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起诉的法律效力

起诉的法律效力

发布时间: 2021-12-22 20:52:43

1. 最长诉讼时效的法律效力

最长诉讼时效是民事诉讼案件一般诉讼时效普遍适用的期间,这已为人们所熟知,但此期间属可变期间,《民法通则》第139条、第140条分别对因法定事由而致此期间中止、中断作出了规定。关于中止的适用,法律规定的较明确和严谨。
举一例,A于1997年欠B借款3万元,直到2004年3月A才起诉要求B还款,庭审中,B辩称A从未向其索要过,故超过了2年的诉讼时效,而A则称一直催要了,并提供了证据证明了其每年都要过的事实,于是法院便认定该案未过诉讼时效。从本案来看,由于A一直在主张自已的权利,且每次主张的时间间隔均未超过2年,故该索要行为所致的诉讼时效中断后重新计算的时效期间未过2年,所以,A的起诉没过诉讼时效。就此案例而言,若A的索要行为每次中间都超过了2年,也即,若A于1998年1月第一次索要,产生时效中断,可其第二次直到2001年才索要,如果B 以时效超过来抗辩的话,A起诉的诉讼时效就超过了。
由此,反映了时效中断的连续性,即每次的时效中断中间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2年,否则,后来的中断将不产生中断的法律效力。 理论上讲,侵害身体权和侵害生命权的侵权行为,应当按照一般诉讼时效的规定执行。而《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是对侵害健康权行为的赔偿请求诉讼时效,应当适用1年的规定。现在还没有对侵害精神性人格权适用最长诉讼时效的规定,因此只能适用一般诉讼时效的规定。如果在适用《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在提出生命健康权的财产损失赔偿的同时提出精神抚慰金的赔偿,则随同受到特殊诉讼时效的限制。侵权普通法与侵权特别诉讼时效适用不同,对于特别法应当一律按特别法的规定,如《国家赔偿法》诉讼时效规定为2年(第32条第1款);《产品质量法》诉讼时效规定一律为2年(第45条第1 款);《环境保护法》诉讼时效规定一律为3年(第42条);按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法律适用原则,不能完全适用《民法通则》特殊时效的规定,保护请求权。

2. 民事诉讼调解书的法律效力

调解书生效后,与生效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诉讼结束,当事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再行起诉。
2、一审的调解协议或调解书发生效力后,当事人不得上诉。
3、当事人在诉讼中争议的法律关系中的争议归于消灭,当事人之间实体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依调解协议的内容予以确定。
4.具有给付内容的调解书,具有强制执行力。当负有履行调解书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未按调解书履行义务时,权利人可以根据调解书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审
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3. 关于欠条的法律效力问题,可以起诉吗

不管是12还是13,如果欠条上没有写明还款日期,你都可以随时起诉。不过对方现在都跑路了,你起诉意义还大吗?

4. 起诉承诺书的法律效力

保证书由专业律师帮助撰写,并经双方签字认可,必要时可请无利害关系第三方作回证。保证书具有法律效力,可答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其履行约定。只要是由双方签字的文字证明,同时是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签署的。在法律上都可以作为有效的依据。如果再有律师见证的话,那就和法律文书具有一样的效力。

5. 仲裁与诉讼的法律效力

仲裁和诉讼的区别在哪里
1.两者处理纠纷的机构不同。
仲裁由当地仲裁委受理,其监督机构是中国仲裁协会;诉讼由法院受理,监督机构是检察院。

2.一旦合同双方约定选择仲裁解决合同纠纷,就不能到法院再进行诉讼。

3.仲裁按照自愿原则,诉讼则不以另一方意志为转移。

4.受案范围不同,仲裁只能受理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而法院则可以受理各类纠纷。

5.程序不同,仲裁是一裁终局制,申请撤销时法院一般不再从实体进行审查,如程序中有明显错误时可以撤销;诉讼如对一审不服还可以上诉,二审不服可在二年内申请再审。

6.仲裁庭审理案件通常案情不公开,裁决不公开;人民法院实行案件公开审理原则,但依法不应公开审理的除外。

7.两者收费不同。
诉讼费用在规定情形下可以减交、缓交、免交,而仲裁费没有相应规定。

6. 民事诉讼一审判决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一方上诉的,不生效;逾期未上诉的,生效
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六十四条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内民法院第一审判决容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7. 民事诉讼法:对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

这就是一事不再理原则,或者叫法的既判力原则。同一事实同一理由同一诉讼回请求,如果法院作出判答决,或者裁定不予受理、裁定驳回起诉,就是对相关法律问题已经作出了处理,生效的判决和裁定应当尊重,如果确有错误,也应当通过申诉程序解决。而诉讼中当事人自己撤诉,法院裁定准予撤诉,也就是法院并未对案件作出实质处理,当事人是可以再起诉的。
另外,离婚案判决不准予离婚,间隔半年后可以再起诉。

