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审计准则法律责任

审计准则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1-12-08 07:57:41

⑴ 国家审计准则属于审计法律规范吗

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与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虽都是为了规范审计业务、明确审计责任、保证审计质量而制定的,但两者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1.制定准则的机构和依据不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制定,在1995年12月25日由财政部发布,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则由审计署制定颁布,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该准则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2.规范与适用的对象不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对任何单位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的以发表审计意见为目的的独立审计。《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则适用于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审计、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其他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3.规定的审计目的不同。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国家审计的目的是对上述运用主体的财务收支及其他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可见,独立审计强调的是会计处理方法的公允性和一贯性,而国家审计则强调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效益性。

4.体现的审计人员的身份与职权不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特别强调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即他们仅仅接受客户的委托,就客户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无权就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作出处理意见。国家审计则不同,它不仅能够表达审计意见,而且还应当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处罚的审计决定。可见,独立审计主要执行鉴定职能,而国家审计则特别强调监督职能,这突出体现在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中的处理、处罚准则上。

5.审计报告方面的不同。独立审计报告的收件人是审计业务委托人,国家审计报告的收件人是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审定财务报告后,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审计意见书的评价意见分为无保留、保留和否定三种类型,而没有独立审计报告中的拒绝表示意见的情形。另外,在国家审计中,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除出具审计意见书外,还应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处罚的审计决定。可见,国家审计在报告阶段较之独立审计要复杂得多

⑵ 民间审计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民间审计自诞生以来,从其内容发展来说主要经历了详细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和会计报表审计三个阶段。在详细审计阶段,审计总目标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记录的逐笔审查,判定有无技术错误和舞弊行为。查错防弊是此阶段的审计目标,在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审计总目标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资产负债表所有项目余额的可靠性、真实性进行审查,判断其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在此阶段,查错防弊这一项目依然存在,但已退居第二位,审计的功能从防护性发展到公证性。尽管审计总目标有了上述的变化,同时在现代审计中管理咨询服务和税务服务的业务也在日渐增加,但是民间审计的主要职责,始终是对被审计单位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会计报表审计是审计业务的基础,其他性质的审计业务只是对会计报表审计的延伸和发展。
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独立审计的总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表示意见。这一规定恰当地强调了审计总目标是对会计报表表示意见,注册会计师搜集证据的惟一目的就在于使自己能够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表示意见,并提出真实合法的审计报告。其中,合法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报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财务法规的规定;公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一贯性是指被审计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否前后一贯。
根据上述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在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应当视审计中是否受到限制,是否与被审计单位有不同意见,以及是否存在未确定事项等,并根据其对会计报表反映的影响程度分别出具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出具审计报告后,如果后来的事实有所出入,则责任可能并不在于注册会计师,因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是恰当的,所得出的结论是合理的。然后责任到底在谁,这必须进一步划分本审计单位责任和注册会计师责任。
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对其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责。也就是说,保证会计报表的质量,被审计单位是责无旁贷的,这一责任不得由注册会计师代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是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并对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不能替代减轻或者免除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及其他管理责任。就公允性和一贯性而言,注册会计师应注意运用正确的判断,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报表、账簿、凭证以及一切相关资料进行审查予以确定。就合法性而言,尽管注册会计师不能揭露会计报表中所存在的全部错误、舞弊和不法行为,但有责任揭露会计报表的重大错误、舞弊以及对会计报表有直接影响的不法行为。
民间审计的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承办业务过程中未能履行合同条款,或者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或者故意不做充分披露,出具不实报告,致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遭受损失,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承担的责任。
导致民间审计法律责任是多方面的,有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原因,有审计人员方面的责任,有双方的责任以及使用者错误理解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而控告注册会计单位的责任,主要指错误、舞弊、违法行为和经营失败。错误主要包括: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对会计政策的误用。舞弊主要包括,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变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所谓违法行为是指贿赂,不合法政治捐助和违反特定法律及政府规定等行为,审计机构和人员方面的责任主要有违约,过失和欺诈。违法是指合同的一方或几方未能达到合同条款的要求。当违约过他人造成损失时,审计人员应负违约责任。过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缺少应具有的合理的谨慎。通常将过失按程度不同分为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欺诈又称审计人员舞弊,是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故意的错误行为。作案具有不良动机是欺诈的重要特征,也是欺诈与普通过失和重过失的主要区别之一。

