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法规行政执法
『壹』 违反水法规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水法规(以下简称水法规)的贯彻实施,使违反水法规行为(或称水事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县(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查处本行政区域内水事违法案件和同级人民政府或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交办的案件。
地、市、州、盟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查处本行政区域内有较大影响的案件和同级人民政府或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交办的案件。
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查处本行政区域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和同级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交办的案件。第三条在必要时,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处理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查处的案件,也可将自己查处的水事违法案件交由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认为案情重大,情况复杂,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查处更为适宜时,可请求报送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第四条水利部流域机构查处由水利部授权管辖的水、水域和水工程等的违法案件或水利部交办的有重大影响的案件。第五条县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对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检查监督中发现的违反水法规的违法行为,可立案处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上级交办、其他部门移送和群众举报的违反水法规的水事违法案件应予受理。第六条举报水事违法案件可用书面或口头的方式。水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口头举报案件时,必须详细记录,经核对无误后,由举报人签名盖章;举报人举报案件,如不愿使用真实姓名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尊重举报人的意愿。第七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发现受理的举报案件不属于本部门查处时,应及时向举报人说明,同时应将举报信函或者笔录移送有权处理机关。对明显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刑法的水事案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主动协同司法机关查处。第八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的水事违法案件,应当认真进行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应予以立案。不符合立案条件的须告知交办、移送案件的单位和举报人。第九条符合下列条件的水事违法案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案:
(一)具有违反水法规事实的;
(二)依照水法规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
(三)属本部门管辖和职责范围内处理的。第十条符合立案条件的水事违法案件,应填写《水事违法案件受理、立案呈批表》,经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批准后立案。
已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立案的重大案件,应抄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经批准立案的案件,应及时指派承办人。承办人员和主管领导,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查处案件的,应当回避。
重大案件中止或者撤销,应抄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查。第十一条承办人员在执行检查和调查任务时,应出示水政监察证件,必要时还应出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第十二条承办人在调查案件时可以向当事人和证人提出询问,索取有关的证据,必要时可以进行现场勘测。填写《水事违法案件调查笔录》。第十三条证据包括下列几种: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陈述;
(六)调查笔录和现场勘测结果;
(七)鉴定结论。
上述证据未经查证属实,不得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案件调查后,承办人员应提出《水事违法案件调查报告》。第十四条经立案调查认定后,有明显违法行为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发出《责令停止水事违法行为通知书》,送达当事人。第十五条承办人员在案件调查结束后,应根据事实,依据法律、法规,分别案情予以处理:
(一)举报不实或者证据不足,未构成违法事实的,应报请原批准立案的主管领导准予撤销;
(二)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并发出《违反水法规行政处罚决定通知书》,送达当事人;
(三)需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应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四)国家工作人员违法,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的,须提出书面建议并附调查报告和有关证据,移送当事人所在单位或上级监察机关处理,处理结果应抄送移送案件的机关;
(五)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的,应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贰』 水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与要求是什么
概括而言有两个基本原则,合法性和合理性也叫适当性原则,可以看看这个
合法性原则 行政执法权的享有和行使必须有法律依据或者符合法律,不能与法律相违背。这里所说的法律是广义的,包括法律、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规章,同时也包括政策。
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执法的最重要原则,是依法治国在行政执法中的具体体现。按照这一原则的要求,行政执法单位在执法活动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行政执法单位必须具有合法主体资格。所谓有合法主体资格是指法律授予了一定执法权,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并能承受相应的法律后果。法律没有授予执法权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活动。
