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运用法律责任构成要件进行案例分析

运用法律责任构成要件进行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 2021-03-05 20:49:40

㈠ 运用犯罪构成要件原理分析李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犯罪

我是一名法学老师,对你的问题回答如下: 案例一 1.李某、张某、宋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理由是这样的:按照《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应具备犯罪构成四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的客观方面。本案中李某、张某、宋某三人的行为,很显然是一种故意伤害行为,要说构成犯罪也只能构成此种犯罪,然而故意伤害罪在客观方面要求犯罪行为人将被害人打成轻伤以上,本案中的伤害结果是轻微伤,显然不符合故意伤害罪客观方面的要求,所以李某、张某、宋某的行为不构成故意伤害罪。虽然李某、张某、宋某三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但却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可能要受到行政处罚。当然这也是一种民事侵权行为,被害人远某、沈某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肇事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2.该起事件发生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1)李某、张某、宋某、远某等人法律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他们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2)哥们义气思想浓重,遇事没有想到报警,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而是找江湖朋友来解决问题; (3)遇事不冷静,只图一时逞强,不考虑行为的后果及其法律责任。 该事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远某、沈某两人身体受伤;另外对国家法律保护的正常社会秩序也造成了损害。 案例二 1.本案中王某、李某、方某、吕某、吴某等人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其中李某和王某是主犯,因为李某是组织者,王某是行为的直接实施者。方某、吕某、吴某是从犯,他们在抢劫罪的实施过程中起次要作用。 2.不懂法、无法律意识,没有认识到他们的行为是犯罪行为、要受到刑罚处罚,这是他们犯罪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该事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三名被害人身体受伤或惊吓、财物受损;另外对国家法律保护的正常社会秩序也造成了损害。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应当注意交友,要交品行端正的人为朋友,这样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和朋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果不注意交友,交友不慎,交了坏朋友,那么就对自己的发展不利,严重者还有可能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㈡ 怎么进行法律案例分析,我觉得好难,没有头绪,好像是这样又不是那样。

复提供两种法律案例分析的一般制思路:
方法1:以某一人为中心,分析清楚法律关系相互应当承担的权利义务,提出必要的假设。分析清楚一个人,之后再换一个人为中心进行分析。
方法2:以法律关系作为核心,一种法律关系进行分析,分析构成要件,谁与谁之间系该种法律关系,应当相互承担的权利义务,必要时提出假设以得出相应结论。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还望采纳为满意答案~~

㈢ 急求一个能够讲解 法律责任的构成 的刑事案例

对于刑事犯罪而言,按照国内的通说,一般有四大构成要件,包括: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当然,也有三要件说很有影响力。刑事案例的话还是按照普通的四要件说吧。

案例:张县某私营面粉厂经营者张三从一个体业主处购买了一台变压器,并于4月9日下午,与其之子张小四共同将该变压器安装在面粉厂院内厕所后墙隐蔽处,并绕过电力局安装的电能计量装置,擅自从外引线接入该变压器上进行用电,当年9月9日上午,张县电力局抄表人员发现其窃电行为后逐向公安机关报案,经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张三和其子张小四涉嫌盗窃,经鉴定窃电价值12.4万余元,被依法逮捕。当年11月,张县人民检察院就张三和其子张小四涉嫌盗窃罪向张县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张县电力局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分析:这是一起典型的盗窃电能的刑事案件,电能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属于法律意义上的财产,受国家法律的保护。所谓盗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而本案被告人张三和其子张小四的窃电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1、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 分等权能)。侵犯的对象,是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一般是指动产,电力、煤气也可成为本罪的对象,因此,张三和其子张小四的行为已侵害了国家财产。

2、盗窃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所谓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采取自认为不为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经手者发觉的方法,暗中将财物取走的行为。张三和张小四将变压器隐秘在不被人发现的地方进行窃电,符合客观要件。

3、盗窃罪主体要件是一般主体,即: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16 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能构成。张三和张小四是完全民事行为人,符合主体要件。

