、规范性文件一般每隔2年清理一次,清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布。
法规清理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重要举措。自2010年以来,各地都开展了多次、全面的清理和专项清理,建立了法规清理长效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清理工作,废止和打包修改与上位法不一致或者与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收到了较好效果。建议草案明确规定法规清理的内容,这也是符合较大的市有地方立法权后可能面临的法规须上下统一的实际。
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相对于法律和地方性法规来讲要简单一些,而且多出于行政管理效率的需要。有的规定属于应急性措施,一事一立法,不宜长期有效。在立法法中应增加政府对于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的规定。现在有一些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是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与现在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深化改革的要求相去甚远。
法律依据: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第十八条 建立和完善行政法规、规章修改、废止的工作制度和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制度。要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适时对现行行政法规、规章进行修改或者废止,切实解决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规章、规范性文件施行后,制定机核档关、实施机关应改此乱当定期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实施机关应当扒蠢将评估意见报告制定机关;制定机关要定期对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
七、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Ⅳ 广东省政府规章清理工作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完善政府规章清理工作机制,推动政府规章清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维护法制统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省省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清理工作,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政府规章清理,是指根据法律、法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政府规章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其是否保留、修改、废止或者宣布失效的政府规章管理工作制度。第三条政府规章的制定机关应当加强对政府规章清理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并提供必要的人员、经费等保障。第四条省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较大的市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中直驻粤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制定机关的规章实施部门)对其负责组织实施的政府规章进行初步清理,提出清理意见。由两个以上部门共同实施的,应当由主要实施部门会同其他部门联合进行初步清理,提出清理意见。
省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以下统称制定机关的政府法制机构)负责政府规章清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并分别对其同级的规章实施部门提出的初步清理意见进行审查,报制定机关。
其他行政机关和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政府规章的清理工作。第五条政府规章清理应当坚持合法原则,清理程序、清理结果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第六条政府规章清理应当坚持及时原则,对与法律、法规、规章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一致的政府规章,应当及时予以修改、废止或者宣布失效。第七条政府规章清理应当坚持民主原则,广泛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第二章清理方式与标准第一节清理方式第八条政府规章清理分为单项清理、专项清理和全面清理。
单项清理是指对本行政区域内与某一行业特定事项相关的现行有效的政府规章进行清理的活动。
专项清理是指对本行政区域内与某一综合性事项相关的现行有效的政府规章进行清理的活动。
全面清理是指对本行政区域内全部现行有效的政府规章进行清理的活动。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政府规章进行单项清理:
(一)制定了新的某一行业法律、法规的;
(二)某一行业法律、法规已修改、废止或者宣布失效的;
(三)其他原因需要进行单项清理的。第十条政府规章实施满3年的,应当按照《广东省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规定》进行评估,立法后评估报告建议修改或者废止的,应当进行修改或者废止。
政府规章自施行之日起5年内未进行立法后评估的,应当进行清理。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政府规章进行专项清理:
(一)法律、法规或者国家、省、较大的市要求进行专项清理的;
(二)制定了新的综合性法律、法规的;
(三)某一综合性法律、法规已修改或者废止的;
(四)其他原因需要进行专项清理的。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政府规章进行全面清理:
(一)国家、省或者较大的市要求的;
(二)国家、省或者较大的市的政策重大调整,需要进行清理的;
(三)其他原因需要进行全面清理的。第二节清理标准第十三条政府规章清理工作按照以下标准进行:
(一)合法性,即政府规章是否与上位法不一致或者相抵触;
(二)合理性,即政府规章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三)协调性,即政府规章之间是否协调一致;
(四)操作性,即政府规章是否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或者细化的问题;
(五)实施效果,即政府规章是否实现立法目的;
(六)其他需要清理的内容。第十四条政府规章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可以继续适用的,予以保留。第十五条政府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修改:
(一)部分内容与法律、法规不一致或者相抵触的;
(二)国家政策重大调整,政府规章的部分内容与之不适应的;
(三)部分内容明显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
(四)部分内容的程序性、可操作性不强,需要予以细化和完善的;
(五)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的;
(六)其他原因需要予以修改的。
Ⅳ 多久开展一次党内法规制度集中清理
法律分析:五年开展一次党内法规制度集中清理。
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开展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意见》
五、清理工作实施步骤
这次清理工作按照由近及远、先上位后下位的思路进行。
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清理1978年至2012年6月底前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第二阶段(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清理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前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同步启动清理工作,前期主要开展文件梳理和审核准备等工作,待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公布后,再开展审核、审批等工作。全部清理工作于2014年12月底前完成。
清理工作按以下步骤进行:
(1)明确清理任务。全面梳理已发布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确定清理范围,落实责任分工。
(2)做好审核工作。依照清理标准,逐件进行审核,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提出清理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对相关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提出清理意见时,可根据需要征求中央纪委、中央有关部门的意见。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制定的党内法规制度之间存在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问题,经协商达不成一致意见的,由中央办公厅负责协调,并报中央审定。
(3)做好清理意见的审批工作。以中共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文件形式发布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意见,由中央办公厅汇总后报中央审批;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意见,由制定机关自行审批。
(4)根据职权发布清理决定。以中共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文件形式发布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由中央统一发布清理决定;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由制定机关自行发布清理决定。
(5)做好清理后的文件汇编工作。以中共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文件形式发布的需要继续执行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由中央办公厅汇编成册;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需要继续执行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由制定机关自行汇编成册并送中央办公厅法规局备案。
六、建立清理工作长效机制
要认真总结这次集中清理工作的经验,建立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长效机制,实现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这次清理工作结束后,一般每5年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开展一次集中清理。同时,要建立即时清理机制,今后制定或者修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时,应同步研究其他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规定是否存在与新规定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的问题,如存在,应作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