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赣江新区条例

赣江新区条例

发布时间: 2025-08-14 23:52:45

A. 江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根据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优化营商环境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营商环境,是指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第三条优化营商环境应当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化放管服改革,践行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打造一流的市场环境、一流的政务环境和一流的法治环境,实现政策优、成本低、服务好、办事快的营商环境目标,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协调机制,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统筹推进、督促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政府主要负责人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责任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主管部门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协调优化营商环境日常事务。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确定其他部门为本行政区域内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优化营商环境咨询委员会,为营商环境改革提供决策咨询。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健全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定期对本省的营商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应当根据营商环境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

开展营商环境评价,不得影响各地区、各部门正常工作,不得影响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增加市场主体负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营商环境评价谋取利益。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政府考核,并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实际,在法治框架内探索优化营商环境的新经验、新做法。

鼓励和支持在推进赣江新区、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国家战略中,先行先试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改革措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第八条省人民政府对未达到国家和本省要求的优化营商环境目标或者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靠后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实行约谈,督促其优化营商环境。第九条优化营商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利和义务维护本行政区域内的营商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优化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制度,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代表,行业协会商会代表,市场主体代表以及有关社会人士等作为监督员对营商环境进行监督,发现营商环境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应当接受社会监督员的监督,及时整改查实的问题。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宣传和引导,全面宣传优化营商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推广典型经验。

每年11月1日为本省营商环境日,营造开放包容、互利合作、诚实守信、亲商安商、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媒介应当加强舆论监督,对损害营商环境的行为和典型案件依法予以曝光。第十一条市场主体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恪守社会公德和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履行安全、质量、劳动者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法定义务,在国际经贸活动中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第二章市场主体保护

B. 南昌红谷滩新区限牌吗

红谷滩是不限牌的,八一桥与南昌大桥限。

南昌限牌不过赣江的,只在老城区,红谷滩新区不包括在内。

(2)赣江新区条例扩展阅读:

限牌令主要是指限制汽车上牌数量,控制机动车数量,达到治堵的目的。中国国内北京市、广州市、上海市、贵阳市、天津市、杭州市、深圳市、海南省已发布限牌令。

《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将于3月1日起施行。对于"限牌"问题,条例规定"采取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的措施,应当公开征求公众的意见,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并在实施三十日以前向社会公告","堵死""一夜限牌"可能。

C. 江西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和备案行为,实现便利、高效服务和有效管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企业投资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企业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投资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包括:

(一)企业使用自己筹措资金的项目;

(二)企业使用自己筹措资金并申请使用政府投资补助或者贷款贴息等的项目。

项目申请使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的,应当在履行核准或者备案手续后,提出资金申请报告。第三条省、设区的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以及经省人民政府授权的行政审批部门和开发区有关部门为项目核准机关。县级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以及经省人民政府授权的行政审批部门和开发区有关部门为项目备案机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对项目履行综合管理职责;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项目履行相应管理职责。

前款所称投资主管部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经省人民政府授权的行政审批部门是指设区的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民政府、赣江新区实行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成立的行政审批部门。第四条对关系国家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实行核准管理。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制定《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江西省)》,明确项目核准范围、核准机关和核准权限,并适时调整。未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各地、各部门不得调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江西省)》确定的核准范围、核准机关和核准权限。

对前款规定以外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实行备案管理的项目按照属地原则备案,由项目所在地县级备案机关备案。但国务院和省政府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五条项目核准、备案应当通过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以下简称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行网上受理、办理、监管和服务,实现核准、备案过程和结果的可查询、可监督。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项目除外。

由国务院、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项目,应当通过国家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办理。

本省权限内的核准项目、备案项目,应当通过江西省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办理。

江西省在线审批监管平台通过政务外网与国家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进行信息交换、共享。第六条项目核准、备案机关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统一使用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生成的项目代码办理相关手续。

项目通过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申报时,生成作为该项目整个建设周期身份标识的唯一项目代码。项目的审批信息、监管(处罚)信息,以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信息,统一汇集至项目代码,并与江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对接。第七条项目核准、备案机关在项目核准、备案工作中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通过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公开与项目有关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公开项目核准、备案等事项的办理条件、办理流程、办理时限等,并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二)根据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规定将核准、备案结果予以公开;

(三)不得非法干预企业的投资自主权,不得擅自增减审查条件,不得超出办理时限。第八条企业投资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规划、技术标准、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标准、资源开发、能耗与环境管理等要求;

(二)依法办理城乡规划、土地使用、环境保护、能源资源利用、安全生产等相关手续,如实提供相关材料,报告相关信息;

(三)依法履行项目核准或者备案。第九条项目核准机关对项目进行的核准是行政许可事项,实施项目核准所需经费应当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第二章项目核准第十条企业办理项目核准手续,应当根据国家要求编制项目申请报告,取得依法应当附具的有关文件,按照规定的程序报送核准机关。企业应当对项目申请报告以及依法应当附具文件的真实性负责。

项目申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企业基本情况,包括项目法人及各股东方情况等;

(二)拟建项目情况,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内容等;

(三)项目资源利用情况分析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四)项目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分析。

热点内容
司法公务员待遇 发布:2025-08-15 01:40:51 浏览:258
嫁律师 发布:2025-08-15 01:35:54 浏览:818
劳动法如果公司搬迁赔钱吗 发布:2025-08-15 01:30:11 浏览:155
江宁司法 发布:2025-08-15 01:28:02 浏览:910
关于道德的英语小故事 发布:2025-08-15 01:21:56 浏览:556
公司代发工资法律风险 发布:2025-08-15 01:06:44 浏览:524
互联网买卖方面法规 发布:2025-08-15 01:03:42 浏览:69
2016劳动法辞工 发布:2025-08-15 00:38:52 浏览:308
初级经济法基础完整笔记全部 发布:2025-08-15 00:27:51 浏览:689
经济法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发布:2025-08-15 00:26:58 浏览: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