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法律责任反革命

法律责任反革命

发布时间: 2021-12-08 11:52:39

A. 民事违法刑事违法行政违法的区别请举几个例子。

1、违背法律不同。

民事违法违背的法律为民法规定;刑事违法违背的法律为刑法;行政违法违背的是行政法规。

2、违法性质不同。

民事违法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严重违法且是一切违法行为中最为严重的一种;行政违法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3、包含范围不同。

民事违法包含违反合同行为和侵权行为;刑事违法在我国包含八类如反革命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等;行政违法包含实质性行政违法和形式性行政违法、内部行政违法与外部行政违法以及作为行政违法与不作为行政违法。

举例如刑事违法,2018年4月15日,犯罪嫌疑人张某强因经济拮据,心生绑架勒索恶念。随即在互联网上勾连了姚某庆、李某等4名外省人员,组成绑架犯罪团伙。5月4日,嫌疑人张某强等对临汾乡宁县人孙某珍实施了绑架。

举例如民事违法,甲与乙签订购买二手房合同且支付给乙方定金以后,乙方因事后觉得出售的房价低了,不愿意履行合同。甲方将乙方诉讼至当地法院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并继续履行合同。

(1)法律责任反革命扩展阅读:

行政违法构成要件:

1、行政违法的主体必须是行政主体,任何组织和个人只有当他们以行政法主体身份或以行政法主体名义出现时,他们的违法才能构成行政违法。

2、主观要件包含行政违法主体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如果行为在客观上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但不是出于故意和过失,而是不可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能认为是行政违法而追究行政责任。

3、构成行政违法的客观事实情况,包括行为及其后果等。

行政违法的特征:

1、行政违法的主体必须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可能构成行政违法;

2、行政违法违反的是行政法律规范,侵害的是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

3、行政违法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但尚未构成犯罪;

4、行政违法依法应当承担行政责任。

B. 65岁以上犯罪不用付法律责任吗

65周岁以上75周岁以下犯罪的,仍需承担刑事责任,但可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罚。

根据《刑法》第十七条之一规定,已满75岁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用刑罚同一切反革命和其他刑事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

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和人民群众生活秩序,保障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2)法律责任反革命扩展阅读

《刑法》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C. 以什么是法律权威,责任,义务,为内容的议论文800字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
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
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
驳论文的驳法有三种: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反驳论证相对于前两者更高了一个层次。
议论虽有立论、驳论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完全分开的。驳和立是辨证的统一。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论点;在驳论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因此,立论和驳论在议论文中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
直接驳和间接驳的差别
①如果直接以论点出发,那就算是直接驳论
②如果通过各种论据来反驳论点的算间接驳论
③如果从始至终都通过论点论据来论证中心的,就是典型的驳论文,如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就是典型的驳论文章。
总之,写驳论性的文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对准靶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并且还要强调出敌论的弊端。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可以引用一些较为典型的事例,和古典名句。更加强有力的证明自己的观点。
②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反动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
③要注意分寸。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必须加以区别。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痛加批驳,给以致命打击;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就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论。

D. 公司出现重大违法行为主要法律责任由谁承担(法人还是最大股东)

公司出现重大违法行为主要法律责任由法人来承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五十七条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第五十八条法人应当依法成立。法人应当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住所、财产或者经费。法人成立的具体条件和程序,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设立法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有关机关批准的,依照其规定。

(4)法律责任反革命扩展阅读

法人具有以下一般特征:

一、法人不是人,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种集合体,是由法律赋予法律人格的组织集合体。

这是法人与自然人的根本区别。它可以是个人的集合体,也可以是财产的集合体。不以组织集合体名义出现在民事主体的,不能为法人。

二、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它可以以自己的名义,通过自己的行为享有和行使民事权利,设定和承担民事义务。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

三、依法独立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它有自己独立的权益,可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

四、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可否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是区别法人组织和其它组织的重要标志。《民法总则》第60条规定,法人以其全部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E.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实行的刑法是79年刑法。79年之前有关刑事犯罪,适用哪些法律

新中国第一部刑法是1979年颁布的。在这之前,对于一些特殊的刑事犯罪,有专门的条例来治罪回,如《惩治反革命条答例》、《惩治贪污条例》等等,但对于单行刑法以外的一般犯罪则只能由法院按照犯罪的性质和危害后果来酌情量刑了,那时候一般量刑都非常重。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F. 法律对原告有没有政治背景要求反党反人民反国家反人类的人可以成为原告吗

首先,宪法基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范围内的公民,受到宪法保护,以及对维护和履行宪法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宪法基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谁触及了宪法对公民的平等责任和义务及保护,都是对宪法的践踏,是敌我矛盾而非内部矛盾。就政治背景而言,国家首先考虑到当事人是否受到其家人影响,即其家人是违反宪法或触犯法律,再或持不同阶级立场等,进而是否会影响但是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准则甚至阶级立场,这个问题是由于宪法中所保护的对象是,符合中国公民条件,且无政治和刑事案件案底,无不良记录且品行无碍的公民,因此是要通过政治审查的。首先,如果真如上所说,其先于案件,成为国家敌对一方,如果你是该国公民,首先你就犯了以上法律,是要限制和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因此在该国你没有起诉的权利,但是可以出具书面材料,传承律师咨询,比如该人如若涉案是冤假错案,导致政治权力丧失,是可以通过律师进行法律保护的,但是一定要有足够证据。