⑶ 独立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

在国外,独立审计准则也叫一般公认审计准则(GAAP),是由民间机构(一般是执业会计师协会)制订的行业标准。在中国,独立审计准则是否仅是一种民间机构颁布的行业标准呢?《注册会计师法》第35条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依法拟订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则,报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后施行”。可见,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的法律渊源是行政规章。同时,从《注册会计师法》第21条第一款的“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必须按照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第二款的“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出具报告时,不得有下列行为……”,第三款的“对委托人有前款所列行为,注册会计师按照执业准则、规则应当知道的,适用前款规定”,以及第42条的“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本法规定,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等法律条文中可以清晰看出,《注册会计师法》已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如果注册会计师由于“明知委托人……而不予指明”,则属于民法上过错责任原则中的“故意”,应承担《注册会计师法》第42条规定的责任;如果注册会计师“按照执业准则、规则应当知道的,适用前款规定”,则属于民法上过错责任原则中的“过失”,也应承担《注册会计师法》第42条规定的责任。
对于虚假报告的认定,法律界认为只要是与事实情况不符的报告就是虚假的报告。对于过错的认定,民法上的过错可以分为故意与过失。故意不用多言,主要是过失。法律上的过失就是“应该预见到损害结果会发生,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虽然预见到但轻信可以避免”。如果注册会计师应该预见到客户的财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而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就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可见,矛盾的焦点是注册会计师是否“疏忽大意”。
显然,法官判定会计师事务所应承担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是注册会计师在应该预见到损害结果会产生的情况下是否疏忽大意,而正是对这种注册会计师职业行为中的“是否疏忽大意”作出的自由裁量导致法官偏离了独立审计准则。
如何确立独立审计准则在司法实践中的权威
由于巨大的受托责任,注册会计师执业必须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脱离了独立审计准则来判断一个注册会计师是否尽了应有的职业关注,是否存在过失是与法律的公平精神相背离的,也是与独立审计这种制度安排相背离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独立审计准则本身是否作为一种法律渊源(如行政规章)存在似乎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能否作为一个社会规范来衡量注册会计师是否尽了应有的职业关注,是否存在法律上的过失。因此,确立独立审计准则在司法实践中的权威意义重大。
中国的经济正处于市场经济的积极阶段,迫切需要独立、客观、公正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来保障。而独立审计准则正是对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保障。虽然《注册会计师法》对独立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进行了明确界定,但是由于司法实践对独立审计准则的无意偏离,导致独立审计准则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变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行业规则,即不管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守独立审计准则,如果发表了不恰当意见,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如果这样的话,就是独立审计制度最大的悲衰。那么如何确立独立审计准则应有的法律权威呢?因此,《注册会计师法》也应对注册会计师是否存在过错作出进一步界定,同时应尽快出台关于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在什么情况下承担法律责任的司法解释。随着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口袋也越来越“深”,在部分司法实践偏离《注册会计师法》的情况下,作为一部规定整个独立审计制度的实体法,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或者实施细则来保障注册会计师的权利,独立审计制度本身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率的功能将受到严重制约。这一点自从最高人民法院56号文发布后就显然相当迫切,这也是限制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最直接的方法。
此外,在司法实践上,可以借鉴司法会计鉴定、医疗事故司法鉴定设立一个独立审计司法鉴定,请独立的专门人士来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是否尽了应有的职业关注。而在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上,也可从立法、司法角度多加考虑。作为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保持了职业关注的标准,独立审计准则应该经得起当庭质证的考验,而不是简单地从规范化、标准化的角度来考虑,更不是简单地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业务,保证执业质量,明确执业责任。

⑷ 我国审计准则规定

我国审计准则规定,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可以运用详查、内控测评、抽样审计、计算、分析性复核、询证、监盘以及 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方法,审查被审计单位银行账户、会计资料,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 有价证券,取得审计证据。

⑸ 审计责任与审计法律责任的区别

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对委托人和被审计单位应尽的义务,是审计职业回赖以生存和发展答的基础。我国《独立审计基本准则》规定:“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另根据第九条规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应合理地保证会计报表使用人确定已审计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但不应被认为是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及经营效率、效果所做出的承诺。

所谓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因违约、过失或欺诈对审计委托人,被审计单位或其他有利益关系的第三人造成损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审计条例》规定的审计法律责任适用的违法处理形式,有罚款,行政处分,刑罚三种。具体的法律责任内容:

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属于法律么

审计准则不属于法律,它是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工作时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是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标准。审计准则是把审计实务中一般认为公正妥善的惯例加以概括归纳而形成的原则。它虽不具备法令的强制力,但审计人员从事审计时必须遵循。

⑺ 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的关系是什么

审计准则包括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在运用审计准则时应当遵守的信条.审计准则的实施要有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的行为要受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制约.

