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法律知识
Ⅰ 古今异义字
词语概述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编辑本段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编辑本段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编辑本段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编辑本段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编辑本段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编辑本段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编辑本段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编辑本段古褒今贬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如:“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含贬。例:《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编辑本段古贬今褒
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如《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后,锻炼之吏持心近薄。”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如,“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如《水浒传》(第十二回):“(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辣,行凶。”而现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
编辑本段名称说法改变
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
如“谢”古义:告诫(也有谢罪的解释)。
Ⅱ 古今学习的比较
“读书”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件关系到个人以及家国命运的大事。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读圣贤书”特别热衷。因为在古人的思想意识中,读书不仅可以长知识、明事理。而且“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古代先贤为了奉劝世人读书,还曾创作过很多“劝学”诗文。荀子曾作《劝学》篇,告诫世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汉乐府”诗歌中也曾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创作的《劝学诗》,历经1300多年的沧桑岁月,依然可以激励所有莘莘学子。“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句句至理名言一声声来自古人的规劝,最终都汇成一句箴言“苦读书,勤学习”。
古人学习苦与现代孩子课业重之比较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孩子们,有学不完的习上不完的课外班。很多两三岁的幼儿,就已经开始担负较重的课业。
笔者认为这的确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学习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如果盲目地增加课业量,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虽然古人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这里面强调的“勤”与“苦”,其实指的是一种乐于学习的精神。
而不是一味的揠苗助长,因为在学习这件事上过犹不及,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反之甚至会适得其反。
有很多家长在面对惰学的孩子时,经常会用古代人刻苦学习的例子去激励他们。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头悬梁”与“锥刺股”。 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而“头悬梁”则记载于《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笔者认为这两种古人刻苦学习的方法,并不适合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孩子。毕竟如此过激的刻苦精神只适合古代社会。
1.古代“科举取仕”制度影响下的“苦”学之风
古人之所以会拿出如此狠劲去学习,只要是因为古代“科举取仕”制度的影响。而在这种制度或思想的影响之下,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都多少带有一点功利性。毕竟一旦进士及第就会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典故的根源。
