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与部门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百五十七条 第二审内人民法容院审理被告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提出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并应当执行下列具体规定:
(一)共同犯罪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提出上诉的,既不能加重提出上诉的被告人的刑罚,也不能加重其他同案被告人的刑罚;
(二)对原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只是认定的罪名不当的,在不加重原判刑罚的情况下,可以改变罪名;
(三)对被告人实行数罪并罚的,不得加重决定执行的刑罚,也不能在维持原判决决定执行的刑罚不变的情况下,加重数罪中某罪的刑罚;
(四)对被告人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不得撤销原判决宣告的缓刑或者延长缓刑考验期;
(五)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判处的刑罚畸轻,或者应当适用附加刑而没有适用的案件,不得撤销第一审判决,直接加重被告人的刑罚或者适用附加刑,也不得以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发回第一审人民法院重新审理。必须依法改判的,应当在第二审判决、裁定生效后,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
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者自诉人提出上诉的案件,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1、范围不同
法律抄法规、行政法规和袭部门规章这三个的范围不一样,法律法规范围最大,包含了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是单独的。
2、制定人不同
法律法规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行政法规则是国务院制定,而部门规章是适用于国务院各部门、各委员会、审计署等这些部门自己发布的。
3、适用对象不同
法律法规适用于所有人,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民众;行政法规是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适用普通民众;部门规章同样不适用普通民众,是国务院各部门、各委员会、审计署自己调整内部范围内的行政管理关系的。
(2)规章与部门解释扩展阅读
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立法通过后,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一般以条例、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等形式作成。发布行政法规需要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它的效力次于法律、高于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
部门规章是国务院所属的各部、委员会,主要形式是命令、指示、规定等,也是经济法的来源。
⑶ 名词解释规章
规章是行政性法律规范文件,之所以是规章,是从其制定机关进行划分的。规章主要回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答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为执行法律、法规,需要制定的事项或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⑷ 请问司法解释和规章冲突,怎么适用
司法解释是最高的。因为它是后于规章出现的。它出现的目的也是在实践中对规章有不合适的条款给予补充性的解释(实际上就是更改)
⑸ 法律法规、法规性文件、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等之间的矛盾之处
你想问的是如果有矛盾怎么解决吗?
法律法规大于部门规章,如果法律法规之间矛盾,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再然后就是新法优于旧法,司法解释一般是对法条的解释和补偿,不存在矛盾问题。
⑹ 谁对法律,法规,规章有权进行解释
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⑺ 请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是属于法律还是部门规章如果与法律规定相悖怎么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起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这些表明,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最高国家立法机关,其有权制定并修改、解释宪法和法律。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最高的行政机关。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有关行政机关的活动准则、行政权限以及行政工作制度和各种行政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法律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其内容不能与 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否则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工作中对所遇到的法律的条文所作的司法解释有时特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法律赋予的职权,对审判和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释。
由此可见,我国的宪法是母法,是根本大法,一切法律法规均不得与其相抵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和解释的法律,是全国人民利益的体现,要充分予以尊重和保护。国务院及其部门的法规,对国家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法律性的文件,属于司法解释的范畴。
如果遇到法律规定相悖的情况,记住: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殊法优于普通法。
明白了吗?
⑻ 如何解释公司规章制度
所谓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回有的基本权利。人答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跟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人权是一个政治概念,企业的规章制度应尊重和保障人权,即人的基本权利。在一般情况下,两并没有矛盾,因为一个企业的制度如果符合本国法律,就不会与“人权”发生矛盾。当然,企业制度如果能体现“人权”精神,那应该是企业的进步了。
sidi_518
⑼ 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哪个效力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十六条规定: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由有关机关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
(一)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二)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三)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行政诉讼法》第53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认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发布的规章与国务院部、委制定、发布的规章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请国务院作出解释或者裁决。”《座谈会纪要》对规章冲突的选择适用作出明确规定: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相同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情形适用:(1)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授权部门规章作出实施性规定的,其规定优先适用;(2)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部门规章对于国务院决定、命令授权的事项,或者对属于中央宏观调控的事项、需要全国统一的市场活动规则及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等事项作出的规定,应当优先适用;(3)地方政府规章根据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授权,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具体规定,应当优先适用;(4)地方政府规章对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作出的规定,应当优先适用;(5)能够直接适用的其他情形。不能确定如何适用的,应当中止行政案件的审理,逐级上报最高人民法院送请国务院.
建议楼主提问之前先搜索一下,这个问题网络已有: http://..com/question/29745535.html
⑽ 请问“法”“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区别相关定义和解释
1.法的广义解释,包含后几种含义,而且还包括法律制度或法律文化等内其他内容。狭义容就是下面所说的狭义法律。
2.法律的广义解释和法相同,狭义指所有的法律规范,最狭义(在我国就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3.法规(在我国)一般是指【行政法规 由国务院制定并修改】【地方法规 由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并修改、也有部分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行政法规】
4.规章(在我国)一般指指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等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称为部门行政规章,其余的称为地方行政规章。
5.规范性法律文件指表现法的内容的形式或者载体,它是普遍、多次和反复适用的法律文件,即通常所谓的法律,有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等渊源形式。(也就是立法机关制定修改或认可的法律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