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最低消费条款的法律效力
❶ 这个条款有法律效力吗
只要你的合同条款来约定是当事人的协商自自愿,且不违反法律法规或行政强制性规定,不显失公平,即对当事人产生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即法律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
如某个合同发生法律效力,就是该合同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因而受到法律调整与法律保护。
❷ 移动每月最低消费承诺,可以违约吗有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款
以河南用户为例,最低消费分为:基础套餐费和营销活动承诺最低消费两种。如果手机有营销活动承诺最低消费时,每月消费必须达到承诺最低消费额度,如您月底消费不足,将进行全量差额补收。
最低消费不包含特殊资费(手机支付类、合作类等业务费用)。
基础套餐费用可通过变更套餐降低最低消费;营销活动承诺最低消费内容,需等活动到期后自动结束,未到期无法提前取消。
鉴于各省业务规定存在差异,您可以详询当地10086。
❸ 流押条款的法律效力
部分无效来:抵押合自同中的流押条款由于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而归于无效。但是,如果当事人在抵押合同中约定了流押条款,也只是该条款无效,而不能认定抵押合同无效。我国担保法司法解释第五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在抵押合同中约定,债务履行期届满抵押权人未受清偿时,抵押物的所有权转移为债权人所有的内容无效。该内容的无效不影响抵押合同其他部分内容的效力。”
❹ 电子商务法律与法规形成性考核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新《消保法》)于2013年10月25日经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2014年3月15日起将开始实施。
亮点一 网购平台承担先行赔付责任
案例: 网购中如果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消费者想向卖家退货但却无法联系到卖家,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没有网络维权的相关规定,网购平台最多只能关闭卖家的网上店铺,对消费者来说并不能挽回自己的损失。
变化:在新《消保法》中,提出了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的先行赔付制度--如果在网络上购物时商品出现问题,消费者可以直接找网络交易平台交涉,而网交平台需要先行赔付。但是新《消保法》同时设定了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向消费者承担先行赔付责任的条件,即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才承担先行赔付责任。尽管他们在赔付之后,也可以再向销售者或服务者追偿。新《消保法》还规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应知销售者或服务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销售者或服务者承担连带责任。
亮点二 遭消费欺诈最少也能获赔500元
案例:去超市买东西,商品明码标价10元,但结账时发现收款11元,商家有欺诈行为时,现行消法规定商家最多退还10元货款,然后赔偿10元,也因为赔偿低,许多消费者嫌麻烦,就此放弃了维权。
变化:新《消保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同时增加规定: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按500元赔偿。如按照新《消保法》规定,上述事件中的消费者就可以得到超市退还商品货款10元,同时得到500元的赔付。
亮点三 霸王条款?内容无效!
案例:开瓶费、包间费、规定最低消费等许多商家霸王条款常常让消费者很头疼,还有美容预付款过期不退等,也让遇到此事的消费者很无耐。
变化:新《消保法》规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质量、价格或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注意安全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
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说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和减免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借助技术手段强行交易。新《消保法》明确,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
亮点四 经营者义务被强化 电器等商品或者服务有问题 商家要"自证清白"
案例:消费者购买电脑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电脑存在质量问题,去找商家,但商家认为产品是人为破坏,不同意免费修理或退还。以前,即使消费者将商家告上法庭,最终也会因拿不出证据证明所购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而被判败诉。
变化:在新《消保法》当中,将消费者"拿证据维权"转换为经营者"自证清白",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解决了消费者举证难的问题。以往,消费者要想证明某个商品存在瑕疵,就必须拿出证据来,但因为不掌握相关技术等信息,消费者举证往往非常困难。而新《消保法》规定: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6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
亮点五 消费者享有七日"后悔权"
案例:消费者网购时购买了心仪的物品,但收到货物后发现实物没有网上介绍的好,于是便要求退货,却往往遭到店主拒绝。现行消保法中并没有关于网络购物、电视购物中类似情况的相关规定,以前消费者在要退货也比较难,除非商品有明显瑕疵,卖家才会退货。
变化:新《消保法》确认了"七天无理由退货"制度,赋予了买家一定的"后悔权"。修改后的法律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同时为防止权利滥用,有关条款也列明不宜退货的情形,如消费者定做的、鲜活易腐的、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以及交付的报纸、期刊和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除外。新《消保法》要求,消费者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经营者应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经营者和消费者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的约定退货,或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没有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的,消费者可自收到货之日起七日内退货。
