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防疫期间条例

防疫期间条例

发布时间: 2025-08-20 19:01:50

㈠ 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2011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及其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条例。
进出境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依照有关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动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
本条例所称动物产品,是指动物的肉、生皮、原毛、绒、脏器、脂、血液、精液、卵、胚胎、骨、蹄、头、角、筋以及可能传播动物疫病的奶、蛋等。
本条例所称动物疫病,是指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
本条例所称动物防疫,是指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第四条省、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和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度。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规定设立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和其他有关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动物疫病的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等技术工作。
本条例规定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前,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行使。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商务、卫生、环境保护、水利、林业、渔业、城乡规划、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动物防疫相关工作。第六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动物疫病防控需要,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公共服务机构,配备动物防疫管理人员,加强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并按照规定职责组织做好本辖区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督促村(居)民依法履行动物防疫义务,配合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职责,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检疫、监督管理和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动物防疫知识培训等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第八条对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过程中强制扑杀的动物、销毁的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以及因依法实施强制免疫造成动物应激死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予以补偿。具体补偿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财政主管部门会同兽医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另行制定。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动物防疫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普及。
对在动物防疫工作、动物防疫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动物疫病的预防第十条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免疫、消毒等预防措施,法律、行政法规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十一条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省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实施方案,组织本辖区内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做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动物饲养情况,建立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病种的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评估制度。
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未达到规定要求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兽医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职责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进行整改。

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第三章 畜禽传染病的扑灭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第三章关于畜禽传染病的扑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立即隔离与报告:一旦发现畜禽感染或疑似感染传染病,发现者必须立即采取隔离等防疫措施,并向当地畜禽防疫机构报告,接受其防疫指导和监督检查,以防止疫情扩散。

  2. 紧急扑灭与封锁:当出现严重的或当地新发现的畜禽传染病时,畜禽防疫机构需立即查明疫源,并采取紧急扑灭措施。同时,由当地县级以上农牧部门划定疫区,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并向更高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如果疫区范围跨越两省,则由农牧渔业部划定疫区并发布封锁令,向国务院备案。

  3. 禁止购买与运出:在封锁期间,禁止从疫区购买、运出畜禽和畜禽产品

  4. 扑杀与销毁:县级以上农牧部门有权对疫区患病畜禽及其同群畜禽采取扑杀、销毁等防疫措施

  5. 解除封锁程序:解除封锁的程序与发布封锁令的程序相同,确保疫区的安全恢复。

  6. 人畜共患病处理:当发生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时,农牧部门必须及时通知卫生部门,双方共同采取扑灭疫病的措施,以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㈢ 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例第一章 总 则

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广西壮族自治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本条例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及其监督管理活动。动物包括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动物产品是指动物的肉、生皮、原毛、绒、脏器、脂、血液、精液、卵、胚胎、骨、蹄、头、角、筋以及可能传播动物疫病的奶、蛋等。病害动物产品是指染疫、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经检验检疫可能危害人畜健康的动物产品。动物疫病是指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动物防疫是指动物疫病的免疫、监测、检验、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综合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活动,以及对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无害化处理是指运用焚毁、化制、掩埋或者其他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法将病害动物、病害动物产品或者附属物进行处理,以消除其所携带的病原体、病害因素的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需要,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公共服务机构,加强乡镇动物疫病预防组织和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并按照规定做好本辖区动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群众协助做好本辖区内动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做好本辖区内动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商务、卫生、环境保护、水利、工商、公安、交通运输、林业、质量技术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动物防疫的相关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派驻乡、镇或者特定区域的机构负责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和其他有关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动物疫病的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等技术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动物防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年度计划,建立健全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和动物防疫物资储备制度,加强死亡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公共设施建设,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无害化处理运行、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等动物防疫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动物防疫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做好动物防疫知识的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工作。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动物防疫知识的宣传,增强全社会对动物疫病疫情的防范意识。


(3)防疫期间条例扩展阅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例》经2001年9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6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8次会议《关于修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例〉的决定》修正;2012年11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1次会议修订。该《条例》分总则,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死亡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法律责任,附则6章44条,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㈣ 广东省动物防疫条例(2019修正)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山梁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动物防疫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本条例所称动物防疫,是指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对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公共服务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乡镇和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将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队伍经费和装备保障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储备闭胡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所需的药物、器械等应急防疫物资。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公安、交通运输、卫生、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和其他有关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县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向乡镇派驻动物防疫监督工作人员实施动物防疫和动物防疫监督。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设置的原则建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动物疫病的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等技术工作。第七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动物疫病防控需要,组织相关机构及人员做好动物防疫知识宣传、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服务工作,并协助开展重大动物疫情控制和扑灭处理等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动物防疫信息平台,加强动物防疫信息采集、传输、汇总、分析和评估工作。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控合作机制,共同制定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控方案,组织对易感动物和相关职业人群进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监测,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并采取防控措施。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相关人畜共患传染病病种的监测方案,根据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并及时通报异常情况。
省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针对高发人畜共患传染病设立省级监测点,收集和分析疫情资料,掌握流行规律。第十一条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动物疫情时,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要求,及时采取控制和扑灭措施;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开展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进行监测,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第十二条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直接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等活动。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或者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实行动物疫病的区域化管理。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核心区、缓冲区和生物安全通道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做好相关区域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并在技术、设施、设备、人员及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
鼓励和支持动物养殖企业、动物饲养场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区。第十四条动物防疫监督管理工作应当遵循风险控制和可追溯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畜禽标识管理,完善信息采集传输、数据分析处理设施,建立动物防疫风险管理体系和动物产品追溯管理体系。第十五条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做好免疫、消毒和疫情报告等工作。其中,规模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还应当对其饲养的动物开展动物疫病检测。第十六条省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制定和组织实施强制免疫计划;并可以根据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增加实施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第十轿唯拦七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辖区内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做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等工作。
犬猫等动物饲养者应当对其饲养的动物做好狂犬病免疫等防疫工作。
乡镇、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无主犬猫的疫病防控等管理工作。

热点内容
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 发布:2025-08-20 22:08:23 浏览:99
法院申请欠薪 发布:2025-08-20 22:08:19 浏览:719
在经济法行为中当事人用语言 发布:2025-08-20 22:05:17 浏览:491
最高人民法院第十一批指导性案例 发布:2025-08-20 21:42:45 浏览:26
兰州自考合同法真题下载 发布:2025-08-20 21:35:16 浏览:13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经济法实质 发布:2025-08-20 21:33:21 浏览:76
商主体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20 21:26:29 浏览:585
山东青州法院 发布:2025-08-20 21:02:36 浏览:45
监察法院法 发布:2025-08-20 20:57:02 浏览:938
违宪立法审查权 发布:2025-08-20 20:49:51 浏览: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