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例半殖民
❶ 英国发布《航海条例》的根本目的是
根本C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直接A打击荷兰的海上贸易活动
航海条例(Navigation Acts),英国历史上关于航海贸易的一系列立法。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发展英国的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1381年理查二世颁布英国最早的航海条例,1485年和1540年又陆续订立。1651年,英吉利共和国政府针对当时英国海上贸易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往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货物以及英国国境沿海贸易的货物,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这些规定排挤了荷兰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危及荷兰的海上利益,导致1652年的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被迫承认这一条例。1661年颁布的航海条例重申1651年航海条例的主要内容,规定某些产品只能运送到英国和爱尔兰或英国其他殖民地。1665年爆发第二次英荷战争,英国战败,航海条例稍有放宽。1651年以后颁布的航海条例是为了垄断英国和殖民地的贸易,维持英国殖民地对英国的依赖,限制殖民地的经济发展。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航海条例。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到1849年废除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
❷ 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关系
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课标要求】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
2、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教学重点】
1.英国的崛起。
2.西欧国家进行的殖民霸权的争夺。
【教学难点】
殖民霸权变化的原因与资本主义发展间的关系。
【授课提纲】
一、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
1、条件
①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濒临大西洋,背靠欧洲大陆)
②政治条件:尼德兰革命与荷兰共和国
③技术条件:造船业发达
④对外贸易发达: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
2、殖民扩张
(1)成立殖民公司:东印度公司
(2)建立海外殖民地(美洲、亚洲、非洲):如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即后来纽约)
3、结果:
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1、原因:
①地理优势:大西洋航路中心
②政策优势: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的利益
③军事保障: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军优势,大力发展海军
④经济优势:通过圈地运动,英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2、表现:
①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参与殖民掠夺
②1600年,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
3、殖民霸权的角逐:
(1)与西班牙: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2)与荷兰:
①导火线: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
②1652年,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不仅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
(3)与法国:“七年战争”(1763年)
(4)结果:英国最终成为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三、世界市场的拓展——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1、殖民主义的罪恶:
①野蛮的掠夺
②残酷的屠杀
③贩卖黑奴
④不平等贸易
2、影响
①对殖民地: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痛苦,造成亚、非、拉地区长期落后于世界。
②对殖民国家:获得了资金、原料、市场,促进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并未后来的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③对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教材问题解答】
[想一想]
1.请思考尼德兰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答案提示: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资产阶级革命;反对宗教压制。
2.为什么殖民者要进行贩运黑奴的活动?
答案提示:牟取暴利;满足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
[议一议] 英荷战争的本质是什么?
提示:争夺世界市场的商业战争;争夺殖民地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战争。
[自我测评]
1.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出现。以下各项,正确说明了殖民活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作用的是
①推动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②加速了西欧封建主阶级的衰落