还有一点就是古代社会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读书机会。除了在“男尊女卑”思想影响之下的女性不能读书之外,如果家境过于贫寒也无力支撑读书所需要的费用。所以很多古代男性也因此而失去了读书取仕的机会。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但是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却并未达到如期效果。但是却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古代教育体系。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是读书人应有的品质。
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才是一个读书人应该具有的学习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对读书人的警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才是虚心向学的基本道德。
所以当他们有机会学习的时候,就会拿出“头悬梁”与“锥刺股”的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而一旦进士及第之后就会摆脱贫困,同时个人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也会火线上升。
当然笔者这样说并不是为了强调,所有古代读书人都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想强调一下古代人之所以,拼了命的读书其中有一个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与家人的命运。这其实也是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体现。
2.古人读书是一种阶级优越性的体现
古代人在封建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之下,会将读书当做人生第一要义去推崇。这其实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源头。可以说上至统治者下至文化学者,都会不遗余力的鼓励人们读书。
比如,宋朝时期的第三位帝宋真宗赵恒,就曾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劝学诗》。其中有几句诗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依然十分盛行。“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虽然这首《劝学诗》是以封建统治者的口吻创作的,并且也较为具有鲜明的功利倾向,但是却一语道破古代人勤奋学习的真实目的。虽然也有如范仲淹一样,忧国忧民的饱读之士,并且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但毕竟有这种思想的人少之又少。
古代读书人的“十年寒窗苦”
1.古代读书人的考试之殇
相信现代人根本无法体会古人所说的,十年寒窗苦读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在古代教育体系中,一个读书人从刚开始接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书籍之时,再到能够参加科举考试,这中间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
而且在古代人的观念里面,并不是每天学习或者读书,就可以被称之为“读书人”。
因为在古代科举考试流程中,只有通过“童生”考试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否则只能称得上是读书爱好者。
在封建社会中科举考试,是一个既繁琐又森严的制度。毕竟是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所以没有人敢在这件事情上怠慢。根据规定童生考试三年两考,也就是说如果第一次没有考中,就需要再等一年半才能再次应考。
2.科目繁多层层选拔
通过“童生”考试的人被称为“生员”,但并不是所有“生员”都是“秀才”。只有“生员”中的前几名才能拥有“秀才”功名。然后还要继续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如果这“三科”考试全部通过,才有资格进行下一场的考试。
所以说古代科举考试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古代读书人之所以会对这种考试趋之若鹜,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考中之不仅可以光宗耀祖,而且还能成为封建统治秩序上游的参与者。这一刻“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皆收入囊中。
实际上有很多古代所谓的“读书人”, 基本上都是在“进士考试”这个环节止步不前。因为在进士考试之前必须要经过层层考试筛选,才能有资格参加进士考试。但是这种考试也并不是考一次。
古代近进士考试中的四大“难点”,即“会试、复试、殿试、朝考”。无论哪一项考试落榜,都需要再等三年才能参加下一轮考试。这其实才是古代人“十年寒窗”的真正由来,一旦在考进士的时候屡试不第,那就等于十年工夫皆白费。
封建继承者们的读书“苦”旅
笔者以清朝为例介绍一下,封建社会中“皇子”们的读书之苦。清朝入关之后统治者在汉臣们的建议下,开始学习汉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对“皇子”们的教育,更是以“严苛”而闻名。
可能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皇子”们,应该都是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是清朝的“皇子”相对来说却比较悲催。他们在汉族老师们的要求下,也开始实行“九年教育”,当然与现代的“九年义务教育”并不是一回事儿。
