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造谣传谣者承担了什么性质的法律责任

造谣传谣者承担了什么性质的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1-02-24 11:18:28

『壹』 传谣者将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中增加一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3年9月9日公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一是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是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此外,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与此同时,司法解释还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入罪标准,即“情节严重”的认定问题。司法解释明确,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是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二是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是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是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贰』 被抓,造谣,传谣者将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造谣、传谣者将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中增加一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3年9月9日公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一是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是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此外,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与此同时,司法解释还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入罪标准,即“情节严重”的认定问题。司法解释明确,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是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二是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是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是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叁』 散布和传播谣言者要承担法律责任

1、如果是故意散布虚假恐怖信息,造成社会恐慌,扰乱了社会秩序,回要承担散播虚假恐答怖信息罪。
2、如果是中伤他人的谣言,给他人名誉造成了严重影响,可以起诉他侮辱罪或诽谤罪(注意此类案件只能自诉),同时可以要求他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名誉权),如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精神损害等。

『肆』 对非网络造谣传谣者应负什么法律责任

这要看你造谣的主体是个人名誉还是社会危害。
1、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内誉权或容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的,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2、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3、如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的要依据《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侮辱罪、诽谤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伍』 造谣,传谣,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根据现行刑法第291条第二款的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版情,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权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的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293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293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陆』 造谣者和传谣者分别需要负什么法律责任

根据现行刑法第291条第二款的规定:假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搜集或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许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成心在信息搜集或许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捣乱社会次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许管束;形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现行刑法第291条第二款的规定:假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搜集或其他媒体上传播,要承当五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的司法义务。

(6)造谣传谣者承担了什么性质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谣言受害者可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首先要看其是否符合精神损害赔偿范围,一般来说,可以请求损害赔偿的情况如下:

1、侵害他人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身自由权等人格权,给他人造成精神损害的;

2、侵犯监护身份权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给监护人造成精神损害的;

3、侵害死者人格权或非法利用、侵害遗体、遗骨给死者近亲属造成精神损害的;

4、灭失或毁损他人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而造成精神损害。

谣言受害一方如果是受到他人通过发布谣言的行为贬损受害人的人格,破坏了受害人的名誉,严重的影响了受害人的生活和工作,给受害人的精神上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的话,可以找相关证据要索赔精神损害赔偿。

『柒』 传谣捏造属于违反什么性质的法律责任

无中生有地捏造事实就属于诽谤了,根据情节轻重,可能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或者专刑事责任。情属况不严重的话,通常只是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甚至赔偿损失,再严重些,可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报警给予治安处罚,治安处罚属于行政处罚。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可以追究其诽谤罪的刑事责任,当然诽谤罪属于自诉刑事案件,应直接向法院起诉。

热点内容
劳动法关于福利 发布:2025-09-29 09:07:28 浏览:242
民事诉讼法的诚信原则 发布:2025-09-29 09:07:28 浏览:812
工行规章 发布:2025-09-29 08:47:14 浏览:253
英国向香港送法官 发布:2025-09-29 08:47:04 浏览:478
民法典是人民利益的保障 发布:2025-09-29 08:44:53 浏览:875
2016cpa经济法变化 发布:2025-09-29 08:41:08 浏览:891
劳动法退休规定工龄30 发布:2025-09-29 08:39:44 浏览:975
基层司法所待遇 发布:2025-09-29 08:33:37 浏览:886
法院不开门 发布:2025-09-29 08:27:55 浏览:944
立法从源头 发布:2025-09-29 08:27:54 浏览: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