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国际组织决议法律效力观点

国际组织决议法律效力观点

发布时间: 2022-03-08 22:16:09

❶ 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是什么

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国际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即国际法依据什么对国际法主体有拘束力。对于这个问题,国际法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早期,国际法学家对于这个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分为两大派别:自然法学派和实在法学派。后来,在这两个学派之间又出现了所谓折衷法学派,即格老秀斯法学派。(1)自然法学派。自然法学派是西方法学史上最早的法学流派,17至18世纪盛行于欧洲。国际法上最早的自然法学派的代表是西班牙的维多利亚和苏亚利兹,而后是德国的普芬道夫。维多利亚认为国际法是从自然法派生而来的。而苏亚利兹认为国际法的基础是整个人类根据相互之间博爱和宽恕的自然戒律而组成的道义和政治上的“联合”,这个“联合”就是自然法。换言之,自然法是国际法的基础。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普芬道夫是17世纪自然法学派在国际法上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完全否认实在法的存在,认为自然法是国际法的基础,国际法是自然法的组成部分;国际法之所以对国家有拘束力是由于它来源于自然法。自然法学派不仅于17至18世纪盛行于欧洲,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法学界还有复兴的趋势。如在西方法学界出现的“社会连带法学派”以及“规范法学派”。社会连带法学派认为一切法律的根据在于社会连带关系,国际法效力的根据在于从国际社会连带关系所产生的“各民族的法律良知”。规范法学派认为一切法律无论是国际法还是国内法属于同一个法律体系,其中的法律规范有不同等级,每一级规范效力的根据在于上一级规范。而整个法律体系的最上级是国际规范,它的效力来源于一个“最高规范”或称“原始规范”。这个最高规范既是法律规范又是伦理规范,也就是从所谓人类的“正义感”或“法律良知”所产生的规范。其实,无论是社会连带法学派,还是规范法学派他们完全抽掉了法律的社会内容,而把法律变成了一种与社会现实无关的“纯粹法律规范”,当然不可能找到国际法效力的真正根据,最终又回到了旧自然法学派所主张的“人类良知”、“人类理性”、“人类法律意识”等结论上。(2)实在法学派。19世纪,实在法学派兴起并取代了自然法学派在西方法学界中的统治地位。实在法学派的发起人是英国的边泌,奥斯汀继承并发展了边泌的思想。他们否定从自然抽出来的抽象概念作为国际法效力的根据;否定自然法学派关于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是自然法,国际法是自然法的一部分的观点;认为在现实世界中起作用的是国家的意志,从而国家的意志是国际法效力的依据。他们设想各国的意志可以合成为“共同意志”,或者强调每个国家的意志是国际法效力的决定因素。这个学派虽然遭到了批评,但还是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在新自然法学派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新实在法学派。新实在法学派之中有一种学说——权力政治学说,认为国际政治支配着国际法,而国际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在他们看来,国际法效力的依据是各国权力的均衡,即所谓“势力均衡”。在国际法学界,更有影响的是所谓“政策定向”学说。这个学说把国际法视为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国际法的效力取决于国家对外政策,而在国际关系中有些国家的政策处于支配的地位,从而在国际法的效力上起了主要的作用。(3)格老秀斯法学派。格老秀斯法学派又被称为“折衷法学派”,因为这个法学派介于自然法学派和实在法学派之间。以格老秀斯为代表的这一学派一方面认为自然法是国际法效力的根据,另一方面又承认国家的同意是国际法效力的根据。但总的来说,格老秀斯更倾向于自然法。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德国的沃尔夫和瑞士的瓦特尔。这个学派认为,自然法是国际法的基础,是拘束国家的最高法律,自然理性是检验国家行为的标准;但又认为国家的共同同意也是国际法效力的根据。这个学派承认国家的同意是国际法效力的根据,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它采取了折衷主义立场,结果还是不能正确地说明国际法效力的根据问题。关于国际法效力的根据,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理论,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国家受国际法的拘束,同时又是国际法的制订者。因此,国际法效力的根据应在于国家本身,即在于国家的意志。当然,国际法效力的根据在于所谓国家的意志,并不是指个别国家的意志,也不能说各国之间有“共同意志”,而所指的是各国的意志之间的协议。条约之所以对国家有拘束的效力,是因为条约是国家之间的协议;国际习惯的效力拘束的效力在于它既是各国的重复类似的行为,而且是被各国所认为具有法律拘束力;即使是作为国际法渊源的一般法律原则也是“文明各国所承认者”(《国际法院规约》第三十八条第一项)。事实证明,即使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之间,也是可以达成协议而受拘束的。因此,各国之间的协议,或者说各国的意志之间的协议,构成了国际法效力的根据。

