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的法律责任

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的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1-02-01 23:09:50

① 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属于什么行为

1996年1月16日国务院令第191号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规定:警内械,是指人民容警察按照规定装备的警棍、催泪弹、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手铐、脚镣、警绳等警用器械;所称武器,是指人民警察按照规定装备的枪支、弹药等致命性警用武器。人民警察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可以采取强制手段;根据需要,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使用警械;使用警械不能制止,或者不使用武器制止,可能发生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使用武器。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应当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尽量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原则。
人民警察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的行为,受法律保护。人民警察不得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使用警械和武器。

② 警察使用警械和枪支都有哪些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正确使用警械和武器,及时有效地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人民警察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可以采取强制手段;根据需要,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使用警械;使用警械不能制止,或者不使用武器制止,可能发生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使用武器。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警械,是指人民警察按照规定装备的警棍、催泪弹、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手铐、脚镣、警绳等警用器械;所称武器,是指人民警察按照规定装备的枪支、弹药等致命性警用武器。

第四条 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应当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尽量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原则。

第五条 人民警察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的行为,受法律保护。

人民警察不得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使用警械和武器。

第六条 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前,应当命令在场无关人员躲避;在场无关人员应当服从人民警察的命令,避免受到伤害或者其他损失。

第二章 警械的使用

第七条 人民警察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警棍、催泪弹、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等驱逐性、制服性警械:

(一)结伙斗殴、殴打他人、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的;

(二)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运动场等公共场所秩序的;

(三)非法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

(四)强行冲越人民警察为履行职责设置的警戒线的;

(五)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的;

(六)袭击人民警察的;

(七)危害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和公民人身安全的其他行为,需要当场制止的;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警械的其他情形。

人民警察依照前款规定使用警械,应当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为限度;当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制止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

第八条 人民警察依法执行下列任务,遇有违法犯罪分子可能脱逃、行凶、自杀、自伤或者有其他危险行为的,可以使用手铐、脚镣、警绳等约束性警械:

(一)抓获违法犯罪分子或者犯罪重大嫌疑人的;

(二)执行逮捕、拘留、看押、押解、审讯、拘传、强制传唤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警械的其他情形。

人民警察依照前款规定使用警械,不得故意造成人身伤害。

第三章 武器的使用

第九条 人民警察判明有下列暴力犯罪行为的紧急情形之一,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武器:

(一)放火、决水、爆炸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

(二)劫持航空器、船舰、火车、机动车或者驾驶车、船等机动交通工具,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

(三)抢夺、抢劫枪支弹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

(四)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实施犯罪或者以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相威胁实施犯罪的;

(五)破坏军事、通讯、交通、能源、防险等重要设施,足以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紧迫危险的;

(六)实施凶杀、劫持人质等暴力行为,危及公民生命安全的;

(七)国家规定的警卫、守卫、警戒的对象和目标受到暴力袭击、破坏或者有受到暴力袭击、破坏的紧迫危险的;

(八)结伙抢劫或者持械抢劫公私财物的;

(九)聚众械斗、暴乱等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用其他方法不能制止的;

(十)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暴力袭击人民警察,危及人民警察生命安全的;

(十一)在押人犯、罪犯聚众骚乱、暴乱、行凶或者脱逃的;

(十二)劫夺在押人犯、罪犯的;

(十三)实施放火、决水、爆炸、凶杀、抢劫或者其他严重暴力犯罪行为后拒捕、逃跑的;

(十四)犯罪分子携带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拒捕、逃跑的;

(十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武器的其他情形。

人民警察依照前款规定使用武器,来不及警告或者警告后可能导致更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直接使用武器。

第十条 人民警察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使用武器:

(一)发现实施犯罪的人为怀孕妇女、儿童的,但是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实施暴力犯罪的除外;

(二)犯罪分子处于群众聚集的场所或者存放大量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场所的,但是不使用武器予以制止,将发生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除外。

第十一条 人民警察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武器:

(一)犯罪分子停止实施犯罪,服从人民警察命令的;

(二)犯罪分子失去继续实施犯罪能力的。

第十二条 人民警察使用武器造成犯罪分子或者无辜人员伤亡的,应当及时抢救受伤人员,保护现场,并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或者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报告。

当地公安机关或者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进行勘验、调查,并及时通知当地人民检察院。

当地公安机关或者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应当将犯罪分子或者无辜人员的伤亡情况,及时通知其家属或者其所在单位。