1.清代皇子的读书之“苦”
皇帝的儿子们年满六岁就要开始“上学”,一直到十五岁左右才能毕业。在这期间他们不仅要严格遵守上课纪律,而且还要随时接受皇帝老子的课业抽查。学习好的“皇子”可以得到封赏,反之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比如,降低或这减少他们的特殊待遇。
虽然按规定来讲他们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开始上课,但是却需要提前1-2个小时进入教室。第一节课上“外语”,主要包括满语、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最小六岁最大十几岁的孩子,就要承受如此之多的课业压力,是一件多么痛苦又无奈的事情。
每天七点他们要上“汉文课”,在这之前并未有早餐供应。“汉文课”主要将“四书五经”以及国家历史。大约九点左右才能休息一次然后吃第一顿饭。接下来就是“骑马,射箭”两门功课。最少需要3-4个小时,然后才能再休息一会。
2.古今读书“苦”之真实对比
笔者认为从这一点来看,古人的学习经历和课业负担,要比现代的孩子负担更重。因为无论是皇子还是普通人家,如果学习成绩不达标还会受到体罚。打手板只是最常规的体罚方法之一,罚站、罚跪甚至不给饭吃都是常有之事。
还有一点就是清朝“皇子”们并没有节假日,除了皇帝生日或自己生日,可以分别休息一天之外,就算是春节当天也只能是早放学一会。其他时间几乎都在不断循环这一学习方式。从这一点来看古人学习压力要明显比现代人更大。
所以说现代的孩子虽然压力也很大,但最起码还有休息时间。同时,读书也并不被当做人生唯一希望。而古代的读书人之所以会拼命读书,除了与古代社会必然的阶级局限性有关系之外,其实还与读书本该为“苦”事的思想息息相关。
结 语
“书”自从问世以来就被广大读书人当做一种“工具”。虽然笔者这样说未必确切,但是从古代的“唯有读书高”,以及“科举取仕”考试制度来看。“书”对于古人来说就是一块敲门砖,运用得到即可飞黄腾达,甚至还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而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品味与修养的象征。即使是对于正在上学的孩子们来说,“读书”也已经逐渐失去了功利味道。
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读书有的时候虽然很苦,但却是一种可以增长个人学识与见识的必然途径。
因为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如果没有知识就很可能变成“文盲”。不仅无法融入社会甚至还会被时代遗忘。所以笔者认为古人读书虽刻苦,但却具有一定目的性;而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孩子们读书,其实只是增加个人“属性”或“附加值”。
Ⅲ 什么是法律(详细说明)
第一节 多重视角的法律观
站在不同的角度,人们对“法律是什么”的理解和认识是多种多样的。古今中外,人们对法律多角度的观察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法律观。
一、立法者立场的法律观
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命令说。这一理论始于法国人博丹。博丹创立了主权学说,为法律命令说奠定了理论基础。自然法学派代表人物霍布斯认为,法律“对于每一个臣民说来就是国家以语言、文字或其他充分的意志表示命令他用来区别是非的法规。”功利主义法学的边沁说,法律是国家行使权利处罚犯罪的恐吓性命令。分析法学派的奥斯丁则将法律当成主权者的命令,“法律是一种要求个人或群体必须这样或那样的命令……法律和其他命令被认为是优势者宣布的,而且约束或责成劣势者。”奥氏还用命令、义务和权利三个术语来解释法律的概念。(2)权力(强制)说,即将法律作为权力或强制的表现。如中国古代法家商鞅:“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韩非说:“法者,编著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3)意志论。古代社会人们认为法自神或上帝出,法乃神意的体现。近代以来,法律往往被认为是人(立法者)意志的体现。如自然法学派卢梭认为,法律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在签定社会契约时,人们让渡全部自然权利,交给主权者群体。而人民主权就意味着执行公意,公意的所有表现形式是经由多数决策的方式达致的。因此,法律即公意的体现。(4)规则(规范)说。如中国古代管子说:“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清末法学家沈家本说:“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中世纪西方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说:“法是人们赖以导致某些行动和不作其他一切行动的行为准则或尺度。”现代西方分析实证法学派更是明确将法律当作规则或规范。如纯粹法学派凯尔森认为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强制性规范秩序。英国新分析法学派哈特认为法律是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的结合。主要规则设制义务,次要规则规定权利。
二、司法者立场的法律观
