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责任意识中的人格
⑴ 法律中人格与独立人格的异同
法律是的人格是针对社会大众的,而独立人格是针对个体而言的,独立人格与法律人员都是在法律之内的,这就是相同。不同的独立人格是法律针对特殊人员而法律人格是普罗大众的。
⑵ 侮辱人格的语句要负法律责任吗
侮辱人格的语句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但是根据你的情况不用承担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刑法》同时规定,犯侮辱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告诉才处理”,根据《刑法》第九十八条的规定,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
一、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是公民的基本人身权利。《宪法》第38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所谓人格尊严,是指公民基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声望、工作环境、家庭关系等各种客观条件而对自己或他人的人格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和尊重。
本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自然人,而非单位。侮辱法人以及其他团体、组织,不构成侮辱罪。在公众场合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和《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条之规定,应以侮辱国旗、国徽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一)侮辱他人的行为。行为的主要手段有:
(1)暴力侮辱人身,这里所讲的暴力,仅指作为侮辱的手段而言。例如以粪便泼人,以墨涂人,强剪头发,强迫他人做有辱人格的动作等,而不是指殴打、伤害身体健康的暴力。如果行为人有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和行为,则应以伤害罪论处。
(2)采用言语进行侮辱,即用恶毒刻薄的语言对被害人进行嘲笑、辱骂,使其当众出丑,难以忍受,如口头散布被害人的生活隐私、生理缺陷等。
(3)文字侮辱,即以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漫画、信件、书刊或者其他公开的文字等方式泄漏他人隐私,诋毁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
(二)侮辱行为必须公然进行。所谓“公然”侮辱,是指当着第三者甚至众人的面,或者利用可以使不特定人或多数人听到、看到的方式,对他人进行侮辱。
公然并不一定要求被害人在场。如果仅仅面对着被害人进行侮辱,没有第三者在场,也不可能被第三者知悉,则不构成侮辱罪。因为只有第三者在场,才能使被害人的外部名誉受到破坏。
(三)侮辱对象必须是特定的人。特定的人既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数人,但必须是具体的,可以确认的。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无特定对象的谩骂,不构成侮辱罪。死者不能成为本罪的侮辱对象,但如果行为人表面上侮辱死者,实际上是侮辱死者家属的,则应认定为侮辱罪。
(四)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还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能构成本罪。虽有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但不属于情节严重,只属于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构成本罪主体。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目的。间接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
二、罪行认定
1、合法行为与侮辱行为的界限
(1)要划清正当的舆论监督与文字侮辱的界限;
(2)划清正当的文字创作与贬损人格、破坏名誉的界限;
(3)划清当事人所在单位依职权对个人的政绩、品德等所作的考核、评价、审查行为与侮辱的行为界限;
(4)划清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举报、揭发不道德行为、违法行为直到犯罪行为与侮辱行为的界限;
(5)划清出于善意的批评,包括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各级领导批评行为,同恶意的侮辱行为的界限等等。
2、民事侵权侮辱行为与侮辱罪的界限
(1)行为的严重程度不同
构成侮辱罪的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行为。
(2)行为的对象不同
侮辱罪的对象只能是自然人。而民事侵权侮辱行为的对象可能为法人。“以书面、口头形式诋毁、诽谤他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侮辱法人的名誉可以构成民事侵权行为,而不构成侮辱罪。
(3)对行为人主观过错的要求不同
侮辱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是直接故意:
而民事侮辱侵权的行为人主观上有故意,也有过失。即民事侵权行为人只要有过错,并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他人人格、名誉的损害,就应承担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
3、一般侮辱违法行为与侮辱罪的界限
侮辱他人的行为,只有达到情节严重的,才以犯罪论处。一般侮辱行为,情节轻微的,不以犯罪论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4、本罪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界限
当行为人采用公然强行扒妇女的衣服、对妇女身体进行某些动作性猥亵、侮辱时,对行为人是定侮辱罪还是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容易发生混淆。
区别两者的关键,在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和动机。侮辱罪中的侮辱妇女,行为人目的在于败坏妇女的名誉;而猥亵、侮辱妇女行为,行为人目的在于寻求下流无耻的精神刺激,满足行为人的畸形性欲。
5、侮辱罪中一罪与数罪的界限
侮辱罪可以以暴力方法实施。这里的暴力仅仅是指行为人为使他人人格尊严及名誉受到损害而采取的强制手段,不包括对被害人的故意杀伤行为。但如果是行为人在侮辱他人过程中,第三人予以阻止,行为人为排除阻碍而将第三人伤害或杀害的,则应对行为人实行数罪并罚。
(2)法律责任意识中的人格扩展阅读:
侮辱罪与诽谤罪区别
对于侮辱罪和诽谤罪来说,这两种罪侵犯的客体都是公民的人格和名誉,犯罪的都直接伤害了公民的人格和名誉及尊严。
1、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2、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3、客观方面表现不同
(1)侮辱罪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
(2)诽谤罪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3、犯罪手段是不同的
前者是公然进行的,包括可能使用的暴力;而后者只能以言语、文字方式来进行的。前者不需要有捏造事实的过程,只要有公然侮辱的行为,情节就够了,而后者必须有捏造他人事实,并公开扩散两个行为。
4、认定
要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要把侮辱罪和诽谤罪和一般的侮辱、诽谤区别开来。要把《刑法》上的侮辱、诽谤罪与《民法》的侮辱、诽谤行为区别开来。我国《刑法》规定,侮辱罪和诽谤罪在一般情况下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侮辱罪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刑法 (法律概念)
⑶ 如果有双重人格,副人格在主人格完全不知情下犯罪,法律怎么判
什么是人格分裂症
人格分裂在学名上称为“解离症/间歇性人格分离,别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的整体性。人格分裂大致可分为两类:心因性失忆症和多重人格症。
故意杀人罪客观要件
首先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以构成。以不作为行为实施的杀人罪,只有那些对防止他人死亡结果发生负有特定义务的人才能构成。
其次,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即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执行死刑、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均不构成故意杀人罪(因紧急避险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案例极少,通常要避险+立功才可能会不构成犯罪)。经受害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对所谓的“安乐死”,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当然,量刑时可适用从轻或减轻的规定。
第三,直接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间接故意杀人罪以被害人死亡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才能断定行为人负罪责。
综合上面的介绍,多重人格分裂症杀人属于精神病患者的情况下才不构成犯罪。看了上面介绍后,对于多重人格分裂症杀人是否有罪的相关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⑷ 什么叫法律上的“人格”“人格关系”指什么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ona”,它的原意是面具。那些把人格看作每个人公专开的自身属。它是人们从自身中筛选出公开于众的一个侧面。这一定义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某些由于其他原因而不愿披露的隐私。 《中国大网络全书》(教育卷)对人格的界定是“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从这个定义出发,人格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在这个层面上有人常把人格看作性格的同义词,如欧洲的心理学家就喜欢用“character”(性格)一词来表示人格。