第十三条 人民警察使用武器的,应当将使用武器的情况如实向所属机关书面报告。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 人民警察违法使用警械、武器,造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受到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人员,由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赔偿。

第十五条 人民警察依法使用警械、武器,造成无辜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由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执行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时使用警械和武器,适用本条例的有关规定。

第十七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80年7月5日公布施行的《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和警械的规定》同时废止。

③ 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后承担那些法律责任

第一条 为了使人民警察依法有效地执行公务,以及时制止犯罪行为,保护人民群众和采取正当防卫,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人民警察在执行逮捕、拘留、押解人犯和值勤、巡逻、处理治安事件等公务时,可以根据本规定,使用武器和警械。武器和警械是指:枪支、警棍、警笛、手铐、警绳和其它警械。
第三条 人民警察在执行公务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可以开枪射击:
(一)逮捕、拘留、押解人犯,遇有以暴力抗拒、抢夺武器、行凶或脱逃等非常情况,非开枪不能制止时;
(二)犯罪分子以暴力破坏社会秩序,危及人民生命安全,非开枪不能制止时;
(三)人民警察保卫的对象、目标,受到暴力侵袭或者有受到暴力侵袭的紧迫危险,非开枪不能制止时;
(四)犯罪分子劫狱或在押人犯越狱、行凶、暴动、抢夺武器,非开枪不能制止时;
(五)人民警察的生命安全遭到犯罪分子的暴力威胁,非开枪不能自卫时。
第四条 人民警察依照第三条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开枪时,除遇到特别紧迫的情况外,应当先进行口头警告或鸣枪警告,犯罪分子一有畏服表示,应当立即停止射击。开枪射击后,应当保护现场,并立即向上级报告。
第五条 人民警察在执行公务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可以使用警棍:
(一)依法执行逮捕、拘留,遇到抗拒时;
(二)处理打砸抢、聚众骚乱和结伙斗殴事件,警告无效时;
(三)遭到犯罪分子袭击,需要使用警棍自卫时。
第六条 人民警察在使用警棍制止犯罪行为时,应当以制服对方为限度。当对方的犯罪行为得到制止时,应即停止使用。
第七条 人民警察在执行公务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可以使用警笛:
(一)需要呼唤正在巡逻、值勤的军警共同制止犯罪时;
(二)需要动员群众协助追捕正在逃跑的人犯时;
(三)需要用以警告正在犯罪的分子停止犯罪行为时;
(四)需要用以制止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时。
前款第一、二、三项的笛声为连续短促音,第四项的笛声为持续长音。
第八条 人民警察在押解犯罪分子过程中,为防止逃跑、行凶,可以使用手铐、警绳。
第九条 人民警察在追捕人犯或者制止打砸抢行为时,为了避免伤亡,对被围困后仍进行抗拒的犯罪分子,可以使用其它警械。
第十条 人民警察正在执行公务的各种警车,可以使用特殊音响警报器和红色回转警灯。对使用特殊音响警报器和红色回转警灯的警车,其它车辆应当避让。

④ 警察违法放枪什么罪

《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九条规定了,警察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武器,也就是可以开枪。

《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
第九条 人民警察判明有下列暴力犯罪行为的紧急情形之一,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武器:
(一)放火、决水、爆炸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
(二)劫持航空器、船舰、火车、机动车或者驾驶车、船等机动交通工具,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
(三)抢夺、抢劫枪支弹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
(四)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实施犯罪或者以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相威胁实施犯罪的;
(五)破坏军事、通讯、交通、能源、防险等重要设施,足以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紧迫危险的;
(六)实施凶杀、劫持人质等暴力行为,危及公民生命安全的;
(七)国家规定的警卫、守卫、警戒的对象和目标受到暴力袭击、破坏或者有受到暴力袭击、破坏的紧迫危险的;
(八)结伙抢劫或者持械抢劫公私财物的;
(九)聚众械斗、暴乱等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用其他方法不能制止的;
(十)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暴力袭击人民警察,危及人民警察生命安全的;
(十一)在押人犯、罪犯聚众骚乱、暴乱、行凶或者脱逃的;
(十二)劫夺在押人犯、罪犯的;
(十三)实施放火、决水、爆炸、凶杀、抢劫或者其他严重暴力犯罪行为后拒捕、逃跑的;
(十四)犯罪分子携带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拒捕、逃跑的;
(十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武器的其他情形。
人民警察依照前款规定使用武器,来不及警告或者警告后可能导致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直接使用武器。

⑤ 公安机关违法使用武器是属于行政赔偿还是刑事赔偿

是刑事自诉还是行政赔偿诉讼?

