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证法律效力大于传来证据
A. 内容不一致的书证和证人证言哪个更有法律效力
同一证人的书证和证言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相比书证,证人证言因接受当事人的质证更有法律效力。
B. 证据中,公理,定理证明力,是否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证据中,公理、定理证明力,是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的。
公理、定理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无需举证证明的证据,而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是需要举证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九条
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一)众所周知的事实;
(二)自然规律及定理;
(三)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四)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六)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前款(一)、(三)、(四)、(五)、(六)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四十七条 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当事人在证据交换过程中认可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C. 同样的材料法律上录音证据和书面证据谁更具有法律效力
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版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权人证言。
法条链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七条
人民法院就数个证据对同一事实的证明力,可以依照下列原则认定:
(一)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
(二)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三)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
(四)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
(五)证人提供的对与其有亲属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当事人有利的证言,其证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证人证言。
D. 书证、物证等证据的证明效力如何
不同的证据,具有不同证明能力。根据有关规定,证明同一事实的数个证据,其证明效专力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情形分属别认定: (1)国家机关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依职权制作的公文文书优于其他书证; (2)鉴定结论、现场笔录、勘验笔录、档案材料以及经过公证或者登记的书证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3)原件、原物优于复制件、复制品; (4)法定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优于其他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 (5)法庭主持勘验所制作的勘验笔录优于其他部门主持勘验所制作的勘验笔录; (6)原始证据优于传来证据; (7)其他证人证言优于与当事人肩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提供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 (8)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优于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9)数个种类不同、内容一致的证据优于一个孤立的证据。 另外、对以有形载体固定或者显示的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以及其他数据资料,其制作情况和真实性经对方当事人确认,或者以公证等其他有效方式予以证明的 其与原件具有同等的证明效力。
E. 答辩状不可作为证据是那部法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七十七条人民法院就数个证据对同一事实的证明力,可以依照下列原则认定:
(一)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
(二)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三)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
(四)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
(五)证人提供的对与其有亲属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当事人有利的证言,其证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证人证言。
F. 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关系如何
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是证据法学中紧密联系而又有着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二者的关系则是证据法学的基本问题。
1、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二者的联系
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据必须既具有证据能力,又具有证明力。不具有证明力就没有必要有证据能力,具有证明力但不具有证据能力也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2、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二者的区别
证明力是证据的自然属性,取决于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证据能力是法律属性,取决于证据是否被法律许可用来作为待证事实的依据。
因而证据能力由法律事先规定;证明力主要由法官在诉讼中判断。证据能力是“质”,是法定的门槛;证明力是“量”,是法官裁量的刻度表。
(6)书证法律效力大于传来证据扩展阅读:
证据法学中的证据的证明力,证据的证明力又称证据力,是指证据对待证事实证明上的强弱程度,即证据在多大程度上对待证事实有证明作用。
证据能力是指一定的事实材料作为诉讼证据的法律上的资格,故又称作证据资格。是否具有证据能力,要由法律作出规定或者由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判例来确定。
证据能力是在诉讼中有关人员所提出的证据材料能否被采用所依据的标准,是某一材料能够用于严格的证明的能力或者资格。证据能力的规则如下:
1、证人资格规则。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对案件事实所做的“证言”,不具有证据能力。