⑻ 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认定有哪些

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认定为故意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相关法律法规如下:

《注册会计师法》

第三十九条 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本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暂停其经营业务或者予以撤销。

注册会计师违反本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可以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暂停其执行业务或者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

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违反本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故意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审计准则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注册会计师法》

第二十二条 注册会计师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执行审计业务期间,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买卖被审计单位的股票、债券或者不得购买被审计单位或者个人的其他财产的期限内,买卖被审计的单位的股票、债券或者购买被审计单位或者个人所拥有的其他财产;

(二)索取、收受委托合同约定以外的酬金或者其他财物,或者利用执行业务之便,谋取其他不正当的利益;

(三)接受委托催收债款;

(四)允许他人以本人名义执行业务;

(五)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业务;

(六)对其能力进行广告宣传以招揽业务;

(七)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其他行为。

⑼ 独立审计准则中的法律地位体现在哪里

独立审计准则是判断注册会计师注意义务的基础,它发端于司法实践,在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司法实践的支持和肯定。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制订,履行的是一个立法程序;独立审计准则在中国具有法规的地位。法律赋予独立审计准则作为注册会计师注意义务判别标准的抗辩地位。尊重独立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是促进审计准则发展的前提。

一、独立审计准则的法律性质

独立审计准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从1844年英国颁布《公司法》确立审计制度起,到20世纪中叶以前,注册会计师行业并无独立审计准则。审计是一门艺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职业技能和经验去判断和决策,审计准则会扼杀注册会计师们的自由和创新精神,妨碍注册会计师职业水平的提高。

从独立审计准则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独立审计准则是司法推动、公众参与、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部门SEC干预和注册会计师协会担纲综合作用的产物,是控制和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质量的标准,其实质是社会公众(利益相关者)与注册会计师达成的社会化契约条款,是独立审计社会化契约的组成部分。
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是一种无形商品,其质量和公众公司公开的会计信息一样,其质量并非一目了然,会计信息和审计鉴证都是高度复杂和专业化的产品,利益相关者与注册会计师掌握的审计质量信息处于严重不对称的状态,那么怎样才在供需双方约定审计服务的质量呢?人们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发现,一方面,通过制定审计程序规则,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对审计过程进行控制,另一方面通过制定审计准则,确定衡量审计行为的标准,是约定审计服务质量切实可行的办法。
因此,独立审计准则在性质上是一份约定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质量的契约条款。
首先,独立审计准则是在产生审计失败的典型事件后,在社会公众的广泛讨论中,司法推动下产生的,其内容本身就包含了社会公众的意志和要求;
其次,独立审计准则是在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的干预下产生的,其内容体现了公众整体的要求,在实施的过程中随时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三,独立审计准则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过程,只有社会公众不断产生需求,推动政府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制,才有独立审计准则的补充和完善,并逐渐走向标准化;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为了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争取行业的发展空间,才不断完善独立审计准则。

二、过错与违约

传统民法中关于侵权责任的过错认定有主观过错说与客观过错说,对认定社会化契约责任的过错要素具有启发性。主观过错说认为,过错是指行为人所具有的一种应受非难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行为人在心理上本应注意而不注意,以至于在伦理上道德上具有可受非难性。针对独立审计来说,过错是指注册会计师本来应该尽到职业合理的谨慎,而故意或者疏忽大意而没有尽到职业谨慎。主观过错说是基于人类具有善恶、是非判断和辨认能力的哲学思想而形成的,认为过错反映的是人的主观状态,与违约行为不同,后者是指人的行为,因此,过错与违约行为是构成违约责任的两个不同的要件。客观过错说是以某种行为标准来判定行为人有无过错,过错并非在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是否具备应受非难性,而在于其行为具有应受非难性,至于什么样的行为是过错,法学上假设了一个“合理人”,这个合理人基于一定的职业和一定的年龄应该具备相应的勤勉与谨慎,如果这个合理人违反了他应具有的勤勉谨慎的注意义务,所作的行为即为过错,显然客观过错说中含有法学中通称的严格责任或绝对责任的内容。