跟立法者立场的法律观适成对照的是司法者立场的法律观。这种法律观流行于具有判例法传统的英美法系国家。正如著名的比较法学家勒内·达维德所说:“英国法基本上是一种判例法(case law);它的规范基本上应到英国各高级法院所做判决的判决理由(ratio decidendi)中去寻找”,相应地,“英国的legal rule是针对具体案件的,是在审理这个案件时为了解决这个案件而提出来的。”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司法者立场的法律观在英美国家一直占据支配地位。以致英国法学家边沁试图改革英国法制,但收效甚微。司法者视角的法律观,择其要者如美国大法官霍姆斯所说:“我所说的法律,是指法院事实上将做什么的预言,而绝不是其他什么空话。”美国法学家格雷说:“法只是指法院在其判决中所规定的东西,法规、判例、专家意见、习惯和道德只是法的渊源。当法院做出判决时,真正的法才被创造出来。”这种法律观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美国的现实主义法学。以致于法律径直被视为法院所做的判决。如美国法学家卢埃林说:“法不是本本上的官方律令,法存在于官员或平民的实际活动中,特别是存在于法官的审判活动中。官员关于争端所做的就是法律。法学家弗兰克说:“就任何具体情况而言,法或者是实际的法,即关于这一情况的一个过去的判决;或者是大概的法,即关于一个未来判决的预测。”当今美国著名法学家德沃金也持司法视角的法律观。德氏认为法律具有解释性质,法律在解释中得以完成。法律是一种阐释性概念。由于西方国家所谓的法律解释纯然是一种司法活动,并不存在像我们国家那样的立法解释。因此德沃金的法律观是一种典型的司法视角的观点。
三、社会学视角的法律观
社会法学派的出现,是二十世纪西方法学领域最重大的事件。这给法律的概念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社会法学将科学方法运用于法学,主张将法律置于社会当中,通过法律在社会中的实际运作,结合法律与社会事实的关系来认识和理解法律。社会法学侧重从法的社会基础、社会作用及具体效果诸方面来界定法律的概念。这对西方传统的法律观构成一种严峻的智识挑战。如美国法学家庞德认为,法律是一项“社会工程”,是依照在司法和行政过程中运用权威律令来实施的高度专门化的社会控制形式。目的在于以最小限度的牺牲尽可能满足全人类的需要。由此庞德还进一步分析了法律的结构,提出了律令-技术-理想这一法的模式理论。奥地利法学家埃利希明确主张法律发展的重心在社会本身而不在国家。因此他反对传统的法律的概念,第一,法律由国家所创立;第二,法律是法院或其他审判机关判决的基础;第三,法律强制是判决发生效力的基础。埃利希进而把法律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制定的法律;另一类是社会秩序本身。法律作为社会秩序本身,埃利希称之为“活法”。埃利希认为法律是国家制定的这种传统的法律概念实际上只不过是法律的一小部分。因而他强调对“活法”的研究。美国现实主义法学派卢埃林曾依照庞德关于“书本上的法律(law in book)”和“行动中的法律(law in action)”之分的观点,区分了“纸面规则”和“实在规则”。并认为真正的法是后者,因此提出“官员们关于争端做出的就是法”。德国法学家赫克等为代表的利益法学认为,法律起源于利益的冲突、矛盾和斗争。法律规范构成于立法者为解决种种利益冲突而制定的原则或原理。在司法裁判中,法官必须确定立法者通过特定的法律规则所旨在保护的利益。当今美国行为主义法学派布莱克认为:“法律存在于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中,而非存在于规则中”。当今西方法人类学家还提出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这种法律观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影响到我国法学界,表现为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的理论探讨。
四、伦理学意义上的法律观
法律、道德与宗教是人类社会控制的三种主要手段。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法哲学层面上表现为应然法(自然法)与实在法(制定法)的关系。这也是长期以来西方法学史上一个基本问题。从伦理学视角去看待法律,在西方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即认为法律“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制度。”罗马法学家杰尔苏将法定义为“善良和公正的艺术”。中世纪神学家阿奎那则认为,暴戾的法律既然不以健全的论断为依据,严格地和真正地说来就根本不是法律,而毋宁可说是法律的一种滥用。所以法律是否有效,取决于它的正义性。17、18世纪古典自然法学家认为,自然法是人的理性的体现,是正义的体现。自然法先于并高于实在法而存在,国家制定的实在法必须符合自然法才是真正的法。因而法律是正当理性的命令。可见自然法学派的法律观从本质上乃是一些道德标准和要求。而德国古典法哲学强调法与自由的内在联系。法是作为理念的自由,是普遍的自由法则。20世纪新自然法学派依然坚持法律与道德不可分离,法律具有道德性。因此纳粹德国制定的违反人道的法律根本就不是法。总之,伦理学视角的法律观贯穿于整个西方法学史。这表现为西方自然法与实在法二元论法的独特思维模式。这也是造成法(主观法)与法律(客观法)相区分、法与自由、正义与权利密不可分的内在原因。与此相反,西方分析法学坚持法律和道德相分离,主张“恶法亦法”,而将“作为正义的法”等同于“作为立法者意志的法律”。进而从本质上,跟自然法学相反,将法律归结为人的意志的体现。在西方法理学中,理性论与意志论构成两种相对立的法律观。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但是它所讨论的主题与西方不同,它并不侧重于法律和道德在本体意义上的关联,而注重于二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地位。中国古代的儒法之争只是法律和道德那一种更加适合于作为统治的工具。儒家的主张最终占据上风。伦理法构成儒家法律思想的基本精髓,德礼优于刑政。由此中国古代法从属于礼。不仅法律的制定受伦理原则的支配,而且司法裁判也渗透者德礼的理念。这造成中国古代法律缺乏独立的品格,沦为君主意志的统治工具。因此,中国古代法是一种典型的“伦理法”。