第二,必须在法律赋予的职权范围内从事执法活动,不得擅自超越职权。
第三,委托执法必须符合法律要求。所谓委托执法是指有行政执法权的行政机关,将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一定执法事项委托给另一行政机关或者非行政机关组织或者个人办理的行为。被委托者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对外进行活动,活动的后果由委托机关承受。由于行政执法权是国家权力,委托执法必须符合《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
第四,行政执法活动的内容必须有法律依据。就某一方面的执法活动而言,已有法律的,应当有相应法律的具体条文作依据。比如说,对某人或者某个企业征税,要有《税法》的具体条文作依据;颁发营业执照,要有《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法》或者《个体工商户管理法》的具体条文作依据;实施行政处罚要有行政处罚法和有关法律的具体条文作依据,如此等等。国家尚未颁布法律的,应当有相关的政策作依据,或者符合法律原则、立法宗旨的要求,不得违背法律和政策。
第五,遵守法定程序。这里所说的程序是指行政执法行为方式和步骤所构成的行政执法过程。由于行政执法行为有不同种类,因而也就有不同的程序。比如说,行政处罚有行政处罚程序,行政强制执行有行政强制执法程序,颁发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也都有相应的程序。行政执法单位和人员实施某种执法行为时,要自觉遵守相应的法定程序。从目前情况来看,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因为程序违法也会导致执法行为的违法和无效。
适当性原则 指行政执法的内容要客观、公正、适度、符合情理。
按照合法性原则的要求,行政执法必须做到依法执法。但是由于行政事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法律不可能对所有的行政事务都规定得那样全面、细致、周到、具体,因而法律赋予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对某种行为方式、范围、种类、幅度等一定的选择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对自由载量权不得随意乱用,必须遵守适当性原则。要使适当性原则真正得到遵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行政执法行为必须符合立法宗旨和立法目的,不得有不良动机。比如说,法律设定行政处罚的目的在于纠正违法行为,教育违法者和其他人今后不再违法,使法律得到全面遵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行政执法单位或工作人员在某项执法活动中存在着故意整人的意图和为处罚而处罚的盲目性,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适当性原则。
第二,行政执法行为应当建立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正当考虑基础上,不应当有法律以外的因素。例如,颁发营业许可证或营业执照来说,对符合法定条件者就应该颁发,不符条件者不颁发,不能考虑亲近远疏或其他因素。再比如,对行政处罚,该罚者一定要罚,不该罚者一定不罚,该给什么处罚就给什么处罚,不能考虑人际关系和其他法律以外的因素。
第三,在行政执法中所采取的措施和作出的决定应当合情合理。
合法性原则和适当性原则相辅相成、紧密相联。合法性原则要求的是合法,适当性原则要求的是客观、公正和适度,只有同时遵守这两个原则,才能使执法行为既合法又适当,产生法律效力,达到预期目的。
接受监督原则 要使行政执法做到依法进行,必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严格监督机制。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有党的监督、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以及行政执法机关内部的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认真接受党、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各方面监督的同时,要切实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上下级之间和行政执法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的监督。这种监督是最直接、最经常、最有效的监督。搞好这种监督的关键,是要抓好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行政执法责任制。
『叁』 水行政执法的主要内容
对围湖造地、未经批准围垦河道(在库区内围垦的),或者在江河、湖泊、水库、渠道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的物体和种值阻碍行洪的林木及高秆作物的违法行为处罚。
一、水行政执法简介
1、水利执法是指各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组织,依照水法规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遵守、执行水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水法规的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及其他行政措施等行政执法活动。
2、又称水行政执法、水政监察。
二、水行政执法基本内容:
1、对水事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对违法行为的处理,即监督检查水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查处水事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水利执法的范围涉及河湖水域、水资源、水土保持、水利工程设施管理等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
2、此外,水利执法队伍可以根据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办理行政许可审批和征收行政事业性规费等事项
三、水行政执法主要成效
①制裁违法行为,维护水事秩序。查处了一大批水事违法案件,有力地打击了违法行为,维护了正常的水事秩序。
②规范水事活动,促进行业管理。通过查处违法行为,办理法定的许可审批事项、征收水利规定性收费,规范了各类组织和公民个人的水事行为,促进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各项水利管理工作。
③普及法律知识,营造法制环境。水利执法的过程,同时也是宣传政策、法规,普及法律知识,营造知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制环境的过程。水利执法对于提高全社会的水法律意识和推进依法治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法律依据:
《水法》
第六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且防洪法未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的物体和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及高秆作物的;
(二)围湖造地或者未经批准围垦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