③造成了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变化 ④为手工工场提供大量的劳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殖民扩张是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结合史实简要说明。
答案提示:从原始资本积累、市场扩大、原料增加等方面分析。例如,殖民扩张使巨额财富源源流入欧洲,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信息途径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材料阅读与思考]
1.结合材料分析英国早期海外活动的特征。
答案提示:利用英国制成品进行正常的海外贸易。反对西班牙贸易独占权,进行海盗式抢夺。参加贩卖黑人奴隶。在北美建立殖民地。英国商人同印第安人进行不平等贸易。
2.英国早期海外活动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提示: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提供了市场、原料、资金。
【历史问题注释】
[公司]
合伙公司:随着社会经济交换活动的增加,公司这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出现。最初,当从事某种商业活动或进行一次贸易时,为了规避风险、筹集资金或有效管理,一些资本持有者、合伙者和资本较少或没有资本但经营经验丰富的人就订立一种较为正式的合同,集合在一起组成公司共同经营,此即公司的起源(或称合伙公司)。这种经营体制只是较为简单的合伙制,每次经营活动完成获得应得的利润后,便收回资本。如果下一次还要经营便重新再次订立合同。因此,这种公司存在时间较短,只是一种短期经营,但从中仍体现着公司组织的本质:它是分担风险、资金和劳力的共同体。
特权商业公司:地理大发现后,西欧商人开始对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从此开始逐步形成,国际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进入贸易的商品数量和商品种类急剧增加,出现专门从事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的大商业公司,如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等,这些公司大都由政府授予特权,可以拥有军队,代表国家,是一种具有国家职能的特殊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是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荷兰在东方殖民地的一切权益,包括强征暴敛、使用奴隶劳动和进行强制性贸易,因此公司收益极大,有时付给股东的红利竟然超过股本的金额。荷兰在西方殖民地的贸易由1621年成立的荷兰西印度公司经营。这家公司获得了与美洲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以及太平洋岛屿进行贸易的垄断权,同时还积极从事海上劫掠。
工业公司是技术进步、生产日益社会化的产物。它有利于发挥大规模生产和经营上的各种经济效益,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发展专业化协作,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生产过程衔接和有利于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动技术进步,节约费用。在西方国家,工业公司表现为各种垄断组织形式,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产物。它最早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先后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以及各种跨国公司。
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把分散的货币资本集中起来而经营的企业。它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获得许可证方能成立,它是法人集团,享有法人的权利与义务。股份公司是适应于资本主义生产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它最初出现于欧洲;到19世纪后半期已经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各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开办一个大企业往往需要巨额的资本,单个资本家或几个合伙人很难筹集到必需的巨额资本,但“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88页),可以把社会上分散的大大小小的货币集中成为巨额的股份资本。股份公司分为无限公司和有限公司两种,前者指股东对公司的债务负有无限清偿的责任,不受所认股金的限制;后者指股东对公司的债务只负有有限责任,即只以他所认购的公司股金为限,不涉及其他私人资产。股份公司的成立促进了资本主义大企业的建立和发展。—般来说,由于股份公司生产规模大,可以更迅速地采用新技术,更合理地组织生产,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能局部地缓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也可设立股份公司。
[英国东印度公司]
英国“东印度公司”运作体制的变化体现现代股份公司的演进过程。1600年东印度公司成立,它还远远不是—个股份公司,公司所需的资金在每次船只出航印度时筹集,在船只返回,一次贸易结束后收取本金和利润。这种资本的短期化日渐影响着公司的经营。1612年,公司开始不仅为本次航行募集资本,而且为今后的一系列航行募集资本并建立长期账目。与此同时,由于去印度的往返旅程需要几年时间,每次的股份不可避免混合在一起,就使得股东们无法随意退出。由此,1657年,公司确立起了长期资本,这标志着一次重大的转折,从而保证了企业经营的持续性。这样,公司可以有计划地进行购置大型船只、在海外设置固定商馆、支付人员的薪俸、进行一些长期性的投资项目。1688年左右,股份在伦敦交易所上市,完成了从一般公司到股份公司的体制演进。
[“海上马车夫”]
