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庭前调解的法律效力
1. 庭前调解有法律效力吗
庭前调解达成协议的,除及时履行的外,需要申请法院出具调解书,以后一方不履行协议,守约方才有申请强制执行的效力。
2. 开庭前还能进行私下调解吗
可以。我国法律鼓励当事人在诉前和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的,原告可以申请撤诉;即使是在开庭审理时,法院通常也先进行调解。
法条链接:〈民事诉讼法〉
1、第九十三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2、第九十四条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
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用简便方式通知当事人、证人到庭。
3、第九十五条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
4、第九十六条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5、第九十七条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
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
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3. 庭前调解与开庭调解有何区别
一般民事纠纷,现在都进行调解。不仅起诉前调解,起诉后开庭前专调解,开庭后还属可以调解。即使到执行阶段,也能进行执行和解。案件进入二审程序,进入再审程序,还可以调解。简单说,调解贯穿民事纠纷的始终。诉讼中间的调解是人民法院和当事人进行的诉讼行为,调解协议一旦双方签字,并经法院依法确认,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效力。针对案件的难易程度和不同情况,在实践中,人民法院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调解:1、诉前调解。2、立案调解。立案调解是人民法院在立案时,及早介入,对案件进行调解,是对诉前调解的一种有效补充。3、庭前调解。庭前调解指在诉讼程序启动后,开庭审理之前,由法院组织纠纷当事人进行和解,并促使当事人达成合意从而解决纷争的诉讼活动。4、书信(网络、短信)方式调解。5、社会化调解。6、开庭调解。开庭调解是指在开庭审理时,对当事人进行调解,是开庭审理的组成部分。7、庭后调解。庭后调解是指庭审结束后,判决下发前法院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4. 在法院庭前调解和开庭后调解有没有什么区别
区别如下:
1、性质不同
前者含有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性质,后者则是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处分。
2、参加的主体不同
前者有人民法院和双方当事人共同参加,后者只有双方当事人自己参加。
3、效力不同
根据法庭调解达成协议制作的调解书生效后,诉讼归于终结,有给付内容的调解书具有执行力;当事人在诉讼中和解的,则应由原告申请撤诉,经法院裁定准许后结束诉讼,和解协议不具有执行力。
(4)开庭前调解的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民事调解的适用范围
一、关于调解的适用范围
诉讼调解,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程序中,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对争议各方进行疏导规劝,促使其就民事争议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的活动,又是人民法院审结案件的方式之一。
诉讼调解作为《民事诉讼法》一项基本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根据《民事诉讼法》第9条、第155条,《民诉意见》第201条的规定,调解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
《若干规定》第2条用列举和概括的方式,规定了除6类案件不适用调解外,其他案件均可以调解。这6类案件是: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还债程序案件,婚姻关系、身份关系确认案件,以及其他依案件性质不能进行调解的民事案件。
5. 法院对原被告双方,在开庭前如果调解成功,法院如何处理
您好,
你说的是庭前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按照相关的诉讼法律规定及时制作调解法律文书,送给双方当事人,案件审结。
6. 法院调解的法律效力
对于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在签收前,当事人可以反悔,人民法院应当在当事人反悔的情况下作出判决。
7. 为什么开庭前要进行双方调解
开庭前调解,如果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了,开庭笔录就可以简化,把双方最终的调解意见写进笔录,再根据笔录制作民事调解书。如果是即时履行的,原告直接申请撤诉,整个事情解决掉了。
开庭前调解也有可能调解不成,那就按正常程序开庭。
开庭后调解,就是开庭的诉称与辩称、举证与质证、法庭辩论等程序都结束了,双方根据刚才的庭审情况,各自再做一些让步,以达到调解的目的。
庭后调解也有可能调解不成,那就等待法院下判决书了。
调解的好处双方不伤和气,不论官司输赢,在互相让步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诉讼费减半收取,同时也减轻审判人员写判决书的压力。
调解贯穿于整个审判阶段,宣判之前能够达成调解的都可以。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 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第一百四十二条 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作出判决。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8. 庭前调解属于正式开庭吗,有什么法律依据
一般民事纠纷,现袭在都进行调解。不仅起诉前调解,起诉后开庭前调解,开庭后还可以调解。即使到执行阶段,也能进行执行和解。案件进入二审程序,进入再审程序,还可以调解。简单说,调解贯穿民事纠纷的始终。诉讼中间的调解是人民法院和当事人进行的诉讼行为,调解协议一旦双方签字,并经法院依法确认,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效力。针对案件的难易程度和不同情况,在实践中,人民法院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调解:1、诉前调解。2、立案调解。立案调解是人民法院在立案时,及早介入,对案件进行调解,是对诉前调解的一种有效补充。3、庭前调解。庭前调解指在诉讼程序启动后,开庭审理之前,由法院组织纠纷当事人进行和解,并促使当事人达成合意从而解决纷争的诉讼活动。4、书信(网络、短信)方式调解。5、社会化调解。6、开庭调解。开庭调解是指在开庭审理时,对当事人进行调解,是开庭审理的组成部分。7、庭后调解。庭后调解是指庭审结束后,判决下发前法院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9. 我要问对方起诉了,开庭之前法院先给调解吗还是直接开庭
1、如果案件适宜调解,那么法院会先行调解,如果调解未达成协议,那么法院会开庭。
2、如果当事人拒绝调解的话,那么法院也是会直接开庭。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具体规定如下:
1、第九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2、第九十九条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
3、第一百二十二条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4、第一百三十三条人民法院对受理的案件,分别情形,予以处理:
(一)当事人没有争议,符合督促程序规定条件的,可以转入督促程序;
(二)开庭前可以调解的,采取调解方式及时解决纠纷;
(三)根据案件情况,确定适用简易程序或者普通程序;
(四)需要开庭审理的,通过要求当事人交换证据等方式,明确争议焦点。
5、第一百四十二条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作出判决。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9)开庭前调解的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1、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
2、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3、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
4、调解书由审 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5、下列案件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可以不制作调解书:
(一)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
(二)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
(三)能够即时履行的案件;
(四)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