第二节 法律的基本特征与法律思维方式
一、法律的基本特征
长期以来,法理学界通常把法律的基本特征表述为:法律作为不同于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社会规范,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和强制性等属性。这种观点的根据有二:一是从法律概念层面上,上述法律特征的出发点与运作中心是国家和政府;二是从法律运行层面上,上述法律特征的界定暗含着一种自上而下的法律运行模式。上述归纳的缺陷在于,将观察对象局限于国家法。这是一种立法视角的法律观的产物。尽管这种观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律的属性,但是它仅仅是从一种角度所作的归纳,而忽略了其他的角度和方面。跟现代法治相对应的法律的基本特征在于:
第一,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具有普遍性、确定性、客观性等规范属性。
社会规范的种类很多。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礼仪、规章纪律和乡规民约等。法律只不过是社会规范中的一种。将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相区别的地方在于,法律是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因而法律并不涉入对人的思想的调整。而道德规范是通过思想控制来规范社会关系,习惯是通过社会思想观念来调整社会关系。马克思说:“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因而法律是经由规范和调整人的行为而发生作用的。
法律作为调整行为的社会规范,具有规范性。这具体表现为:(1)普遍性。不同于那种个别性调整,法律本身即预设了规则(规范)的存在,而规范(norm)这一术语源出于拉丁文norma一词,它意指规则、标准或尺度。所以法律具有一般性、抽象性、概括性。它针对的是不特定的人或事,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因而可以反复加以适用。从法律效力层面上,法律表现为在时间、空间、对人及对事等方面具有普遍约束力。从深层次上看,这种反复适用和普遍被遵守的法律具有内在普适的道德性。这也是西方法律往往跟公平、正义、权利等相联系的重要原因。法律的这种普遍性甚至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当今法律移植和法律全球化、统一化之所以可能,即在于此。(2)确定性。法律是对以往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确认,并以法律规则为主要构成要素。而法律规则又具有较高的明确性、具体性和确定性。在此意义上,法律是社会中一种较为保守的力量。司法过程端赖于法律规则那种严格的形式逻辑进行法律推理,由此保证裁判结果的确定性。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广泛的立法活动和法学研究中实证分析法学的兴起都促使人们对法律确定性的追求。法律的确定性构成现代法治的重要基础之一。(3)客观性、合理性。现代法治的另一根基在于法律是接受理性指导、符合一定理性原则和社会规律的规则,具有消除和限制人的恣意行为的功能,因而现代法律具有一定的客观属性。德国著名的思想家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要求法律可以理性地算计,西方法律由此表现为一种形式合理性。法律的功能即在于建立和保持一种能够大致确定的行为预期,从而便利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交往。法律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即源于人们行为关系中的合目的性、可预期性,由此限制和消除人类行为的盲目性、无意识和非理性。在司法过程中,法律的客观性具体表现为法律解释的客观性,表现为对法律解释唯一正确解释的探求。现代法治理论之根基端在于此。因为法治乃规则之治,是用客观的外部规则限制人的主观恣意。
第二,法律是出自于国家并植根于社会基础上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规范。
这是从法律的本体来源进行的界定。法社会学与法人类学研究表明,法律是多元的,既来自于国家,也出自于社会。就前者而言,法律通常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有人认为,制定、认可和解释是法律创制的三种主要方式。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法律解释本来是一种典型的司法活动,应该归属于司法的范畴。但是将法律等同于立法的法律观在我国极为盛行,而立法概念的外延往往又被扩及容纳解释法律。这是上述观点的内在逻辑。事实上,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制定和认可。制定是通过立法活动产生法律规范,而认可则是国家对既有社会规则予以承认并赋予其法律效力。这通常通过下列方式进行认可:一是赋予某些道德、宗教、风俗习惯和礼仪等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二是承认、签定或加入国际条约,认可国际法规范使之在国内产生法律拘束力;三是在具体案件中通过司法裁判形成某种规则和原则并使之具有法律约束力。法律解释不是法律创制的方式。
第三,法律具有功能上的强制性和本体上的正当性。
