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传播与阅读明清法律知识史

传播与阅读明清法律知识史

发布时间: 2021-12-16 11:32:01

㈠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3分)材料一 为学


(1)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4分,答出4个即可)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突出传承的作用)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2分突出教化的作用)
(2)思想领域的变化:冲破封建神学束缚,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中心认识世界(3分)
科学领域的变化: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面向现实世界,重视科学实验的新时代。(3分)
(3)积极影响: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2分)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2分)新发展: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制度和思想转变(2分)
(4)①科技知识重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为思想解放创造有利条件。
②人文知识重要: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道德养成,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思想解放促进科技发展。
③两者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任答一个即可给3分)

㈡ 谁是真凶的作者简介

徐忠明,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比较法律文化。学术成果有《法学与文学之间》《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老乞大>与<朴通事>——蒙元时期庶民的日常法律生活》等。另外,在《中国法学》《政法论坛》《中外法学》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杜金,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中国法制史、法律文化、司法伦理学。著有《传播与阅读:明清法律知识史》等。

㈢ 杜金的科研项目

3. 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明清戏曲小说插图中的法律文化”(12wkpy03),2012年
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明清法律知识的生产与传播”(11YJC820018),2011年
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清代刑部:政治与司法的分析”(20100480793),2010年 4.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明清时期中国司法构造及运作原理研究”(10AFX005,徐忠明教授主持),2010年
3.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明清时期法律知识的传播与接受”(GD10CFX02,徐忠明教授主持),2010年
2.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博弈论与法律制度设计”(丁利副教授主持),2009年
1.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间法律意识的解释:从传统到现代”(06JDXM82002,徐忠明教授主持),2007年

㈣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分)材料一 为学


(1)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3分)
(2)积极影响: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4分)
新发展: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制度和思想转变(2分)
(3)①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中体西用;③康有为——维新思想,君主立宪;④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共和;⑤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⑥马克思主义。(6分)(每点2分,只答到技术救国、制度救国、文化救国,每点可得1分。本题最多不超过6分。)
(4)①科学知识重要:科技是笫一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科技发展为思想解放创造有利条件。②人文知识重要: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道德养成,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思想解放促进科技发展。③两者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发展。(4分)

㈤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这门课程第六章新闻传播与著作权的知识点有哪些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这门课第六章新闻传播与著作权的知识点包含章节导引,第一节著作权,第二节著作权与新闻传播的平衡,第三节侵犯著作权的法律责任,。

㈥ 明清之际中欧文化交流产生的原因。这一时期西学在中国传播有何特点

明清之际欧洲与中国的文化背景在正式的文化接触之前,在长期独立的发展中,中国与欧洲各自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系统。明清之前中国对欧洲的多重影响十四到十六世纪,中国的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毫无保留地向全世界输出。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过渡过程的早期阶段,在欧洲到处可以看到中国文明的影子。


文章从丝绸贸易、四大发明的西传和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于这种影响做出说明;同一时期欧洲文化借助景教、也里可温教对中国的影响。汉代丝绸之路与丝绸贸易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有悠久和曲折的历史,在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之间,通过间接的或直接的、陆路的和海路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渠道,各种文化、经济、宗教、思想方面的交流都可以上溯到中国汉代。秦朝中国就有植桑、养蚕、缫丝、织绢的历史,至西汉,全国织丝者数以百万计,不同种类的丝织品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用品。正是中国丝织品上佳的质地和丰富的产品,使丝绸成为最早联系东西方经济的重要纽带。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根据张骞的报告,西域不产蚕丝,于是丝绸成为以后中国使者出使其他西域国家时所携带的主要礼品。作为回赠,中国朝廷则收到来自这些国家的稀奇物品。这种交换创造了一种习惯性的需求,非官方的贸易开始流行。公元一世纪,丝绸从安息传到地中海。奥古斯丁时代,丝绸在意大利成为常见的商品。历史上中欧之间的丝绸贸易,可以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途径。从陆路看,“出(甘肃)玉门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是从鄯善旁南山北麓至沙车,西逾葱岭到大月氏、安息诸国,称为南道,再往西行可以到大秦,中国大批货物主要由这条道路运往西方。

