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被害人不报案有法律责任吗

被害人不报案有法律责任吗

发布时间: 2022-03-29 22:50:41

❶ 刑事案件受害人不报案公安机关怎么办

刑事案件受害人不报案,公安机关如果发现犯罪行为也应当立案侦查。被害人主动放弃报警,公安机关如果发现情况的话,还是可以立案的,因为违反了国家的法律,就算报警人不主动报警而放弃报警,公安机关也一样。可以立案正查的的。
法律分析
如果是涉及刑事案件的,分二类,一类是刑事公诉案件,由公安机关代表国家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这类案件,只要有犯罪发生的,公安机关就应当立案侦查,比如杀人罪,盗窃罪、强奸罪、抢劫罪等;另一类是刑事自诉案件,国家将是否报案,是否提起诉讼的权利交给了当事人,公检法对这类案件是不告不理,如果是这一类的案件,受害人不报案的,警方不介入。告诉才处理的罪,刑法中规定有侮辱罪、诽谤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侵占罪等。如果是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是属于自诉案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零五条 依照本法第二百零四条第二项的规定延期审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一个月以内补充侦查完毕。
第二百零六条 在审判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的,可以中止审理:(一)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出庭的;(二)被告人脱逃的;(三)自诉人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出庭,未委托诉讼代理人出庭的;(四)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中止审理的原因消失后,应当恢复审理。中止审理的期间不计入审理期限。

❷ 受害人不去报案,警方知道也不能立案调查吗

绑架罪属于国家公诉案件,不需要当事人报案就能立案调查。

《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案:

1、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

2、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

3、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

绑架罪是行为犯,行为人只要实施了上述三种情形之一的行为,就应当立案侦查。

《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的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犯前款罪,杀害被绑架人的,或者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2)被害人不报案有法律责任吗扩展阅读

绑架罪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生命权、人身自由权。绑架所使用的暴力、威胁、麻醉或其他方法本身就危及到被害人的身体健康;

以暴力、胁迫、麻醉或其他方法劫持他人以后会对被害人加以禁闭、监视等,就剥夺了其人身自由权;

绑架罪行为人的犯罪目的(勒索财物)不能得逞,就会对被害人下毒手,杀人灭口,侵犯了被害人的生命权。

本罪犯罪对象为有任何有生命的白然人,不仅仅包括妇女、儿童、婴幼儿。实践中被绑架的对象多为妇女、儿童、个体户、私营业主或大公司、企业的重要人物。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麻醉或其他打法劫持他人的行为。所谓暴力是指直接对被害人身体实施打击和强制,如捆绑、推、拽、殴打、伤害、强行架走等,所谓胁迫是指以不顺从就实施暴力相威胁,对被害人实行精神强制,使其恐惧不敢反抗的行为。

胁迫的内容有人认为除以实施暴力、威胁外还有其他非暴力威胁,这种观点不妥。

非暴力内容的威胁不危及被害人的人身安全,其社会危害性与危及被害人人身安全的暴力、以暴力相威胁、麻醉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就如以非暴力相威胁,强行劫走被害人财产的行为不定抢劫罪而定敲诈勒索罪一样,以非暴力内容的胁迫宜以拐卖妇女、儿童定罪。

胁迫实施暴力的对象既可以是被害人本人,也可以是对在场的被害人的亲属,胁迫的方式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动作,如用刀在被害人面前比划,但胁迫必须是对被害人当面实施。所谓麻醉是指利用药物、醉酒等致被害人麻痹、昏睡、昏迷的行为。

不管是暴力、胁迫还是麻醉方法,其本质特征均是违背被害人意志,致被害人不能反抗、不敢反抗、无力或不知反抗而劫走被害人,故其暴力、胁迫、麻醉的程度要达到使被害人不能、不敢、无力或不知反抗的程度。

如行为人在拐骗过程中尽管有推、拽、实施轻微的暴力相威胁的行为或有劝酒、使用药物等行为,但不足以使被害人不能、不敢、无力或不知反抗,被害人随行为人出走主要出于轻信,受其利诱等,则不能定该罪。