强制性是之将强权、压制、强迫和制裁作为法律的标志和特征。在近代民族国家兴起的历史过程中,随着国家在立法、司法活动中地位的提高甚至于达到垄断,法律的强制观念渐趋凸显。这一观念在西方法学史上经历了由法国人博丹到英国的霍布斯最终到分析法学派奥斯丁的学说发展。强制论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在法律基本模式上,视法律为主权者的命令。在权利和权力关系中,视统治者权力至上。自20世纪以来,西方法理学各派不约而同表现出淡化乃至消解传统的强制性观念,即在承认某些境遇中法律的实施有赖于“强制力”作为后盾,但取消“强制力”在法律概念理论中基本特征的地位。这标志着当今西方法理学在法律概念本体论层面上的变革。
第四,法律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规范。
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法学界明确将权利和义务概括为法学的基本范畴。权利和义务确实是表征法律进而使之区别于道德、宗教、习惯和纪律等其他社会调控方式的决定性因素。权利和义务构成了法律的基本内容,贯穿于法律的一切部门,贯穿于法律运行的全部过程,并且全面表征和体现法律的价值。在西方法学史上,法律与权利有十分久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拉丁文jus同时具有权利、法律和正当几种含义。主体法律上的权利往往称为主观法(权利)。从法哲学上,当法律规则设定权利和义务时,亦即当法律用于表示立法者意志时,法律规则所设定的行为体现出的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立法者“意志”。在这里,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则所表达的是:某个人“应当”以一定方式行为而不意味着任何人真正“要”他那样行为。从此意义上,法律属于“应然”的范畴,而不属于“实然”的范畴。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上的实证主义法学中,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定性和可量化性。法律通过规则或规范以授权、命令或禁止的形式规定权利和义务,调整人们的行为,进而调节一定的社会关系。当然,按照唯物论,一切社会关系的背后无不包含某种利益。法律调整社会关系正是将各种社会关系所体现的社会利益,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是从法律作为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机制进一步派生出的特征。
二、法律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在对法律的概念有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来探讨法律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对于以法学为业的学生而言,培养和形成专业法律思维是今后从事法律职业的关键一环。
所谓法律思维,是指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形成的,通过专门的法律语言(法言法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论证和解释等活动的一种职业过程。而法律思维方式就是运用法律思维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式和思维习惯。在人类长期频繁、反复的法律职业活动中逐渐会形成特定的思维,这种思维一旦形成,便保持和延续下去,并以特有的思维定式依附于法律共同体。因此法律思维方式伴随着法律的职业化而出现,同时也是法律职业成熟的标志。日本学者田中成明将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概括为教义学的性质、过去导向性、个别性、结论的一刀两断性及其推论的原理性、统一性、类型性和一般性。季卫东先生将其概括为:一切依法办事的卫道精神、“兼听则明”的长处和以三断论推理为基础这三个方面。还有学者认为法律思维是一种重形式正义、重程序、重形式意义的合法性思维。总结各种观点,法律思维方式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规范性思维方式,即把一切社会问题都尽量按照普遍性的形式规则和法律程序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来调处。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运用法律语言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的活动。法律语言不同于一般大众语言,它具有一套独特的概念和术语,即法言法语。一般说来,法律语言用词较为准确、表达力求平实、简练和明了。语词运用注重规范和统一,强调语义的相对稳定性。如果一个社会崇尚法治,那么法律语言就会成为广受推崇的语言,几乎可以成为普通语言。托克维尔说美国几乎所有的政治问题都迟早要变成法律问题。当今中国法治建设就应当培育法治的公共话语,让全社会接受法治观念、意识、精神及思维逻辑。确立法律至上和权威性的观念。法律家首先应当能够运用法律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处理问题。
其次,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程序化的思维方式。法律活动并不单纯以实体公正为唯一目标。而且追求程序正义或形式正义。对某些疑难案件来说,“实体公正总是招致无穷无尽的争论”。因而法治只能维护有限度的正义。而程序是一种相对自治的、在国家设定的严格制度的空间里进行运作。正如季卫东所说:“法的推论是实践性议论的高度制度化和形式化的特殊类型。法的推论是在一定的组织、制度和程序里进行的,必须严格遵守证据和辩论的规则;其论证技术也经过特殊的训练,侧重于寻求公平而合理的决定的适当理由。”这一点从根本上来自于法律活动(特别是司法活动)的性质即被动性、中立性、公正性、公开性和裁断性等。因此,程序化的思维也是实现法官忠诚于法律的重要一维。正是在程序化和制度化的空间里,法律的客观性的理性价值才得到充分的体现,恣意因素得以摈除到最小化。