㈦ 杜金的主要作品

《传播与阅读:明清法律知识史》(与徐忠明合作,第二作者),42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㈧ 急求资料-明清时期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明朝的中西文化交流

一、西学的东传
明末清初,欧西天主教士的东来,其最大的贡献,是将西方文化传人中国。以前宋元时欧西文化的东传,常是间接的、片段的、模糊不清的。唯明末清初的欧西传教士则是将西方的学术著作迢绎为中文,具体的介绍到中国来,许多事物理论,为当时中国人闻所未闻。兹分述如下:
(一)语文学
利玛窦着有西字奇迹一书,系用拉丁拼音注读汉字。其后又有金尼合(Trigault Nicolas)着西儒耳目资一书,也是讲拉丁文拼音与注音的,其条理比西字奇迹更为完密,此为西人介绍拉丁文的最早著作。当时中国学人多受其影响,方以智之作通雅,即曾引述该书。

荷兰人占据台湾,曾设学校,教授当地人学习拉丁文。当时士人的应用文件,都采用拉丁文,朋人称为「红毛字」。所以在明末清初,已有许多人懂得拉丁文。

(二)天文历法
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对于中国最大的贡献是天文学和历法。先是在万历三十八年,因为日蚀不验,发现旧历的错误,就有李之藻与五官正周子愚等上疏。请采用西洋历法,以改良旧历,并推举庞迪我、龙华民、熊三拔等西洋教士。朝廷未及采纳,而发生了南京反教风潮,而有禁止耶教、驱逐教土之令。后来延至天启、崇祯年间,再发生日蚀的错误,旧大统历与回回历都不验。明思宗便接受徐光启的建议,成立历局,以光启为监督,主持修订新历法。即以崇祯原年戊辰为新历元年,名之曰崇祯历。并起用李之藻,征聘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各布、汤若望等。开局之后,徐光启便偕同李之藻、龙华民等,先从事译书研究与观察的工作。第二年李之藻病故,崇祯六年徐光启也去世。 当光启病笃时,举荐当时通晓西学的前陜西按察使李天经继续主持历局之事。后至崇祯七年,成历书一百卷,共分十一部,名曰崇祯历书,又名西洋新法历书。崇祯六年又议订历法条议二十六则,历法虽成而明亡,竟未及施行。后来 清兵入关,即采用西洋教士所研订的新历法,并用汤若望为钦天监。继汤后又用南怀仁为钦天监。

南怀仁死,又用闵明我(Philippus Grimalali)、徐日升(Thomas Pareira)、戴进宝(Ignatius Kogler)、巴多明(Aominicus- Perrenin)、高慎思(Joseph d esphina)、汤士选(Alexander de gouvea)、毕学源(Cajetanus Pires)等人,或为钦天监,或任顾问。
介绍西方天文历法的译述,重要的著作有利玛窦与李之藻合着的乾坤体义、浑盖通宪图说,有徐光启与诸教士共同译述的日躔历指、测天约说、测量全义、恒星历指、月离历指、交食历指,与李天经所著的历元等书。有清初西洋教士共同编译的新法表异(汤若望作)、历法西传、康熙永年历法、历象考全书、仪象考成等书。

与文字著作同时介绍到中国的是天文仪器的制造。在崇祯时,历局成立,在邓玉函、罗雅各布等西洋传教士指导下,制成新式天文仪器多种。包括「七政仪」、「列宿仪」、「平浑仪」、「交食仪」、「天球仪」、「地球仪」、「日晷」、「时钟」。后来这些仪器多被闯贼李自成所毁。

汤若望、南怀仁继为钦天篮,又加以重造。在天文仪器中,观测天象最重要的是望远镜,最早的望远镜是利玛窦带来,明人称具千里镜。徐光启主持历局时,曾仿制了几架望遗铙,取名「窥筩」。