17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当时,世界各国间的贸易通道主要在海上,哪个国家的造船工业发达,拥有商船的数量和吨位最多,它就能控制东西方贸易,称霸海洋,从事海外殖民掠夺。船在当时就象陆路运输的马车—样,船就是海上的马车,哪个国家掌握了海上的马车,它就是海上的马车夫。在整个17世纪,荷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因此,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荷兰,在17世纪之前,是西班牙属地尼德兰的—个省。“尼德兰”意为低地,是莱茵河入海处一大片低地的总称,它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尼德兰是个富饶的地区,当年西班牙帝国的一半税收来自这里。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把它看做是自己“王冠上的一颗珍珠”。16世纪末,尼德兰普遍兴起了反对西班牙统治的政治运动和武装起义。1581年尼德兰北方七省成立“联省共和国”,其中以荷兰省最大,所以又称荷兰共和国。
荷兰独立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非常发达,很快成为西欧强国。当时,荷兰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仅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上百家造船厂,全国可以同时开工建造几百艘船。荷兰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的造价比英国低三分之—到二分之—。欧洲许多国家都到荷兰订购船只。荷兰的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四分之三,拥有1.5万艘商船,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挪威的木材、丹麦的鱼类、波兰的粮食、俄国的毛皮、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棉纺织品、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等,大都由荷兰商船转运,经荷兰商人转手销售。当时的阿姆斯特丹是国际贸易的中心,港内经常有2000多艘商船停泊。
荷兰的海军舰只几乎超过了英法两国海军的1倍。它们在世界各大洋上保护本国商船,并从事海外殖民掠夺。在亚洲,1595年荷兰人首次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爪哇。不久,荷兰舰队便在爪哇和马六甲海峡两次打败葡萄牙舰队,并且不断追捕、抢劫中国商船,垄断了东方贸易。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专门控制这一地区的贸易,还—度侵占我国的澎湖、台湾。在美洲,荷兰于1621年成立西印度公司,把持西北非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并在北美侵占了一块殖民地,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即现在的纽约)为中心的新荷兰。在非洲,荷兰在东西方交通的咽喉,南非的好望角,修筑要塞、营建殖民地,在那里开辟种植园,保证过往船只的淡水、粮食的供应。
“海上马车夫”这个绰号形象地说明了17世纪的荷兰在商业、海洋和殖民掠夺各方面所拥有的霸权。但是,好景不长,从17世纪中叶,英荷便在各大海洋展开了海上争霸战,后来,法国也参与进来。法荷战争席卷了荷兰本土,最终以荷兰的惨败而告终。荷兰从此一蹶不振。
[荷兰侵占台湾]
荷兰在17世纪继西班牙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明万历32年(1604年)八月,荷将韦麻郎率军舰两艘偷袭澎湖,伐木作舍,拟长久占领。明朝总兵施德政令都司沈有容率兵面责,荷方理屈,于11月退出澎湖。天启二年(1622年)五月,荷兰舰队再次侵占澎湖。四年二月,巡抚南居益派总兵俞咨皋、守备王梦熊等收复澎湖,擒荷将高文律。荷兰殖民者强占澎湖阴谋未能得逞,于同年八月转而侵占中国台湾岛西南部,先在大员建台湾城(荷人称热兰遮城),后又在赤嵌地区建赤嵌城(荷人称普罗文查城)等城堡,作为军事侵略统治据点,并使用武力镇压高山族,烧毁村社。崇祯十五年(1624年),荷军又打败于天启六年侵占台湾北部鸡笼(基隆)淡水的西班牙殖民者,夺占了台湾的西南部和北部。
荷兰在台湾对汉族、高山等族人民施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和剥削。在政治上通过任命汉族和高山族“长老”进行统治;在经济上将台湾土地全部占为己有,向台湾人民强收高额地租,还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在文化教育上派基督教传教士向台湾人民推行奴化教育。荷兰的殖民统治,遭到广大台湾人民的多次反抗,其中以清顺治九年(1652年)郭怀一起义规模最大。十八年四月,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在台湾登陆,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经过九个多月的战斗,于翌年二月一日迫使荷兰侵台长官揆—投降,将其全部赶出,结束了荷兰在台湾的三十八年的殖民统治。
[圈地运动]
在中世纪的欧洲,西起英格兰,东至乌拉尔山,南迄比利牛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北至丹麦和瑞典南部的广大平原,大体都盛行敞地制。每年收割后,庄园主和教堂的条田、农民的份地都按惯例撤除各自设置的篱笆、栅栏等物,敞开作为公共牧场。敞地以外的公有地名为庄园主所有,实属农民共有。
15世纪末叶、16世纪初叶,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他们变成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约占该郡土地2%。大部圈占地变成牧场。主要的圈占者是乡绅。1485—1550年他们在莱斯特郡圈地的面积占圈地总面积的60%。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莫尔在《乌托邦》(1516年)中,辛辣地指责这是“羊吃人”。
圈地运动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圈地运动有所收敛。都铎王朝与早期斯图亚特王朝考虑到兵源、财政和社会治安诸因素,基本上采取反圈地政策。1489年,亨利七世下令禁止圈占20英亩以上的农庄。1515年亨利八世限令在一年之内将改为牧场的耕地复原,但这些法令均没有实施,形同虚设。为压服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政府一方面颁布“血腥立法”,禁止流浪,用监禁以至死刑强迫农民充当雇佣劳动者;另—方面,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规定各地教区开征济贫税,规定只有在教区居住—定年限并曾从事劳动的失业者,才能领取救济金。目的在于以点滴的救济金来涣散失业贫民的反抗情绪和把他们束缚在一定地区,以便资本家雇佣。
