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违法董事长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壹』 开发商公司被告董事长负什么责任董事长不是法人代表
般而言,每个公司都会有法定代表人,但并不是每个公司都有董事长。至于主要职责的区别,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如果一个公司设有董事长但不是法定代表人的,法定代表人的职责主要可参照公司法的明确规定,而董事长的职责可能主要依据公司章程的约定了,当然前者公司章程在不违背公司法强行规定的前提下,也可以对其另行确定职责范围。
如果公司的董事长又是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那么问题则不成为问题了。如果二者不是同一个人,那么可以这样去理解:公司的董事长相当于公司的董事会的代言人,而董事会则是公司的决策机关;法定代表人对外可以代表公司,是公司的代表机关,相当于公司的代言人。
『贰』 公司违法董事长和法人谁的责任大
两个根本不是一个法律概念.......
企业法人,在法律上指的是企业本身,自然人不可专能成为法人属,只能成为法人代表
董事长则是公司董事会设立的最高职务,只能是自然人担任
法人代表和董事长对比的话,董事长的权利明显高于法人代表,董事长是公司最高的管理者,而法人代表是公司的负责人,一般来说,董事长同时可以是法人代表,但法人代表未必是董事长
基本上董事长的担任,要么是其持有绝对的股份,或者他代表了大多数股份(即持有相当份额股票的股东提名),而法人代表有可能是股东会授权的
『叁』 公司活动严重触犯刑法,而董事长不知情,董事长犯罪了吗
1-董事长如果并未在总经理犯罪活动中提供任何便利,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专,总经理属于个人属犯罪;
2-你是想说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之类的么?属于单位犯罪的话,董事长作为直接负责人员的话,应当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不过有些不理解你说的“非故意人为因素”。
补充回答:
如果董事长确实不知情,也未提供任何职务便利,参与到犯罪行为中,则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如确如你所说,有失察之责,但也不应当因总经理的个人行为而视为共犯承担责任。
不过毕竟不知道你所谈及的涉嫌罪名为何,毕竟不同刑法罪责对于其构成要件不尽相同,还需要结合犯罪事实,进一步加以认定。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答案”按钮,谢谢您!
『肆』 董事长应该负哪些法律责任
在刑法里面规定了一些单位犯罪,如果相关的违法活动触犯了刑法,则法人代表也会被判刑。
『伍』 公司法人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一、公司法人是指依照公司法设立的,有独立的财产,能够依自己的名义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并以自己的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组织。其实说白了就是这家公司。自然人是不能成为公司法人的。所以你说的可能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二、法定代表人指依法律或法人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我国法律实行单一法定代表人制,一般认为法人的正职行政负责人为其惟一法定代表人。如公司为董事长或执行董事或经理((公司法)第13条),而证券交易所的法定代表人为总经理((证券法》 第107条)。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为厂长或经理。
法定代表人与公司法人在内部关系上也往往是劳动合同关系,故法定代表人属于雇员范畴。但对外关系上,法定代表人对外以法人名义进行民事活动时,其与法人之间并非代理关系,而是代表关系,且其代表职权来自法律的明确授权,故不另需法人的授权委托书。是故,法定代表人对外的职务行为即为法人行为,其后果由法人承担(《 民法通则)第43条)。并且,法人不得以对法定代表人的内部职权限制对抗善意第三人
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法律风险
民事责任
一、法定代表人不承担责任:法定代表人的职务行为就是企业法人的行为,因而由此产生的民事责任由本公司承担,法定代表人一般不向第三人直接承担民事责任。依据:《民法通则》43条: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二、《民法通则》规定的法定代表人的民事法律责任
1、因经营过错向法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58.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以法人名义从事的经营活动,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企业法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法人承担对第三人责任后,可以追偿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员的赔偿责任。
典型的如:签订、履行合同失职产生的赔偿责任
2、法定代表人因单独或者共同侵害单位财产可能承担的民事侵权法律责任
《民法通则》第107条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3、因违法行为而受到的民事制裁--罚款、拘留
《民法通则》49条规定:“企业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担责任外,对法定代表人可以给予行政处分、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超出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非法经营的; (二) 向登记机关、税务机关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三) 抽逃资金、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 (四) 解散、被撤销、被宣告破产后,擅自处理财产的; (五) 变更、终止时不及时申请办理登记和公告,使利害关系人遭受重大损失的; (六) 从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动,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民通意见61.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如果查明企业法人有民法通则第四十九条所列的六种情形之一的,除企业法人承担责任外,还可以根据民法通则第四十九条和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直接给予罚款的处罚;对需要给予行政处分的,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由有关部门决定处理;对构成犯罪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移送公安、检察机关。
民通意见62.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中,依法对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人采用罚款、拘留制裁措施,必须经院长批准,另行制作民事制裁决定书。被制裁人对决定不服的,在收到决定书的次日起十日内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决定暂不执行。
民通意见63.对法定代表人直接处以罚款的数额一般在二千元以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这里规定得相当明确,法人是一种组织,而不是某一个人。
“法人代表”一般是指根据法人的内部规定担任某一职务或由法定代表人指派代表法人对外依法行使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人,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概念。
