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法律依据的举证责任
1. 如何承担举证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的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供据以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本规定第二条至第九条还分别对哪些情况下原告和被告应当提供证据以及收集证据时应当遵守的规定。
《规定》第四条 下列侵权诉讼,按照以下规定承担举证责任:
(一)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
(二)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三)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四)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五)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过错或者第三人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六)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
(七)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八)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倒置”是从司法公正的原则考虑,改由被告方承担举证责任,如果被告方拿不出证明自己“清白”的证据,就要承担败诉责任。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告并非完全不负举证责任,而是要负证明初始事实的责任。被告举证证明的事实范围,亦并非整个案件的事实,而只是因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推定原则而免除原告举证责任的那一部分事实。如因环境污染提起的侵权诉讼,因环境污染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特殊性质,原告一般都不具备相应的科技专业知识,因此,原告只对自己受到损害的事实和被告排放了可能危及人身健康或造成财产损害的污染物的事实负举证责任,至于这种污染物质和损害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则不许原告证明。被告如果主张排污行为不是损害的原因,则应举出科学的鉴定结论予以否认。
《规定》第九条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一)众所周知的事实;
(二)自然规律及定理;
(三)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四)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六)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2. 举证责任分配和证据认定的几个问题
举证责任分配和证据认定是民商事审判必然遇到也是十分关健的问题。可以说,民商事审判的过程,就是分配举证责任和认定证据的过程。由于相关法律规定比较分散和抽象,在审判实务操作中还比较混乱,甚至有违背法律规定、错用错判情况的发生。
一、如何理解“谁主张、谁举证”
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提供证据证明的义务,并在不能履行该义务时承担不利法律后果的一种法律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即对自己的主张收集、提供证据,二是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即在举证不能时承担败诉的风险,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是法定的,不变的,是由案件性质决定的,而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是不断转移的,是法官按照一定规则经过自由心证决定的,所以要对它进行分配。
1、“谁主张、谁举证”的法律渊源是民诉法第64条第一款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是我们在审判实务中进行举证分配的最重要的原则。但不少人对作为举证前提的“主张”的理解有偏差,将他机械地等同于原告的起诉请求,在被告不反诉的情况下,举证责任就应由原告全部承担,这样明显不合理。正确的理解应是,双方当事人应对自己的事实主张承担举证责任,而不是法律主张即诉讼请求。先举一个简单的案例,甲公司起诉要求乙公司偿付货款3万元及违约金,甲的事实主张为卖给乙3万元货物,甲应对此提供证据,甲提供了双方的买卖合同及乙收货的收据,乙的事实主张为已付款8000元
,且又退回甲供给的部分货物,乙即应对该两项主张负举证责任。
一个案件中,原告对自己的诉讼请求会有很多事实主张,被告虽没有诉讼请求,但也会有很多有利的事实主张,双方当事人应对自己的事实主张承担举证责任。
2、一般情况下,由作出肯定性主张的一方负举证责任,否定性主张一方不负举证责任。如李某要求刘某偿还借款1万元,李某应当对刘某借其1万元的主张举证,刘某不必对其没有向李某借款1万元的主张负举证责任,若刘某主张已还款3000元,刘某应对此负举证责任,而李某就不必对刘某没有还款负举证责任。
3、举证责任的转移。审判实践中,单一的举证责任分配几乎不存在,从理论上讲,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是对立双方为支持己方主张的事实而进行的交替举证的辩证的矛盾运动过程。原告对自己的事实主张举证证明,经法庭认可,如对方反驳或提出新的主张,也应举证证明,该举证经法庭确认,若原告反驳,则要再举证,以此类推。
二、法院指导举证和法院查证