(三)舆地学
最早介绍现代世界地图知识至中国者,为利玛窦之坤舆图。利玛窦初到端州时,即绘有坤舆图以赠同好。及二十八年晋京谒见神宗时,除圣像、自鸣钟外,曾进万国图志一册。所谓万国图志,即当时的世界地图,并附有说明。除此之外,利氏曾绘坤舆万国全图多幅。当时中国人叹为得未曾有,好事者纷纷加以翻刻传布,一时遂有多种不同版本的利氏世界地图。利氏世界地图的特点是:(1)说明地为圆形;(2)已有经纬度;(3)已有南北极与赤道,并说明南北昼夜之长短;(4)已有五大洲,为欧罗巴、亚细亚、利利玛窦的世界舆图之外,最著名的是艾儒略的职方外纪,书成于天放三年。

艾儒略的著作是根据利玛窦与庞迪我两人的舆地资料,加以他个人所搜集的见闻记录而成。为之修订刊行的是杨廷筠。内容所记多为世界各地的风土人 情,卷首附有万国全图,以下分洲叙述,最后则为四海总说。此书内容述欧洲尤其意大利之情形为最详,因艾氏为意大利人也。
利玛窦、艾儒略之后,有南怀仁所绘制的坤舆全图,成于康熙十三年。图作两半球形,并附有坤舆图说两卷,内容有一部分是录自利、艾之书,别一部分则是增加的新材料。

(四)数学
数学中最早译为中文的是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es)所著之几何原本,为利玛窦与徐光放所合译。书成于万历三十五年,共六卷(第一卷讲三角,第二卷讲线,第三卷讲圆,第四卷讲圆外形,第五六卷论比例),所译并非原书之全部。此书刊行后五年,徐光放复与庞迪我、熊三拔等加以校订。

几何原本之外,有关数学的重要译着,有以下诸书:
1.圜容较义:万历三十六年,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论圆之内外初,属于几何范围。
2.测量法义:万历三十五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论高深广远之测量法。
3.测量全义:徐光放与罗雅各布共着,内容包括平面三角与球面三角。
4.同文算指:李之藻据利玛宝所授写成,内容为数学,包括四则算术与约分法。
5.大测:崇祯时,徐光放所主持之历局中所编译,内容引述托勒密(Claudius Ptomaeus)之数学定理。

自从西洋传教士将西方数学原理传人中国后,中国学人受其影响,各种有关西法之数学著作,如勾股义(徐光启着)、天学会通(薛风怍着)、几何论约(杜知耕着)、历算全书(梅文鼎着)、割圆八线(黄宗羲作)、赤水遗珍(梅谷成着)、杜式九术全本(张 冠着)、续增新法比例(陈厚耀着)、测量全义(袁士龙着)……等,有如雨后春笋,不胜列举。

(五)物理机械
(1)《远西奇器图说》:《远西奇器图说》是我国第一部讲机械学的书,也是第一部具体介绍西方物理学的专书。原书为邓玉函口授,而由王征编着并绘图。王征字良甫,号葵心,陕西泾阳人。万历二十二年举人,天启二年进士。曾受洗入天主教,与西洋传教士邓玉函、金尼阁等过从甚密。王征最好研究物理学,除编着奇器图说外并自制机械多种,乡人称为诸葛孔明复生。奇器图说一书是以图为主,而加以说明。所列机械器物名称有六十六项之多,动力名称有二十九种,其原理则包括杠杆、滑车、螺旋等力学。盖邓玉函本为物理学家伽利略(Galileo)之知友,其物理学知识或深受伽氏之影响也。

王征于奇器图说之外,又着有新制诸器图说,为其个人所发明创制的机械所作的图说。根据王氏的著作,知道王氏运用其所传授的西方物理学知识所作的奇器有「虹吸」、「鹤饮」、「轮缴」、「自行磨」、「自行车」、「运重机」、「连弩箭」、「生火机」、「代耕机」、「螺丝转梯」、「折迭梯」、「活闸」(自行启闭的水闸)等,这些奇器或为仿造,或为发明。

(2)泰西水法:泰西水法一书共六卷,为熊三拔所著,内容介绍西方取水、蓄水、运用水力之法。因水利有关农业灌溉,所以后来徐光启着农政全书,其水利部分曾抄录此书。后来清代初年的宫庭建筑,如圆明园的喷水他,即系采用西洋水法,并为西洋传教土所督造。