16世纪末叶和17世纪初叶,英国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市场对谷物、肉类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是,圈地运动又重新加强。1593年议会废除反圈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大量耕地改为牧场。1597年,虽因连续4年歉收而恢复反圈地法令。但在都锋王朝最后一次议会(1601年)中,剥削阶级的舆论已倾向于最后废除反圈地法令。1607年中部各郡反圈地起义又迫使统治阶级继续采取反圈地措施。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剥削阶级已不再反对圈地。从1688年起,大地主掌权的政府逐渐改变政策,公开支持圈地。到18世纪开始的时候,英格兰五分之三以上的耕地仍未圈围而处于敞地制下,其余的耕地虽被圈者数量有限,但旧的共耕制的村庄公社已被摧毁。
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于是生产关系的革命就在更加广泛的基础上深入开展。18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269万公顷共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1876年公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虽只应用于公有地,但圈地作为一种运动业已结束。
欧洲大陆的圈地运动主要发生在18、19世纪。德意志、法国、俄国和丹麦的圈地运动主要是通过政府法令实行的。
在圈地运动中,以农民的血肉和尸骨换来了农业资本主义大发展。到19世纪末,约曼农虽有6万多户,但作为—个阶级已经消失。大部分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和产业后备军,为产业革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农村阶级结构已由大地主、资本主义农场主和农业工人组成。马克思高度地概括圈地运动的后果是:“自亨利七世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这样无情地处置过传统的农业关系……。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切关系,不仅村落的位置,而且村落本身,不仅农业人口的住所,而且农业人口本身,不仅原来的经济中心,而且这种经济本身,凡是同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相矛盾或不相适应的,都被毫不怜惜地—扫而光。”
[奴隶贸易]
奴隶贸易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长达四百年的奴隶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可耻的—页。把非洲的黑奴贩卖到美洲,可得到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益。1730年拿四码白布就可以在非洲换取—个黑奴,把这个黑奴运到牙买加,可以卖60到100英镑。18世纪末,—艘贩奴船往返一趟,运300多名黑奴,就可获利19000多英镑。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都在贩运奴隶中大发横财。1769年殖民者贴出了一张贩卖黑人的广告,原文是:“1769年7月24日,查尔顿,下月3日,星期四,将拍卖94个年轻、健康的黑奴。其中,成年男子39个,成年女子24个,男孩15人,女孩16人。这些奴隶是由戴维和约翰•狄更斯公司刚从塞拉利昂运达的。”由此,我们可以略窥当年奴隶贸易的一斑。奴隶贩子捕捉黑人的手法不断变化。最初他们亲自去非洲大陆掠捕,在掠捕过程中,有不少贩子被打死打伤,他们就改变策略,让非洲本地的黑人头目去捕捉。捉到奴隶后,他们用铁链把奴隶—个个锁起来,甚至用铁丝从黑奴的肩胛处穿起来,然后囚禁于笼中,等待运到美洲。奴隶上船后,每个奴隶的身上都要烙上所属奴隶主的姓名,之后,戴上脚镣手铐后串上铁丝,塞进拥挤不堪、污浊的船舱中,根本不考虑奴隶的生命安全。只要奴隶患病,他们就立即把他们扔进大海。贩运途中奴隶的死亡率极高。贩奴船上常发生奴隶起义。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家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从19世纪初开始,英国就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废除奴隶制的运动。到19世纪末,贩奴运动才基本结束。
[英法殖民战争]
英法殖民战争包括: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9—1697)、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2—1713)、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和七年战争(1756—1763)。根据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订立的《乌特勒支条约》,英国将法国在北美洲的部分殖民地攫为己有,还从西班牙手里捞到了直布罗陀以及西属美洲奴隶专卖权等贸易特权。通过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英国进一步夺取法国在北美洲的殖民领地。“七年战争”英国胜利后,1763年签订《巴黎和约》,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并成为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航海条例]
为了鼓励发展英国的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1381年订立英国最早的航海条例,1485年、1540年又陆续订立,但都未产生预期的效果。17、18世纪制定的航海条例发挥较大作用。1651年,英吉利共和国政府针对当时英国海上贸易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又颁布一个航海条例,规定凡是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到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货物以及英国国境沿海贸易的货物,则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这些规定排挤了荷兰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危及荷兰的海上利益,导致1652年的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被迫承认这—条例.为以后英国的海外扩张开辟了道路。1661年颁布的航海条例重申1651年航海条例的主要内容,规定某些产品只能运送到英国和爱尔兰或英国其他殖民地。1665年爆发第二次英荷战争,英国战败,航海条例稍放宽。1651年以后颁布的航海条例是为了垄断英国和殖民地的贸易,维持英国殖民地对英国的依赖,限制殖民地的经济发展。1672、1692年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航海条例。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到1849年废除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也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