过错的主观说和客观说都失之偏颇,任何过错都是行为人的主观意志支配下的行为的过错,是主观心理的非难性与客观行为的违反的统一。只考虑人的外部行为,而不关注其主观状态,不但无法探知行为人的过错本质,而且将不适当的扩大行为人的责任;而人的主观状态只有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才能被外界所认识。因此,过错是行为人不但为了法律和道德上不被认可的行为,而且其行为在法律和道德上应受非难,应受到否定性的社会评价和法律价值判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违反社会化契约的行为与注册会计师过错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不同质的概念,判断注册会计师的过错需要衡量其行为的规范性,但注册会计师行为的规范性不是判断注册会计师过错的唯一因素,还要根据具体状况,判断其行为是否应受社会道德和法律的非难。

而就独立审计准则的性质而言,单纯根据独立审计准则,既不能判定注册会计师违约也不能判定注册会计师过错。独立审计准则作为独立审计社会化契约的质量条款,是通过对注册会计师行为过程的控制来控制审计质量的,审计的过程并不等同于审计的结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即使注册会计师严格执行审计准则,也不能完全保证审计结果与实际状况没有差错。因此,是否遵循独立审计准则,是认定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守社会化契约约定的质量条款,既不能认定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守了社会化契约的所有条款而不构成违约,更不能认定注册会计师是否存在主观过错。要判断注册会计师违约和过错,必须把独立审计准则与其他相关条件结合起来。

三、独立审计准则作为法定过错判定标准的消极后果

把行为的正当性与行为人的主观过错挂钩,将过错作为确定违约行为的因素对待的,是英美法追究违约责任的通常做法,实质上是主张实行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一般来讲,采用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比采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责任所承担的责任范围要大一些,而根据独立审计的法律关系,从法理上分析,注册会计师理应承担过错责任。注册会计师行业要与国际接轨,首先就要求独立审计准则达到国际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国际化以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能随之国际化,市场经济完善的程度不可能一夜之间也“国际化”了。面对千奇百怪的潜规则凌驾在规范的游戏规则之上的经济环境,即使是有能力遵循国际化独立审计准则的注册会计师,自己尽到了勤勉尽职的注意义务,也很难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圆满完成独立审计业务;或者,完成一个独立审计业务需要付出委托人根本不愿承担的巨额审计成本。为了实现利害关系人可以接受的审计成果,面对两难困境,注册会计师往往会在超前的独立审计准则与实际经济环境中艰难地平衡和选择,以求达到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次优解。这种次优解如果以“独立审计准则作为法定认定过错的标准”来衡量,勤勉尽责的注册会计师仍然会有“过错”,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势必造成注册会计师的“法律灾难”。

⑽ 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据有哪些

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据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审慎执业,保证执业质量,控制审计风险。否则,一旦出现审计失败,就有可能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经营失败:是指企业由于经济或经营条件的变化,而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预期。经营失败的极端情况是申请破产。
(二)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例如,注册会计师可能指派了不合格的助理人员去执行审计任务,未能发现应当发现的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
(三)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注意: 第一,经营失败不等于审计失败,但在经营失败的同时,很可能会追究注册会计师是否存在审计失败;
第二,审计失败是注册会计师没有执行好审计准则造成的,只要存在审计失败,就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有过失,有过失就有责任,因此,在发生审计失败的情况下,很可能审计风险就变为实际的损失,进而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由于审计中的固有限制影响注册会计师发现重大错报的能力,注册会计师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绝对保证。特别是,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精心策划和掩盖舞弊行为,注册会计师尽管完全按照审计准则执业,有时还是不能发现某些重大舞弊行为。

热点内容
道德与法治一诺 发布:2025-09-19 11:31:12 浏览:405
涡阳律师 发布:2025-09-19 11:28:58 浏览:577
七言法治对联大全 发布:2025-09-19 11:24:49 浏览:449
司法局街道 发布:2025-09-19 11:14:48 浏览:107
劳动法对患有不能上夜班 发布:2025-09-19 10:59:29 浏览:776
合伙开公司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9 10:39:27 浏览:311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毕业论文选题2019 发布:2025-09-19 10:34:30 浏览:478
自然与道德 发布:2025-09-19 10:33:25 浏览:985
灌铅刑法 发布:2025-09-19 10:33:24 浏览:843
婚姻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条 发布:2025-09-19 10:33:21 浏览: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