亮点六 禁止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
案例:消费者在某酒店预订了婚宴留了电话号码,可不久之后,婚庆、旅游公司的电话便接踵而至,令人不堪其扰。消费者找酒店理论,但商家却告知,打电话的婚庆公司是酒店合作方,那是酒店为方便新人而免费提供的增值服务。买房子、办会员卡后,都会存在这些问题,即使消费者非常气愤,也不知道该怎么维护自己的隐私。
变化:新《消保法》首次将个人信息保护作为消费者权益确认下来,是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消费者个人信息被商家"出卖",却没人管也没地方投诉的情况将改变了。在新《消保法》中明确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亮点七 消协帮你"公益诉讼"
案例: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因为鉴定费等维权成本高的原因,尽管受害者众多,但许多消费者却维权无力。
变化:新《消保法》规定,对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以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消费者协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新《消保法》赋予消协公益诉讼权,由原来只能支持消费者起诉到可以代表消费者进行公益诉讼,是一个很大突破。
❺ 买卖合同约定最低消费额,未消费完毕一个月补足差额,该约定有效吗
该条款是对合同抄期内最低采袭购金额作出的约定,并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认定为有效。
考虑到交易成本的因素,销货方可在合同中设定最低采购金额,以确保自己如期取得相应的利益。采购方如果接受该条款,则该约定具有法律效力。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❻ 一份霸王条款的合约我签了字,这份合约有法律效应吗找哪个机构判定条约是否属于霸王条款
1、显失公平的合同,可以在一年内去法院或者仲裁委员会申请撤销合同。不按期撤销的,合同仍然有效。合同存在法律规定无效情形的,合同或者相关条款没有法律效力。撤销或者确认合同无效需要按照合同约定去法院起诉或者仲裁委申请仲裁。
2、《合同法》第五十四条 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3.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合同或者部分合同条款无效:
(1)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2)恶意串通,并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3)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
(5)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6)对于造成对方人身伤害或者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免责的合同条款。
(7)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无效。
拓展资料
所谓"霸王条款",就是一些经营者单方面制定的逃避法定义务、减免自身责任的不平等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和店堂告示或者行业惯例等,限制消费者权利,严重侵害群众利益。
"霸王条款"之所以遭到广大消费者的痛恨,是因为个别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供求关系不平衡,将不平等的消费条款强加给消费者。很多时候,由于消费者是以个人形式面对集体形式的商家,存在心理弱势,往往不得不自认倒霉,花了冤枉钱还得受窝囊气。
2013年12月9日,北京叫停餐饮业6种"霸王条款"。
2015年2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表示,餐饮行业中的"禁止自带酒水""包间设置最低消费"属于服务合同中的霸王条款,消费者在餐饮经营者提供服务时遭遇霸王条款产生纠纷,可以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捍卫自身权益。 2018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对各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要依法惩处、决不姑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先签收后验货""禁止自带酒水""特价、促销商品概不退换",这些其实都是霸王条款,遇到果断投诉。
❼ 我想问问是不是霸王条款
把这复句话的 原句 发来看看
把这句话制的 原句 发来看看
他们那样做的确是不对的,如果说某人负责的物品,在工作时间被盗的话,即使是有责任也应该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处理.不应该私自处理啊.
说句抬杠的话,电影里劫匪(神偷)抢走珠宝店的东西,那要怎么赔.虽然夸张但性子是一样的啊.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不顺眼的事有很多,只要不影响正常工作就忍忍吧.要是真有什么(当我乌鸦嘴)警察也不是吃干饭的,你知道该怎么做.
最后弱弱的说一句:MD 还没王法了
❽ 最低消费是否为霸王条款
《消费者权抄益保护法》赋袭予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公平交易的权利。餐饮业规定“最低消费”是对消费者的一种强制要求,有强制消费之嫌,损害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限制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是不合理、不公平的。此外,《消法》还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法律界人士认为:“最低消费”是没有依据的,应该列入不合理范畴。
浙江省君策律师事务所律师林忠再指出,即使商家事先告知“最低消费”这一规则,也是违法的。单方面规定的不公平交易,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消法》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做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❾ 被最低消费绑定,如何取消最低消费(这个最低消费违反了一些法律条款)
以河南移动客来户为例,源最低消费分为:基础套餐费和营销活动承诺最低消费两种。
如果手机有营销活动承诺最低消费时,每月消费必须达到承诺最低消费额度,如您月底消费不足,将进行全量差额补收。最低消费不包含特殊资费(手机支付类、合作类等业务费用)。
基础套餐费用可通过变更套餐降低最低消费;营销活动承诺最低消费内容,需等活动到期后自动结束。
您可通过月账单;已参与的营销活动查询自己最低消费,鉴于各省业务规定存在差异,您也可以拨打当地10086人工获取更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