[荷兰东印度公司]
自1597年满载香料的荷兰船队首航印尼获得巨利后,荷兰商人纷纷派遣船队从事香料贸易。为避免竞争,1602年3月成立联合东印度公司,以建立对香料贸易的垄断。公司董事会由荷兰6个有关地区的商会代表组成,日常事务由17人组成的理事会负责,总部设在阿姆斯特丹。根据同年荷兰议会授予的特权状,公司不仅拥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间广大地区的贸易垄断权,还有从事战争、拥有武装、修建堡垒、发行货币、任命官吏、缔结条约和设置法官的权力。1610年公司设立印尼总督,统管公司在亚洲的各项事务,并建立东印度委员会辅助总督工作。公司成立初期,主要目标是在印尼建立殖民据点,以垄断香料贸易。公司使用贿赂、屠杀等手段镇压当地人民的反抗,排挤英、葡等国势力。在17世纪中期完成对香料贸易的垄断和香料产地马鲁古群岛的控制。17世纪60年代,公司活动转为殖民扩张。到18世纪,公司在爪哇确立了殖民统治,并在苏门答腊等海岸地区建立根据地。公司在政治上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建立公司直辖地和藩属土邦两种占领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垄断贸易和强迫供应,实物定额纳税,咖啡强迫种植和贩卖奴隶制。军事上,实行雇佣兵制度,以雅加达为总部,在重要地区派驻重兵,在殖民据点设防堡垒,同时派出军队控制藩属土邦。18世纪末,由于印尼人民的反抗和英国在海上争霸中战胜荷兰,公司于1800年1月1日正式解散,公司的领地和财产归荷兰政府所有。
❸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1854年英国废除了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回船载运。1854年英国废除答了这一条例。这一变化表明 A.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贸易 B.议会改革完善了民主政治 C.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D.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❹ 为何西班牙殖民地印欧混血人口占大多数而英国的殖民地却奉行种族隔离制度,基本上白人占大多数
西班牙对西印度群岛的控制开始于1492年,以哥伦布初次在新世界登陆为起点,接著是西班牙、法国、英国、荷兰和丹麦在17、18世纪对本地区的瓜分。美国对大安地列斯群岛的侵入开始于19世纪初期,并在1898年占领古巴和并吞波多黎各,以及1917年收买丹麦属维尔京群岛时达到最高峰。随著卡斯楚1959年的革命,苏联开始与古巴合作,造成大国长期卷入西印度群岛的历史。然而,在西印度群岛殖民化之前,那里的前哥伦布时期的民族已经创造出了重要而具有特色的文明。
前哥伦布时期
据估计,在1492年西印度群岛的美洲印第安人总数为600万,大致是今天人口的1/5.有3群不同的印第安人占据著群岛∶1.西沃内人(Ciboney),集中在现在属古巴和海地的岛上;2.阿拉瓦克人(Arawak),住在大安地列斯群岛和千里达岛上;3.加勒比人(Carib),大部分住在千里达岛北部和小安地列斯群岛上。前哥伦布时期的人口,由于欧洲人带来的文化冲击、奴隶苦役和疾病,而大为减少。
考古学家把前哥伦布时期的西印度群岛人口按年代顺序分成3批∶1.古印第安人(5000~2000BC),是古巴、伊斯帕尼奥拉和千里达沿海地区的狩猎者兼采集者,大概源于中美洲;2.中印第安人(1000~500BC),也是狩猎者兼采集者,但有比较进步的物质文明,从南美洲分布到千里达和大安地列斯群岛,他们在那里的遗族被归入西沃内人;3.新印第安人∶首先是阿拉瓦克人,他们大约在西元前300年从南美洲进入千里达,并迅速分布到小安地列斯群岛和大安地列斯群岛,但在西元1000年之后被委内瑞拉迁来的侵略成性的加勒比人从小安地列斯群岛上排挤掉。
大安地列斯群岛上的阿拉瓦克人各群体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他们的社会结构以称作酋长的世袭统治者为首,而萨满师则主持他们的宗教活动。阿拉瓦克人居住在林中开辟地上的村庄里,各村都有自己的首领,也称酋长。有原本墙壁和棕榈苫顶的圆形屋环形排列。伊斯帕尼奥拉岛上的村庄特别大,人口往往在1,000和2,000之间。阿拉瓦克人各群体还在求生存的技术和技艺上显示出一致的发展情况。西班牙人当时曾对他们的农业技术和物质文明有深刻印象。
小安地列斯群岛上的加勒比人村庄往往位于迎风的海岸上,有免遭突然袭击的防护设施。他们的社会关系可能比阿拉瓦克人更具有伸缩性,而且他们没有世袭酋长。不过,加勒比人和阿拉瓦克人的物质文明之间却存在著许多相似点,特别是在他们的轮耕制度方面。他们的房屋是由立柱架子苫著棕榈房顶建造的,呈椭圆形或长方形。
欧洲人探险和殖民主义阶段(1492~1800)
发现
随著1492年哥伦布的发现之旅,西班牙的殖民定居点集中在大安地列斯群岛上,尤其是人烟稠密的伊斯帕尼奥拉岛(现为海地和多明尼加共和国)上,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个永久殖民地就建立在那里的圣多明哥。在科尔特斯(Hernan Cortes)率领下赴墨西哥和在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率领下赴秘鲁的两次重大探险都从圣多明哥出发。他们的成功在1520年代把西班牙的注意力转到了大陆上,圣多明哥在商业的重要性上很快就被哈瓦那(古巴)和圣胡安(波多黎各)超过了,那时西班牙大帆船的船队就在那两处下水,把金条银块从「西属本土」(加勒比海边缘的大陆)运到伊比利半岛。
殖民主义
在欧洲西北部的强权中,就属英格兰对西班牙领地的掠夺最为成功。英国人于1623年占领圣克里斯多福(圣基斯),又于1625年占领巴贝多。到1655年,当牙买加被攻占时,英国已在尼维斯、安地瓜和蒙塞拉特建立了殖民地。法国在1635年取得对瓜德罗普和马提尼克的控制,又在1697年正式并吞圣多曼格(Saint-Domingue,今海地)——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1/3的地区。在1630年代,离现今委内瑞拉海岸不远的库拉索(Curacao)、阿鲁巴和博奈尔(Bonaire)以及小安地列斯群岛北支的圣尤斯特歇斯(Sint Eustatius)、萨巴和圣马丁等岛都变成了荷兰属地。整个18世纪,英、法两国继续争夺小安地列斯群岛,到19世纪初期,多米尼克、圣露西亚、圣文森、托巴哥及格瑞纳达均已落入英国手中,而千里达则在1802年由西班牙正式割让给英国。
种植园奴隶制