G. 中国法律体系的刑法

1.刑法综合规定与解释
2.犯罪和刑事责任
3.刑罚
4.量刑
5.自首
6.数罪并罚
7.缓刑
8.减刑
9.假释
10.危害国家安全罪
11.危害公共安全罪
12.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13.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14.侵犯财产罪
15.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16.妨害婚姻家庭罪
17.危害国防利益罪
18.贪污贿赂罪
19.渎职罪
20.军人违反职责罪
21.反革命罪(废)

H. 反革命罪的来源

反革命一词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的。但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刑法中,一般不用反革命罪这个罪名,而用内乱罪、外患罪等罪名。在中国现代史上,最早规定惩治反革命罪的法律,是1927年3月武汉国民政府公布的《反革命罪条例》,它规定:“凡意图颠覆国民政府,或推翻国民革命之权力,而为各种敌对行为者,以及利用外力,或勾结军队,或使用金钱,而破坏国民革命之政策者,均为反革命行为。”这个法律在打击当时猖狂的反革命破坏活动、保卫革命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政权,历来十分重视同反革命罪作斗争,1934年就公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在总结镇压反革命运动经验的基础上,于1951年2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规定:“凡以推翻人民民主政权,破坏人民民主事业为目的之各种反革命罪犯,皆依本条例治罪。”1979年7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把反革命罪规定在分则第 1章,并在第90条为反革命罪规定了如下的定义:“以推翻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为,都是反革命罪。”这一规定指明了中国刑法上反革命罪的实质,划清了反革命罪与非反革命罪的原则界限。
中国刑法上的反革命罪侵犯的客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反革命罪的客体的重要性,决定了反革命罪是社会危害性最大的一类犯罪。反革命罪的客观方面,表现在实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为,也就是中国《刑法》 第91~102条所规定的各种危害国家的行为。
反革命罪的主体,是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任何公民(包括外国人)。但有些反革命罪(如背叛祖国罪、投敌叛变罪等)的主体只能是中国公民。反革命罪的主观方面,是以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不具有这种目的的危害社会行为,不能构成反革命罪。有无这一目的,是区分反革命罪与其他刑事犯罪的关键。

I. 反动言论涉嫌什么罪行

分裂国家或者分裂社会,破坏社会秩序
这个每个国家法律的不是很一致

J. 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法律条文

1979年刑法:反革命罪,1997年刑法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修改的原因如下:
1、反革命是一个政治概念,不宜作为法律概念使用;
2、反革命罪需要具有反革命目的,而反革命目的在实践中不易认定;
3、反革命罪作为一个罪名与一国两制不相符合;
4、反革命罪这一名称不利于国际间的刑事司法协助,也不利于对犯罪分子进行惩处;
5、反革命罪与刑法分则体系不协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零二条 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一百零三条 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剥夺政治权利。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四条 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策动、胁迫、勾引、收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武装部队人员、人民警察、民兵进行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第一百零五条 组织、策划、实施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第一百零六条 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本章第一百零三条、第一百零四条、第一百零五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各该条的规定从重处罚。
第一百零七条 境内外机构、组织或者个人资助境内组织或者个人实施本章第一百零二条、第一百零三条、第一百零四条、第一百零五条规定之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八条 投敌叛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或者带领武装部队人员、人民警察、民兵投敌叛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第一百零九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第一百一十条 有下列间谍行为之一,危害国家安全的:
(一)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二)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
第一百一十一条 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第一百一十二条 战时供给敌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资敌的。
第一百一十三条 本章上述危害国家安全罪行中,除第一百零三条第二款、第一百零五条、第一百零七条、第一百零九条外,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可以判处死刑。犯本章之罪的,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一)为适应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变化的需要。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建立更为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不宜以“敌国”、“敌人”的概念来评判相互之间的矛盾。
(三)打击外逃犯罪人的需要。反革命罪被视为政治犯罪,根据国际惯例,政治犯不引渡;而危害国家安全罪并不当然都是政治犯。
(四)为贯彻“一国两制”的需要。承认港、澳、台同胞在只承认“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政治见者可以不同,“革命”与否只能作为共产党对其成员的政治评价标准,不能适用于所有人,否则,违背“一国两制”精神。
(五)为完善刑法科学体系的需要。以是否具备“反革命目的”作为一类犯罪,不仅分类标准不统一,而且,因为“目的”是主观的东西,在实践中也难以操作。

热点内容
我国行政法规谁制定 发布:2025-09-19 11:45:48 浏览:861
道德与法治一诺 发布:2025-09-19 11:31:12 浏览:405
涡阳律师 发布:2025-09-19 11:28:58 浏览:577
七言法治对联大全 发布:2025-09-19 11:24:49 浏览:449
司法局街道 发布:2025-09-19 11:14:48 浏览:107
劳动法对患有不能上夜班 发布:2025-09-19 10:59:29 浏览:776
合伙开公司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9 10:39:27 浏览:311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毕业论文选题2019 发布:2025-09-19 10:34:30 浏览:478
自然与道德 发布:2025-09-19 10:33:25 浏览:985
灌铅刑法 发布:2025-09-19 10:33:24 浏览: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