(3)钟表与小型机巧玩具:利玛窦到北京进贡的物品中,最使明朝皇帝感觉兴趣的,便是大小自鸣钟。在利玛窦之前,来中国的罗明鉴也曾以大自鸣钟一座送给中国的总督。后来万历三十八年来中国的金尼阁,也曾携有钟表进贡。

除了钟表之外,还有能自动的小玩具与小乐器等,在明末清初时,这类钟表曾大量的输入,特为中国皇帝与贵族所爱好,各类笔记小说中,有关钟表的记载特多,清乾隆时,在圆明园中并特设有「钟房」,以招待管理钟表的西洋教士,直到现在故宫中所保存的各一型各式的巧妙钟表为最多。从钟表与各种小型自动玩具的输入,与王征所作的奇器图说看来,在明朝末年,这类小巧的机器工艺及其知识,已经相当普遍的传入中国的社会。

二、中学的西传

西洋传教土的东来,将西学传入中国,同时他们也将部分的中国学术传到西方,形成一种文化交流,不过他们传入中国的西学多,而传往西方的中学则较少。

第一是中国经学的西传,利玛窦之来到中国广东,首将四书译为拉丁文,寄回意大利,此为四书西译之始,时为公元一五九三年(万历二十一年)。继之在公元一六二六年(天启六年),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又将五经译为拉丁 文,并在中国杭州出版。后来到清代初年,一般西洋传教士纷纷大量的翻译中国经书,寄往欧洲,并盛称中国伦理哲单与政治思想的深湛,因而激起欧洲思想界的波澜,曾一度非常向往中国,这留在后面讲清史时再谈。

第二是中国医药的西傅,为永历王太后致送国书给教皇的波兰籍教士卜弥格,曾以拉丁文着中医示例一书,内容述有中国人看舌治病法,与医名二百八十九条,此为最早具体向西方介绍中国医学的一本书。

中国的美术工艺如丝织品与磁器,很早便由商人传入欧洲,唯中国式的庭园建筑则在明清之际才传入欧洲,且一度成为风气,这其间也多少受传教士的影响。公元一七五○年英王的建筑师詹培士(W. Chambers)为肯特公爵(Kent)建筑了一所完全中国式的建筑,有雕栏、玉砌,有假山、浮屠。转瞬间这种风气流传到法国与德国,为一部分德法人所喜好。德国的卡赛尔伯爵特别建造了一座中国村。其一切布置都仿中国,甚至村中的女子都穿着中国服装。又有德国园艺家温赤(Ludwig A. Unyer)著书盛称中国的园亭建筑,小桥流水、楼台亭榭,极尽变化曲折之美,能引人人胜;非若欧洲建筑之徒事整齐崇峻,而全无合蓄者所能比。

清朝之中西文化交流

中西交通至少已有二千余年历史,其间关系相交错,文化的交流斑斑可考。近代西方学术之输入我国,可分为二期:第一期始于明万历中叶,盛于清康熙间,至乾隆中叶而绝;第二期,始于清咸丰、同治间之洋务运动,以迄今日。

明末清初之西学输入,为那稣会士传教之附带事业。其所输入以天文学为主,数学次之,物理学又次,而其余舆地学、 术、采矿术、语言、艺术、哲学则附庸焉。其在我国建设最大者为天文学,与清代学术团体关系最深者,天文学与数学惟均。

西学输入后,引起主观理学之反动,使得干嘉汉学者十九兼通天文数学;彼辈既得考古学上之新具,于是整理古天文数学之风乃大盛。天文学与数学侧重归纳之法,而汉学家之代表人物,莫不精究之,使得汉学研究饶富科学精神。然自雍正禁教后,除在钦天监外,西学已完全无输入机会。十八世纪是近代中西文化汇通初期由盛而衰之时代,欧洲传教士,尤以法国教士蝉联中国文化之西传工作。一七三五(雍正十三年),首在巴黎出版四大厚册对开本之中国通志;其次长期刊性那稣会士通信集;再次是一七七六(乾隆四十一年)至一八一四年陆续刊行之中国丛刊,计出十六册,阐述中国文化,尢以冯秉正法译通鉴纲目与其自着之续编,流通广大。丛刊除学术论著外,复有绎之。韩国英(Pierre-martial Cibot) 又曾着长文多篇解说中国十八世纪之欧洲,由于崇拜中国文化之学者、政治家及来华传教士们所引起之余波。彼知中国文化高超,皆重视心智生活,为一个爱好和平宁静之国家。

