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地方条例没有法律效力

地方条例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时间: 2025-09-21 12:29:40

1. 省里面订的那些条例是属于法律的范畴吗违反的话要承担法律责任

主要分三种:
1、所谓地方性法规,即指由各省、直辖市以及省政府所在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它们不得同宪法、法律相抵触。其效力不能及于全国,而只能在地方区域内发生法律效力。属于法律范畴。

2、所谓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所制定的规章。不得同宪法、法律相抵触,效力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也只能在地方区域内发生法律效力。属于法律范畴。

3、各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法律上称之为抽象行政行为。这类行政规范性文件数量非常多,涉及面极广,是行政管理权和行政强制力的体现,直接关系到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和公民的切身利益,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诟病最多的,一般是指法律范畴以外的其他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不属于法律的范畴。

LZ,给分吧

2. 决定和条例有法律效力吗

法律分析:有。

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大体包括以下几种法律法规: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和规章等。

法律: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立法通过后,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因而,法律的级别是最高的。

法律解释:是对法律中某些条文或文字的解释或限定。这些解释将涉及到法律的适用问题。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其做出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还有一种司法解释,即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做出的解释,用于指导各基层法院的司法工作。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通过后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这些法规也具有全国通用性,是对法律的补充,在成熟的情况下会被补充进法律,其地位仅次于法律。法规多称为条例,也可以是全国性法律的实施细则,如治安处罚条例、专利代理条例等。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其制定者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相当于是各地方的最高权力机构。地方性法规大部分称作条例,有的为法律在地方的实施细则,部分为具有法规属性的文件,如决议、决定等。地方法规的开头多贯有地方名字,如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等。

规章:其制定者是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这些规章仅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有效。如国家专利局制定的《专利审查指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还有一些规章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仅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八十七条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八十八条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第八十九条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第九十条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

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3. 地方条例属于法规还是规章

属于法规。
一、地方条例属于法规
1、属于法规。条例不是法律,法律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效力适用于整个国家范围。
2、管理条例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但位阶较低,一般是省市政府制定的,只在特定区域内有效。
3、条例属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属于规范性文件,具有法律文件的性质,在实施过程中与法律的效力一致,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应当把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同法律一样列为法律依据
二、地方条例是否有法律效力?
地方管理办法或者地方条例的话是具备有法律效力的。地方条例的法律法规,通常会在遵照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原则上企业要遵照地方的条例执行,如果企业的规章制度宽松于地方政策,肯定没有问题;但如果是企业规章严苛与地方法律法规,则容易引起劳动争议,所以最低底线要遵照地方法规执行。
三、地方出台的暂行办法具有法律效力吗?
第一,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凡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通过的法律都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比如,宪法、民法通则、刑法等。
第二,地方各级人大制订的统称为地方法规,其不能同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相悖。
第三,由国务院的制订的为行政法规。
第四,由国务院各个部门制定的为部门规章。
第五,由地方政府制定的为地方规定。
第六,无论上述哪一种,都是具有效力的,只是效力的大小范围的不同,有没有同上级法律相悖的地方,故只能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具体确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15修正)》
第七十五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4. 条例与法律有什么不同

我国的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其中,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效力低于法律。地方性法规由省级人大或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城市人大经省级人大批准制定,其效力低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由中央各部委制定,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

条例这一术语在法律中具有特殊意义。它并不是法律的一种类型,而是法律文件的一种名称。条例通常由国家制定或批准,用来规定某些事项或某一机关的组织、职权等,具有法的效力。条例的制定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且其效力从属于法律。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则是特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规。自治区的自治条例需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需报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这些条例在民族自治区域内具有法律效力,是自治区域内规范行为、维护权益的重要依据。

条例作为一种规范性文件,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于某些特定事项的规定,也反映了国家对特定区域内的特殊治理需求。它们为地方事务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同时也有助于维护国家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热点内容
法官的有谁 发布:2025-09-21 15:49:11 浏览:754
法治考评工作 发布:2025-09-21 15:28:45 浏览:177
唐山知名律师 发布:2025-09-21 15:28:38 浏览:59
初级会计经济法模拟 发布:2025-09-21 15:27:49 浏览:287
废除原铁道部规章 发布:2025-09-21 15:26:08 浏览:148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 发布:2025-09-21 15:11:50 浏览:243
离婚案件中送货单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9-21 15:10:20 浏览:876
对立法新 发布:2025-09-21 14:56:03 浏览:388
司法行政中国梦 发布:2025-09-21 14:54:29 浏览:760
电脑公司规章管理制度一览表 发布:2025-09-21 14:38:10 浏览: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