--------------------------------------------------------------------------------

[案情简介]
2002年3月某天,公民李某在家中休息时被当地公安机关因调查传唤。李某被带至一派出所接受调查时,与两名侦查人员发生口角而在抓扯中受伤。一个小时后,公安机关结束调查让李某回家。后经鉴定,李某在抓扯中所受伤为轻伤。李某遂以该公安机关及两名侦查人员为被告,以故意伤害罪向当地基层法院提起刑事自诉,要求追究被告的刑事责任,并提出附带民事诉讼赔偿500元钱。法院受理后认定伤害之事实不能成立,但李某的轻伤确系受侦查人员抓扯所致,因此判令该公安机关向李某支付医疗费200元。李某不服一审判决,随即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接到此案后却举棋不定,感到甚为难办。

[具体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的规定,自诉案件范围包括:(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的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而两高三部一委的《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之第4条明确将“故意伤害案(轻伤)”列为“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因此本案应首先分析侦查人员对李某的抓扯导致其受轻伤是否构成故意伤害。
先顺带提一点,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因此,如果故意伤害罪名成立,则李某可以就其轻伤医治所支付的医疗费用提出附带民事诉讼赔偿。然而,对于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根据法律规定,必须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失,即损害事实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之间必须具有因果联系。该案中,一审法院已认定故意伤害的事实不成立,那么再判令被告支付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就毫无道理。既然没有犯罪事实,李某所受的伤害之因果关系就不成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从何谈起?如果法院确实认为公安机关应对李某的伤害承担责任的话,那么应当告知李某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请求赔偿,而不是以刑事诉讼中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下判,否则于法无依。
那么,李某遭受侦查人员的抓扯而受轻伤,到底构不构成轻伤害案呢?这需要分析侦查人员的行为是否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甚至是分析其是否构成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其第十一条亦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对行政机关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诉讼。而且该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造成损害的,有权请求赔偿。”公安机关作为行政机关,其侦查人员对李某进行传唤和调查,属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违法行使职权的情形,属于行政诉讼法的调整范围。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三条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人身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一)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三)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四)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五)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该条是对行政赔偿的规定。据此,李某可向有关机关提出行政赔偿的要求或者提起行政赔偿诉讼。
笔者认为,公安机关侦查人员的抓扯行为,虽然导致李某轻伤,但并不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之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构成刑讯逼供罪或逼取证人证言罪,致人伤残的依关于故意伤害罪的规定从重处罚。在这里,法律明确了其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二者的本质不同在于,刑讯逼供罪或逼取证人证言罪在主观上是以逼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或证人的证言为目的,而故意伤害罪是以损害他人身体健康为目的。并且,刑讯逼供罪或逼取证人证言罪也不属于公民可以提起自诉的案件范围,而是属于公诉案件的范围。公安机关同时又是承担刑事公诉案件侦查职能的刑侦机关。因此,即便是公安机关及其侦查人员在对李某传唤调查的过程中,有刑讯逼供或逼取证人证言的行为,造成李某的伤害,李某也不能就此提起刑事自诉,而是应当向有关机关进行控告和申诉,提出刑事赔偿的要求。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第四款的规定,行使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有刑讯逼供或者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所以,本案中,李某的诉求不属于刑事自诉案件的受案范围,法院本来应当裁定不予受理,结果却予以受理并作出了判决。这种少见的情形,应该说是违反了刑事诉讼法关于职能管辖的规定,难怪自诉人上诉会让二审法院不知如何是好。

[处理意见]
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依照第二审程序审理的案件,认为依法不应由人民法院受理的,可以由第二审人民法院直接裁定撤销原判,驳回起诉。而在现行刑事诉讼法律中尚无此类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一条第五款之规定,“对于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参照此规定,本案中,一审法院违反职能管辖的规定错误的受理了本不该受理的案件,当属严重违反法定诉讼程序的情形,审判公正性实难保证。因此,对于李某的上诉,二审法院应当裁定撤销一审判决,发回重审。由于二审法院不能直接裁定驳回自诉人的起诉,故在发回重审的同时,应告知一审法院重新审理时裁定不予受理。这样处理方才符合现行规定。当然,一审法院亦应告知李某,可以另行提起行政赔偿诉讼,提出国家赔偿要求。