❷ 什么叫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

在传统的国际法中,只有国家才被承认具有国际人格而成为国际法的主体。随着国际组
织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参与者,其国际人格逐渐为国际法所承认,但是任何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及地位都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依据组织的基本文件及其制定者的意志,仅来源于基本文件的明示规定,而且来源于国际组织为实现其宗旨所必需的权能。
国际组织对外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具体体现为下列各项。
1.缔约权。国际习惯法早已赋予国际组织以缔约的能力。一般来说,国际组织旨在其职权范围内或由于组织存在的必要而与国家或其他国际组织签署条约,这些条约一般称为定。例如:特权和豁免协定等。
2.对外交往权(使节权)。国际组织具有接受和派遣外交使团的能力。自国联创建以后,国际实践逐步确认了这种权利,不仅成员国,而且非成员国,甚至其他国际组织,都可以向国际组织派遣常驻或临时代表机构。同时,国际组织也可以和国家一样,向其成员国,非成员国其他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派遣常设使团或特别使团。
3.承认和被承认的权利。国家组织一般是通过接纳成员国或观察员,订立协定或邀请参加组织的会议等方式,来承认一个国家,政府,领土主权,民族解放运动或其他国际组织。同时,国际组织同时又是国际法上承认的客体。不论是成员国还是非成员国,当他们接受组织章程,加入该组织,或是向组织派遣观察员时,都是以对该组织的承认为前提的。
4.国际索赔和国际责任。具有索赔权利和承担国际责任,是国际法主体法律人格的重要特征。国际组织具备这样的特性。这一点,可以在国际法院在其1949年关于“赔偿案”的咨询意见中看出,该咨询意见判定,当联合国人员执行公务时受到损害,联合国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就该组织被害人或其继承人受到的损害,向法律上和事实上的政府提出索赔的要求。自然,其他组织也具有国际索赔的权利。同时,根据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国际组织必须对其损害国家及其国民利益的行为承担国际责任。
5.召集国际会议的能力。随着国际组织的发展,由国际组织取代国家召开国际会议的做法,已成为启动多边国际会议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也可以说,召集国际会议是国际组织的一项经常性重要权利。
6.国际组织对外关系方面的其他权利。例如国际组织作为国际法律人格者,在组织解散时会产生继承权问题。国际组织使用自己的旗帜印章和绘制的权利等等。

❸ 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的决议是否可成为国际法渊源

重要国际组织的决议可以成为国际法的渊源,但不是所有的国际组织决议。

❹ 联合国大会的决议有无法律效力

无法抄律效力,联合国大会的多数通过投票只能表示联合国通过了这份决议。但这份决议,有多大用,这都是不一定的。
比如,1947年,联合国决定分割英属巴勒斯坦,划分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这个决议有一定的用处,以色列就以此,后来宣布独立。但是,巴勒斯坦因为实力弱小无法独立。以色列成立,招致很多阿拉伯国家不满,以色列建国第二天,就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就进攻以色列。
还有,联合国通过了一份对苏联的谴责,这份决议,作用几乎为零。没有哪个国家敢去进攻核武大国苏联。大部分国家,即使是英法日德以色列印度这些地区强国,也不愿意得罪苏联。

❺ 国际文件的内容并非是关于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否成为条约

我又来了!!

国际文件的内容并非是关于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否成为条约?
1.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2年2月28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1982年8月17日)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以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为基础。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分别是:中美两国于1972年2月28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以下简称《上海公报》)、1978年12月12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以下简称《建交公报》)、1982年8月17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以下简称《八?一七公报》)。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构成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成为指导两国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1]。实践已经证明,中美关系能否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关键在于美国能否切实有效地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但是,长期以来,美国在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人权问题、对台武器销售等问题上不断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重要原则。美国的上述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权威性,也严重违反了国际条约法上“有约必守”的原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更严重破坏了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从国际法角度分析,美国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重要“借口”是:否定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性质。因此,从国际法角度对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进行深入分析,并积极寻找应对美国错误行为的法律对策,就变得非常必要。

