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法律责任
A. 企业员工造成企业重大经济损失的,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劳动部办公厅《关于职工因岗位变更与企业发生争议等有关问题的复专函》劳办发〈1996〉100号第属三条规定:关于企业对因内部承包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劳动者可否扣发工资问题。按照《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十七条、《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第十六条的规定精神,因劳动者本人的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以及与法律法规不相抵触的劳动合同、承包合同的约定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要求劳动者赔偿经济损失。赔偿损失可以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百分之二十。且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不应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B. 员工在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无力偿还损失,要负法律责任吗
要看你造抄成的是什么损袭害。目前,我国法律只规定了雇主对雇员致人损害承担责任。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9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第三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第三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第11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我国目前没有明文规定雇员给雇主造成财产损失是否应承担责任。参考人身损害的规定,只有在劳动者由于故意或重大过失,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下,劳动者才负赔偿责任。如果劳动者没有过失或者仅存在轻微过失,则无需赔偿。这一点在很多法院的判决里得到支持
C. 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要怎么赔偿
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之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可以看出,若员工本人原因,也就是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那么公司是可以向员工索赔经济损失的。并且,上述法律规定的是双重标准,一是扣除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二是扣除后的剩余部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而作为企业,公司也应知晓经营过程中风险与利益共存。管理上要科学有效制度化,在诸如催讨货款的经营行为中,资金流转应通过银行转账等安全的方式,现金流转要两人以上并落实具体案情措施。发生事故,经济受损,即便主要过错在员工,企业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D. 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怎么赔偿
企业与员工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劳动合同法》,所以该法是解决劳动争议最重要的法律依据,但是,对于劳动者应承担的责任,该法的规定甚少。《劳动合同法》法条摘抄如下:
第八十六条劳动合同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被确认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害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本法第二十六条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第九十条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故,按照上述规定,员工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劳动者的原因致使劳动合同无效;
2、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3、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
可见,劳动合同法中没有规定劳动者失职等不当履行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害应承担赔偿责任;涉及到劳动者失职的规定是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所以,在实践中,如果劳动者严重失职,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或者构成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常常采取的解决方式是解除劳动合同。
另外,劳部发〔1994〕489号《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
二、赔偿条件方面:
笔者认为,劳动者失职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以向劳动者主张赔偿,但是至少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用人单位要有经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且让劳动者知悉;
(二)规章制度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规章制度及劳动合同中不能有“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约定,否则会被认定该规定无效;
(三)规章制度中或劳动合同中必须规定因失职行为(需明确)造成损失可要求劳动者赔偿;
(四)有证据证明损失的存在。一般应为直接损失。
(五)有证据证明劳动者存在“失职”行为(失职一般是指工作人员对本职工作不认真负责,没有尽到注意义务和管理义务,未依照规定履行自己的职责的情形);
E. 因工作失误给公司造成损失员工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要看具体情抄况。
如果袭是故意造成的,则全额赔偿;若过大过失造成的,则部分赔偿,赔偿比例由法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没有统一标准;若一般过失造成的,则无需赔偿。
相关法律依据: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
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
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5)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要求赔偿的条件:
(一)、用人单位应制定规章制度;
(二)、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中或劳动合同中必须规定因违章作业造成损失要求劳动者赔偿;
(三)、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经民主程序制定并让劳动者知悉且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定的强制性规定;
(四)、证明损失的存在。一般应为直接损失,比如货物的损毁、客人的索赔,但间接损失不予赔偿,如预计的利润;
(五)、证明员工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
F. 员工因个人原因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算犯法吗
1、员工因个人原因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不算犯法,不过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员工承担损版失赔偿的。权
2、〈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G. 个人过失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法律上公司和个人分别应怎么处理
劳动抄者应当按照过错和损失大袭小与劳动合同的约定和企业规章制度赔偿部分,对此,没有法律规定具体赔偿比例。对此,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有原则规定:
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十六条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H. 个人原因对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公司追究法律责任
员工无意给公司造成损失,因个人原因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不算犯法,不会追版究法律责任,权不过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员工承担损失赔偿的。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