17世纪后半叶,殖民主义同(以建立金、银储备和贸易顺差为基础的)重商主义和使用从西非输入奴隶劳动的甘蔗种植园相结合。这些帝国体系中的各个体系,目标都在从蔗糖、奴隶和工业制品的贸易体系中榨取利润。重商主义在18世纪达到了顶峰。
西印度群岛白人殖民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殖民者都想带著他们挣得的财产返回欧洲。18世纪初期,当许多成功的种植园主退休回到英国,留下代理人管事时,不在地主经济制就完全建立起来了。这些不在地主是西印度群岛利益集团中一个重要的元素,该集团是一种结合了来自主要港口的商人、种植园主和国会议员的强大的院外游说团体。西印度群岛利益集团在18世纪前半叶操纵了《糖浆条例》和《食糖法》,这些法保护了英国市场上英属西印度群岛的蔗糖。
这种种植园制度创造出一种以种族区别和法律为依据的社会等级制度。在17世纪期间,西印度群岛的主要社会阶层是自由的白人和黑人奴隶,到18世纪中期,已经出现一个中间的黑白混血人阶层。地位和权势同人群的规模大小成反比,牙买加在19世纪初期,由25,000白人统治著一个有40,000黑白混血人和340,000黑人的殖民地。
19世纪以来的西印度群岛
奴隶解放
西印度群岛的克里奥尔人社会在1790年代因圣多曼格奴隶起义成功而发生动摇,这次起义的结果是海地于1804年独立,创立了美洲第一个黑人共和国。1807年英国废除了奴隶贸易,奴隶制本身也于1833年在英属西印度群岛被废除。法国于1848年颁布了《奴隶解放法》,荷兰也于1863年颁布了这种法律。但当英属、法属、荷属的西印度群岛都在发生这些变化时,西班牙属的古巴却在演变成为奴隶种植园的蔗糖生产者。尽管有英国的海军封锁,输入古巴的奴隶仍然在19世纪后半叶前把该岛转变成为一个主要是黑人和黑白混血人的社会。直到1886年,古巴才制订了完全的奴隶解放法,而波多黎各比它早13年就完成了这一解放——在波多黎各,烟草比蔗糖更重要,而且奴隶不到人口总数的5%。随后移来古巴的自由白人,主要是20世纪初期前来从事种植园工作者,再一次将古巴转变成为一个具有西班牙文化色彩的白人社会。
奴隶解放之后,以殖民主义为基础的种植园制度和白人优越感仍顽固存在,在西印度群岛支撑著极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在民主被蓄意否定的情况下,有色阶级和文化阶级的并置对比都持续存在著,只有19世纪晚期后的法属西印度群岛是例外。在某些岛上,随著其他一些种族集团的到来,形成了白人、棕色人和黑人的复杂的社会等级结构。
非殖民化
非白人在社会地位上的根本改变是靠了非殖民化,而不是靠奴隶解放。海地人于1804年解放了自己,在1820年代初期就侵入了圣多明哥,把这个几乎被遗忘的前西属殖民地合并成一个全伊斯帕尼奥拉岛的海地。1844年多明尼加人拒绝了海地的霸权并宣布了自己的主权。他们暂时复辟了西班牙的君权,而于1865年完成了最终的独立。西印度群岛中第三个摆脱欧洲强国而获得独立的是古巴,时间在1898年,这一事件不仅包括和西班牙的两次独立战争,还包含了美国的干涉。古巴于1902年完成了脱离美国的正式独立。
西印度群岛各社会,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帝国同意而实现非殖民化的,有的是通过取得完全独立的许可,如大多数英国属地的情况;有的是通过归并到母国版图内,如法属安地列斯群岛的情况;还有的是通过与其母国的联合,如荷属安地列斯群岛和某些英国属地的情况。英国仍然保留几个小的西印度群岛附属国,其中大多对独立不表兴趣,如∶蒙塞拉特、安圭拉、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以及土克斯和开卡斯群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只有海地、多明尼加共和国和古巴是独立的,而且全部已是或即将成为独裁国家。当英、法、荷三国开始进行非殖民化时,为了促进民主,英国企图建立一种岛际联邦,这种联邦可以比在单一国家有更多的抑制和平衡,并可为小岛的非殖民化提供一种方式。这项政策的失败以及西印度群岛联邦(1958~1962)的崩溃,引起了第一阶段的独立(1962~1966),随后是与巴哈马和英国各联合邦有关的第二阶段的独立(1973~1983),以及英国最终对继续残存的一种属地类型的承认。
❺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对英国产生怎样的影响
英国经来济开始崛起。自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商品由本国船舶运输,严禁走私和管制价格等。政府逐渐取消地方关税,统一国内市场,维护经济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包括生产质量标准和规定工资水平,保障廉价劳力供应。
政府批准许多特许贸易公司,商人则利用王权进行垄断贸易。简言之,重商主义形成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关税政策,敛聚金银和积累资本的金融政策,鼓励生产的工商业政策,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低工资低消费的劳工民生政策的政策体系。
这对原始资本积累和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促进作用,带来了“好日子”:英国经济开始崛起。
(5)条例半殖民扩展阅读:
英国航海条例里边有几条,全是反自由贸易的:
1、只有英国和殖民地的船可以运送英国货。
2、货物从殖民地出来,比如从北美殖民地运出糖,你不能够运到其他地方去,只能运到英国或者其他的殖民地。
2、它国制造的产品,必须经过英国本土,而不能直接运到英国的殖民地。
没有强大的民族国家保护,任何地区的财富终将流逝。同时做到在政治上民主和经济上繁荣的国家在世界上只能有一个。这就是19世纪的英国
❻ 高一历史,荷兰,英国是怎样进行殖民扩张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一.英、法、荷的殖民扩张
1.英国
16世纪英国海外活动的特点:海盗式的抢劫、贩卖黑人奴隶同一般的商业结合。
1588年打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并由此开始在海外积极进行殖民扩张。
英国的扩张在北美:
到18世纪30年代,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还在西印度群岛夺取了许多岛屿如牙买加等、马萨诸塞、伦敦公司在17世纪初向北美移民,1607年建立第一块殖民地、英国在北美的13个殖民地
在印度:
1600年英国商人组成东印度公司
2.法国
A.法国地北美进行殖民活动,也同英国一样开始于17世纪初,主要建立了新法兰西和路易斯安那
B.在印度,法国在印度东海岸建立了本地治理等殖民据点
3.荷兰
荷兰的殖民扩张,几乎和英国同时
在亚洲(印尼的爪哇岛,马六甲,锡兰,台湾,日本)
在非洲(好望角)
在北美(哈德逊河流域,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二.英、法、荷的殖民争夺
1.英荷之间
英国发布《航海条例》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又如何?