1、关于法院指导举证。目前审判实践看,过分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不利于案件的审理和案结事了,很多民事案件,由于当事人知识和举证能力的不足,法庭指定了举证期限,笼统的告知当事人举证,到开庭时,当事人根本没有举证或所举证据不符合要求,导致庭审无法正常进行,案件审限期延长;或法庭教条的按照法律规定作出判决,当事人会将矛盾转向法庭,上诉或上访,致使不能案结事了。因此,法庭的指导举证相当重要,当然,指导举证不是代替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而是在明确划分了举证责任后,根据当事人的各个具体事实主张,分别告知其应当举哪些证据和如何举证,并告知其举证不能的具体法律后果。这样,可以提高案件服判率,也可以基本避免当事人上诉后提供新证据而导致案件被改判。
2、关于法院查证。法院查证必须按照2001年12月21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15、16、17条的规定执行,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是指以下情形:1)涉及可能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2)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与实体争议无关的程序事项。除上述二种情形外,法院查证,应依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并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2)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3)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应当注意二点,一是不能因为法院查证而免除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一方面,申请查证的当事人必须为法院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证据线索,另一方面,如果法院也同样查不到有效证据,当事人仍要承担败诉风险。第二,关于鉴定结论,应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申请鉴定,如果在法院指定期限内其无正当理由不提出鉴定申请或不预交鉴定费或拒不提供相关材料,致使对案件争议的事实无法通过鉴定结论予以认定的,由该方当事人对该事实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但当事人履行了上述义务,由法院委托有关鉴定部门鉴定的,因法院委托的原因或鉴定部门的原因导致鉴定结论无法采信的,不能直接判令该当事人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因为其已履行了正常的举证义务,法院应通过要求鉴定部门补充或重新鉴定来弥补。我们法院有这样的判法,法院技术室委托了,鉴定部门也鉴定了,审判庭对鉴定结论以形式或内容不符合要求不予采信,判决申请鉴定方败诉。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以前,我们对当事人的鉴定申请的指导、审查不细,法院的委托鉴定书不具体、不准确,致使鉴定结论达不到审判的要求,导致案件难以下判。因此,一方面,作为审判人员通过对案件事实的审查,对应当鉴定的事项,责令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申请鉴定并预交鉴定费,对当事人提交的鉴定申请要进行审查,要求该申请的申请鉴定事项明确并与案件争议事实有关;另一方面,审判人员应当根据当事人的鉴定申请,结合双方诉争的事实,确定明确而具体的鉴定事项,通过本院技术鉴定中心委托有相关资格的鉴定部门进行鉴定,使鉴定结论与审理的争议事实相贴近。对确因鉴定部门原因致使结论不符合要求的,可通过本院技术鉴定中心要求其补充鉴定。
三、举证责任倒置
根据《证据规定》第四条规定,举证责任倒置只存在于侵权诉讼中,具体哪些纠纷适用倒置,该条有明确规定。需要说明的是,举证责任倒置并非指所有的举证责任均由被告承担,原告应当对系被告侵害的损害事实承担举证责任,这是案件处理的基础,如果原告对损害事实的存在都无法证明,就不存在由被告承担倒置的举证责任问题。被告承担对己方无过错和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无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四、认证中的几个问题
1、证据应当在开庭时认定。证据没有在庭上认定或根本没有在庭上出示的现象大量存在,特别是未在庭上出示的证据,法院在判决书中直接认定,如果一方上诉,会成为二审发回的一个依据。
2、《证据规定》第67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为达成调解协议或者和解的目的作出妥协所涉及的对案件事实的认可,不得在其后的诉讼中作为对其不得的证据”,这也是在审判实务中一定要注意的问题。除非一方当事人在法庭调查中对相关事实予以认可或双方当事人在调查中对有关事实、事项的共同确认,否则,一定要按照正常的举证规则分配举证责任,来确定案件事实。
3、关于当事人自认的反悔。当事人在诉状、答辩状和陈述中承认的对己不利的事实和认可的证据,其在法庭辩论终结前反悔的,一般不予认可,除非当事人提供明确的相反证据可以推翻,该相反证据的形式宜以书证、物证、鉴定结论为准。
4、除规定第15条的情形外,法院调查取证必须依据当事人的申请,否则,所取得的证据当事人提出异议的,该证据不具有法律效力,法庭依据该证据作出的裁判,会因程序违法而导致错案。
5、关于录音证据。要确认录音证据效力,应当符合以下三个条件:A、录音取得必须合法。前不久,有个当事人提供了一份录音证据,这份证据是该当事人在请对方喝酒的酒桌上私自录制的,我觉得这种录音证据就不能认定;B、应当有其他证据相印证。C、该录音必须直接指向待证明的事实,其陈述应当清晰,语气应当是肯定性的。假设、反问、设问语句所表述并据以推断的事实,不能确定其证据效力。
6、关于双方认可的事实。如果可能涉及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的,仍应由主张该事实成立方承担举证责任,如离婚案件中,对双方结婚合法成立的事实及双方财产中不动产的权属(房屋)等,即使双方认可,也应当要求当事人举证,实践中有不少这方面的反面教训。