所谓“劫持”是指将被害人劫离原地和把持控制被害人。劫离原地的方法已如前述,把持控制被害人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捆绑、禁闭、监视、挟持、麻醉等。其本质特征是剥夺被害人的人身自由,故在把持控制被害人的过程中行为人也可能使用暴力、威胁,也可能不使用暴力、威胁。

3、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现为方面直接故意,且以勒索他人财物为目的或者以他人作为人质为目的,所谓以勒索财物为目的,是指行为人绑架被害人的目的在于以加害被害人相威胁,迫使被害人的近亲属交给其财物,这里的财物包括货币、有价证券、金银财宝等具有经济价值的物品或财产性利益。



❸ 被害人不报案的原因有哪些

分析被害人不报案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法律意识淡薄。权利受到侵害,东西丢了就丢了,只有自认倒霉,认为报案与否无关紧要,没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想到要去报案,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由于有些被害人所处地域偏远,文化素质低,不知法、不懂法,自身利益遭受侵害后不知侵害方是否构成犯罪,想告发而不知去何处告,怎么告,对自己的报案能力产生怀疑。

二、怕丢人。如强奸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等侵犯妇女人身权利的案件,被害人往往受陈旧的封建意识影响,顾及名声问题,怕丢人,怕影响以后自己的生活,宁可承受心灵重创的痛苦,忍气吞声,甚至采取自杀、离家出走等方式,也不报案。在个别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上还存在被骗是不光彩的事的错误认识。

三、怕报复。有些被害人(特别是抢劫、伤害类案件的被害人)明知作案人是谁,但往往对嫌疑人的暴力、蛮横、权势等存在恐惧心理,害怕报案后受到报复而不敢报案。

四、怕麻烦。一些损失较小的案件,有的被害人怕报案后,破案及案件审理过程中进行调查、询问、取证会耽误自己的时间,引起社会议论或引起自己痛苦的回忆而不愿报案,或认为损失不大,不必去报案。另有一些被害人系外地过客,因时间匆忙,怕耽误时间而来不及报案。

五、怕得不到赔偿。有的案件发生后,被害人遭受损失,顾及的不是要维护自己的权利,而是担心家庭条件差,负担不了这样的损失。同时担心去报案,惹恼了对方,会一分钱也拿不到。于是在案件发生后,或主动去找嫌疑人要求经济补偿或在嫌疑人方提出的高额经济补偿的承诺下,同意私了,而不是去找司法机关解决问题。于是就有了“两全其美”的作法:双方达成协议,一方拿钱,一方息事。殊不知这样做不仅使罪犯逃避了法律制裁,有时还会因被害方的高额“索偿”而引发暴力事件。

六、怕家丑外扬。有些案件的被害人往往因与嫌疑人存在亲属或家庭成员关系,出于一种亲情及维持家庭正常生活而不愿报案,这种情况多见于家庭内部的侵权案件。

七、对司法机关不信任。由于个别案件久拖不决以及司法腐败现象的存在,使部分被害人产生即使报案也难以破获,或者认为损失数额小,即使报案,司法机关也不会去管,或者认为嫌疑人有地位、有关系、有钱有势根本不可能告“倒”,弄不好还要遭算计,因而不去报案。

八、怕引火烧身。有的被害人怕暴露自身隐私、缺点或违法情节,在自身权益遭受侵害后不敢报案。如某些敲诈勒索案的被害人。

及时报案是被害人有效、及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预防和打击犯罪的重要武器.不报案可以说就是放纵犯罪,无形之中对社会安定形成潜在的危害。

对于被害人不报案现象,需要整个社会引起重视,从多方面努力改变这种现状: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弘扬正气,破除封建陈旧思想,刹住社会不正之风,使更多的人知法、懂法,并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司法机关要加大打击犯罪的力度,加快办案速度,严明办案纪律,树立起在群众中威信

三、完善报案接待制度,对于群众的报案,要文明接待,详细登记,并视情况迅速作出处理决定,同时将处理情况及时反馈给报案人,使群众作到心中明有数,对司法机关的办案效率予以肯定,从而积极报案,并支持司法机关的工作。