4、盗窃罪主观要件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张三和张小四杨窃电的目的在于不交电费,以谋取更大的利益。因此,杨和其子杨有窃电的共同故意,并实施了窃电的具体行为,且盗窃价值数据较大。

综上,张三和张小四的行为已具备共同盗窃罪的所有构成要件,应当当受到刑法的制裁。

㈣ 10个法律案例分析

一、2002年2月,建材公司与建筑队订立钢材购销合同,约定于 5月30日前在建筑队施工工地交货。三天后建材公司又与轧钢厂订立合同,由轧钢厂向建材公司提供一批钢材,5月30日前送至建筑队施工工地。5月30日建筑队未收到钢材,即向建材公司催货,建材公司立即催促轧钢厂,轧钢厂提出因原材料和燃料问题,本厂钢材产量下降,要求推迟一个月供货。当时市场上钢材紧缺,建材公司一时难以组织货源,建筑队因而停工待料造成经济损失30万元。建筑队要求建材公司赔偿损失,建材公司认为责任在轧钢厂,要求建筑队直接向轧钢厂索赔。 请问:
1、建筑队能否直接向轧钢厂索赔?为什么?
2、本案中包含哪几个合同关系?
二、大名农场向多家果品加工企业寄送了水果品种简介及价目表。甲企业收到后,立即回电表示希望按照价目表所列价格购买苹果100吨,并要求一周内运至指定地点。农场收到电报后立即装车发货。第五天,大名农场将苹果运至指定地点。此时,当地水果已经大幅度降价,甲企业遂要求农场按市场价销售。遭到拒绝后,甲企业拒不收货,并表示自己不收货因双方合同不成立。大名农场则认为合同已经成立,便诉至法院,要求甲企业履行合同。
请问:
1、大名农场向果品加工企业发出价目表的行为是要约还是要约邀请?为什么?
2、本案中的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
三、服装厂与纺织厂签订了一份布料购销合同,约定纺织厂向服装厂提供10000m米高档布料,分两次在3个月供货,服装厂收到全部货物后向纺织厂支付 100万元价款。纺织厂在提供了第一批布料后发现,服装厂资产状况严重恶化,涉及大量诉讼案件,已均系败诉方,已无能力履行100万元给付义务。而且,还发现服装厂在不断以低价向外转移财产。纺织厂便决定停止向服装厂供货,并要求其提供担保。服装厂则认为纺织厂的行为构成违约,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请问:
1、纺织厂是否违约?
2、纺织厂行使的是何种权利,该权利应依照何种程序行使?
四、甲公司欠乙公司货款50万元,双方约定1999年12月31日还清该欠款(甲公司现有资金为20万)。甲公司还拥有对丙公司的40万元债权,1999年11月20日到期,但丙公司没有按约定还款,甲公司也对其提起要求。1999年12月10日甲公司宣布,鉴于丙公司经营状况恶化,难以还债。故减免其50%的债务。1999年12月31日,甲公司以没有还款能力为由,未向乙公司还债。乙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对甲公司的财产进行保全。请问:
1、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债的保全部包括哪些方式?
2、乙公司应当怎样行使权利以保全自己的债权?
五、红星小学与甲企业于2001年5月签订了一份校服加工合同。合同约定,2个月后甲企业交付1000套校服,红星小学支付价款。由于甲企业业务量大,未能在约定的交货期限内交付货物,致使红星小学多次临时租借服装参加活动,造成较大的损失。红星小学认为甲企业已经违约,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甲企业则辩称,自己没有按期交货是因订单太多,工作量过大,并非故意拖延,因而认为主观上不具有故意,不构成违约,不应承担违约责任。
请问:
1、简述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并分析甲企业是否构成违约?
2、如果甲企业违约,则其承担违约责任的形式有哪些?
六、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份买卖合同.双方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供应优质大米100吨,甲公司送货上门;乙公司收货后3个月内付清货款。甲公司委托丙公司运输,丙公司因业务繁忙,仅将其中80吨按期运至指定地点。另20吨逾期运达且因在运输中遭雨淋而变质。
请问::
