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条例自几日起施行
发布时间: 2025-08-15 17:12:30
1. 艾滋病防治条例
《艾滋病防治条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总则:
- 目的与依据:为了预防、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 艾滋病防治原则: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宣传教育:
- 政府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以及关怀和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 媒体与教育机构责任: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公益宣传。
预防与控制:
- 高危行为干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艾滋病防治关怀救助措施,包括向农村居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和必要的辅助检查等。
- 血液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
- 母婴阻断: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方案的规定,对孕产妇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和检测,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指导、随访、用药、治疗等服务。
治疗与救助:
- 抗病毒治疗:医疗机构应当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心理治疗,并提供咨询、关怀等服务。
- 社会救助: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生活困难并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给予生活救助。
保障措施:
- 经费保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和完善艾滋病预防、治疗、关怀救助服务网络的建设,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 人才培养与科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建设,关心和支持艾滋病防治人员的工作,对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人员给予适当的补助,并提供必要的保障。
法律责任:
- 违法行为的处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艾滋病防治和保障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附则:
- 条例生效日期:本条例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1987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1988年1月14日卫生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外国专家局发布的《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同时废止。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