再次,法律思维方式遵循一套严格缜密的逻辑。思维均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和规律进行的。法律家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讲是坚持三段论推理方法。解释学上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是subsumption即涵摄或归摄,指将待决案件事实置诸法律规范构成要件之下,以获得特定结论的一种逻辑思维过程。亦即将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案件以获得判决的过程。由此将法律规范与事实、普遍与特殊、过去与将来的缝隙织补起来。因此法律思维专业逻辑不同于其他政治思维、道德思维及大众思维的逻辑。法律思维逻辑在严格的制度和程序空间里表现出高超的形式理性与技术理性。现代法治理念的精髓即在于此。相比之下,其他思维逻辑具有明显的情绪化和情感性趋向。
最后,法律思维方式所追求的结论只能是尽可能的令人接受,而不可能达到绝对必然的“真”。因此注重对做出的决定出具正当化的理由以保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令人信服。在审判活动中这表现为确定性和单一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用来判断事实只能做出是或否的判断,而不能做非此即彼的判断。在陈述许多问题时,只作客观描述而不带价值评判。法律家只能根据符合设定的程序构件的当事人的主张和举证重构案件的事实。不能大胆设想而只能小心求证。在此基础上做出决断。并且做出的结论是明朗的、非此即彼的,而不能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尽管有时候其妥当与否还有待探讨。法律思维不同于政治和行政思维,后者具有“权衡”、“妥协”的特点。正因如此,法律思维方式要求具备一套高超的证据学和法律解释学的原理和技术,在司法过程中要求法官给出充分的判决理由。
三、法学教育与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
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正如柯克所说:法律是一门艺术,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对它的认知。无独有偶,美国法官波斯纳亦将法律作为一种实践理性,他认为实践理性是一个“杂货袋”,其中包括轶事、内省、想象、常识、移情、非难动机、说话者的权威性、隐喻、类比等等。总之,这是一门职业性很强的活动。但是中国历来没有形成真正的法律家,法官从未形成一种专门的职业。历来的传统是“县令兼理司法”,法官与行政官员身份合一。现今中国司法依然被严重行政化。法院往往被视为体系严密的官僚机构的一部分。司法的职业化程度与专业化程度甚低。具有成熟的法律思维方式的真正法律家职业共同体尚未形成。
培育中国的法律家阶层,无疑是实现法治的重要一环。这不仅需要科学地对待法律家,给予其更多的理解与尊重,为形成中的法律职业共同体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这也对中国法学
Ⅳ 运用相关法律知识撰写观后感400字
12月4日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 CCTV_12的法制节目,我们全家都被那些为 维护国家法律的英雄们所震撼.他们身在祖 国的大江南北,做着平凡的工作,用灵魂深 处的善良感动着社会,我知道那是责任.
有法天下和.
因为法律,一只钢笔承载的是几十年的公正 审判;
因为法律,一盏油灯照耀的是几十年的漫漫 长路;
因为法律,一个救生圈托起的是如花般的年 轻生命.
如同随风飘摇的风筝,看到的是他明晃晃的 招摇,终需要那一根细绳的牵制.法律亦如 此,约束是为了飞的更高,贯穿古今,历史 是最好的证明,同时历史是让人铭记的.德 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的精神》 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 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 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 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 缩小了影响,惟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 的征服.”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历史看来 不过是一番叹息扬起的尘埃罢了.历史一路 走来,百年归尘,法律的永恒贯穿其中,这 种无形的力量-法制的力量,是多么令人动 容.
法制,顾名思义,有法才能制.而“法”其实 是无形的,它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份责 任.责任不是甜美的字眼,他有岩石般的冷 峻.它背负在我们的身上,如影随行.有了 责任,我们就可以循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你说他是蔷薇路也好,你说他是荆棘路也 好,我们一定要肩负责任一直走下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是法制社会,每 个人都要有责任感,一个人的责任感在于他 自己对社会和国家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 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履行义务的态 度.