英国1561年的《航海条例》: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律没收。
结果: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改名纽约,荷兰丧失欧洲强国
地位。
2.英法之间
18世纪英法之间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
英法发生七年战争(1756-1763)
交战的结果:
法国战败,在印度,法国仅在沿海保有几个据点,在北美丧失了加拿大以及新法兰西.
英国由此树立了世界殖民霸权.(18世纪中期)
3.争夺的结果
结果英国侵占印度大片领土,法国殖民势力仅在沿海保有几个据点。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取了加拿大和新法兰西英国由此树立了世界殖民霸权.(18世纪中期)
三.殖民主义和罪恶
1.殖民主义政策
殖民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殖民掠夺.欧洲殖民者早期的殖民掠夺是通过野蛮血腥的用段实现的.
新航路开辟之后的约一个世纪多一点,以墨西哥为例印第安人口就减少了90%。关于基督教殖民制度,有一位把基督教当作专业来研究的,威.豪伊特曾这样说过:“所谓的基督教人种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蛮和残暴的暴行,是世界上任何时期,任何野蛮愚昧和残暴的人种都无法比拟的。” 引自《资本论》
直接抢夺金银,掠夺财富、资源和劳动力
2.殖民主义的后果
殖民主义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着卑鄙贪欲、野蛮暴行的历史,其罪恶是馨竹难书的。
❼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胜利和确立经历了哪两大时期各时期的主要国家哪些上
1、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几个阶段
⑴、14—17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①、政治特征:封建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受到冲击,资本主义曙光显现。
②、主体内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⑵、17—19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政治上的重大转折和变化时期
①、政治特征:资产阶级势力壮大,加快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②、主体内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封建国家改革、殖民扩张、启蒙运动。
⑶、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的时期
①、政治特征: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政权。
②、主体内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不同社会思潮出现、资产阶级镇压革命和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
⑷、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
①、政治特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政治生活发生显著变化,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②、主体内容:国家职能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两党政治形成、帝国主义侵略扩张。
⑸、一战——二战结束,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危机时期
①、政治特征: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发展,法西斯的嚣张和反法西斯斗争。
②、主体内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民主政治不断发展,革命与战争连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反苏和纵容法西斯侵略,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⑹、二战后——20世纪后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加剧时期
①、政治特征:资本主义世界重新组合,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
②、主体内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美国成为世界政治霸主,形成“冷战”局面、帝国主义推行霸权政策和新殖民主义政策及世界人民的反抗
⑺、20世纪后期,新旧世界政治格局交替和经济“滞胀”时期
①、政治特征: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形成。
②、主体内容:殖民体系崩溃,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经济进入滞胀阶段,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2、重大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⑴、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1566—1581年),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⑵、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⑶、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具有民族独立和资产阶级革命双重性质的革命。
⑷、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4年),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⑸、法国七月革命(1830年),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
⑹、1848年欧洲革命(1848—1849年),是一次规模巨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
⑺、美国内战(1861—1864年),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⑻、俄国二月革命(1917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⑼、德国十一月革命(1918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重要改革和统一运动
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①、西欧宗教改革(16世纪),既是一场反教会斗争,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
②、英国议会改革(1832年开始),为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打开了大门,标志着工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
③、意大利加富尔改革(1852年),增强了撒丁王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为意大利统一创造了条件。
④、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标志着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⑤、普鲁士俾斯麦的军事改革(1862年),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⑥、日本明治维新(1868—1873年),使日本改进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⑦、法国财政改革(20世纪20年代),促进了法国战后经济的恢复。
⑧、罗斯福新政(20世纪30年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之先河,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美国和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⑵、资产阶级性质的统一运动
①、德意志统一(1864—1871年)
②、意大利统一(1859—1871年)
4、重要文献
⑴、英国:①《航海条例》(17世纪中期颁布) ②《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通过)
⑵、法国:①《人权宣言》(1789年制宪会议颁布) ②《1791年宪法》(1791年制宪会议颁布) ③《拿破仑法典》(1804拿破仑公布《民法典》,后又公布了《商法典》和《刑法典》)
⑶、美国:①《独立宣言》(1776年大陆会议发表) ②《1787年宪法》(1787年颁布)
③《宅地法》(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 ④《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
⑷、日本:《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颁布)
⑸、德国:《魏玛宪法》(1919年颁布)
5、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
⑴、英国:1689年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⑵、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制
⑶、法国:经过反复斗争,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⑷、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沙皇专制君主政体
⑸、意大利: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⑹、日本:1889年宪法颁布后,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⑺、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后,实行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⑻、德国、日本、意大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起法西斯统治
6、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⑴、内容: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③、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⑵、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的西、葡殖民扩张,以及17—18世纪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使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17—19世纪初,英、法、美等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
