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与分公司的法律责任
❶ 分公司可实行单位犯罪吗
分公司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单位犯罪的主体比较宽泛。
❷ 分公司涉案刑事总公司做为担保有刑事责任吗
有关系的。分公司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以单位的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亦归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部门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因此分公司的刑事责任与总公司有直接关系。
❸ 单位的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是否能构成单位犯罪的主体
《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月21日发布)中规定版:“以单位的分支权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亦归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不能因为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没有可供执行罚金的财产,就不将其认定为单位犯罪,而按照个人犯罪处理。”从该纪要的精神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单位的分支机构、内设部门是可以构成单位犯罪主体的。
❹ 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犯罪能否以单位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麻烦告诉我
2001.03.09 高法研究室《关于对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实施的犯罪行为能否以单位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问题的复函》
法研[2001]23 号《缉私警察执法手册刑事卷》,第58-59 页。
摘要:经研究,提出以下意见,供参考: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以该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行为,违法所得归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所有的,可以单位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附件:(侦查函[2001]50 号)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我下属侦查分局在侦办走私犯罪案件中,经常发现犯罪活动系某一企业、公司的营业机构(包括企业的分公司、经营部或者办事处等)所为的情况。该类营业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但经过其企业的授权或者签定承包合同可独立开展经营活动,有的营业机构还经工商登记,发有营业执照。该类营业机构与上属企业(具有法人资格)的关系是,营业机构的所需资金由上属企业调拨,营业机构经营所得利润全部上缴上所企业后由企业按利润比例回拨,即营业机构获取利润提成,上属企业不干预营业机构的具体业务活动。在无证据证明该类营业机构的上属企业参与或者知悉走私犯罪活动的情况下,能否将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视为刑法中的“单位”,以“单位”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此外,该类营业机构的上属企业虽不掌握下属营业机构的违法犯罪活动,但却收取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此种情况下,能否追究上属企业的刑事责任?
请你室对上述问题的意见函告我局。
❺ 分公司是否要承担刑事责任
不需要,分公司是总公司的组成部分,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因此也就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不需要负刑事责任。当然,如果分公司中的某些人也积极参加了犯罪,那么该人要承担刑事责任。
希望对你有用!
❻ 如何区分犯罪中的单位行为与个人行为
如何区分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
作者:秦都区人民法院 刑庭 张扬之
【重点提示】个人犯罪只处罚个人,单位犯罪采取以双罚制为原则,以单罚制为例外的规定,且对个人的处罚比自然人犯罪要轻。所以在刑事审判中,被告人往往主张自己的行为系单位犯罪中的行为,故区分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在刑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案例索引】 咸阳市秦都区人民法院(2012)咸秦刑初字第00116号刑事判决书
【案 情】 2009年11月4日,被告人祝某某以青海某建筑安装公司陕西分公司第一工程处的名义与湖北省郧西县某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签订咸阳市宝泉路“名成苑”工程劳务承包合同书。2010年2月8日,其为骗取合同保证金,故意隐瞒其已与湖北省郧西县某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签订咸阳市宝泉路“名成苑”工程劳务承包合同书的情况下,又以青海某建筑安装公司陕西分公司第一工程处的名义,与陕西某某劳务有限公司重复签订“名城苑”工程扩大式劳务承包合同书,收取陕西某劳务有限公司保证金8万元,其中1万元用于偿还个人债务,其余用于个人消费。
【审 判】咸阳市秦都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祝某在签订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现金80000元,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第五项、第六十七条第三款、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人祝某犯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0元。
【评 析】如何区分单位犯罪与个人罪犯
如何认定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分:
1、是否为了单位的利益,是否由单位的决策机构决定。单位决策机构产生单位意志,指挥单位行为的实施,任何单位成员在单位业务活动中依据决策机构的决定实施的行为,应视为单位行为。单位犯罪所具有的特定程序性,即符合单位决策程序,是它与自然人盗用单位名义或擅自以单位名义进行的犯罪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因而,单位内部成员未经单位决策机构批准、同意或认可而实施的犯罪行为,一般只能认定为自然人犯罪。
