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入职造假能发生什么法律责任

入职造假能发生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1-03-03 03:40:48

1. 员工入职后发现其证书作假,能辞退吗

员工证书作假,构成以欺诈的手段,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订立劳动专合同,用人单属位可以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五)款规定解除合同。
附: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六条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
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2. 何旻哲承认简历造假,你知道简历造假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吗

简历造假需要承担的责任,大部分为对自身今后的职业生涯影响;如果真的触犯到法律,则需要承担一部分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我们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下简历造假需要承担的责任:

1、工作层面

几乎没有哪一家单位会容忍简历造假这件事,因为这意味着求职者的职业道德出了问题。除非你入职后真的表现非常好,给企业带来很多价值,对方舍不得处理你造假这件事,一般情况下开除是大概率事件。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以欺诈手段订立劳动合同应属无效的情形。

3. 入职申请表造假公司可以诉讼索要哪些赔偿

公司有权单方解除与简历造假签订的劳动合同和投诉赔偿。 第一,用人单位与内劳动者容均有如实告知的义务,而造假者在公司招聘时就弄虚作假,明显与之相违; 第二,造假者伪造的简历应聘,并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属欺诈,而通过欺诈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从一开始便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是无效合同,并可以投诉赔偿; 第三,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公司有权单方与造假者解除劳动合同并起诉欺诈

4. 公司员工做假工资表会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可能会承担刑事犯罪。

员工做假工资表,能够套用《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或《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二)情形,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因此而使单位遭受实际经济损失,还应当赔偿。 如果数额特别巨大,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一、《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职务侵占罪;贪污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二、《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4)入职造假能发生什么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北京法院将曝光职场失信行为,加大失信惩戒力度:

市高院民一庭庭长单国钧总结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失信的具体表现形式。

用人单位的失信表现形式主要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务合同”“聘用协议”“承包合同”“劳务派遣协议”等,虚构民事关系或多单位混同用工,故意掩盖真实用工关系。

用人单位拒绝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与劳动者签订空白合同;用人单位编造虚假工资表或编造虚假考勤记录,隐瞒劳动者实际执行的工时制度以及加班情况等。

劳动者失信的表现形式则集中在伪造学历证书、虚构从业经历、编造虚假身份、美化业绩、向用人单位提交虚假病假条;违背入职时的服务期承诺等。

市高院表示,接下来,法院将加强对失信当事人的批评教育,积极通过公开庭审、庭审直播、媒体宣传等方式对此类案件进行广泛报道。

在法律文书中强化对失信现象的描述,明确当事人的失信内容,及时将法律文书进行网上公开,发挥文书网上公开的监督和警示作用。

积极主动与工商部门、劳动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稽核部门、税务部门建立工作联系,通过司法建议函等方式向相关执法部门提供违法线索,协助其他部门加强执法监督,形成打击劳动领域失信现象的合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劳动合同法

参考资料来源:西双版纳州公安局窗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7年修订版)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北京法院将曝光职场失信行为加大失信惩戒力度

5. 简历造假犯法吗

不犯法,但属于比较重大的欺骗行为,公司可以以此来解除劳动合同。

法律依据如下: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5)入职造假能发生什么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劳动合同法》第八条有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知识技能、学历这些判断是否胜任的信息如有虚假,属于求职者以欺骗的手段影响用人单位录用决定,这构成劳动合同无效。一旦查实,用人单位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支付任何的经济补偿金。

而家庭住址、家庭成员这些档案资料信息,如有虚假,并不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录用决定。有些单位可能会关注员工的家庭住址,通过住得远近来预测其工作稳定性。

但是家的远近对稳定性的影响是无法量化判断的,同时还会受到交通工具等其他因素的干扰,显然这不会是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决定性因素,仅仅会作参考使用。

同样,如果婚姻和生育状况有虚假,那员工未来真要请晚婚假时,单位便能以员工已结过婚为由,拒绝给予晚婚假。因为员工入职时已向公司申报过自己已婚的状况,再结婚属于非首次,不能再享受晚婚假了。

对求职者来说,简历造假就像是埋了一颗定时炸弹,职场越成功,一旦被引爆,所付出的代价将越大。

参考资料:人民网—简历造假,赢现在的工作 输了未来职场

6. 员工入职提交虚假材料,需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一.劳动者的义务:
(一)诚实信用
《劳动合同法》第三条:
订立劳内动合同,应当遵容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二)如实告知
《劳动合同法》第八条:
……,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我们从以上看出,张某并没有遵循这两项原则。那这种情况下订立的劳动合同效力如何呢?
二.劳动合同的效力: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
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法律后果
1.随时被辞退的法律后果: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只是劳动合同无效的;

