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法律效力
Ⅰ 法律效力的范围有哪些
1、对人的效力
对中国公民的效力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外的中国公民,也应遵守中国法律并受中国法律保护。
对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适用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在中国领域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法律适用问题;
另一种是对其在中国领域外的法律适用问题。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在中国领域内,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适用中国法律。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中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2、对事的效力
指法律对什么样的行为有效力,适用于哪些事项。这种效力范围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什么行为应当做,什么行为不应当做,什么行为可以做。指明法律对什么事项有效,确定不同法律之间调整范围的界限。
3、空间效力
指法律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适用于哪些地区。一般来说,一国法律适用于该国主权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包括领土、领水及其底土和领空,以及作为领土延伸的本国驻外使馆、在外船舶及航空器。
4、时间效力
指法律何时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有无溯及力。法律效力的范围包括法律对人、事、空间、时间四个维度上的约束力,法律效力在于约束特定人在特定地点和特定时间上的的特定行为,在于规范人们的守法行为,作为公民应当明确法律效力的范围,做到有法必依,任何人都不能超脱法律的效力范围,不能享有超脱法律的特权,必须尊重法律的权威。
Ⅱ 简述法律效力的根据
你好,法律效力来自人民,法律是国家和人民意志的体现。是民主机构(人大)通过法定程序制定的,遵守法律与处罚违法者就是在保障人权。
Ⅲ 简述判决的法律效力
判决是审判机关对所案件的裁决,是法律文书,需要当事人必须履行的国家法定条款。
Ⅳ 简述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含义
国家的根本大法即宪法,它的法律效力表现如下:
(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回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答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对此,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对此,我国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Ⅳ 法律实效和法律效力的区别
一切公证行为都产生证据上的效力。①任何法律行为和有法律意义的版文书、事实经过公证权证明,国家证明它的真实性、合法性,即产生法律上的证据效力。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中,如果在收集、调查证据时涉及某项文书,而这项文书业经公证证明,即应确认其效力,可以直接采证。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②依照法律必须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则公证证明就成为这些法律行为生效的必要条件。法律对于不同的法律行为有不同的形式要求,包括口头、书面及公证证明,取决于该法律行为所产生(或变更、消灭)的法律关系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它对于第三者的作用。虽未为法律规定而当事人自行协议公证证明作为双方法律行为必要的形式条件之一的,这一法律行为也必须公证证明方能成立。③债权文书,如债权人和债务人对权利义务关系没有争议、并经公证证明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当债务人拒不履行时,债权人可以直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不需要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作出裁判。
Ⅵ 2015宪法考试简答题简述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含义
第一,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专依法治国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而依宪治国的内在要求是宪法至上。这就意味着宪法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至高的法律地位。同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需要统一的市场规则,更需要统一的法律制度。保持法制统一,首先要保持法律体系内部的和谐统一。统一到哪里?统一到宪法。宪法所确立的原则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宪法与法律的这种关系,通常被称为“母法”与“子法”的关系,即:宪法为母法,法律为子法。
第二,宪法与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第五条第三款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抵触、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第三,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第五条第四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Ⅶ 论述法律效力
你好!
法律有同等复效力
法律解释制:
(一)立法解释
立法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区别在于对于立法解释的主体即立法机关和立法解释的对象即法律的不同理解。
在我国立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大各部门委员会以及省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解释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二)行政解释
行政解释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对于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体应用问题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规进行的解释。
(三)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对司法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做的解释。司法解释分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解释和这两个机关联合作出的解释。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有原则性分歧时,应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决定。
希望能帮到你,望你采纳。
Ⅷ 论述法律解释的效力
与法律有同等效力
法律解释:
(一)立法解释
立法解释有广义和狭回义两种理解,区别答在于对于立法解释的主体即立法机关和立法解释的对象即法律的不同理解。
在我国立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大各部门委员会以及省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解释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二)行政解释
行政解释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对于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体应用问题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规进行的解释。
(三)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对司法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做的解释。司法解释分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解释和这两个机关联合作出的解释。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有原则性分歧时,应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决定。
Ⅸ 论述法律效力的本源
法律效力释义:
法律效力通常是指法律的保护力和约束力,具体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对其调整对象所具有的普遍的支配性力量。此种力量如果对主体行为是正面的、积极的,即法律的保护力;此种力量如果对主体行为是抑制的、消极的,即法律的约束力或强制力。
法律为什么能够约束主体、保护主体?法律效力作为法内在的一种“力”,此种“力”是从何而来的?这就涉及到法律效力的来源问题。西方关于该问题的探讨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自然法学派的观点
自然法学派始终坚持法有善恶之分,恶法非法,法律的道德性是法律的本质特性。因此法律效力必须来源于法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法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权威使人们由衷地尊重法并信守法。以道德标准证成法律效力的原因主要是:(1)证成一个判决或法规的理由包括着义务论或功利论等道德判断;(2)法与社会现实一致,而社会现实是一个成功的社会所持有的道德态度、原则、理想、价值和行为的复合;(3)不正义的法律和政令总是激起人民的反抗,从而丧失约束力。自然法学派将法律的正当性作为法律效力来源的前设条件和原因,一个规范当且仅当其被称为法律规范时才是有效力的。
(二)实证法学派坚持法仅仅是“实际上如何的法”,拒绝讨论“应然”意义上的法。在法律效力来源上,实证法学派侧重从规范的形式要件角度和逻辑角度进行讨论。例如,奥地利法理学家凯尔森认为规范的效力不能咋爱现实中寻找,而只能到规范赖以存在的其他规范中寻找。一个共同体的法律构成一个体系,在该体系中,一个规范的效力来自一个另一个较高的规范;此较高的规范的效力来自一个更高的规范;最终,法律规范的效力来自一个基本规范。该基本规范时最高的规范,其效力不是从更高的效力中派生出来的。因为“它不是立法的产物,它之所以有效力,是因为它被预定为有效力;而它之所以被预定为有效力,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一预定,个人的行为就无法被解释为法律行为,尤其是创造规范的行为”。
(三)社会法学派的观点
社会法学派认为法律史一个“事实的概念”。判定一个规则是否有效,要从该规则是否被民众遵守,是否被官员适用,立法者赋予该规则的目的是否实现等角度进行衡量。那些从来没有或无法持续进行社会调控的法律规则是没有效力的。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实际或事实上的制约和保护,即法律的“实效”,是法律的标尺和基准。
(四)社会心理学派的观点
该派认为法律效力源自人们对法律的心理态度。法律对民众和官员心理施加了影响,使民众和官员认为法是有约束力的,从而使得民众愿意以法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官员在行动中适用法。因此,“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爱戴和尊重为转移的,而这种爱戴和尊重是以内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为转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