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管理相关政策法规
『壹』 大学的专职辅导员是一个什么性质是名正言顺的老师么
专职辅导员是高校中专门负责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通常拥有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辅导员需接受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
高校辅导员应遵守以下职业守则:
1. 爱国守法: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法规,执行教育政策,维护校园秩序,不得有损害党和国家利益及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言行。
2. 敬业爱生: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权益,不得拒绝学生合理要求。
3. 育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
4. 终身学习:坚持学习,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拓展视野,以提升职业素养。
5.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遵守社会公德,影响和带动学生,维护职业声誉。
综上,专职辅导员既是教师也是管理人员,他们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需遵循严格的职业操守。
『贰』 高校辅导员的政策支持
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2005年,为了贯彻落实16号文件,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辅导员长期从事该项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2006年,教育部又签发第24号教育部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聘任、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第十六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
随后教育部又制定《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提出到2010年培养和造就1000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一定国内影响的专家等目标。2013年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党〔2013〕9号),提出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标准体系,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的通知,调整和完善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方案、工作职能设置、考评考核指标等,努力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到新水平。
这一系列的文件和法规,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各高校按教育部要求的1:200的老师和学生的比例迅速扩大专职辅导员的数量。二是针对新招聘和原有的辅导员进行大规模的培训。
为了建设并稳定一支数量庞大的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各高校近几年来纷纷提出各自的方式。
复旦大学1998年成立青年研究中心,鼓励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实践进行科学研究,提出“创新型辅导员”的培养理念,该校《辅导员工作职责条例》中规定,专职辅导员每年至少撰写1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兼职辅导员每2年至少撰写1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在鼓励科研之外,从教育部到高校,组织各种理论培训则成为培养辅导员的常规做法,在激发辅导员本身积极性方面,鼓励科研并提供后续的发展方向显然比培训这种单向式培养模式更具效果,因为这直接和辅导员个人发展密切相关。在这方面,河北大学青年研究中心的建立及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