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规章的效力顺序
⑴ 法律效力等级排序
法律的效力等级排序如下: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性法规;
5、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
在各个法的体系中,法的效力层次要贯彻以下两个规则:
1、在整个法的效力层次体系中,宪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
2、除宪法的效力统摄所有法的效力之外,上一级法的效力均高于下一级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层次除要贯彻它的一般规则外,由于法的复杂性,法的效力层次以下特殊规则:
1、特别法效力优于一般法;
2、新法优于旧法;
3、法律文本优于法律解释。
法的效力层次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如下:
1、宪法至上原则;
2、等差顺序原则;
3、特别法优先原则;
4、实体法优先原则;
5、国际法优先原则;
6、后法优先或新法优先原则。
法律是从属于宪法的强制性规范,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是国家法的基础与核心,法律则是国家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也是捍卫人民群众权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统治者统治被统治者的手段。法律是一系列的规则,通常需要经由一套制度来落实。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体系会以不同的方式来阐述人们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其中一种区分的方式便是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种。有些国家则会以它们的宗教法条为其法律的基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八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都是有效的,但它们之间有效力等级之分。
⑵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怎么排序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优先级顺序应为:宪法高于法律高于行政法规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法的效力等级是指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各种法的渊源中,由于其制定主体、程序、时间、适用范围等不同,各种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一个法的效力等级体系。法律效力位阶,是指每一部规范性法律文本在法律体系中的纵向等级。下位阶的法律必须服从上位阶的法律,所有的法律必须服从最高位阶的法。宪法效力最高,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法律效力次之,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或者赋予的约束力。规范性法律文件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都有一定的约束力,要求人们按照法律文件规定的那样行为。法律效力有时还指某种行为或事实在法律上的效果,即能够获得肯定性法律后果,例如一份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能够获得法律的保护。显然,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合法的行为和事实的效力是规范性法律文件所赋予的。只要国家机关依据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就当然地具有一定的效力。
⑶ 法律效力从高到低排序是什么
法律分析:我国法律层面一般有4个等级,法律(含宪法)、法规、行政规章(含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在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等组成的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都是有效的,但它们之间有效力等级之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⑷ 简述法的效力层次是什么
法律的效力等级排序如下: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性法规>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 在各个法的体系中,法的效力层次要贯彻以下两个规则: 1.在整个法的效力层次体系中,宪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 2.除宪法的效力统摄所有法的效力之外,上一级法的效力均高于下一级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层次除要贯彻它的一般规则外,由于法的复杂性,法的效力层次以下特殊规则: 1.特别法效力优于一般法; 2.新法优于旧法; 3.法律文本优于法律解释。
法的效力是指法律的生效范围,主要包括:
1.时间效力,指法律开始生效的时间和终止生效的时间。
2.空间效力,指法律生效的地域(包括领海、领空),通常全国性 法律适用 于全国,地方性法规仅在本地区有效。
3.对人的效力,指法律对什么人生效,如有的法律适用于全国公民,有的法律只适用于一部分公民。
4.对事的效力。
法律效力有哪些内容?法律效力是法律从规范的静态存在走向实践的动态存在的内在根据,法律效力是内含于法律中的对法律调整对象产生作用的能力,因之,其可分为内部效力和外部效力,法律效力的实体根据在于法律的合需要性与合规律性(统称合目的性),其形式根据则在于对语法、逻辑、修辞等语言工具的尊重和对内部之正当程序和外部之必要强制的坚守。通常,法律效力可以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狭义的法律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有约束力。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决书、裁定书、逮捕证、许可证的法律效力。
在我国,法律的效力等级具体表现为:宪法为最高级,第二级是法律,第三级是行政法规,第四级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性法规,第五级是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七十八条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⑸ 规范属于法规还是规章
法律分析:按照法律效力的顺序,从上到下依次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地位和效力上仅次于宪法。行政法规,是指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地位仅此于宪法和法律。所以说,“行政法规是法规,但是具备法律效力。”这一句话足以简练而准确的回答你的问题。地方性法规,是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不得与宪法、法律和法规相抵触。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及其直属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六十五条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⑹ 法律和法规不一致时 由谁裁决
一. 法律、法规、规章三者之间的效力按顺序从高到低.
二. 同一机关制定的法规的效力原则是:
1. 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2. 新法优于旧法
3.法不溯及既往,但有利溯及除外
4. 新一般规定与旧特别规定冲突的,由制定机关裁决
三. 裁决:
1. 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或经济特区法规与法律冲突无法决定适用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2.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冲突的,由国务院裁决
3.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冲突,国务院可决定适用地方性法规,适用部门规章的则应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4.省政府规章与较大市法规冲突,省级人大常委会处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禅轮直辖市和较大的大雹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自治州和自治县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授权制定的法规也是人大常委滚袭帆会授权的,如果两者出现了冲突,那肯定得由人大常委会来裁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