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是非判断题
Ⅰ 关于《综合基础知识》主要实体法里“民法”的判断题
1.民事主体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都可以作为民事法律主体。
自然人包括本国公民和外国公民。
法人就多了,像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企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国有民营企业、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等,某种特殊情形下,国家也可以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其他组织,比如一些银行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起字号的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有区别的 一、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也就是民事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是作为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前提条件。如法律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则每一个公民都享有行使财产所有权的权利能力。但并不是说,只有当公民行使了某一项民事权利,才能证明其有权利能力。国家赋予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一种法律上的确认,它不以公民是否行使民事权利决定是否拥有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与具体民事权利的不同在于:第一,民事权利能力是取得具体民事权利的前提。法律赋予公民财产所有权的权利能力,但只有参加到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才能享有具体的民事权利,如果不参加具体的民事关系,就只有民事权利能力,而没有民事权利。第二,民事权利能力是指享有民事权利与承担民事义务两个方面,民事权利能力不仅是享有民事权利的前提,还是承担民事义务的前提。而民事权利一般仅仅指权利,不包括民事义务。第三,民事权利能力是由法律直接赋予的,而民事权利则是在具体的民事活动中产生的。 公民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一般说来,公民的权利能力与年龄无关,但有的权利能力,需要达到一定年龄时才能享有,如工作的权利能力。公民的权利能力是法律所赋予的,与公民的人身不可分离,非依法律不得限制与剥夺,亦不得由公民本人放弃。公民从事订立合同的民事活动,应当具备订立合同所需要的民事权利能力。一般说来,公民订立合同的权利能力不受限制。只要不违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都可以自由地订立合同。但是,公民的权利能力受到一般的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 二、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也就是民事主体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这里的“能力”或者“资格”是指民事主体的意识能力或者精神状态,包括思维是否正常,是否有认识能力、判断能力,是否具有辨别是非和处理自己事务的能力。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不同。民事行为能力以民事权利能力为前提,只有具备民事权利能力,才可能有民事行为能力。但有民事权利能力,不一定有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既包括民事主体对其实施的合法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也包括对其实施的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等三种情况。 (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指达到一定年龄的人,具有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一般而言,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发育成熟,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不仅能够有意识地实施法律行为,而且能够估计到实施某种行为可能发生的后果及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因此,一般的立法都规定成年人在法律上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民法通则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不具有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太小,认识能力与判断能力太差,还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民事活动,从保护他们的利益和保障社会经济秩序出发,法律不赋予他们民事行为能力。他们所需要进行的民事活动,由他们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代理人代为进行。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由于他们丧失了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无法独立进行民事活动,从维护他们的利益与保障社会经济秩序出发,法律不赋于他们民事行为能力。他们所需要进行的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进行。 (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又称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生理与心理有一定程度地发育,并且已接受一定程度的正规而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与判断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具备了一定的从事民事活动的能力。因此,法律应当赋予他们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另一方面,虽然有一定的行为能力,但智力发展还不全面,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认识能力与判断能力还比较弱,对某些较为复杂的事情还不能完全进行成熟地认识与判断,也不完全具备有效地保护自己的能力。因此,法律不能赋予他们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是赋予他们一定的、与其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相适应的行为能力。他们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进行,或者取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并非所有精神病人都是完全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有的精神病人并未完全丧失行为能力,有一定的认识与判断能力,应当赋予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因此,民法通则规定,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Ⅱ 是非判断题(说明理由)
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成反比
错,因为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使用价值还由其他部分组成
降低商品价格有利于扩大商品的销售量
对的,价格越低则消费者需求越大
Ⅲ 法律一是非题
对的。 这项规定是自己要缴纳一部分,单位缴纳一部分,个人缴纳的一般都是直接在工资中扣除版。要明白天下没权有免费的午餐,要享有保险还得自己也出一部分,社会保险的的目的在于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其资金来源于企业、劳动者个人的缴费以及政府的财政补贴,而且是单位必须缴大头,个人只缴小头。参加社会保险不但是用人单位的义务,也是劳动者的义务。
Ⅳ 是非判断题
1、错 应该是L-氨基酸。
2、对
3、对
4、错
5、对
6、错
7、对
8、错
9、错
10、对
Ⅳ 法律知识竞赛判断题。。。。求答案
1,如果经鉴定是精神病的,伤人不负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但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显然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2也是错误的,剥夺政治权利是附加刑,和管制不是一回事!
3,公安机关对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可以进行检查。检查时,人民警察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工作证件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Ⅵ 关于法律小知识的判断题及答案
你的题目在哪里呢?
Ⅶ 三个法律知识判断题
1.√
民事责任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一般回常见的分类就正如题目的表述。答违约责任属于合同责任;侵权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属于非合同责任,但非合同责任也不仅仅包括这两种类型,例如还有不当得利返还民事责任等。
2. √
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罪行,绝大部分是故意犯,还有少部分是过失犯,如过失致人死亡罪、交通肇事罪等,对行为人的主观意识不要求是“故意”。
3. √
《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六条规定,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但不得称“条例”。
Ⅷ 法律知识,判断题!!
1 错误,应该是效力待定或者有效(表见代理)的民事行为。
2 是的/
3 是的。
4 不正确。高的优于低的。
Ⅸ 法律常识判断题
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当中包含了未成年人。权利和义务是相对而言的,享受权利就得承担义务。教育包含了很多方面,不仅仅是九年义务教育。
Ⅹ 是非判断题。
当然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