一、 中美关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性质争议及其后果

(一)中国对三个联合公报条约性质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19集,1972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25集,1978年)分别将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和1978年的中美《建交公报》收录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一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辑的、按照年度方式连续出版的、系统刊载自194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的条约文件的唯一官方出版物,具有高度的官方权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第16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的条约和协定由外交部编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开宗明义地表示:“该条约集所收入的是条约和条约性质的文件。”这些都是中国政府认可上述联合公报条约性质的最权威理由。另一方面,中国法学界的主流观点均认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属于条约,是国际法上具有条约约束力的法律文件。例如,刘文宗教授等认为:根据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规定,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以"联合公报"形式发表的,当然具有条约的性质。(参见:李红.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11):59.)秦晓程教授认为,“对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条约性质的认识,中国一贯认为其构成中美之间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条约。”(参见:秦晓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的形式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3:52. )王庆海和刘爽认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条约,美国应承担条约的义务。”(参见:王庆海,刘爽.从国际法看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5):24.)周尤认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条约。”(参见:周尤.“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法律问题初探[D].北京:外交学院,2003:11-13. )彭飞认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带有拘束性质的法律文件,对中美两国政府都有拘束力。”(参见:彭飞.国际组织决议作为国际法渊源及其法律效力探析[D].上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010:17.)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和学界均认可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国际法上有拘束力的条约。
(二)美国政府官员及部分学者对三个联合公报条约性质的否定
自三个联合公报公布以来,美国的不少政府官员和学者鼓吹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不是条约的言论,不断地质疑其条约性质。具体来说,美国方面关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不属于条约的观点和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只是美国反映未来政策的政治声明,不属于条约,因此没有拘束力。早在1972年2月28日《上海公报》发布之时,尼克松在和台湾当局驻美国“大使”沈剑虹谈话时就说:“《上海公报》不是一项条约,仅是一项联合声明,双方就各项问题表示本身的立场,并未试图达成协议。”[2]1982年8月18日,美国助理国务卿约翰?赫德在美国外交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中美《八?一七公报》只是属于美国未来的政策,而不属于条约或协定[3]。此外,在 《八?一七公报》达成以后,美国国务院在给参议院一个小组委员会的信中竟然说,公报“只是总统的一项政策声明”,美国在向台湾出售武器上所作出的承诺“不是一项行政协定,并不具有国际法所有的约束力的权利或义务。”[4]此后,美国国务院一直对《八?一七公报》的性质持这种看法[3],从而否定其条约性质。
第二,美国的不少政府官员和学者还认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只是美国总统缔结的协议,不属于国际条约,因而没有法律拘束力。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一些议员坚持认为,根据美国《宪法》,美国的条约由总统缔结并需要取得参议院出席议员2/3以上同意,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都没有经过美国参议院的同意,不符合条约所需要的国内法程序条件。此外,美国一些学者持否定态度的理由还包括: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一直以来未在联合国秘书处登记;既没有在美国国会的条约集中公布,也未在美国政府的条约集中公布[5]。
(三)否定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条约性质的严重后果
第一,美国极力否认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性质,将《与台湾关系法》凌驾于其之上,并频频以此为由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规定。《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国会于1979年3月中旬通过,并于1979年 4月10日由总统签字批准通过的。美国认为,《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国会正式批准的,属于有效的美国法律,其效力要高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这也成为了美国频频违反三个联合公报的借口。例如,美国在《八?一七公报》中明确承诺,限制乃至最终取消对台武器销售。但事实上,美国政府不但没有限制对台武器销售,而且不断提高对台武器销售的数量和性能。美国显然违反了《与台湾关系法》中的承诺,并以近年来两岸军力不对等为由,对中方的抗议不予理睬。
第二,美国否定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性质,严重削弱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权威性,导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许多重要内容无法落实。如果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仅仅是表达了中美之间的某种政治态度,那么这种政治态度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情事的变化而改变。特别是已经过去30多年了,美国完全可以找到改变这种政治态度的理由,而且美国仅需为不履行这种政治态度而承担政治道义的责任。但如果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条约,根据国际条约法上的“有约必守原则”,国际条约法上的“有约必守原则”是指:一个合法缔结的条约,当事方有依约善意履行的义务。善意履行条约也就是诚实地和正直地履行条约,从而要求不仅按照条约的文字,而且也按照条约的精神履行条约,要求不仅不以任何行为破坏条约的宗旨和目的,而且予以不折不扣的履行。(参见:李浩培.条约法概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72.)违约方就需承担国际法上的责任,并且在国际社会中承受极大的压力。美国极力否认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条约性质,其用意就是促使其滑入政治态度的轨道,其结果是不仅导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权威性大受贬损,而且还导致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的许多重要内容如“台湾地位问题”、“对台武器销售问题”、“不干涉内政原则”等,均无法有效落实。
(一)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完全具备条约的基本特征
1.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了中美两国的权利义务2.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体现了中美双方一致的意思表示3.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完全以国际法为准的 以国际法为准也是条约的基本特征之一。

❻ 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是否可以作为国际法的依据为什么

安理会的决议并不表现为法的形式。安理会决议本身只对成员国的特定事件有效。不具有国际广泛的适用力。
但是在现代国际法中,国际组织的决议是国际法原则的辅助资料,尤其是像安理会这样广泛的组织,其决议是国际法中最重要的参照资料。

❼ 国际组织的决议是否具有法律性

如果某个国家加入了这个组织,一般是对这个国家有约束性的,不排除某个国家队某些决议的某些条款持保留态度的情况。

❽ 国际组织的性质

自己拿金山翻译了

国际组织
一、 国际组织及其一般制度 (133)

(一) 国际组织的概念及其法律地位 (270)

