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㈠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和有效一样么
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前提是民事法律行为要生效。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是指民法对已成立的法律行为,为其赋予肯定的保护性效力所必要的条件,包括一般与具体两种。
1、一般有效要件是指为所有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而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包括:(1)主体要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要真实;(3)内容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德;(4)内容要确定和履行可能;(5)形式要符合法定要求。
2、为使具体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而民法所要求的必要条件外的充分条件,叫作民事法律行为的具体有效要件。无代理权、无处分权或处分权不完备的民事法律行为,要有本人或权利关系人的同意;附条件及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要条件成就或期限到来等等。
二、民事法律行为生效要件可以分为一般生效要件和特别生效要件。
1.一般生效要件分为:当事人的行为能力、标的物(是否可能、确定、妥当、合法)、意思表示是否自由和一致。
2.特别生效要件则包括:附条件、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条件和期限以及某些特别法律行为所有办理的特别手续。
㈡ 宪法和民法是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急求
宪法是根本法,民法是专门法
宪法的效力高于民法,除宪法中有特别说明使用其他法外
㈢ 民法是否民与民之间有效
民法调整的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㈣ 民法总则正式施行,民法通则还有效吗
你好,
尽管《民法总则》以《民法通则》为基础进行的编纂,基本吸收了《民法回通则》规定的民答事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规则,同时作了补充、完善和发展。但是《民法总则》的实施,并不代表着《民法通则》的废止。2017年第66号主席令中,只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17年3月1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并没有明确同时废止《民法通则》,且在《民法总则》中也只是规定“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没有废止《民法通则》。因此,《民法总则》和《民法通则》将在一段时间内并存共用。
在并存共用的阶段,对于两法均有规定的内容,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适用《民法总则》的规定。对于《民法总则》中没有规定但在《民法通则》中有规定,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对于两法均未规定的事项,《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民法总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㈤ 法院民事调解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当然具有法律效力
被告不按协议履行约定的义务,原告有权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㈥ 什么情况下怎么确认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双方协议在下列情况下不具有法律效力: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2、以虚假的意思表示1签订的合同;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违背公序良俗的;4、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一百四十六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一百五十四条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㈦ 民法典规定租房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民法典规定租房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租赁合同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第七百零三条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租赁合同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租赁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租赁物的名称、数量、用途、租赁期限、租金及其支付期限和方式、租赁物维修等条款。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㈧ 民事诉讼一审判决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一方上诉的,不生效;逾期未上诉的,生效
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六十四条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内民法院第一审判决容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㈨ 私人双方签订的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具体情况不明不好讲,从法律上来讲,这关键要看双方当事人的协议是否合法、自愿协商一致了,如果是的话,应该有法律效力的,如果不是的话,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