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试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试题

发布时间: 2025-08-18 01:20:56

① 卫生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历年试题-2020天津医疗卫生(2020.2.3)

1.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医疗事故分为四级的根据是:

A.行为主体特定性

B.医疗活动的违法性

C.诊疗护理的过失性

D.对患者人身造成的危害程度

E.医疗过失同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

2. 依据《侵权责任法》,医务人员实施手术前应当向患者说明的事项是

A.医疗纠纷处理方式

B.隐私保密要求

C.替代医疗方案

D.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

E.复印病历资料范围

3. 女,30岁。因患子宫肌瘤在县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因对手术效果不满意诉至法院。法院经审理认为医院存在《侵权责任法》规定的过错推定情形,判决医院败诉。该推定情形是:

A.未尽到说明义务

B.未尽到与当时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

C.伪造病历资料

D.泄露患者隐私

E.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

4. 内科医生李某,在春节探家的火车上遇到一位产妇临床,因车上无其他医务人员,李某就协助孕妇分娩。在分娩过程中,因牵拉过度,导致新生儿左上肢臂丛神经损伤。李某的行为属于:

A.属于违规操作,构成医疗事故

B.属于非法行医,不属医疗事故

C.属于超范围执业,构成医疗事故

D.属于见义勇为,不构成医疗事故

E.虽造成不良后果,但不属于医疗事故

5.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当及时向毗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的机构是:

A.国务院

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C.突发事件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D.突发事件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E.国务院办公厅

6.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应对传染病做到:

A.早发现、早观察、早隔离、早治疗

B.早报告、早观察、早治疗、早康复

C.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D.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康复

E.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参考答案与解析

1.【参考答案】D。解析:《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根据患者人身造成的危害程度(D对),将医疗事故分为三级,后来进行了大幅度修订,出台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医疗事故由三级增加为四级。医疗活动的违法性(B错)、诊疗护理的过失性(C错)和医疗过失同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E错)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所包含的内容。

2.【参考答案】C。解析:C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危险、替代医疗方案(C对)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3.【参考答案】C。解析:《侵权责任法》规定,患者有损伤,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的情形包括: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②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③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法院经审理认为医院存在过错推定情形,判决医院败诉,伪造病历资料(C对)符合该推定情形。。

4.【参考答案】E。解析:《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了6种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①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内科医生王某在火车上且无其他医务人员的紧急情况下协助产妇分娩,导致新生儿左上肢臂丛神经损伤,虽造成不良后果,但不属于医疗事故(E对));②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③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④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⑤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⑥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5.【参考答案】D。解析:突发事件发生后,突发事件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D对),应当及时向毗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6.【参考答案】C。解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C对),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② 国家公共突发事件处理应急条例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制定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对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成立地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领导、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类指导、快速反应的要求,制定全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全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等内容。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补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做好传染病预防和其他公共卫生工作,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

国家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预防控制体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定机构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

国家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公布统一的突发事件报告、举报电话。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报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职责,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况。

接到报告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报告的同时,应当立即组织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确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调查情况。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发生突发事件的情况,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军队有关部门通报。

突发事件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毗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接到通报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必要时应当及时通知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发生或者发现可能引起突发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国家建立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的信息。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全面。

突发事件发生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提出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议。

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察和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做好应急处理准备,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

交通工具上发现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需要采取应急控制措施的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其负责人应当以最快的方式通知前方停靠点,并向交通工具的营运单位报告。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宣传突发事件防治知识,及时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街道、乡镇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力量,团结协作,群防群治,协助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人员的分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向居民、村民宣传传染病防治的相关知识。

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构采取医学措施时应当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必要资金,保障因突发事件致病、致残的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在突发事件发生期间,散布谣言、哄抬物价、欺骗消费者,扰乱社会秩序、市场秩序的,由公安机关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军队的相关规定执行。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③ 卫生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历年试题-2020天津医疗卫生(2020.7.30)

1. 医疗机构不需要变更登记的是:

A.改变名称、场所

B.改变主要负责人

C.改变诊疗科目、床位

D.改变主治医师

2. 除了下哪一项以外,医疗机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A.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

B.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C.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D.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3. 对于儿童预防接种的管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B.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

C.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

D.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不需查验预防接种证

4. 下列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的是:

A.突发性

B.肯定性

C.复杂性

D.危害性

5. 关于献血管理部门的职责,错误的是: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献血工作,统一规划并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献血工作

B.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监督管理献血工作

C.各级红十字会依法参与、推动献血工作

D.新闻媒介应当开展献血的社会义务性宣传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身体状况不符合献血条件的,本人应当说明情况后可以采集血液