1、甲公司是否对乙公司构成违约?为什么?
2、乙公司能否直接要求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 为什么?
Ch2 合同法
一、
1、本案中轧钢厂与建材公司约定在建筑对施工工地交货,是向第三人履行交货义务,但这并不能使第三人成为合同当事人。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的,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即轧钢厂只向建材公司承担责任,而不需向第三人建筑队承担责任。因此,建筑队无权直接向轧钢厂索赔。
2、本案中包含两个合同关系,一个是建材公司和建筑队之间的购销合同,另一个是轧钢厂和建材公司之间的购销合同。
二、
1、大名农场向果品加工企业寄送价目表的行为属于要约邀请,即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
2、本案中,甲企业向大名农场发出的回电,内容清楚、具体,属于要约,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而大名农场接电后立即装车发货。并在约定时间运至指定地点,是以实际履行合同的行为进行了承诺(我合同法规定。承诺应当以通知的形式做出,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表明可以以通过行为做出承诺的除外)。因此,双方的合同已经成立,合同自承诺生效时成立。甲企业应承担违约责任。
三、1、纺织厂只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服装厂丧失了履行合同的能力,就可以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行使不安抗辩权,中止履行合同,其行为不构成违约。
2、纺织厂行使的是不安抗辩权。不安抗辩权的行使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要求,即纺织厂应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对方的偿债能降低,才能通知对方暂时中止履行;中止合同后,可要求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提供担保。如果对方仍未恢复履行能力或者未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才可以解除合同。
四、1、我国合同法中规定,债的保全有两种形式,即债权人享有撤销权和代位权。
2、本案中,甲公司怠于行使其对丙公司的40万元到期债权,损害了债权人乙公司的利益,对此,乙公司可以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该债权。
甲公司在自己只有20万元的情况下,宣布减免丙公司的债务,致使自己不能向乙公司履行还款义务,属于不当处分自己财产,损害了乙公司的利益。乙公司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甲公司减免债务的行为。
五、1、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是:一方有违约行为(即没有适当履行合同义务);没有法定免责事由。本案中甲企业未履行合同义务,也没有可免责的事由,构成了违约,应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2、合同法规定,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有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本案中,红星小学可以要求甲企业承担继续履行合同、赔偿损失等责任。
六、1、甲公司未在约定时间向乙公司履行全部合同义务,对乙公司构成了违约。
2、丙公司与乙公司无合同关系。丙公司逾期运货仅对甲公司构成违约。丙公司向甲公司承担责任即可,故乙公司不能直接要求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可以要求甲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㈤ 按构成要件分析案例

