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医院感染的法律责任
A. 院内感染问题应追究谁的责任
您好
您可以申请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只要鉴定出结果是院方疏忽导致感染,您可以索要赔偿。
法律依据: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卫生部第48号令)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履行监督管理和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报告、调查处理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予以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给予警告并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一)未建立或者未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
(二)未设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分管部门以及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三)违反对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
(四)违反无菌操作技术规范和隔离技术规范;
(五)未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
(六)未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提供职业卫生防护。
第三十四条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未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或者发生医院感染未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造成医院感染暴发、传染病传播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未按本办法规定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
B. 发生院内感染去什么部门投诉
您可以申请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只要鉴定出结果是院方疏忽导致感染,您可以索要赔偿。
法律依据: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卫生部第48号令)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履行监督管理和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报告、调查处理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予以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给予警告并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一)未建立或者未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
(二)未设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分管部门以及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三)违反对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
(四)违反无菌操作技术规范和隔离技术规范;
(五)未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
(六)未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提供职业卫生防护。
第三十四条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未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或者发生医院感染未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造成医院感染暴发、传染病传播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未按本办法规定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
C. 医院内感染怎么追究责任
医院内感染疾病,卫生行政部门将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
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未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或者发生医院感染未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造成医院感染暴发、传染病传播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D. 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发生院内感染,医院应承担怎样的责任
承担全部医疗费,如果严重导致不能工作的,赔偿因不能工作而失去的收入,还有承担精神损失费
E. 医院感染如何处理
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HAI)广义地说,它是指任何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狭义地讲,它是指住院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非已处于潜伏期的,而在住院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无论受感染者在医院期间或是出院以后出现症状。新的诊断标准将医院内感染定义为: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内感染。
根据中国对21所医院共11295例病人的调查,其发生率为8.4%。
治疗和预防根据不同的病原体进行相应的治疗,最好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药物,以求消灭院内感染源。医院应建立预防和管理院内感染的专门机构,制定预防方案和措施,并监督方案的实施。对院内各级人员进行经常的预防院内感染的培训。要对院内感染进行监测,一旦发生,应研究原因,制定对策。此外,医院内应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包括合理的建筑及病区设置、病人入院的清洁和出院的终末消毒、传染病人的隔离、污染物品及病人排泄物的消毒处理、接触病人者(包括医生、护士、卫生员和探视者)的处理等。并须对献血员进行严格的筛选。防止滥用抗生素,以防耐药菌的产生等。
F. 医院感染与法律责任若由医院感染导致病人死亡医院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给家属如何赔偿
住院十天后病人出现腹泻,医院也未给好好治疗只是用了多种大量的抗生素,病人的腹泻更加严重,没有制止,最后病人发烧一周,导致电解质紊乱,呼衰,最后死亡 况且用了不该用的药
不知道况且用了不该用的药指的是么,如果是过敏,医院负有相当大责任,如果不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判定,发烧十天,培养早就该出了,再说根据经验用药明显不对。医院肯定有一定责任,建议私下解决
G. 院感科的责任是什么
(1)医院感染管理科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标准,似定全院医院感染管理总体规划、工作计划,组织制定医院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经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具体实施、监督和评价,并提出考评意见。
(2)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医院感染的各种监测资料,及时向全院反馈,并按规定上报。
(3)对发生医院感染流行、爆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
(4)参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关于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监督管理,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
(5)督促和协助检验科定期总结各科室临床标本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并向各临床科室反馈,以供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时参考。
(6)开展医院感染专题研究,提供有关医院感染咨询。
(7)配合医务部、护理部做好医院感染管理质控工作,协调各科室、各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并提出业务技术指导。
(8)开展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每年组织对医护人员进行3-4次医院感染、消毒隔离、传染病知识、医务人员自身防护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9)开展医院感染的专题研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10)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的最新动态,定期向全院通报、反馈感染监控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和完善整改措施。
H. 入院后多长时间内发生的感染为院内感染
住院后48~72小时内者,应视为院内感染。
住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在住院期间有所扩展或发生并发症者皆不能视为医院内感染,除非其病原菌有所改变。
住院时已有的感染,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说明此感染与以前的住院有关,此种情况应为医院内感染,潜伏期不明的感染和发生于住院后48~72小时内者,应视为院内感染,除非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能说明此感染系在院外获得者。
(8)发生医院感染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我国对于传染疾病的防控以及医院感染的管理有明确的责任、严格的制度和成熟的管理措施。《传染病防治法》 第二十一条规定: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对医疗器械、器具消毒以及医疗人员的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无菌操作技术、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控制、隔离措施等环节或流程提出了具体要求。
《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 则要求血液透析室建立严格的接诊制度和医院感染控制监测制度,对所有初次透析的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相关检查,每半年复查一次;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及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当分别在各自隔离透析治疗间或者隔离透析治疗区进行专机血液透析,治疗间或者治疗区、血液透析机相互不能混用。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医院内感染
人民网-北青报:医院感染管理的每一个漏洞都是“感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