当雍正禁教,西学中断之后,中国文化在西方发生极大影响。十八世纪之欧洲学者,如德之莱伯尼兹(Lei-bniz)和法之伏尔泰(Voltaire)对于中国伦理哲学推崇备至。莱氏曾创「柏林科学社」,以沟通中国与欧洲之文化。

伏尔泰更编写元曲「赵氏孤儿」一剧,赞叹不已。使得极具人性情理之中国戏剧回荡于欧洲剧院。另一重农派学者奎斯奈(Quesnay)常引述孔子之言,以为农为财富之本立说,其后法王路易十五因其主动仿效中国,而亲耕籍田之举。奎斯奈慨然想继承孔子之道统,被称为欧洲之孔子。歌德(Goethe)在其名剧浮士德(faust)中,有「结了晶的人性」(crystllized humanity)之语,即是指中国人而言。综观十八世纪之欧洲,由于中国经籍之西传,促使西方产生尊重理性、自由之启蒙运动,对西洋腐败贵族政治、君主政治,促成改革之热潮。

十八世纪欧洲华化兴味,虽以法国为中心,却传播遐迩,英国亦从法国转贩中国文化,以致法文叙述之中国书籍,多译为英文。而法国人亦早知,惟从四书五精之译本去研究,总不能深明中国各方面及中国一般人民生活状态,乃复措意中国小说与戏曲,赵氏孤儿、好逑传之欧译本乃不断出现欧洲。

一七四七年(乾隆十二年),耶酥会之教士通讯,复专讲中国之园艺,使十八世纪中叶之欧洲,又狂热于「中国式的园林」。中国园林的特点在利用人工以模仿天然,以接近自然,从而在园境之变化无定中,融合艺术兴优美,予人怡悦之感,园明园造园艺术可为代表。此中国式园林同时唤起西方人对中国建筑、绘画与植物之兴趣,而成为对中国思想与艺术融合之追求。影响所及,欧洲美术产生十八世纪中叶之罗柯柯时代(Rococo),其特点重视奇幻莫测,活泼生动,皆用中国式柔和飘逸之曲线及椭圆形之细巧花纹.,亦使欧洲之中国式庭园布置风行于王公贵族之建筑中。此种狂热,使中国用具如服装、磁器、聚头扇、漆器、绸缎、绣品、立柜等西传欧洲。直至十八世纪末,欧人对中华文化之狂热,才开始消失。

十九世纪欧人对中国仅存着朦胧之印象。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尾随其船坚炮利,逾越重洋而来,使中国文化遭到亘古未有之冲击。中国在震惊之际,展开同光间之洋务运动,以模仿西方兵工及科技文化.,迨甲午战败,发动变法维新,积极输入法律、政治的知识,并逐渐扩大到哲学、思想、教育、经济、社会等学科。日俄战后,又模仿抄袭德日教育制度,冀从教育新式人才以变法图强。综观清末时期,西方文化节节冲入已动摇中国旧有文化之根基,中懊对西方文化之输入,亦逐渐扩大。甚范围已超过历史任何时期。而担当此文化交流工作之角色,首推西洋教士、驻外使旅、商人及留学生。尤以甲午战后所掀起之狂热留学运动,配合着国内学会、报馆、杂志之蓬勃建立,使留学生及国内知识分子担当继往开来之文化交流工作。

在西方文化狂澜之际,不少知识分子亦将中国文化传之西方。其中能皓首译经,将中国学术要籍作有系统译为英文者,以辜鸿铭贡献最大。辜汤生,字鸿铭,福建同安人,早岁游学英国,入爱丁堡大学专攻英国文学,旋往德国莱比锡大学,攻习工科。归国入张之洞幕府,担任英文译述工作。曾以英文着原华(一名春秋大义),力言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并英译论语、中庸、大学,弘扬民族文化之功,实与严复、林纡、梁启超等之译述,同为中西文化交流之功臣。

