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xx案件对刑事责任能力法律问题的剖析
① 案件分析
你好!抄
陈某、朱某和吴某三袭人构成故意杀人罪。
陈某让吴某找人干掉许某某,告诉如何接近许某某,并给交通费。他的这一行为是向朱某授意杀死许某某的犯罪意图,而且提供方法、给以帮助、承诺报仇。这是刑法中规定的教唆犯罪,和实施犯罪的朱某、吴某构成共犯。因为朱某、吴某构成杀人罪,陈某作为教唆犯也是故意杀人罪。从陈某教唆的对象(朱某不满18)、手段和方法上来看,应是主犯,而且情节严重,应该从重处罚。
吴某和朱某是杀死陈某的实行犯,其中吴某年满十八、有杀人的犯罪故意,是典型的故意杀人罪。
朱某17岁。根据《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此朱某构成故意杀人罪,但是应该从轻或减轻处罚。
② 法律案例分析
1、黄某的行为很难构成犯罪,应属于过失致人死亡。因其未满十六周岁不负刑专事责任。
A的自书遗嘱部分有效属,因其未为D留下份额
临终前的遗嘱部分有效。,应留有D的份额。
B和D应分得遗产,因D属于无行为能力人,应有B代管其应得份额。
法律依据:遗嘱人未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遗产处理时,应当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余的部分,才可参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处理
③ 请教一个刑事方面的法律问题。
如您所说,砍树抄时砸到袭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是要分情况讨论的。树下是否可能有人、您是否能够预见到,是您是否承担责任的先决要件。分以下三种情况讨论:
1.平时树下少有人来,当时四周很安静,视野范围内没有发现有人。您轻信树下无人而砍树,没想到树下有人正躺着睡觉,被您所砍倒的树砸死了。这种情况下,您因为没有仔细检查周围环境而疏忽了安全隐患的存在。则有可能因疏忽大意的过失构成过失杀人罪。
2.平时树下就有人,您的砍树技能十分熟练,您自己也对此非常自信,认为不可能砸到人,而结果却恰恰砸死一人。这种情况下,您因为过于自信的过失造成他人死亡,构成过失杀人罪。
以上两种情况下,是否承担刑事责任,还要考虑到您是否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以及是否存在刑诉法第15条规定的情形。
3.您在深山老林砍树,平时根本就没有人来。您放心大胆的砍树,但谁知此时正有一孩童(或者其他什么人)意外躲在树下草丛。您砍倒的树正巧砸在他身上导致其死亡。此时,您并没预见也不可能预见到会有人躲在树下,这时就有可能构成意外事件而非刑事案件。您就不会承担刑事责任,但有可能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④ 有关法律的案例分析
法律型案例分析包括分析背景和目标、基本情况、分析所用的理论介绍、分析过程、相关问题讨论和对策探讨、进一步的思考等。以具体的案例或者某一类型的案例作分析报告。
正文
关于副职干部过多过滥问题的案例调查报告
一、案例概要
(一)案例来源
关于副职干部过多过滥问题案例来自于《半月谈》(内部版)xx年第2期。
(二)案例内容概要
最近,在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副职过多的问题也再次成为代表委员的议论话题。一些地方配备的副市长、副秘书长等竟然超过了两位数。
客观上说,领导干部的职数配备有严格的规定。特别是十七大前的新一轮地方党委政府换届中,中央对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作出了减少的统一规定。
但是,在一些地方还是出现了副职干部过多、甚至过滥的问题,副秘书长10多个,副镇长一大桌还坐不下。其原因有三:一是减牌子难减人。一些地方启动了大规模的撤乡并镇工作,牌子好撤,但官员难消化,所以只能都挤在一个牌子下;
二是增新人难减老人,干部退出机制不畅,导致干部走得少,来得多;三是挂职干部“身份需要”。虽然挂职干部不占职数,但客观上还是多出了不少带有副职名头的官员。
二、案例分析及对策
(一)案例中发现的问题
第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严重存在“十羊九牧”,官多民少。对于高层的领导来说,多几个副职的位子便于他们控制下属,层层设人,领导不必躬身于职工和群众当中;副职多是导致病垢百出的主因,如果一正一副或者不设副职,岂不“精壮”?