2、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3、证据须经质证的规则。除了在证据交换过程中认可并记录在案的情况外,所有证据材料都应当经过双方当事人的质证,没有经过质证,就不具有证据能力。
4、限期举证规则。当事人如果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交证据,切不属于“新证据”的范围,则该证据材料不具有证据能力。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除外。
5、调解或和解中对事实的认可不得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的规则。
6、证据能力受限制的规则。某些证据须符合一定条件才具有证据能力。
G. 七大证据的效力大小(急,在线等)
民事诉讼七大证据是: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77条:人民法院就数个证据对同一事实的证明力,可以依照下列原则认定:
(一)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
(二)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三)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
(四)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
(五)证人提供的对与其有亲属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当事人有利的证言,其证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证人证言。
H. 民事诉讼中传来证据与传闻证据之比较
1 传来证据与传闻证据的区别(重在理解)
传来证据是与原始证据相对应的概念,与西方同家的传闻证据不同。传闻证据是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的证据种类。在证据法上,传闻证据是指证人以他人的陈述为内容所作的陈述,或者法庭以外所制作的书面证人证言或证人证言笔录。传闻证据是庭审中心主义的产物,基于直接、言词原则,凡亲自感受了案件事实的人都应当以言词的形式当庭提供证言,以传闻,即以转述他人的证言或者以书面的陈述代替当庭陈述,除具备法定例外条件,一般是不具有证据能力的。
可见,我国证据法上传来证据包容的证据面比较大,不仅适用于言词证据,而且适用于实物证据;而传闻证据仅适用于言词证据。另一方面,直接感知案件情况的证人在法庭外形成的书面证人证言或证人证言笔录,在西方国家属于传闻证据,在我国,却属于原始证据。最重要的是,在西方国家,传闻证据除非具备法定的例外情形,不得作为证据使用,而我国关于传来证据的分类,目的重在揭示此类证据在证据力方面的特点,并不是重在排除传来证据的证据能力。相反,我国诉讼法还明确肯定了相应传来证据的证据能力。例如,(民事诉讼法)第68条就规定:“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刑事诉讼法)第157条甚至规定:“,…??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从法律上承认了证人证言笔录的证据能力。当然,在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将是否允许提交书面证人证言的权力赋予了法官,并且是作为“证人应当出庭作证”的例外予以规定的。(民事诉讼法)第17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在刑事审判中,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于l994年3月双日第五百九十三次会议讨论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基本上沿袭了前述精神。该规定要求,对于公诉第一审案件,“除因死亡、重病或者其他经人民法院认可的特殊原因,证人应当出庭作证。”1999年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57条仍旧没有明确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的条件,而只是笼统地允许宣读未出庭证人的证人证言笔录,结果导致在司法实践中,证人证言笔录大肆泛滥,证人出庭作证的很少。为了规范刑事诉讼法的实践,且998年6月29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41条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符合下列情形,经人民法院准许的,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一)未成年人;(二)庭审期间身患严重疾病或者行动不便的;(三)其证言对案件的审判不起直接作用的;(四)有其他原因的。
2 传闻证据与传来证据造两个概念来自于不同的话语系统。两者在外延、诉讼证明活动中所处之地位以及各自所被关注的证据属性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别。差别的背後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构造与职权主义诉讼构造的分野。具体而言,这种差别与封法庭审判的重视程度、裁判者的身份以及诉讼证明的真实观有关,语词上的区别只是表象。当前的证据立法中,可以考虑引入这些特定的法律用语,但更重要的是在立法中把握语词背后的法律精神
I. 传来证据的司法界定
199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第40条第3款规定:“书证的副该、复制件,物证的照片,录像,经与原件、原物核实无误时,具有与原件、原物同等的证明力。”此后,最高人民法院在1998年《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3条又规定:“收集、调取的书证应当是原件。只有在取得原件确有困难时,才可以是副该或者复制件。收集、调取的物证应当是原物。只有在原物不便搬运、不易保存或者依法应当返还被害人时,才可以拍摄足以反映原物外形或者内容的照片、录像。书证的副该、复制件,物证的照片、录像,只有经与原件、原物核实无误或者经鉴定证明真实的,才具有与原件、原物同等的证明力。制作书证的副该、复制件,拍摄物证的照片、录像以及对有关证据录音时,制作人不得少于二人。提供证据的副该、复制件及照片、音像制品应当附有关于制作过程的文字说明及原件、原物存放何处的说明,并由制作人签名或者盖章。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88条规定:“调取书证、视听资料应当调取原件。取得原件确有困难或者因保密需要不能调取原件的,可以调取副该或者复制件。调取物证应当调取原物。原物不便搬运、保存,或者依法应当返还被害人,或者因保密工作需要不能调取原物的,可以将原物拍照、录像。对原物拍照或者录像应当足以反映原物的外形、内容。调取书证、视听资料的副该、复制件和物证的照片、录像的,应当附有不能调取原件、原物的原因、制作过程和原件、原物存放地点的说明,并由制作人员和原书证、视听资料、物证持有人签名或者盖章。”这是中国刑事诉讼当中有关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规定。
中国民事诉讼法及司法实践,强调以事实为根据,实事求是地查明案件客观真实,所以并不一概排除传来证据(包括传闻证据)的证明作用。只要传来证据(包括传闻证据)与案件的某个待证事实有关联,结合其他证据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查证属实后,就可以用来证明案件事实。实践证明,传来证据经过转述、传抄、复制的次数越多,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传来证据的作用。它对发现与收集原始证据,对于验证、核实原始证据的真伪都有重要作用;在不可能获得原始证据时,经查证属实的传来证据,同样可以用作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