7. 用人单位能否追究劳动者使用假证件入职的法律责任

用虚假证件入职,为的是找份工作,混个饭碗,不是搞诈骗,或混入国家的要害部门搞间谍活动,而且该人已被你公司辞退,就是起诉,也构不成犯法的要素,

8. [劳动法]员工入职后被发现证书作假能辞退吗

[前程无忧特约劳动法顾问苗其巍律师答复:] 这个员工的说法纯属狡辩,你们不必纵容他这样不诚信的行为。 我国的劳动法在制订的过程中考虑到,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的过程中占据一定强势,因此条款适当向劳动者作了倾斜性保护。但这并不代表用人单位的正当权利也会被侵蚀。诚信是劳动合同建立的一大原则。无论是在签订劳动合同前的相互了解还是在签订劳动合同后的履行过程,用工双方都必须做到诚信。 为了避免出现不诚信的行为,《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员工使用伪造的学历证书,谎称自己具有一定的学历,这是欺诈行为。用人单位在误以为该员工确实具备该学历的认识下,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思与其签订了劳动合同,这样的合同是无效的。 劳动合同无效怎么处理?《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用人单位认为劳动者确实以欺诈手段使单位违背真实意思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可以立即解除双方的劳动合同。结合《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有关经济补偿金的规定可以发现,因为劳动者原因致使劳动合同无效而解除劳动合同的,单位不需要支付任何经济补偿金。 现在这个员工对于劳动合同无效有不同看法,认为劳动合同签订就是默认其伪造的证书,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所以,他如果对劳动合同无效有争议,完全可以去劳动仲裁或人民法院来做确认。现在这样盯着你们单位索要赔偿,很可能是其抱着想多骗一点是一点的心态和你们纠缠而已。(完)

9. 员工入职造假,单位能否解除合同

员工入职“造假”,单位能否以此解除劳动合同?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用人单位对于员工的入职条件也越来越高。许多求职者为了谋取一份好工作,在招聘过程中对自己的个人信息做了一定程度的“技术性”处理,以增加单位录用其成为员工的筹码。许多单位往往在签完劳动合同后才发现员工的实际情况与其入职前所陈述的内容不相符合,那么对于单位而言,能否以此为由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合同呢?嘉定区劳动工伤纠纷代理律师 律师根据其在劳动人事领域的丰富经验,结合其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案例,整理与归纳了员工入职“造假”的常见情形以及单位的处理方式:例一:某食品公司招聘生产人员与财务人员各一名。 甲、乙均为乙肝携带者,分别应聘生产人员与财务人员,入职后公司了解到甲、乙携带病毒的情况,并决定以此为由解除甲、乙两人的劳动合同。对于甲而言,由于其工作内容涉及食品生产,而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具有一定传染性的,所以不能进行从事该类工作,因此公司对甲可以直接解除劳动合同。对于乙而言,根据《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止方案》,乙肝病毒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入口的食品和保育员工作外,可以照常工作。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携带乙肝病毒并不会对正常工作产生影响,因此公司不能以此解除乙的劳动合同。例二:某制造商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要求应聘者具有某技术资质,应聘者丙谎称自己已获得该资质而被单位录用。 在履行劳动合同的过程中,由于其缺乏技术资质而无法开展正常工作,影响到了劳动合同的实际履行,单位发现其无资质后有权解除其劳动合同。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该技术资质仅仅是作为招聘时的优先录用条件,而并非为了满足该岗位的实际业务需要,那么用人单位不得直接以此为由解除丙的劳动合同。例三:某高新企业招聘总经理,要求应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应聘者丁伪造某大学硕士文凭而被该企业录用,后企业得知该文凭系伪造,决定解除丁的劳动合同。本案中,学历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必备条件,丁提供虚假文凭的行为已构成民事上的欺诈,应当认定为劳动合同无效,企业有权解除其劳动合同并无需支付任何经济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第二十六条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第三十九条嘉定区劳动工伤纠纷代理律师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这就意味着,劳动者在入职时有义务真实、客观地向用人单位披露与劳动合同履行直接相关的个人情况,其中包括健康状况、知识技能、学历、职业资格、工作经历以及其他相关个人情况(如家庭住址、主要家庭成员构成等)。法律对劳动者设定说明义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用人单位更全面地了解劳动者的个人情况,从而考察其是否符合岗位的实际需要。 对于员工入职时“造假”——即故意虚构或者隐瞒事实的情况,单位并非当然有权解除劳动合同,需视案件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只有在劳动者虚构或者隐瞒的个人情况与履行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方能解除其劳动合同。这里的“直接相关”是指,劳动者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行为,足以对劳动合同的正常履行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规定,以欺诈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一旦满足上述条件,即可认定该劳动者的行为属欺诈,根据《劳动合同法》应认定该劳动合同无效,用人单位有权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解除其劳动合同。另外,我国《劳动合同法》针对此类情况未强制要求单位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因此员工在劳动合同解除后无权要求单位支付其经济补偿。 值得注意一点,劳动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应当向其支付劳动报酬,数额一般参照本单位同期、同工种、同岗位的工资标准支付。律师提醒,法律赋予用人单位的知情权不得滥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提供个人信息的,应当控制在知情权的范围内。不得以“对劳动者进行全面了解”为由,要求劳动者提供与劳动合同无直接关联的个人信息,尤其是涉及个人隐私部分,否则劳动者有权拒绝。

热点内容
销售仿冒产品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28 00:25:08 浏览:592
持刀闯法院 发布:2025-09-28 00:17:34 浏览:578
2017法硕法学题 发布:2025-09-28 00:07:59 浏览:596
沭阳法院法官的工资 发布:2025-09-27 23:46:23 浏览:775
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 发布:2025-09-27 23:38:35 浏览:41
2013行政法司考真题 发布:2025-09-27 23:31:57 浏览:248
被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发布:2025-09-27 23:31:57 浏览:806
2015注会经济法变化大吗 发布:2025-09-27 23:04:04 浏览:350
法学主干课程 发布:2025-09-27 22:59:27 浏览:285
开司法鉴定中心 发布:2025-09-27 22:53:37 浏览: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