副职配多必然引起权力均衡、利益均等、关系协调等问题,最后归结为加重百姓负担。荀子曰“士大夫众则国贫”。南宋的史尧弼指出:冗员多生旷职,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空食其禄,坐无事之人而食有限之禄,尽无穷之欲而有穷之财。致使财政入不敷出,农民负担苦不堪言。
第二,副职过多,分工不明确,职能交叉,有利的事争着办,无利的事互相推诿,造成出勤不出力,办事效率低下。有人不无讽刺道:三分之一干,三分之一看,三分之一在捣蛋。现实中副职之间互相扯皮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且从事一线工作的人手严重不足的例子却屡见不鲜。
凡是副职过多,冗员过剩的单位和部门,再有能力的一把手也难调动和发挥广大干群的积极性,最终下场难逃“为官一任,山河依旧,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的结局。教人做事要精益求精,否则,即使有一千只手也解决不了问题。
第三,官多必令出多门,互相制肘,无所适从。副职也都不是省油的灯,为了一点实权也是明争暗斗,正职整天疲于平衡关系,权力要平衡,待遇要均分,利益要均摊,不能有丝毫的偏心和马虎大意。否则,矛盾不断,小事难办,大事叫你出乱。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权”力之乎也,权是角逐的最终目的。多位子可以便于他们平衡关系,你塞一个人,我也塞一个人,皆大欢喜;多位子也有利于某些有心搞腐败的领导批发官帽,坐地收钱。当然,还有重要的一条,因为多设副职的位子产生的各种成本由国家埋单,领导个人并不掏半文钱。
(二)行政管理学理论依据
第一,主体部分失灵,政府机构与人员设置的体制出现问题,现在更多的是根据上级的好恶来设置官位的多寡。管组织人事干部任免编制部门没有决策权,不管编制的手里握着使用权。编制都是行政一把手担任机构编制委员会主任;可是提拔使用干部的决定权却在党委部门的一把手;这样自然会造成管事者说了不算,不管事者说了绝对管用。
有时再加上文件规定有弹性,诸如可配副职若干和可适当增配副职,无形告之副职配置可随意性,久而久之,副职便失去了限制;像副秘书长任用程序简单,又无需人大部门通过,更为副职泛滥开了绿灯。
第二,作为监管人事任免和具有选举权的人大和人大代表,有时为了一团和气和怕得罪党委政府,放弃监督权和主张权,亵渎了人民赋予的职责和权力。副职的多而滥增加了国家的运行成本,而这些成本最终要转嫁到纳税人的头上,加重他们的负担。
社会上现在都质疑大量超员的副市长、副县长、副乡长是怎么能通过人大被任命的。附件器官失效也应承担责任,不能一推了之。监督者不主张自已的权力,就必然导致有权力的人滥用权力。
第三,官本位是我国旧体制带来的老病,只要没有“新药”对症下药,很容易旧病复发。比如特权思想和官官相护等,一旦发作就像流行瘟疫一样迅速蔓延。
身体多病最容易被细菌乘虚而入,是贪官腐败的绝佳时机,收了人家的钱不提拨人家怕被“撕票”,违规提拔又怕出问题,只好给人搞个容易的“肥缺”(副职),多一个少一个都无所谓,最起码不会踩红线犯错误。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一,制度管人,法律治事,真正让法律使想犯错误的人不敢犯错,让制度使有机会犯错的人犯不了错,让正义使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犯错,让道德使犯了错的人自已认错,让良心使犯了错的人感到忏悔和自责。
用法律和制度去约束手中的权力,改变权大于法,人管制度的本末倒置的现象,科学设置机构编制数额,精兵简政,不因事设庙,因事设人,建立高效的干部队伍。
第二,寻求良方,深化人事干部制度改革,标本兼治。对非法设置的机构和副职一律砍掉,新提拨副职采取竞争上岗,公平竞争,能者上庸者下。公生明,廉生威,只有公开用人条件,公开缺位职数,公开选拨程序,公开公平竞争,公开竞争结果,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彰显竞争魅力。
对违规提拨副职者实行追究制,负连带责任,轻者丢官,重者法办。历史不会重复它的事实,历史会重复它的规律,对待副职过多的最佳方法是对症下药,最好的状态是正常,最有效的手段是平衡,最高的境界是自然。
三、分析的结论及其推论
结论
民意希望政府精简不合理的官员设置、切实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克服人浮于事弊端、提高行政效率。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要精简机构、精简人员,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设“廉洁、高效政府”。
但不少地方政府反而越来越甚,机构设置越来越多,人员越来越臃肿,干部队伍越来越庞大,副职配备越来越豪华,干部级别越来越高,无限度、无节制、无约束地配备和任命副职的豪华阵容,副职过多过滥似乎成了一种趋势,大有蔓延扩展之势。
冗官冗员似乎成了中国的一大特色。冗官冗员不仅占用了过多的公共资源,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增加了财政预算和行政开支,而且人浮于事,一些官员互相制肘,互相推诿,互相扯皮,行政效率低下,同时也助长了干部的官本位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错位,实在是弊大于利。
⑤ 怎么写论 老年人刑事责任能力相关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摘要」:在21世纪我国面临着迈入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经济发展造成社会生活环境日益变化,老年人犯罪现象也变得尤为突出。老年人与一般的成年人之间存在诸如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许多区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于老年人犯罪都规定了相应的从宽处罚的制度,我国古代及近代的立法都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我国现行刑法对此问题都存在重大的疏漏,没有相关的规定。结合老年人自身的特殊状况、我国老年人犯罪的现状以及当前国际刑事立法的现状等诸多方面,关于老年人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的立法势在必行。