同时按照决策机构的决定实施的行为必须为了单位的利益。单位犯罪中,犯罪后的违法所得通常归单位所有,即因犯罪行为所产生的非法收益,受益对象是本单位或者本单位的多数员工;而自然人犯罪中,犯罪后的违法所得多半为自然人个人所有。如果不是为了单位利益,而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那么这种情况不应按照单位犯罪处理。比如《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条规定在单位行贿罪中,因行贿取得的违法犯罪所得归个人所有时,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关于行贿罪的相关规定定罪处罚。
2、是否是以单位的名义。行为以单位的名义实施是认定单位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所有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都是单位犯罪。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规定:“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所以,打着单位的幌子,利用单位名义,为个人谋取利益的不法行为,当然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3、行为是否在单位成员的职务活动范围内,或者与单位的业务活动相关。单位只对其在业务范围内或与业务相关的活动范围内的行为负责。如果行为与单位业务没有任何关系,则不应让单位承担刑事责任。当然,单位的行为不拘于在登记机关核准的经营范围之内,也可以超出登记的经营范围,只要是与单位的业务活动相关或者说与单位的人格相关,也可以视为是单位的行为。但如果与单位的业务活动并无实质的关联,则一般不应视为单位行为。
本案中,被告人祝某在没有征得青海某建筑安装公司陕西分公司第一工程处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以该公司的名义,与他人签订劳务合同,骗取对方当事人现金80000元,获款供自己挥霍,其行为系个人犯罪,构成合同诈骗罪
❼ 谢谢,请问下,那分支机构能否构成单位犯罪
可以。根据刑法第30条规定,单位的分支机构或下设机构可以成为单位版犯罪的主体,但是其内设机权构或者工作部门实施的犯罪一般不以单位犯罪论处,除非同事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以自己的名义犯罪 2,违法所得归该机构。金融--会议纪要- 以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宜归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
❽ 非吸罪中如何区分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
如何区分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
作者:秦都区人民法院 刑庭 张扬之 发布时间:2012-07-10 16:42:47
【重点提示】个人犯罪只处罚个人,单位犯罪采取以双罚制为原则,以单罚制为例外的规定,且对个人的处罚比自然人犯罪要轻。所以在刑事审判中,被告人往往主张自己的行为系单位犯罪中的行为,故区分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在刑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案例索引】 咸阳市秦都区人民法院(2012)咸秦刑初字第00116号刑事判决书
【案 情】 2009年11月4日,被告人祝某某以青海某建筑安装公司陕西分公司第一工程处的名义与湖北省郧西县某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签订咸阳市宝泉路“名成苑”工程劳务承包合同书。2010年2月8日,其为骗取合同保证金,故意隐瞒其已与湖北省郧西县某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签订咸阳市宝泉路“名成苑”工程劳务承包合同书的情况下,又以青海某建筑安装公司陕西分公司第一工程处的名义,与陕西某某劳务有限公司重复签订“名城苑”工程扩大式劳务承包合同书,收取陕西某劳务有限公司保证金8万元,其中1万元用于偿还个人债务,其余用于个人消费。
【审 判】咸阳市秦都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祝某在签订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现金80000元,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第五项、第六十七条第三款、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人祝某犯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0元。
【评 析】如何区分单位犯罪与个人罪犯
如何认定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分:
1、是否为了单位的利益,是否由单位的决策机构决定。单位决策机构产生单位意志,指挥单位行为的实施,任何单位成员在单位业务活动中依据决策机构的决定实施的行为,应视为单位行为。单位犯罪所具有的特定程序性,即符合单位决策程序,是它与自然人盗用单位名义或擅自以单位名义进行的犯罪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因而,单位内部成员未经单位决策机构批准、同意或认可而实施的犯罪行为,一般只能认定为自然人犯罪。
同时按照决策机构的决定实施的行为必须为了单位的利益。单位犯罪中,犯罪后的违法所得通常归单位所有,即因犯罪行为所产生的非法收益,受益对象是本单位或者本单位的多数员工;而自然人犯罪中,犯罪后的违法所得多半为自然人个人所有。如果不是为了单位利益,而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那么这种情况不应按照单位犯罪处理。比如《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条规定在单位行贿罪中,因行贿取得的违法犯罪所得归个人所有时,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关于行贿罪的相关规定定罪处罚。
2、是否是以单位的名义。行为以单位的名义实施是认定单位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所有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都是单位犯罪。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规定:“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所以,打着单位的幌子,利用单位名义,为个人谋取利益的不法行为,当然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3、行为是否在单位成员的职务活动范围内,或者与单位的业务活动相关。单位只对其在业务范围内或与业务相关的活动范围内的行为负责。如果行为与单位业务没有任何关系,则不应让单位承担刑事责任。当然,单位的行为不拘于在登记机关核准的经营范围之内,也可以超出登记的经营范围,只要是与单位的业务活动相关或者说与单位的人格相关,也可以视为是单位的行为。但如果与单位的业务活动并无实质的关联,则一般不应视为单位行为。
本案中,被告人祝某在没有征得青海某建筑安装公司陕西分公司第一工程处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以该公司的名义,与他人签订劳务合同,骗取对方当事人现金80000元,获款供自己挥霍,其行为系个人犯罪,构成合同诈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