从此,深厚之中国文化复注入新血液,得以在民族文化衰颓之际,重振生机。

中国知识分子在外患频仍之际,秉承传统香生之进取精神,维护固有优越文化之余,复融汇入西方新工业文明,加以融贯创新,为苦难之民族国家找寻现代化之发展途径。

事实上,西洋文明,特别是科学技术及民主政制,几乎是所有落后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不独中国为然。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全球人类皆展开狂热地「工业化」大竞赛,至今未有已时。但西洋近代文明,也正在此时暴露缺点,特别是工业化结果,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缺乏、社会问题之产生、核子毁灭之恐怖,使人类在精神上感到无比之空虚与彷徨。西方有识之土,已逐渐体认到中国文化之价值,如英国史学家汤恩比(Toynbee),便曾呼吁美人多接受中国伦理道德之古训,注意中国文明之精神力量,以挽救人类面临之危机。中国文化在千古未有之变局中,经过严格地考验,又重新为世人注意,足证其客观价值之伟大。今日举世动荡不安,东西文化彼此交织成一极复杂之汇丛。值此时际,中国文化不仅要融汇西方思想之大流,并且要超出思想之范围以外,担负起解决人类全面问题之任务,相信中国文化必有一个辉煌灿烂之前途。-

㈨ 徐忠明的主要著作

1. 众声喧哗: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中国法律精神(与任强合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 案件、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 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 法学与文学之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 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8. 老乞大与朴通事:蒙元时期庶民的日常法律生活,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9. 传播与阅读:明清法律知识史(与杜金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㈩ 关于法学专业和新闻传播专业

法学的就业方向:律所、企业法律顾问、检察院、法院、政府等等。
新闻传播专业:新闻主持、报社、企业、政府文案等等。
两者在实践中解决的问题性质不一样,法学,特别是民商法,是解决民商事纠纷的,有纠纷的地方就必须有人来公断,一般的企业之间的纠纷,诉讼费用都很高的,如工程纠纷、大公司之间的纠纷(苹果VS深圳唯冠,律师费为600万美金)。上市公司需要律所律师出具律师所意见,坐着收钱。政府部门,法官、检察员等等。
就新闻而言,更多是一种喉结,传递想要被传达的声音,其放大效应优于律师,就收入而言,一般来说,相对较低。当然,两者都不可或缺,单纯比较没有多大意义,需要结合自身实际。
新闻法治的必要性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新闻活动的法律要求2、新闻报道中的违法现象令人注目3、新闻法治是新闻事业发展的自身要求4、层出不穷的新闻纠纷和新闻诉讼要求新闻法治5、世界范围内的新闻发展趋势要求新闻法治
新闻法治的可能性1、新闻法治的良好的社会环境2、新闻法治的法学和新闻学基础3、新闻侵权诉讼客观经验的积累4、大批专家已经开始新闻传播法学的拓荒并已经取的初步成果。新闻法律关系是由新闻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当事人在新闻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特点:1、它是符合新闻法律规范的要求,并接受新闻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2、必须是在新闻活动中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热点内容
合同法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发布:2025-09-18 07:55:33 浏览:62
劳动法不经通知可辞退 发布:2025-09-18 07:53:32 浏览:684
做律师的人的性格特点 发布:2025-09-18 07:53:21 浏览:222
举办残疾人法律知识讲座的意思 发布:2025-09-18 07:52:35 浏览:366
道德理想概念 发布:2025-09-18 07:51:57 浏览:123
可以兼职法律援助吗 发布:2025-09-18 07:40:51 浏览:275
国际经济法问题专论 发布:2025-09-18 07:24:00 浏览:678
201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及答案 发布:2025-09-18 07:22:24 浏览:712
法律知识大全各类下载 发布:2025-09-18 07:14:50 浏览:657
行政责任体系是一个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8 07:09:43 浏览: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