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被利用犯罪法律责任

被利用犯罪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1-12-03 04:48:15

Ⅰ 如果自己实名账号,被盗,被不法分子用于违法犯罪,那自己是不是有连带的法律责任

如果你能证明自己的帐号被盗,而且自己的帐号产生了,一定的非法交易对自己就是有一定的不在查证据,或者是证明的话,那么你应该是没有责任的。

Ⅱ 请问如果我用自己身份证办的手机卡给朋友用。朋友拿去用犯罪我会承担什么样子法律责任

结合案情,如果你事前明知他人为犯罪而使用、犯罪后果比较严重、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的话,有可能成立共同犯罪的帮助犯,一般来说不追究,严重的话有可能会成立同种罪的帮助犯。

Ⅲ 在不知情情况下身份证被人盗用犯罪,身份证本人有何法律责任

犯罪是一种主观动机支配的客观行为,你没有动机,没有行为,故没有责任。

Ⅳ 利用他人的银行账号进行犯罪,被使用账户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如果使用账号的人是未成年人,而账号所属人是TA的法定监护人(家长),则内其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如容果不是这种情况,则他不需要承担责任,从刑法上讲,他既没有犯罪的故意也没有实施犯罪行为,当然不用承担法律责任,但是进行犯罪的人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Ⅳ 我的身份证丢了,被他人冒用做违法的事,我是否应承担责任

身份证丢失被他人冒用做违法的事,是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的。公民丢失身份证后,无内需再办理挂容失和登报声明。如果居民身份证丢失被他人冒用,冒用者及审查部门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丢失证件者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公民在使用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时,各相关证件使用部门负有核对人、证一致性的义务,确认无误后方可为持证人办理相关业务。如果居民身份证丢失被他人冒用,冒用者及相关部门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丢失证件者无须对自己未实施的行为承担责任。

(5)被利用犯罪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处十日以下拘留,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或者使用骗领的居民身份证的;

(二)购买、出售、使用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的。

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和骗领的居民身份证,由公安机关予以收缴。

Ⅵ 被逼迫犯罪有法律责任吗

属于胁从犯。我国现行刑法第28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是我国刑法对胁从犯的法定概念。那么,什么是胁从犯?

从主观方面来看,行为人明知自己实施的是犯罪行为,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因某种原因而选择了实施犯罪行为。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行为人选择实施犯罪行为是出于不得已,即不情愿地实施犯罪,而并非主动参加犯罪,这是胁从犯与其他共同犯罪人的最大区别。由于这一主观特点,在多数情况下,行为人虽然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有一定预见,但并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而只是对其听之任之。

从客观方面来看,第一,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

第二,行为人参加共同犯罪、实施犯罪行为是受他人胁迫的。所谓胁迫,是指以剥夺生命、损害健康、揭发隐私、劣迹、毁损财物等对行为人进行精神上的强制;

第三,由于胁从犯参与实施了共同犯罪,其行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共同犯罪行为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从而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同时具备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特征的,即构成胁从犯。

再来区分一下胁从犯与紧急避险。

我国刑法第21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从这条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刑法并未将受胁迫而为的一切造成损害的行为都认定为胁从犯而以共同犯罪人论处,而是视其社会危害性区别对待的。

什么是紧急避险?行为人受到的胁迫是直接威胁到本人或者他人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安全,或者公共利益安全的危险时,如果行为人造成的实际损害小于他所保护的利益,则行为人的行为应认定为紧急避险,而不应作为胁从犯追究其刑事责任。

但是,如果是因为受人胁迫,为了保护自己的某种利益,而对第三者的利益造成损害,且这种损害大于其所欲保护的利益时,则属于胁从犯。例如,甲为了使白己免遭某乙的伤害,在乙的胁迫下,将丙开枪打死,则显然超出了紧急避险的范畴,而构成胁从犯。

那么,有人要说了,如果乙威胁甲如不开枪将丙打死,则将甲打死,甲在这种情况下开枪将丙打死,还构成胁从犯吗?

回答是,在这种情况下,甲同样应当构成胁从犯。因为紧急避险与避险过当的界限就在于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即为了保护一个合法利益而损害的另一合法利益,既不能大于,也不能等于所保护的利益,否则就构成避险过当。

Ⅶ 利用他人进行犯罪,但是被利用人根本就不知情,被利用人算不算犯罪

英国的法律我不清楚,但在中国,先生构成故意杀人罪间接正犯,女仆无罪。

Ⅷ 人利用人那怕是叫人去犯罪,这样的人也承担法律责任吗,但人家不承认该怎么办

这个要看具体情况了,一种是教唆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两人构成共同犯罪。另一种是间接正犯,是指把他人作为工具利用的情况。利用者与被利用者不成立共同犯罪。它包括以下情况: 1、利用无责任能力人犯罪。例如,甲教唆15岁的乙盗窃,因为乙未到刑事责任年龄,与甲不构成共犯,甲属于实行犯,即正犯。 2、利用他人过失或不知情的行为犯罪。如,甲医生欲杀害病人丙,将毒针交给不知情的护士乙。乙给丙注射后,致丙死亡。甲医生为间接实行犯,乙视为不知情的工具。
具体视情况而定。人家承不承认不是问题的关键,有证据证明、行为上推论即可。

Ⅸ 某人A被主犯B利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主犯犯罪,A是否要承担刑事责任

这些文件与犯罪有关。但A不知道这些文件是拿去犯罪的。A ,应该不是傻子,B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A不知道这些文件是拿去犯罪的,但是A签字的时候就没有看到文件的内容吗?具体A知不知道B的行为是犯罪的,公安机关会调查的,若是A确实不知道B的行为,那么,A 不会收到刑事处罚的!

Ⅹ 如果朋友借用我的银行卡去犯法的话,我要不要负法律责任

要负法律责任。

如果收卡人用这些银行卡进行诈骗、洗钱或其他违法活动,持卡人就会因贪小便宜而犯法。《刑法》、《银行法》、《反洗钱法》中都有相关规定,即便持卡人毫不知情,也逃不开连带责任。事实上,个人以牟利为目的出售银行卡,并且是大批量的,就要承担法律责任,严重的还会构成刑事犯罪。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提起行政诉讼。

(10)被利用犯罪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银行规定,所有的信用卡和借记卡只限本人使用,如果将自己的卡借给他人使用,由此产生的任何后果均由银行卡本人负责。

当然也可以报案,由警方追回损失,但银行的损失是要由本人承担的。但是借给别人去做违法犯罪的活动的话那么出借银行卡的人将视同 从犯 也就是说是案件的帮凶。

参考资料: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

热点内容
东莞法律咨询律师在线 发布:2025-09-20 15:01:13 浏览:456
劳务派遣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发布:2025-09-20 14:56:35 浏览:107
请律师贵不贵 发布:2025-09-20 14:54:39 浏览:875
校规司法鉴定 发布:2025-09-20 14:28:39 浏览:562
财经法规主要学什么 发布:2025-09-20 14:27:39 浏览:562
治安处罚条例扰民 发布:2025-09-20 14:20:00 浏览:371
加速到期合同法 发布:2025-09-20 14:19:58 浏览:844
十九司法部 发布:2025-09-20 13:58:05 浏览:49
劳动法中关于借工的规定 发布:2025-09-20 13:51:24 浏览:271
小学生法律法规教育教案 发布:2025-09-20 13:06:36 浏览: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