「关键词」:老年人 犯罪 刑事责任
2002年6月22日,湖南省衡阳市汽车配件厂88岁的韦有德因杀死邻居刘文军而被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案件判决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人们纷纷对“老年人犯罪能不能网开一面”和“要不要在刑法中规定犯罪年龄上限”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此,也引发了法律从业者对老年人犯罪的问题的一系列思考。
一、老年人犯罪概述
进入新世纪,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到2040年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5%,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在21世纪,不仅我们国家面临着迈入老龄化社会,世界上许多国家亦是如此。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老年人在这种社会条件和生活环境里,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社会矛盾。按照传统的观点,人到五六十岁就步入老年期。按照老年病理学家的观点,则将老年人区分为年轻老人(50-60岁)、中年老人(60-80岁)、老年老人(80岁以上)三个时期。这个时期,老年人的精神和身体方面开始衰退,感官功能逐渐降低,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偏狭,甚至与儿童心理有某些相似之处,故有人称老年期为“第二次儿童期”。
正因为老年人身心发展所呈现出的这些特点,古今中外的刑事立法中,都有一些关于老年人刑事责任的规定。
二、国内外关于老年人刑事责任的立法沿革
人的责任能力不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且随着成年人进入老年年龄阶段,其责任能力还有一个逐渐减弱,直至衰竭的过程,因而各国刑法对犯罪的老年人往往设有减轻刑罚或其他从宽处理的特别规定。
(一)、国外刑法关于老年人刑事责任的规定
正因为老年人刑事责任能力的特殊性,在外国刑法的历史沿革中,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国家中,都有一些关于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相关法律规定。主要有以下一些:
1、从宽处罚。例如:1940年《巴西刑法典》第48条规定:“对超过70岁的犯人从轻处罚”。
限制适用某刑种。如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刑法典》第18条第2款规定:“60岁以上的男人、妇女不得适用死刑”。第19条规定,剥夺自由刑的最高期限不得超过15年,但对犯罪时60岁以上的男子和50岁以上的女子,剥夺自由刑的期限不得超过10年。《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59条第2款规定:“死刑不适用于妇女以及犯罪时未满18周岁的人和法院下判决时已满65周岁的男性。”
2、放宽适用缓刑、减刑、假释的条件。例如:1940年《巴西刑法典》第30条规定:“对被判处监禁刑的犯罪人不得适用缓,但犯罪人超过70岁,且所监禁不超过2年的,可以宣告缓刑”。
(二)、我国关于老年人刑事责任相关规定的历史沿革
1、西周时期。
《周礼。秋官。司刺》规定:“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礼记。曲礼》上对这两赦解释说:“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老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周礼。秋官司寇。司厉》还在盗窃罪中规定:“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
2、春秋战国时期。
《法经》其减律略曰:“罪人年十五以下,罪高三减,罪卑一减。年六十以上,小罪情减,大罪理减”。
3、唐朝。
《唐律。名例律》规定:“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作皆勿论”。“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即有人教令,坐其教令者。若有赃应备,受赃者备之”。
4、宋朝。
元朝时期的重要法典《大元通制》中,也有关于老年人刑事责任能力方面的规定。据《元史。刑法志》载,元朝时,民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不任杖责,听赎。可见,元朝时期对老年人犯罪也是设立了上限的。
5、明朝。
明代对于老年人犯罪的处理,实行宽刑。洪武元年,令禁系囚徒,“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散收,轻重不许混杂”。明律中规定:“凡诬告人罪,年在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者,依律论断,例应充军嘹哨口外为民者,仍依律发遣。若年八十以上笃疾有犯应永戍者,以子孙发遣;应充军以下者,免之”。又规定凡年七十以上,犯流以下,收赎。八十以上,盗及伤人者,亦收赎。八十九犯死罪,九十事发,得勿论,不在收赎之例。九十以上,虽有死罪,亦不加刑。
6近代。