现在考试还分析犯罪构成!
主体:一般主体,十六岁以上精神正常的都可以实施。
主观:故意专。
客观:实属施抢劫行为。
客体:抢劫罪的一般客体。
本案中陈某构成抢劫罪和非法拘禁罪故意杀人罪,不过因为非法拘禁是手段行为,因此被抢劫罪吸收,只按照抢劫罪定罪量刑。故意杀人罪是结果行为,因为抢劫罪中有致死情节,因此属法定的一罪。只按照抢劫罪定罪从重量刑。即死刑。剥夺政权终身。

高构成非法拘禁罪和抢劫罪。数罪并罚。因为有自首、重大立功一般应当从轻处罚。本案减轻处罚的可能性不大。

㈥ 法律案例分析,怎么做

格式如下:

1、案例分析方法的特点;

2、探讨案例分析方法的意义;

3、案例分析专的属两种基本方法之一:法律关系分析法。

4、案例分析的另一种基本方法:请求权基础分析法;

5、两种案例分析方法的比较;

㈦ 案例分析,综合运用民法、刑法

1、“冲突中赵某纠集张某等人将王某打伤”题目中没有说是“轻伤”则视为不是“轻伤”,那么只能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拘留、罚款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2、王某构成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权,所谓身体权是指自然人以保持其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完整性为内容的人格权。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1、要有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2、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必须是非法进行的
3、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必须已造成了他人人身一定程度的损害,才能构成本罪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其中,已满14周岁末满16周岁的自然人有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行为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结果,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王某具备了上述所有要件,构成故意伤害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而“王某将赵某砍成重伤”应从重处罚。
3、赵某可提出民事赔偿要求王某作出赔偿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㈧ 如何具体运用三要素和四要件分析具体的刑法案例犯罪

四要件归罪是平行的,同时用四要件考量一个行为,而三阶层是递进的,一个要件一个要件的排除,就类似扒皮一样,一层一层的考理,其中一层不符合,那就不用往下评价了,该行为即不构成犯罪,当层层下来,都符合,该行为即构成罪。

一、四要件:

四要件是我国从前苏联刑法理论中介鉴过来的,目前在我国刑事司法理论及实践中仍占具主流,它认为考量一个行为是符构成犯罪,应包括四个条件:

1、犯罪主体,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人,单位也可以成为部分犯罪的主体。

2、犯罪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3、犯罪的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危害结果所抱得心理态度,包括犯罪目的和主观罪过等要素。

4、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活动在客观上的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等要素。

四要件认为符合上述四个条件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而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进行排除。

二、三要素:

三要素即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递进式犯罪(三阶层)论体系,包括构成要件的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情。

1、犯罪构成该当性。犯罪构成该当性也称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构成要件的实现,即所发生的事实与刑法条文规定的内容要相一致。具体来说该当性中包括了行为主体、危害行为、犯罪对象、危害结果、因果关系几个要素。

2、违法性。违法性要求犯罪行为不仅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而且实质上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即必须是违法的行为。违法性的判断标准在于是否有违法阻却事由。

违法阻却事由是排除具有该当性的行为的违法性的事由。违法性阻却事由一般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法令行为、被害人承诺等。

3、有责性。有责性指能够就满足该当性和违法性条件的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和谴责。是否具有有责性应该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过失等方面考察。此外,有责性还有两种阻却事由,一是违法性认识,二是缺乏期待可能性。

三要素说认为,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除了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并属于违法之外,行为人还必须负有责任,也即是说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必须符合三个递进式组合的条件。

(8)运用法律责任构成要件进行案例分析扩展阅读:

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指一切犯罪构成都必须具备的要件,因此,也称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虽然各个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都有特殊性,但如果将各种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归纳、整理加以概括抽象的话,任何犯罪构成都包括四个方面的要件:

1、二要件说,认为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分为行为要件和状态要件。

2、三要件说(老版本),认为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主体、危害行为、客体。

3、四要件说认为,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应为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

4、新理论:三要件说。认为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为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要件和犯罪主观要件。

㈨ 刑事法律案例分析 用刑法犯罪构成的的理论分析

1、刑法犯罪构成,即是构成犯罪的各种要素。凡是符合犯罪构成的,就是犯罪;凡专是不符合犯罪构属成要件的,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不是犯罪。
2、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基础是四要件说,即将犯罪行为的构成分为主体要件、主观方面要件、客体要件、客观方面要件。
3、分论四要件。
4、意义,对于推行罪刑法定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以及判断一行为是否是犯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1)刑法犯罪构成,即是构成犯罪的各种要素。凡是符合犯罪构成的,就是犯罪;凡是不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不是犯罪。
2)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基础是四要件说,即将犯罪行为的构成分为主体要件、主观方面要件、客体要件、客观方面要件。
3)分论四要件。
4)意义,对于推行罪刑法定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以及判断一行为是否是犯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㈩ 用犯罪构成的 理论完整地分析一则案例(最新刑法案例)

