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属于法律责任
㈠ “赔礼道歉”可否作为一种民事责任方式
所谓民事责任,是指侵权或违约行为发生后,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是侵权行为人、违约方或者其他责任者依照民法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多种,依据《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其中在司法实践中使用较多的是“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赔礼道歉”几种。 从传统的侵权纠纷审判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被判定有过错一方的赔礼道歉方式一般是当面赔礼道歉或在媒体上发表赔礼道歉声明等。但是,赔礼道歉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民事责任的方式,笔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首先,赔礼道歉不具有强制执行性。作为法律责任的一种,理应具有法律责任的共性。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责任是由于侵犯法定权利或违反法定义务而引起的、由专门国家机关认定并归结于法律关系的有责主体的、带有直接强制性的义务,即由于违反第一性法定义务而招致的第二性义务。由此可见,法律责任是一种带有直接强制性可以履行的义务;相对于专门国家机关来说,法律责任的方式则应该为一种可以强制执行的方式。所以,民事责任方式也应该具有可执行性。但是,在现实案件中,如果责任人拒不履行赔礼道歉的责任,法院应如何强制执行?如果是需要口头赔礼道歉,如果责任人闭口不说,法院不可能强制责任人张嘴去说;如果是书面方式,法院也不可能强制责任人去写。所以,作为一种民事责任方式,赔礼道歉不具有强制执行性。 其次,虚伪的赔礼道歉不能填补受害一方的精神损失。受害一方在诉求责任人承担赔礼道歉的责任时,往往是因为责任人的违约或侵权行为而使受害人精神受到伤害,所以,当责任人要求对方赔礼道歉时,一般均希望对方的赔礼道歉之举是出于真实的意思表达,但是,如果对方只是敷衍地说声对不起或者违心地写封道歉信,这样并不能真正起到抚平受害人心灵创伤的作用。 最后,道德上的赔礼道歉与法律上的赔礼道歉实难区分。赔礼道歉具有道德性质,为我国《民法通则》将其上升为一项独立的民事责任的形式。在评价《民法通则》对这一问题的规定时,我们至少需要考虑能否在道德上的赔礼道歉与法律上的赔礼道歉二者之间划定界限。如不能划定界限,凡是道德评价上需要赔礼道歉的问题,都要用法律之强制力来保证赔礼道歉得到执行,那么法律的负担也就未免过于繁重。 所以,笔者认为,赔礼道歉只能作为一种道德上的慰藉受害一方的方式。如作为一种民事责任方式,实为不当。 吴长波
㈡ 法律责任中规定"赔礼道歉"的法理根据可以说是法律调整
您好:
选C.
遇到法律问题,建议访问我们网站的律师黄页,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律师会及时为您解答。
祝您好运!
㈢ 民事违约责任,赔礼道歉属于民事违约责任吗
1、归责原则不同侵权责任一般采取过错责任原则,在法律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若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而当事双方又无过错,依公平观念,也可采取公平责任原则。违约责任一般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采取过错责任原则。2、构成要件不同侵权责任,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因其适用的归责原则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一定要有损害后果的存在,无损害无侵权。在违约责任中,损害后果不一定是承担责任的要件,如定金罚则。3、举证责任不同在侵权责任中,一般侵权行为的受害人,有义务就加害人是否有过错负举证责任。而在违约责任中,违约方只有证明具有法定或约定的免责事由时才能免责。4、免责条件不同在侵权责任中,免责条件只能是法定的。在违约责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责条件外,合同当事人还可以事先约定不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但当事人不得预先约定免除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责任。5、责任形式不同侵权责任的形式包括停止侵害、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既包括财产责任,也包括非财产责任。违约责任的形式主要有强制实际履行、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6、损害赔偿的范围不同在侵权责任中,损害赔偿的范围不限于财产损害,而且包括人身损害及其他损害。在违约责任中,损害赔偿的范围限于财产损害。
㈣ 致歉信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责任。是否能作为民事起诉的依据。
致歉信具有法律效力。可以作为民事起诉的依据。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专119条规定“属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因此只要你的情况符合以上法律规定你就可以向有管辖的法院提起诉讼,至于“致歉信”只是作为一个能说明案情情况的证据使用,这个证据的作用大小要看“致歉信”中说记载的内容而定。
㈤ 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三者有什么区别
1、定义不同
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法律规范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回。行政责任是个人或者单答位违反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规定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刑事责任是违反刑事法律规定的个人或者单位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2、分类不同
民事责任包括合同责任和侵权责任。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的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这5种主刑,还包括剥夺政治权利、罚金和没收财产3种附加刑。附加刑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与主刑合并适用。
3、构成的主观要件不同
故意和过失对于刑事责任和对于民事责任的影响程度不同。由于刑事责任重在惩罚,因此故意和过失对于刑事责任的影响非常大,而民事责任主要是补偿性,但相较于刑事责任要轻得多,主要看它给他人带来的损害有多大,若造成的损害非常大,就要承担巨大的民事责任。
㈥ 著作权法赔礼道歉的责任形式适用的情形有哪些
在法律中一般对著作权的侵权行为都是可以要求赔礼道歉的,具体在法律中也有相应的规定。
《著作权法》
第四十七条 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二)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
(三)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剽窃他人作品的;
(六)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展览、摄制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编、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七)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的;
(八)未经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的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出租其作品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九)未经出版者许可,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的;
(十)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或者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者录制其表演的;
(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第四十八条 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 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构成犯 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
(三)未经表演者许可,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未经许可,播放或者复制广播、电视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技术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七)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删除或者改变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八)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㈦ 赔礼道歉 有没有法律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2条第专2款规定:“当事属人在诉讼中用赔礼道歉方式承担了民事责任的,应当在判决中叙明。”在司法实践中,如果被告在法庭上赔礼道歉,且原告认可,法院会认为赔礼道歉的责任已经承担完毕,不再判决被告赔礼道歉。如果被告当庭道歉,而原告仍然坚持要求法院判决赔礼道歉,法院可能会斟酌案件事实,确定被告的道歉是否已经达到了法院认为应达到的效果。如果结论是肯定的,则不再判决赔礼道歉。比如,在一起案件中,法院认定被告的言辞对原告的人格尊严以及名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应承担赔礼道歉的责任,但被告已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当庭向原告口头赔礼道歉,法院予以确认。因被告的行为并未给原告的名誉造成较大影响,故法院驳回了原告要求被告书面赔礼道歉的请求和其他诉讼请求。
㈧ 公开媒体道歉的法律依据
公开媒体道歉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的规定。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是: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而对于赔礼道歉的方式,可由法院根据具体的案情来酌情确定,可以是直接的口头赔礼道歉,也可以是书面的赔礼道歉。而如果因侵权造成的影响面较广的,或侵权内容本来就是通过公开媒体散布的,法院也可以责令侵权人通过公开媒体进行赔礼道歉。
《民法通则》
第一百三十四条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
(七)赔偿损失;
(八)支付违约金;
(九)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赔礼道歉。
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适用上述规定外,还可以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
《侵权责任法》
第二条 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第三条 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第十五条 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赔偿损失;
(七)赔礼道歉;
(八)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以上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