法律规定了人格权,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所固有的、以维护主体的独立人格所必备的生命健康、人格尊严、人身自由以及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各种权利。人格权是人身权的主要形式,而人身权与财产权构成民法中的两类基本权利,其他一切民事权利或者包含在这两类权利之中,或者是由这两类权利结合的产物(如知识产权、继承权等)。人格权是民法中的基本权利。
⑸ 公司法中独立的法律人格什么意思
你问的是英美法啊。
Salomon v Salomon 案可算是公司法的第一个基本原则。Salomon 原是个鞋匠(类似个体户),后来成立了自己持股的同名公司(有限责任)。再后来,公司破产清算时财产不足以偿还债务。债权人要求Salomon一家用个人财产偿还,Salomon认为债务已经转移到公司,不同意偿还,后诉至法院。Salomon在初审和上诉庭都败诉,于是提请英国的上议院House of Lords最终裁决。Lord MacNaughten在判决书中指出,公司在法律是一个不同于其建立者的“人”,独立承担以其名义进行的所有债权债务。这也是现代公司“有限责任”的题中之义。从而牢牢确立了法律上公司独立的原则。
简单来说,公司在法律上是被看做独立的个体参与经济活动的,以自己的资产自负盈亏,以自己的名义对外承担债务,享有债权。它是一个拟制的“人”。
好比说,你(成年)私人欠我一万块,你破产的话我只能要求用你的财产偿还,而不能要求你的父母用他们的财产偿还,因为你是一个独立于你父母存在的个体,所以你能以自己的名义向我借钱,所以你的债权债务由你承担,与其它人无关。
再比如,公司签的合同是以公司名义履行,而非股东或者经理的个人名义。虽然在实际生活中那个代表公司签字的人是股东或者经理,但在法律上,他们是被视为公司的代理或者代表,而不是代表自己签合同。
这个原则已经被各国立法普遍接受,你还可以参考下楼上列出的我国公司法法条。我实在写不动了,希望你已经明白了。
⑹ 人格在法律上的多重含义
法律人格,是指作为一个法律上的人的法律资格。即维持和行使法律权利,服从法律义务和责任的条件。对于任何法律制度来说,都将赋予一定的人、团体、机构和诸如此类的组织以法律人格。在奴隶制的法律制度中,奴隶没有法律人格,他们只是动产。现代法律制度主要赋予自然人和法人以法律人格。法律人格,尤其对自然人来说有两种属性:身份和能力。虽然所有的自然人都可能具有法律人格,但其身份和能力并非相同,外侨、婴儿和精神病人的能力是受限制的。现代各国法律制度一般规定,法律人格通常随着胎儿的出生而确立。未出生的胎儿不具法律人格,但有时实行“假定胎儿出生”原则,以保护胎儿的权利,假如胎儿出生后是活的,那么未出生的胎儿就被当作已出生的。
法律人格一般随人的自然死亡而告终,但有时其法律人格在某种范围内继续存在,即在某些情况下,依被继承人的遗产可以因新近死亡获得财产,也可以对债务和损害承担责任。被继承人立有遗嘱的,遗嘱执行人可被看作是被继承人,他使被继承人的法律人格存续至他的遗嘱执行事务完成时止,法人只有在法定手续齐备时,才具备法律人格,有关部门才能承认它为法律实体,对它的法律人格的承认期满,或其法律人格以适当的方式被解除时,其法律人格自行终止。在国际法上,主权国家具有法律人格,附属国、国家的省或某部分不具法律人格。主要的国际组织具有法律人格。自然人和联合体在有限的程度上具有国际法上的法律人格。
⑺ 《侵权责任法》中的具体人格权包括哪些
侵权责任法第二条 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版
本法所称民事权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其中,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属于具体人格权。
⑻ 公司的法律特征 三独: 人格,财产,责任 请展开解释
人格就是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它活动有胜任内感,充分容发挥潜能的,对父母、朋友有显示爱的能力,有安全感,喜欢创造,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有自由感。
财产是指拥有的金钱、物资、房屋、土地等物质财富:国家财产、私人财产,具有金钱价值、并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的总称。大体上,财产有三种,即动产、不动产和知识财产 。
责任是一种职责和任务。身处社会的个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条文,带有强制性。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有社会就有责任。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在社会的舞台上,每种角色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当我们在承担一项责任的时候,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也意味着获得回报的权利。社会在发展,责任内涵也在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赋予责任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
⑼ 作为法律人格的要素应当是法律意识是谁说的
进一步区分认为,作为法律人格的要素应该是法律意志——庞德
⑽ 人格权中的法律人格与事实人格有什么区别
人的法律人格就是其权力能力。法律通过对人权力能力的赋予(权利义务版的归属资格,)保障权人永远具有主体地位。
事实人格是指人之所以为人所需要的主体性因素。这种主体性因素也只有具有生命存在的人才能享受法律。为了保障人的主体性要求的完全性将事实人格权是为开放性权力是人民能够拥有最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