8. 起诉状和上诉状具有法律效力吗

有!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2月4日实施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92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在版法权庭审理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但是在涉及身份关系、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等应当由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的事实,不适用前款自认的规定。由此可见,法院对自认采取消极审查的原则,但是在涉及人身关系等方面时,法院应主动审查。

9. 民事判决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效力

民事判决的效力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民事判决生效的时间;二是生效民事判决产生的法律效果(也称法律后果)。

(一)民事判决生效的时间

我国民事诉讼法所谓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有时也称生效判决。民事判决生效时间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上诉期届满当事人未上诉的判决。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作出的、法律允许上诉的一审判决,在上诉期内当事人没有上诉的,上诉期届满,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

2、不能上诉的判决。这类判决包括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所作的二审判决,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作出的不准上诉的一审判决,如适用特别程序作出的判决和适用公示催告程序作出的除权判决。上述判决一经送达立即发生法律效力。

(二)生效民事判决产生的法律后果

一般认为,民事判决生效后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法律后果:

1、拘束力

无论是一审判决还是上诉审判决,在其宣告或者送达后,就发生一定的形式效力。即作出该判决的法院,自判决成立后,即受其拘束;以后该法院在同一审级内不得自行撤销或者变更其判决,即使当事人同意撤销或者变更时,也不能变更或者撤销该判决。

判决对法院的拘束力是判决的内在属性。为此,各国民事诉讼法都认为,判决成立之后就产生拘束力。

2、既判力

既判力又称实质上的确定力(也有人称为对事的确定力),是指确定的终局判决所裁判的诉讼标的对当事人和法院的强制性适用力。

3、执行力

执行力是指给付判决可以作为执行根据,判决中的权利人在义务人不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义务时,有权请求法院予以强制执行。

(9)起诉的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民事判决种类

1、根据其所解决争议的性质不同,民事判决可以分为诉讼案件的判决和非诉讼案件的判决。

诉讼案件的判决,是解决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益争议,确认争议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判决。非诉讼案件的判决,是指对申请人要求确认的法律事实,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决。

2、根据其所解决争议的方式不同,民事判决可以分为给付判决、确认判决和变更判决。

给付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制作的责令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履行一定义务或者给付一定金钱、财物的判决。

确认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制作的确认当事人间存在或者不存在某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或者某项法律事实的判决。

变更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制作的变更或者消灭当事人之间原来存在的无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之判决。

3、根据其所依据的审级和审判程序不同,民事判决可以分为一审判决、二审判决和再审判决。

一审判决,是一审法院适用第一审程序对案件进行审理后作出的判决,它包括适用普通程序、简易程序和特别程序作出的判决。

二审判决,是二审法院依照第二审程序对上诉案件进行审理后,依法作出的判决。二审判决是终审判决,判决书在宣告或者送达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对此不得上诉。

再审判决,是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适用再审程序,对案件再行审理后作出的判决。

4、根据其是否生效,民事判决可以分为生效判决和未生效判决。

生效判决,是指已经发生法律效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更改的判决,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作出的、已过法定期限没有上诉或者依法不能上诉的一审判决,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以及所有的二审判决。

未生效判决,是指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例如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所作的未过上诉期的一审判决。

5、根据其是终结案件的全部还是一部,民事判决可以分为全部判决和部分判决。

全部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在案件全部审理结束时所作出的判决。全部判决作出后,该案的诉讼程序即宣告结束。

部分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对那些案情比较复杂、全部案件事实难以在短期内查清的案件,为及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已查清的部分事实所作出的判决。

6、根据双方当事人是否都出庭,民事判决可以分为对席判决和缺席判决。

对席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自始至终都参加诉讼活动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判决。缺席判决,是在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情况下,法院所作出的判决。

7、根据其作出的先后时间,民事判决可以分为原判决和补充判决。

原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对一个案件审理后首次作出的判决。补充判决,是指在原判决宣告后,人民法院在原判决主文不明难以执行或者有遗漏错误的情况下,针对原判决所作的更正、解释或者补充的判决。补充判决与原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10. 起诉后产生的证据是否有法律效力

根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第三十六条,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内材料确有困难的,容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当事人在延长的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仍有困难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请,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第四十二条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一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
如果你的案子还没有在人民法院开庭审理,那么你可以参照36条,申请法院延期举证。

热点内容
澳洲典当法院 发布:2025-07-17 16:02:36 浏览:139
运政执法规范年实施方案 发布:2025-07-17 16:01:56 浏览:307
缴纳保险劳动法 发布:2025-07-17 15:52:49 浏览:941
公司无账户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17 15:47:19 浏览:782
学好用好民法典报告 发布:2025-07-17 15:41:16 浏览:662
法院年终感悟 发布:2025-07-17 15:38:58 浏览:954
法律援助岗位工作人员要求 发布:2025-07-17 15:38:23 浏览:877
国家租赁合同法214 发布:2025-07-17 15:35:51 浏览:361
正直是道德之本的作者 发布:2025-07-17 15:32:32 浏览:839
马特民法视频 发布:2025-07-17 15:32:29 浏览: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