7、法院裁判案件追求的是法律真实而非纯粹的客观真实,不要无休止的让当事人举证,甚至大量查证,导致案件久拖不决,按证据规则办事,在适当期限内,确实无法查明案件事实的,也应当及时作出裁判,判由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
8、对举证不能的法律适用。前几天,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某法院的一份判决书,该判决以原告举证不能仅适用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我认为,这样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如果因原告举证不能驳回了其诉讼请求,可适用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但同时必须适用民事实体法,具体条款应当引用原告如果胜诉对应的法律条款。在强调程序法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对案件实体作出处理时适用实体法。
3. 〔不当得利〕没有合法根据的举证责任是原告还是被告,由于法律规定模糊,怎么判的都有!
不当来得利案件中,没有合法根据源的举证责任是原告,不是被告。
原告必须证明被告获得的利益没有合法的根据。
而被告的反驳证据是证明自己有合法的根据。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4. 怎样规定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
《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公诉案件中被告人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专自诉案件中被属告人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
第一,在简易程序中,由于新法第210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因此,公诉人在简易程序中承担的不仅仅是法律监督职能,而是扮演支持公诉和监督诉讼的双重角色,新法第49条当然适用于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
第二,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中,新法第57条规定在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的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证明。该条与第49条的立法精神一致,在实体性事项审理程序和程序性事项审理程序中,都应由人民检察院承担举证责任。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中,人民检察院可以采取提供讯问笔录、讯问时的录音录像以及体检记录等证明手段。
第三,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在特别程序中的举证责任。
5. 这种情况,谁承担举证责任有什么法律依据
这个情况属于刑事附带民事赔偿。
刑诉法规定,因为犯罪行为所导致的直接损失由犯罪行回为人承担。甲应该承担赔偿答责任,乙只需说明报案时的情况。否则,如果乙未报案,由甲不赔偿。
包丢了,但包内的款可以说查出款的由来,怎么取的?等。如果报案时说明了,还可能得到赔偿,否则不好说。
6. 举证不能是什么是法律规定还是司法用语
举证不能是法律术语,表示的是一种状态,意思是说应当举证证明自己诉讼请求的一方当事人无法提出确凿的证据而要承担的可能败诉的不利后果。
7. 任何民事诉讼当事人都必须承担举证责任吗有什么例外吗
任何民事诉讼当事人都必须承担举证责任,但也有例外,比如医疗事故、环境污染等案件,就是由被告负举证责任。
这叫举证责任倒置,意思是指法律直接规定的侵权诉讼案件中,由侵权人负责举证,证明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或受害人有过错或者第三人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第四条下列侵权诉讼按照以下规定承担举证责任:
(一)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
(二)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三)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四)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五)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过错或者第三人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六)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
(七)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八)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8. 原告列举了相关的法律依据26条,判决书部载明,反说原告没有法律依据,如何追究责任
在行政诉讼中,公民(其他组织)只要能够证明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版权益,变可提起行政权诉讼。
在举证中,应由行政机关举证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也就是通常说的“举证责任”倒置。
至于你说的问题,如果你认为法院有所偏袒,可以启动二审程序。
9. 法院没有运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属适用法律错误吗
你说的是民事案件审理的一个原则,如果在民事案中故意违背这个原则,属于“民事枉法裁判”行为,构成职务犯罪(司法渎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