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选举条例
『壹』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规定根据什么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提出代表候选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规定,根据多数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提出代表候选人推荐人选。
根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第十条代表产生的主要程序是:
(一)从党支部开始推荐提名。根据多数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提出代表候选人推荐人选。
(二)选举单位就代表候选人推荐人选与上级党组织沟通,提出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采取适当方式加强审核把关,可以对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在一定范围内公示。
(三)选举单位研究确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报召开党员代表大会的党的基层委员会审查。
(四)选举单位召开党员大会或者党员代表大会,根据多数选举人的意见确定候选人,进行选举。
(1)党员选举条例扩展阅读: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第十五条党的基层委员会和经批准设立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的产生,召开党员大会的,由上届党的委员会根据所辖多数党组织的意见提出人选,报上级党组织审查同意后,组织党员酝酿确定候选人,提交党员大会进行选举;
召开党员代表大会的,由上届党的委员会根据所辖多数党组织的意见提出人选,报上级党组织审查同意后,提请大会主席团讨论通过,由大会主席团提交各代表团(组)酝酿讨论,根据多数代表的意见确定候选人,提交党员代表大会进行选举。
『贰』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第三章
为了确保党员的意愿得到充分表达,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对于委员候选人的提名、选举程序以及委员的补选和职务产生等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这些规定旨在遵循德才兼备、班子结构合理的原则,确保选举过程的公平、公正与民主。
根据条例,党的基层组织设立的委员会委员候选人提名遵循德才兼备、班子结构合理的原则。委员会的选举过程中,委员候选人的差额比例应为应选人数的20%。这一规定确保了候选人之间的竞争,同时也为选举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在确定党的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委员候选人时,上届委员会将根据多数党员的意见提出候选人,然后在党员大会上进行选举。这一流程强调了党员的参与和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对于党的基层委员会和经批准设立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的产生,条例详细规定了不同选举方式下的提名和选举流程。无论是召开党员大会还是党员代表大会,都需遵循多数党员意见,确保选举结果的代表性与合法性。
委员会委员在任期内出缺时,应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进行补选,确保基层组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条例还赋予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负责人的调动或指派权,以保证组织的高效运行和领导力量的合理配置。
对于党的基层组织设立的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的产生,上届委员会需按照相关程序提出候选人,待上级党组织审查同意后,在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进行选举。这一规定强调了委员会内部的民主选举和上级党组织的指导监督。
不设委员会的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的产生,则通过全体党员充分酝酿,提出候选人,报上级党组织审查同意后,在党员大会上进行选举。这一流程体现了党员的直接参与和民主选举的重要性。
在经批准设立常务委员会的党的基层委员会中,常委候选人的提名需遵循差额原则,待上级党组织审查同意后,在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进行选举。这一规定旨在确保常委人选的广泛代表性与决策的民主性。
选举结束后,选出的委员需报上级党组织备案;常委、书记、副书记则需经同级党的委员会通过后,报上级党组织批准。纪律检查委员会选出的书记、副书记还需经上级党组织批准。这一流程体现了对组织结构和职务任命的严格管理和监督,以确保党的基层组织的有效运作和领导力量的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