法治社会中我们应当有法制人生,应当由法 制意识,更应当珍爱生命.当生命的阳光照 向你时,你便是最富有的人,因为生命宝 贵.你必须有意识,不做违法的事情,能具 有一定的正义感,能明辨是非,能珍爱生 命,能提高生命防范意识.
重视法制,就是重视安全,就是重视自己,就是重视亲人,就是珍爱生命,就是对社 会,对国家有着一份自己的责任感.
沉淀着痛与感动,沉淀着爱与责任,沉淀着 法律的庄严与神圣,让无私的正义的法制之 花开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相信我们的生活 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要充分而全面地构建一个法治社会,首先要 从每个人、每一件小事上做起,才能团结一 心、众志成城,最后事半功倍.一个和谐美 好的社会,要做到国泰民安,才能强盛兴 旺.而国泰民安,也并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 情.虽说,现当今的社会没有枪声,没有战 乱,但是我们总能从各个细节中感受到有些 人行为的污秽,灵魂的肮脏,这本是与“法治 社会”的醒目标题所相排斥的,如果不杜绝这 一现象,让犯罪者无法醒悟,或风华正茂的 青年又走上绝望的不归路,那么无疑,“构建 法治社会”将永远成为一句空话,一句只能付 诸东流、而无法兑现的空话.
于是,我们也深深领悟到期间的意义之大,责任之重.同样,这也需要每个人身体力 行,把那些犯罪者从绝望的谷底拉回现实,迈向美好.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除了要学好文化知识,全面发展,更重要的 是竭尽所能,为这个社会作出一丝小小的贡 献.
虽然我们力量微薄,但是只要有汗水的付 出,就会有欢欣的回报.我是这样做的,希 望可以和大家共勉,以追求更大的进步:每天 清晨,当我们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那个充 满欢声笑语的校园,我会忙不迭地向伙伴们 提醒几句:“看到纸屑我们一定要把它捡起,丢进垃圾箱.“记得要打扫小岗位,保持校园 整洁.
我明白,这些并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一个小小的意识,它更体现了人们心中强烈 的环保观念,还带动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发 展.每天上课,我会提醒自己要努力学习,只有好好学习,全面发展,长大之后才会成 为国家之栋梁 ...展开全部> ,民族之骄傲,更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带头作用,为人民的 幸福稳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每到假日,我会焦灼地打开电脑,不是为了 休闲娱乐,而是希望能由我在键盘上的敲 击,来为网民们宣传一些有关法治的信息,让他们时刻记得:自己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 子,肩上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同样也为不法 分子以及处在正义与邪恶徘徊点的朋友,敲 响警钟……
其次,要消除人们“万事为己”的错误观念,避免有些人走向极端,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 事.培养国民 “无私奉献”、“勤劳朴实”的品 质,多举办有意义的群体活动,并分设一些 奖项,让大家有更强的动力来全面构建法治 社会.并且,在实践中有突出表现的要给予 嘉奖,让他成为一个榜样,希望每个人都来 效仿,甚至是超越.
之后,强化人们的法制观念,建设一个现代 化的法制社会,否则,人们的言语和表情就 只能永远书写“无知”二字.每个人都像我一 样,多了解法律知识,开阔视野.同样也要 在了解法制信息的同时,多阅读书籍,因为 书是无价的的,它的璀璨,超过了冬日最绚 丽的那道光芒;它的深度,远远超过了人们想 象中的叠加!让大家不断地充实自己,磨练 自己,最终才能升华自己,提高自己.只要人人都行动起来,终有一天,“构建法治 社会”的诺言会用我们每个人的双手来实现这 个理想化的世界
Ⅳ 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以下是两个历史片段,试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性,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
(1)《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1分)法律条文比较明晰,审判、量刑都有法可依,(1分)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1分) (2)不能完全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1分)如“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就是明显的不平等。(也可以举其他例证)(1分) (3)分权与制衡的原则。(2分) (4)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分)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它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1分)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 Ⅵ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指古代与现代词义不同。如“兵”,古义指“武器”;今义指“士兵”。再如“走”,古义指“跑”。 Ⅶ 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几千年来文明沉淀的精华,从古至今,法律制度的发展完善,也是人类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