②、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俄、德、日意、等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变本加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③、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7、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
⑴、工场手工业时期:①主要殖民国家:较早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其后是英、法、荷等国。②殖民区域:主要是在大洋沿岸。③殖民特征:海盗式的掠夺。
⑵、工业资本主义时期:①主要殖民国家:除老牌殖民国家外,俄、日、德、美等国也加入殖民行列。②殖民区域:遍布世界各地。③殖民特征:殖民扩张以争夺殖民地、抢占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为目的;殖民国家间不断爆发争霸战争。
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①主要殖民国家: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参加了殖民扩张。②殖民区域:非洲几乎被瓜分完毕,拉丁美洲成为实际上的半殖民地,亚洲除日本外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③殖民特征: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企图从政治上瓜分殖民地。
8、资本主义政治思潮
⑴、文艺复兴运动:①时间:14—16世纪。②主要社会思潮:人文主义。③性质: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④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莫尔等。
⑵、启蒙运动:①时间:18世纪。②主要观点:批判专制王权和封建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③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网络全书派等。
⑶、保守主义思潮: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形成,代表土地贵族和保守势力的利益,反对工业社会,主张控制资本主义发展。
⑷、自由主义思潮: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社会革命,主张改良。如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革命和改革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德意志统一、日本明治维新。
⑸、社会主义思潮: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⑹、民族主义:主张建立各民族统一的主权国家。其一是是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范围的运动,就是争取民族自强与振兴,加强民族凝聚力的运动。如德意志的统一。其二是反对外国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即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一种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独立运动,如波兰反抗俄国统治的民族起义,另一种是发展程度较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以19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为典型。
9、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战争
⑴、英国两次内战(1642—1648年)
⑵、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⑶、法国与欧洲反法同盟的战争(1792—1793年)
⑷、德意志三次王朝战争:①1864年对丹麦战争;②1866年普奥战争;③1870年普法战争
⑸、日本武装倒幕(1863—1867年)和“二•二六兵变”(1936年)
10、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⑴、17世纪初,荷兰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俄等国仍然是封建国家。
⑵、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大陆以封建制度为主体。这一阶段世界政治重心在欧洲。
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美日虽然势力大增,但欧洲政治重心地位不动。
⑷、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政治制度日趋完善,美日日渐强大,向欧洲政治重心地位提出挑战。
⑸、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法西斯和反法西斯集团,最终反法西斯联盟战胜法西斯集团。
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大改组,欧洲在资本主义世界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
⑺、20世纪90年代后,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
1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状况
⑴、英国
①、概况:a.16世纪宗教改革,成立英国国教,后出现清教徒运动。b.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c.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d.18世纪初,形成内阁制。e.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扩大了政治权利。f.19世纪后半期,自由党和保守党交替执政。g.一战后,自由党衰微,形成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局面。h.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i.1949年加入北约。j.1986年加入欧共体。
②、特点:a.议会制度比较完善。b.长时间推行两党政治。
⑵、法国
①、概况:a.16世纪法国宗教改革,以天主教为国教。b.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前期,路易十四改革。c.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d.1789年颁布《人权宣言》;1791年颁布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e.1792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f.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拿破仑法典》。g.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h.1930年建立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i.1848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j.1852年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k.1870年9月4日革命后建立第三共和国。l.1946年建立第四共和国。m.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
②、特点:a.革命运动发生最多的资本主义共和国。b.政局不稳、政权更替频繁。c.共和制与君主制经过长期斗争,最终确立共和制。
⑶、美国
①、概况:a.1775—1783年独立战争,美国独立。b.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c.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制。d.1861—1865年内战,1862年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e.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共和党与民主党轮流执政。f.向帝国主义过渡完成后,两党差别消失。g.1933年罗斯福新政。h.1946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实行“冷战”。i.二战后,成为世界政治霸主。
②、特点:a.政治民主化程度较高。b.较长时间占据世界政治霸主地位。
⑷、日本
①、概况:a.1192—1868年,幕府统治时期(镰仓、室町和德川幕府)。b.1868年武装倒幕,成立明治维新政府,建立君主政体。c.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d.20世纪30年代建立法西斯专政。e.二战后,消除封建势力,实行政治改造和民主改造,建立民主制度。f.70年代后,政治势力壮大,与美、欧共体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②、特点:a.具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b.天皇专制长期存在,民主政治发展水平低。
⑸、德国
①、概况:a.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盛行。b.16世纪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c.18世纪中后期,腓特烈二世改革。d.1848年柏林革命。e.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统一运动,建立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帝国,即第二帝国。f.1919年十一月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g.1919年建立魏玛共和国,是以《魏玛宪法》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h.1933年建立法西斯专政。i.二战后被四国分区占领,后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j.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
②、特点:a.较长时期处在分裂状态。b.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有较大影响,富有侵略扩张性。
⑹、俄国
①、概况:a.1689年彼得一世改革,沙皇专制巩固。b.1861年农奴制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c.一战中,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d.1905年革命。e.一战后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②、特点:a.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对外扩张性。b.沙皇专制长期存在,民主政治水平低。
⑺、意大利
①、概况:a.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思潮发展。b.19世纪中期统一运动,王国成立。c.1922年建立法西斯专政。
②、特点:a.长期处于分裂状态。b.政治民主化程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