自己看看,

⑥ 违法使用武器,警械使公民受到伤害的应当如何处理

《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对人民警察使用警械武器作了严格规定。其中第10条规定人内民警察遇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使用武器:①发现实施犯罪的人为怀孕妇女、儿童的,但是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实施暴力犯罪的除外;②犯罪分子处于群众聚集的场所或者大量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场所的,但是不使用武器予以制止,将会发生更为危险后果的除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武器:①犯罪分子停止实施犯罪 服从人民警察命令的;②犯罪分子失去继续实施犯罪的能力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逮捕、拘留、押解人 犯和执勤巡逻处理治安事件等公务时,可以依照有关规 定使用武器和警械,但根据国家赔偿法第15条第(五) 项规定,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国家应当承担赔偿 责任。

⑦ 人民警察违法使用武器应负哪些法律责任

司法来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使用武源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国务院1996年1月颁布的《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8条至第11条对人民警察使用警械、武器作了严格规定。
该条例第10条规定:人民警察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使用武器:
(1)发现实施犯罪的人为怀孕妇女、儿童的,但是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实施暴力犯罪的除外;
(2)犯罪分子处于群众聚集的场所或者存放大量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场所的,但是不使用武器予以制止,将会发生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除外。
该条例第11条规定:人民警察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武器:
(1)犯罪分子停止实施犯罪,服从人民警察命令的;
(2)犯罪分子失去继续实施犯罪能力的。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还于1983年9月联合下发了《关于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中实行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监狱法第45条、第46条对监狱管理过程中使用武器和警械的条件和程序也作了明确规定。

⑧ 什么样的行为构成违法使用武器、警械的行为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使用武器、警械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使用武器、警械的人,必须是法律、法规规定允许使用武器、警械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有权使用武器、警械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人民警察、海关工作人员和军事设施管理单位的值勤人员。其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无权使用武器或警械。

必须是在法律、法规规定所遇到的情形下,按规定的要求使用武器、警械,包括抢支、警棍、警笛、手铐、警绳和其他批准列装的武器和警械。根据《人民警察使用武器警械的规定》,人民警察在执行行政管理公务时。遇到规定的三种情况之一的才可以开枪射击,使用警棍、警笛时也必须遇确。规定的情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工作人员使用武器和警械的规定》,海关工作人员执行缉私任务时,只有遇到规定的情形时,才可以开枪射击和使用警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的规定,军事设施管理单位的值勤人员在执行保卫军事设施安全任务时,遇到危及军事设施安全或值勤人员生命安全等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武器。

根据上述规定,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对违法犯罪分子开枪时,除遇到特定紧迫的情况外,应当先进行口头警告或鸣枪警告,违法犯罪分子一有畏服表示,应当立即停止射击。在使用警棍制止违法犯罪时,应当以制服对方为限度。当对方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制止时,应即停止使用。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行政管理公务时,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根据,或违反法律、法规有关使用武器、警械的规定使用武器、警械,并造成公民人身伤害或者死亡的结果的,行政机关应承担行政赔偿责任。

⑨ 人民警察使用武器的法律依据有哪些

1996年1月16日国务院令第191号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规内定:警械,是指人民容警察按照规定装备的警棍、催泪弹、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手铐、脚镣、警绳等警用器械;所称武器,是指人民警察按照规定装备的枪支、弹药等致命性警用武器。人民警察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可以采取强制手段;根据需要,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使用警械;使用警械不能制止,或者不使用武器制止,可能发生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使用武器。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应当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尽量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原则。
人民警察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的行为,受法律保护。人民警察不得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使用警械和武器。

热点内容
道德经清朝 发布:2025-10-03 18:55:10 浏览:320
劳动法病假薪资 发布:2025-10-03 18:55:01 浏览:148
防控疫情法治同行征文 发布:2025-10-03 18:53:14 浏览:641
劳动法周末上班补休 发布:2025-10-03 18:30:42 浏览:988
自治区立法 发布:2025-10-03 18:30:42 浏览:308
重庆南川区法治征文 发布:2025-10-03 18:19:08 浏览:119
劳动合同法200问 发布:2025-10-03 18:15:17 浏览:226
财税公司规章制度 发布:2025-10-03 18:12:57 浏览:780
私营企业劳动法 发布:2025-10-03 17:52:39 浏览:884
集装箱运输规章制度 发布:2025-10-03 17:44:33 浏览: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