(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当时苏维埃政府赣东北特区制定了《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暂行刑律》第29条规定:“满80岁人犯罪者,得减本刑一等或二等”。
(2)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陕甘宁边区抗日战争时期惩治汉奸条例》第条规定:“犯第2条各款之罪,年龄在80岁以上者得减”。
三、关于增设老年人刑事责任的立法建议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1979年制定的第一部刑法典以及1997年修订的刑法典均没有关于老年人刑事责任的特别规定。
鉴于我国老年人犯罪的现状和老年人自身的心理、生理特点,我认为应增设老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诸如设立刑事责任的上限以及对老年人从宽处罚等。理由如下:
第一、老年人自身生理、心理状况的限制。生理上,老年人由于机体衰老及脑功能的衰退,各项生理功能及躯体状况减退,反应事物能力差,活动能力迟钝。心理上,外源性的不良因素常常会造成老年人的孤独与寂寞,个人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会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一种无用或不参与社会活动的感觉会进一步加强老年人的悲观和若有所失的情绪;内源性因素,如老年人丧失了活动能力和脏器功能的衰退可造成抑郁和显著的多疑。由于老年人适应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可塑性大大减退,固执任性,敏感多疑,使老年人对意外应激反应耐受性差,极易促发或诱发精神疾患,进而会发生系列的暴力行为。 由此可见,老年人其心理、生理的发展呈现出不稳定性,其责任能力也逐渐减弱,直至衰竭。
第二、从正义和人道的角度而言,老年人其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毕竟比精神正常的成年人要弱。当行为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低时,其反映出的主观恶性就小,因而社会危害性就相对较小,应考虑从宽处罚。当然,对于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老年犯来说,其行为往往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理所应当要对其定罪量刑,以还社会一个正义,平息受害人“受伤的心灵”,以利于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道德观念相契合的目的。但同时,由于犯罪主体的年龄较大,不应对其适用死刑,这既合于中国自古以来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也可以稳定群众和社会秩序。
第三、从秩序和功利的角度而言,“刑罚是给予拘束自由这样重大痛苦的措施,其本身并非理想的而是不得已的社会控制手段……即使行为侵害或威胁了他人的生活利益,也不是必须直接动用刑法。可能的话,采取其他社会控制手段才是理想的”。 刑罚的代价从某种程度而言是高昂的,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将老年犯收押在监,对国家、社会也是一笔昂贵的费用。鉴于老年人自身的特点,他们不仅不能创造经济价值,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照顾他们。从刑罚的经济性而言,是对国家资源的一种浪费。
第四、从刑罚的目的来看。一般认为,刑罚的目的无非有二,一是特殊预防,二是一般预防。所谓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惩罚改造犯罪分子,预防他们重新犯罪。所谓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威慑、儆戒潜在的犯罪者,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老年人身心衰弱,其再犯能力较差,无须从肉体上消灭其来达到防止本人重新犯罪的目的。对老年人处以死刑,非但不能有效地警戒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不能有利于刑罚适用的报应目的的实现,反而让一般人觉得刑罚过于残酷,使刑法无法获得普通民众的认同,甚至对刑法产生反感、抵触和对立情绪。
第五、从古今中外的立法实践来看,不仅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就是我国古代、近代也有一些老年人犯罪的相关立法规定。在从传统法律向现代法律历史转型的过程中,在与世界法律文化接轨的过程中,这种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法律伦理主义,对于建构现代化的法制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而且应该内化为相应的规范与制度。
当然,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和设立刑事责任年龄的上限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会遇到一些难题,诸如如何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需要多方联合,共同探讨,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使之更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意)龙勃罗梭著:《犯罪人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高铭暄著:《刑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赵微著;《俄罗斯联邦刑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康树华主编:《犯罪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黄京平著:《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⑥ 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申请书怎么写