B.血站、医疗机构可以将无偿献血的血液出售给单采血浆站或者血液制品生产单位

C.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

D.公民临床用血时需要交付用于血液的成本费、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

参考答案与解析

1.【参考答案】D。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卫生法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登记与校验的知识点。(2)医疗机构改变名称、场所、主要负责人、诊疗科目、床位,必须向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不包括主治医师,故此题选D。

2.【参考答案】D。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卫生法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置的知识点。(2)发生下列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①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②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③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除了D选项其他都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故此题选D。

3.【参考答案】D。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卫生法规-传染病防治法-预防接种制度的知识点。(2)儿童预防接种的管理: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A对),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B对);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C对);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D错),故此题选D。

4.【参考答案】B。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卫生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的知识点。(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较于一般的事件,主要有以下特征:突发性、特定性(B错)、复杂性、危害性,因此此题选B。

5.【参考答案】D。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卫生法规-献血法-献血管理部门的知识点。(2)献血管理部门:①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献血工作,统一规划并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献血工作(A对)。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监督管理献血工作(B对)。③各级红十字会依法参与、推动献血工作(C对)。④新闻媒介应当开展献血的社会公益性宣传。(D错)。

6.【参考答案】C。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卫生法规-献血法-血站的知识点。(2)身体状况不符合献血条件的,血站应当向其说明情况,不得采集血液(A错);血站、医疗机构不得将无偿献血的血液出售给单采血浆站或者血液制品生产单位(B错);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C对);公民临床用血时只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D错),故此题选C。

④ 医疗卫生的错题知识

1. 省级人民政府接到突发事件,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门报告的时限:()
A.1小时
B.2小时
C.6小时
D.24小时

2. 医疗机构发现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当:()
A.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B.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C.在4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D.在6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3.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当及时向毗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的机构是:()
A.国务院
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C.突发事件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D.突发事件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
A.早发现、早观察、早隔离、早治疗
B.早报告、早观察、早治疗、早康复
C.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D.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康复

5.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疗机构的应急反应措施是:()
A.评价应急处理措施效果
B.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事件的处理
C.督导、检查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情况
D.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

6. 某地相继发生多例以急性发病、高热、头痛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因不明的疾病,被确定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地乡卫生院以床位紧张为由,拒绝收治此类患者。县卫生局经调查核实后,决定给予乡卫生院行政处罚。应予什么处罚:()
A.限期整改
B.责令改正
C.责令检测
D.警告
1.【参考答案】A。中公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卫生法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的知识点。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1小时(A对)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综上所述,本题选A。
2.【参考答案】B。中公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卫生法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的知识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B对)。综上所述,本题选B。
3.【参考答案】D。中公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卫生法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的知识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毗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D对)。综上所述,本题选D。
4.【参考答案】C。中公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卫生法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的知识点。“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C对)。综上所述,本题选C。
5.【参考答案】D。中公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卫生法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的知识点。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疗机构应当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D对),即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综上所述,本题选D。
6.【参考答案】B。中公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卫生法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的知识点。某地相继发生多例以急性发病高热头痛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属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医疗机构未依照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未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拒绝接诊病人的、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由卫生行政部门门责;黑龙江令整改、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某诊所拒绝接受患者,未明说造成严重后果的,应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B对)。综上所述,本题选B。
更多知识尽在黑龙江中公教育-黑龙江医疗卫生招聘

⑤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原则

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同时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作出反应,采取正确的、果断的措施,处理所发生的事件,不可优柔寡断、玩忽职守。应该积极主动地作出反应,立即了解情况,组织调查,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突发公共卫生时间原则应以:
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提高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同时要做好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分级管理。同时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部门按照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三、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作出反应,采取正确的、果断的措施,处理所发生的事件,不可优柔寡断、玩忽职守。应该积极主动地作出反应,立即了解情况,组织调查,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四、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防范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研和培训,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技保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广泛组织、动员公众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法律依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第二十二条
接到报告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报告的同时,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确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调查情况。
第五十二条
在突发事件发生期间,散布谣言、哄抬物价、欺骗消费者,扰乱社会秩序、市场秩序的,由公安机关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热点内容
商法作业4 发布:2025-08-18 03:34:13 浏览:381
公司法背景 发布:2025-08-18 03:33:37 浏览:754
法律硕士创业 发布:2025-08-18 03:33:37 浏览:598
邵阳市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8-18 03:25:37 浏览:795
民法上事件 发布:2025-08-18 03:22:23 浏览:837
马加爵的主审法官 发布:2025-08-18 03:22:17 浏览:523
司法考试身份证丢失 发布:2025-08-18 03:22:16 浏览:419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法 发布:2025-08-18 03:15:59 浏览:728
行政法期待可能性 发布:2025-08-18 02:59:41 浏览:572
乌鲁木齐物业管理条例 发布:2025-08-18 02:09:13 浏览: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