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审查
㈠ 法治审查还是法制审查
都可以。法治审查与法制审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制审查是指政府或企业内部的法律部门或聘请的律师对公司的决策、合同、规章制度等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以确保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法治审查是指政府或企业在决策过程中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循程度进行审查,以评估其是否符合法治原则,包括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等原则,因此,法制审查重点关注的是文件本身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而法治审查重点关注的是政府或企业的决策过程是否符合法治原则。
㈡ 审查地方性法规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属于,什么审查
◆宪法的定义
宪法的特征(为什么说宪法是大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与其它普通法相比它的形式上的特点?)
◆宪法是普通法律的基本依据中“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的行为准则”。
选择题:宪法最高行为的意思是:宪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国公民的间接的行为准则,对不对?
答: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是直接有效,而对公民是间接的行为准则。
◆宪法的本制属性:
(一)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二)宪法是民主制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三)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第二节宪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
宪法产生发展的大体脉络:
1640英国资产阶级爆发—1919年之前,这一阶段称为“近代宪法”;1919年之后——现代,这一阶段称为“现代宪法”。
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的典型区别。
当代宪法的发展的趋势。
◆英美法三国宪法的产生及其特征
◆宪法的发展及趋势(简答题)(见教材)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新中国宪法的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以后制定了四部宪法。
二、为什么说《共同纲领》是临时宪法不是正式宪法?
答:宪法的制定权理论上应该是归属人民的,操作是特定机关来加以制定的,《共同纲领》不具有这个特点。
三、我国现行宪法的内容和特点。
◆宪法修正案(出题重点,主要是简答题)
一、现行宪法通过以后,我们分别在什么时候进行了哪几次修改?
二、现行宪法通过以后,关于土地承包方面的规定和发展沿革是什么?
答:分为四个环节:1、1982年现行宪法当中,是不允许土地出租、土地使用权转让的;2、在1988年宪法修正案里面,删掉了现行宪法中不允许土地出租的规定,允许土地依照法律规定转让,这为土地的承包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在199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基础的形式制定下来;4、1999年取消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在现行宪法及此后的发展原则
第三节宪法原则和宪法分类
◆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一)人民主权原则;(二)基本人权原则;(三)法治原则;(四)权力制衡原则。
一、在现代世界各国为什么都要普遍设立议会?
答:至代近社会以来,主权已经结构性的由君主手中转移到人民手中,但是人民直接行使主权是不现实的,为此就产生了选举制度。人民在普遍基础上选举代表或议员,组成了议会,然后由议会来行使主掌权力,这就是它的原因。
二、在现今世界各国宪法当中都有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为什么?
答:为了防止国家权力在行使的过程中,肆无忌惮,致少数人的利益于不顾,因为我们有一个基本的权利。
三、解释人民主权原则:
答:(1)主权是国家最高权力,人民主权对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2)人民主权学说的出现,是国家学说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核心;(3)西方国家在人民主权形式上的规定并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了。在生产资料资本家个人占有的社会中,只能是有产者的主权,人民主权则根本无从谈起;(4)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规范中,没有类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宪法那样的关于人民主权直接规定,但是他们所规定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质上也就是人民主权原则。
四、在社会主义国家当中,我们关于国家主权的理解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差别,我们是否承认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分工?
解析:权力制衡原则最早是在西方国家提出来的,他们也都是按照这个理念来建构国家制度的。首先我们国家不承认分权制衡原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承认国家机关之间必须的权利分工。我们承认的权力分工的前提是:人民主权不可分割。西方国家认为是可分割的,我们是不可分割的。(疏理清楚就可以了)
㈢ 法律审核的内容有哪些
法律分析:(1)对错误事实的审核。事实是定案的基础。对错误事实,主要审核以下内容:了解受审查人员的基本情况;处分决定或调查报告认定受审查人员犯有什么错误;每条错误违反了什么规定,是否都能构成处分依据;错误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后果、本人应负的责任,以及产生错误的主客观原因等。如发现事实不清,要提请或协同原报案单位补充查证清楚,要使所认定的错误事实符合客观实际。
(2)对证据的审核。证据是判断事实的依据。对证据必须认真地进行鉴别;证据是否是真实的,是否和案件有联系,来源是否合法。同时还要考虑:证据是否充分,是否能把案件事实证明清楚,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是唯一的,证据之间是否有矛盾,有了矛盾是否能得到合理的排除。认定错误的事实,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没有证据或证据不充分、不确实,不能认定。证据充分、确实,即使受审查人拒不承认,也可以认定。
(3)对错误性质的审核。认定问题的性质,必须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条规,审核案件的定性是否准确,是否符合违纪构成的要件。适用法律法规是否公正有效,用语是否准确严谨。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就定什么性质。性质难以确定的,用写实的办法作出结论。
(4)对处理意见的审核。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的基础上,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条规,审核受审查人员是否应该给予处分,是否有从轻、从重、减轻、加重的情节,所给的处分是否恰当。如不恰当,要提出处理意见和依据。既不能滥施纪律,也不能姑息迁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株连无辜。
(5)对办案手续的审核。手续是正确处理案件的制度保证。对办案手续的审核主要是通过审查材料来审核:调查案件的程序是否合法,程序上规定的手续是否都履行了,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是否采用了非法手段等等。
法律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 第二条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