“法定代表人”是一个确定的法律概念,它是指依照法律或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没有正职的,由主持工作的副职负责人担任法定代表人,设有董事会的法人,以董事长为法定代表人,没有董事长的法人,经董事会授权的负责人可作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人代表依法定代表人的授权而产生,没有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就不能产生法人代表,而法定代表人则依法由上级任命或由企业权力机构依法定程序选举产生。作为民事权利主体的法人,其法人代表可以有多个,而法人只有一个法定代表人代表法人独立行使法人职权。法人代表对外行使权力都要受到法定代表人授权的限制,他只能在法定代表人授权的职责范围内代表法人对外进行活动,他的行为不是法人本身的行动,而是对法人发生直接的法律效力;而法定代表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直接代表法人对外行使职权。法人代表的变更没有一定的程序,他不需要登记;而法定代表人是法人应登记的事项之一,这是法律规定的必经程序,如有变更,应及时办理变更法定代表人登记手续。
『陆』 总经理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根据《公司法》第五十条规定 总经理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公司的回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答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
(二)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三)拟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
(四)拟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五)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
(六)提请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
(七)决定聘任或者解聘除应由董事会决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负责管理人员;
(八)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柒』 董事长的刑事风险有哪些
董事长法律风险对于企业、社会和个人都有巨大的破坏力。对于企业而言,由于董事长掌握着公司的控制权,其一举一动决定公司的生死存亡,董事长法律风险往往会引起公司信任危机爆发,从而引发资金链断裂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对于社会而言,董事长法律风险往往涉及到利益的方方面面,从上下游的经销商供货商到公司的顾客到公司的员工,影响巨大,而且董事长法律风险总是被触发,其他的经营主体就会进行财产转移和消极经营,这对经济发展无疑是重大创伤。对于个人而言,董事长是社会精英和中坚力量,其面临法律风险是对人才的浪费,更何况会导致财产减损、身陷囹圄。
宏观法律风险的来源主要有:1、法律变迁。我国法律制度当前正处于快速建设中,法律制度的立改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续,与此相比,董事长的行动方案或行为也会合法或灰色演变为违法发甚至犯罪。例如企业对公众发行股票,在1993年前是是不禁止的,1993年后则须经批准,而到1997年却被列入犯罪。又如恶意欠薪,2011年只承担行政责任,而2011年后上升为刑事处罚。2、法律不确定性。首先是立法技术差所引起的法律文字表达有歧义、法条之间自相矛盾,其次是由于地域差别,法官和执法机关在法律适用上往往差别很大,第三由于业务水平差别,不同法官和执法机关有不同法律选择。最后是非法律因素如政治因素的影响。3、法律过严。目前中国经济生活中行为的不规范性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就显示法律规则本身以及支持条件出了问题,由于司法资源的有限性,司法机关会进行选择性执法,抓你肯定没错,不抓你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为普遍违法的董事长增加了难确定的因素。4、经济转型。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二十年,我国大体经历了价格双轨制、增量改革、试验性改革、微观改革走在宏观改革前面、经济改革走在政治改革之前五个历程,每一个历程对于董事长来说都充满法律风险。5、政治转型。政治转型在宏观上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微观上体现为地方官员围绕GDP进行的晋升锦标赛模式,如果公司成为官员为升迁而确定的政绩工程,则其因非常规经营而存在大量法律风险,此外,官员为升迁导致的财政虚空会采取赞助、查税、行政处罚等方式转嫁给公司。6、政策调控。我国的政策在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甚至决定各个领域的走向,“生于政策、死于政策”是很多董事长的真实写照。由于政策具有随意性大、变动频繁、可能超前或滞后、政策歧视等特性,会使董事长面临大量法律风险。7、民营企业不公平待遇。民营企业在准入环境、融资环境、行政环境等诸多方面受到法律行政法规的限制,但往往会突破这些限制,从而导致很大的法律风险。
微观法律风险的主要来源有:1、依附权力。官员通过权力寻租获得利益,企业通过政府支持高歌猛进,一旦所攀附的权贵倒台,董事长很难置身事外。2、产权不清。由于合伙企业与公司制企混同、股份结构不合理、公司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混同、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混同、借贷关系与股东关系混同、重组整合存在产权不清等问题,从而导致董事长法律风险。3、非法经营。一是走私,利用境内外产品的差价,大肆走私,扰乱国内市场,偷逃国家关税,谋取巨额暴利;二是涉黑,如组织卖淫、赌博,大都与黑社会性质组织有关;三是传销。传销活动不仅骗人钱财,而且危害社会稳定,颠覆社会道德。4、侵占挪用。许多董事长尤其是民营企业,不区分企业和个人财产,随意从企业取用,还有企业无视企业管理制度,在自己控制的多家企业之间随意调拨使用资金,而不知道如此做法属于侵占挪用。5、弄虚作假。有的董事长为了企业做大做强,往往虚报虚构注册资本或者抽逃注册资本,有的董事长为了上市进行虚假操作包装,上市后又进行虚假报表进行虚假陈述,或者直接操控市场价格。6、偷逃税收。偷税漏税是企业的红线。有的虚开增值税发票,有的虚开抵扣税发票,而且呈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趋势。7、非法融资。有的盲目扩张或者管理不善导致资金紧张而骗取银行贷款构成贷款诈骗罪,有的利用信用证的时间差采取变通方式融资构成信用证诈骗罪,有的承诺高息吸收社会资金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有的向社会作出无法实现的承诺非法集资构成集资诈骗罪。8、合同诈骗。通过夸大事实或隐瞒真相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旦合同无法履行,就会构成合同诈骗。9、对抗国家。长期生活在特权圈子容易滋生法外犯事不受处罚的幻觉,并在官匪勾结的笼罩下走上寻衅滋事、妨害作证私藏枪支弹药甚至黑社会犯罪的道路。10、跳槽辞职。如果尚未脱离关系从事与原公司业务相关,会承担公司法所规定的法律责任,如果利在原公司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资源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1、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要明确股东、董事和经理人员的权利义务关系,否则极易导致犯罪。
『捌』 董事长和法人谁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法人代表的身份进行的民事行为所承担的责任都由法人承担。但行使与法人代表身份无关的民事行为而承担的责任由自己承担,法人代表行使代表权违法法律法规存在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责任。要看具体事项,一般在公司章程规定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条?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