1、概念。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为了处理国际关系中的事务或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根据条约而建立的常设性机构。
国际组织的特征有:
(1)国际组织的成员是国家;
(2)国际组织依国际条约创立;
(3)国际组织依成员国主权平等原则;
(4)有一套常设组织机构。
2、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它在一定范围内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的法律地位。它在对外关系须具有下列几项主要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1)缔约权;
(2)对外交往权;
(3)承认与被承认权;
(4)国际索赔权和国际责任;
(5)享受特权与豁免。

(二) 国际组织的一般制度 (77)

国际组织据以建立的国际条约通常就是该国际组织的组织约章。据此,国际组织的一般制度有:
1、会员。国际组织的会员有下面几种不同的身份:
(1)完全会员;
(2)部分会员;
(3)联系会员;
(4)观察员。
2、主要机关及其职能。国际组织一般都设有三种机构:
(1)最高权力机关,一般称为“大会”。其职能是制定组织的方针政策,制定及修改规章,监督其下属各机关工作,选举下属机关之成员,审核组织的预决算等。
(2)执行机关。指国际组织内负责执行其决定的机关,通常称为理事会或执行局或执行委员会。
(3)行政机关。指国际组织中负责处理日常工作的行政机构。一般称为秘书处。它的职能是处理行政管理方面的事务。
3、表决制度。国际组织的表决程序有下列三种:
(1)全体一致通过;
(2)多数通过(简单多数、特定多数,除要求特定数目的多数外,还要求包括特定会员国的同意票);
(3)加权表决制。
4、国际组织的决议。该决议是指国际组织各机构依其程序规则通过的决定。其法律效力决定于通过该决议的机构的职权和该决议本身所含的实质性内容。如安理会在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所通过的决议,对会员国应有拘束力。

❾ 国际组织按职能划分有哪些依据是什么

按照职能范围,国家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专门性是指某一个领域的组织,如国际奥委会一般性是指政府间区域性的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

❿ “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都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一观点是否赞同为什么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万物具有两面性,国际组织并非“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大部分时候,国际组织确实能产生积极效应。
起源: “理想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兴起的国际关系理论,也被认为是西方国关的起源点。代表人物是美国的28届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计划”则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政治纲领。而其实践就体现在建立国际联盟。该组织虽然在二战中告败,但却体现了威尔逊认为建立国际组织,利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观点。
正面:自1648年三十年战争之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是一国对内对外的最高合法代表。而现实主义则认为国家的核心是“权力”,追逐权力符合人性,推导到国际关系也就意味着国家会不择手段的追求利益,扩大权力,其中就包括剥夺别国的权力,那势必会发生冲突。而发生冲突的时候,为了维护自身权力,抗衡霸权国家,就会产生国际组织或者一系列国际联盟,因此在这个层面,国际组织确实发挥着积极的正义的作用。比如非洲统一组织OAU,非国大ANC,欧佩克OPEC等等,都是第三世界为了抵制西方殖民主义,维护自身独立,保全领土主权和完整而成立的国际组织。
反面:而国际组织并非一直都很“正面”,其服务的目的也不一定都具有正义性。霸权国为了保存霸权,会拉拢其他国家,甚至在意识形态上同化其它国家,以此来维持自身霸权地位。这一点在二战后的美苏冷战体现的最为清晰。1948年成立的北约NATO 和1955年成立的华约WTO,都是美苏为了维持自己霸权地位的工具,加剧了军备竞赛,激化冷战。
特例:联合国在国际组织中既有正面作用也有反面作用。在美国权力高峰期,联合国就受美国操纵,为美国的利益而服务。比如五十年代的联合国188(2)号决议,偏袒以色列;六十年代的刚果事件,不要求比利时侵略者撤出刚果,反而要求刚果解除武装,等等。而联合国在第三世界崛起,会员国数量增多后,美国越来越难以控制联合国,联合国也做了许多正面的决策。美苏冷战时期,世界局势动荡,很多时候的战争都需要联合国出面调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 了世界和平。
总而言之,国际组织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
望采纳。如果有任何宝贵意见,也欢迎与我讨论!

热点内容
以下属于法律效力的范围的是 发布:2025-05-18 04:24:18 浏览:767
执行法律知识包括什么 发布:2025-05-18 04:21:33 浏览:135
山东计划生育条例罚款 发布:2025-05-18 04:14:57 浏览:877
法律服务采购河南 发布:2025-05-18 04:10:37 浏览:956
富宁县律师 发布:2025-05-18 03:56:57 浏览:608
人身侮辱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8 03:56:52 浏览:714
教育局贯彻劳动合同法情况汇报 发布:2025-05-18 03:35:02 浏览:844
法律硕士对英语的要求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916
公司合伙人之间的法律协议有效吗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208
抵押司法拍卖 发布:2025-05-18 03:25:11 浏览: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