答案:
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申请书
申请人:XXX,性别,民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XXXX省XXXX市XXXX区。
(为被申请人XXX父亲)
被申请人:XXX,性别,民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XXXX省XXXX市XXXX区。
申请事项:申请对XXX进行刑事责任能力鉴定。
事实与理由:
2016年4月6日上午10点多,被申请人到XXX因没有工作在家饮酒,醉酒后想到同村的老板家看电视。在去老板家的路上,看见一平房内有一个女孩在侧躺着看电视,便撞进此院。见女孩一人在家,便强行搂抱、亲吻陌生女孩,后因女孩在姥姥回来,阻止了XXX的行为。后家人报警,XXX被刑拘。
申请人认为,XXX之前发生过车祸,头部严重受伤,虽然保住了性命,但精神状况下降,生活中经常有胡言乱语,办事前后颠倒的情况,并伴有癫痫病,所以恳请对被申请人做刑事责任能力鉴定,以维护被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此致
XXX公安分局
申请人:
年 月 日
法律依据:
责任能力评定的法律依据《刑法》第18条,其中明确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以上明确规定了评定精神病人作案时的责任能力状态必须具有两个要件:一是医学要件,即必须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二是法学要件,即根据其实施危害行为时精神症状对其辨认和控制能力的影响。关于不能辨认和不能完全辨认的法律定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5条规定:“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病人)如果没有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知其行为后果的,可以认定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因此,评定时首先要明确精神疾病的诊断,并判明其实施危害行为时所处的疾病阶段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综合分析其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影响,作出责任能力评定。
补充资料:
如何认定刑事责任能力?
1、按年龄分:
(1)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要负刑事责任。这是负完全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要负某些犯罪的刑事责任。这是负相对的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
(3)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这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
2、按精神状况分:
(1)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2)尚未完全丧失或者控制自己行为,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3)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属于完全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⑦ 法律小题目 案例分析!!急!!在线等 谢谢谢
我觉得还是应该认定为正当防卫吧。在两人的厮打过程中,不管谁把谁打伤,都不够专能正当防卫属。但是匡某拿出尖刀和菜刀,是一方的武器突然升级,造成双方力量的严重不平衡,并将尤某左上臂砍后,继续将尤某的腹部刺伤,使尤某生命面临现实紧迫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尤某将刀夺下,并将匡某刺伤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应该认定为正当防卫,虽然造成匡某死亡,也不属于防卫过当。
⑧ 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是怎样规定的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回意杀人、故答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⑨ 法律问题
第一个问题不能构成共同犯罪,主要是没有共同预谋,也没有共同犯罪内行为;
第二个问题是20岁的容和15岁的人一起犯诈骗罪共同犯罪问题。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牟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诈骗罪。15岁还不够诈骗罪的犯罪年龄,所以就不是共同犯罪,只能对20岁的人按照犯罪处理,15岁的不能按照犯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