黄某原系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某支公司聘用电脑员。该人寿保险公司因总公司集团股份制改制于二OO三年十一月份变更为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某支公司。黄某利用其先后在上述公司担任电脑员,公司给予其电脑查询、打印付款收据权限以及公司电脑系统存在缺陷等有利作案条件,采用在电脑上冲正业务、更换投保人、被保险人姓名、编造虚假赔案,重复打印付款收据等手段,作案108起,骗取或冒用领取保险赔款及保险金共计229646.15元。其中:改制前,涉案金额2万元;改制后,涉案金额20余万元。现就该案定性 ,产生了三种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黄某系国有保险公司聘用职工,虽非正式职工,但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条第二款及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用骗取、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以贪污论。黄是国有公司单位聘用电脑员,属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用骗取手段非法占有公司保险金和理赔款,应定贪污罪。二OO三年十一月份,公司改制为国有股份有限公司,由于仍然是国有控股,应仍认定该公司为国有公司。至于改制后黄的贪污金额,以现已查证的黄改制后的作案金额与公司占国有股份比例数相乘计算。剩下的作案金额,不以贪污论处,以非法所得予以追缴。
第二种意见认为:黄某行为已构成职务侵占罪。2OO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国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本公司财物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规定: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除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从事公务的以外,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对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71条第三款的规定,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该规定明确规定,国有公司改制为股份公司后,只有上级国有公司或主管部门任命的、代表国有公司行使监督、管理国有资产的这一部分人算国家工作人员。其他人,包括中层的那一块,一般不视为国家工作人员。黄某系原国有公司聘用职工,当然不是国家工作人员。因此,黄某的行为只能定职务侵占罪。黄在改制前的行为定贪污罪。理由同第一种意见一致。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工作中具体适用修订《刑法》第12条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二条规定,如果当时的法律、司法解释认为是犯罪,修订刑法也认为是犯罪的,按从旧兼从轻的原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具体为:1、罪名、构成要件、情节以及法定刑没有变化的,适用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2、罪名、构成要件、情节以及法定刑已经变化的,根据从轻原则,确定适用当时的法律或者修订刑法追究刑事责任。本案改制后罪名发生了变化,且贪污罪量刑比职务侵占罪更重,根据该通知中所说的从旧兼从轻原则,因此对黄改制前的行为也应以职务侵占罪论处。
第三种意见认为:对黄改制前的行为以贪污罪论处,改制后的行为以职务侵占罪论处。对黄改制后行为以职务侵占罪论,理由同第二种意见一致,不赘重述。但对改制前的行为不同第二种意见,认为定贪污罪。最高人民检察院1998年《关于对跨越修订刑法施行日期的继续犯罪、连续犯罪以及其他同种数罪应如何具体适用刑法问题的批复》对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工作中具体适用修订《刑法》第12条若干问题的通知进行了补充解释。但应清醒看到这一解释是对跨越修订刑法施行日期的继续犯罪、连续犯罪等如何适用法律所作出的解释。本案黄某作案时间是在1997年以后,不存在适用该解释的空间。本案黄某实质是随公司性质变化犯罪侵犯的客体予以改变。改制前侵害的客体是双重客体。一是国家廉洁性,另一是国有财产。改制后侵害的客体是单一客体。如对其改制前后的行为一概以职务侵占罪论处,就不能正确适用刑法定罪量刑原则,也就不能更好地打击犯罪。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

热点内容
银川市律师协会 发布:2025-09-27 04:09:53 浏览:194
2015年颁布法律法规 发布:2025-09-27 04:08:05 浏览:791
法律与道德关系论文 发布:2025-09-27 03:20:51 浏览:920
下面关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发布:2025-09-27 02:20:02 浏览:54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期末复习资料 发布:2025-09-27 02:18:34 浏览:180
道德讲堂主持词文明礼仪 发布:2025-09-27 02:12:05 浏览:884
法律顾问后续政策 发布:2025-09-27 02:01:33 浏览:563
行政法第三次考核测试题 发布:2025-09-27 01:59:55 浏览:316
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肖 发布:2025-09-27 01:58:17 浏览:926
方城法院网 发布:2025-09-27 01:57:06 浏览: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