四、健全被害人权利保障机制。加强对被害人、报案人的保护,加强保密制度,对报案者给予保密,使被害人能够摒弃怕报复的思想,放心、大胆的报案,行使自己的权利。

五、完善法律制度,细化对被害人权利的保障制度及侵犯这项权利应受到的处罚,从而做到有法可依,使被害人在行使这项权利时因为有法律这个坚强的后盾支持而不再惧怕,不再担心。同时对于那些对报案人打击报复的人,给予严厉制裁,使他们不敢再侵犯被害人的这项权利。

❹ 刑事公诉案件受害人与嫌疑人私了而不报案算违法吗

公诉案件,即使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达成民事赔偿协议,被公安机关知道后,依然要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对于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协商时,被害人向司法机关告发是合法的,但被害人以向司法机关告发进行威胁索取财物的,构成敲诈勒索罪。应当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对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

《刑法》:
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❺ 金融诈骗立案了被害人不报案能退钱索赔吗

法律分析:在被别人诈骗以后,你被骗的钱是否可以要回来,关键看被骗钱的数额是否构成刑事犯罪,如果犯罪嫌疑人所诈骗的钱超出了数额较大的标准,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公安机关就可以予以立案受理,即使你没报案,也有可能有其他的受害人报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零一条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第二百四十五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查封、扣押、冻结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财物及其孳息,应当妥善保管,以供核查,并制作清单,随案移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者自行处理。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对违禁品或者不宜长期保存的物品,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对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应当随案移送,对不宜移送的,应当将其清单、照片或者其他证明文件随案移送。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应当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其孳息作出处理。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生效以后,有关机关应当根据判决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其孳息进行处理。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赃款赃物及其孳息,除依法返还被害人的以外,一律上缴国库。司法工作人员贪污、挪用或者私自处理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及其孳息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处分。

❻ 目睹刑事案件不报案会负什么法律责任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第一百零八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专或者犯罪嫌属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但并没有如果不报案会有什么法律后果。在司法实践中,这种情形也只是受到道德的谴责。
不作为犯罪只是针对有特定义务的人。

❼ 在法律上,受害者不敢报警,知情人可以代替受害者向警方报案吗并且知情人是否可以代表受害者。

如果是刑事案件,任何公民都可以报案,但是知情人不能代表受害人。警方了解案情的话还是需要受害人亲自说明,知情人只能作为证人。除非是刑讯逼供打击报复之类的,普通的刑事案件都是需要去公安局报案的

❽ 强奸罪中被害人不报案,能不能对犯罪人出已刑罚

楼主你好;
强奸罪是公诉案件,也就是说由公家负责的案件,只要符合报案的条件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后,公安机关就会管,谁报案都可以;
但是,行为人和被害人私下达成默契,被害人咬定是自愿的话,就很难追究行为人的责任。所以关键不是谁报案,而是被害人愿不愿追究的问题。

❾ 非吸案不报案能赔偿吗

不报案的不能赔付。遭受到非法集资如果不报案的,公安机关无法知道有非法集资的行为,公安机关就不能对违法所得进行追缴,从而无法保障受害人的利益。

《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条

关于涉案财物的追缴和处置问题

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的资金属于违法所得。以吸收的资金向集资参与人支付的利息、分红等回报,以及向帮助吸收资金人员支付的代理费、好处费、返点费、佣金、提成等费用,应当依法追缴。集资参与人本金尚未归还的,所支付的回报可予折抵本金。

将非法吸收的资金及其转换财物用于清偿债务或者转让给他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缴:

(一)他人明知是上述资金及财物而收取的;

(二)他人无偿取得上述资金及财物的;

(三)他人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取得上述资金及财物的;

(四)他人取得上述资金及财物系源于非法债务或者违法犯罪活动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追缴的情形。

查封、扣押、冻结的易贬值及保管、养护成本较高的涉案财物,可以在诉讼终结前依照有关规定变卖、拍卖。所得价款由查封、扣押、冻结机关予以保管,待诉讼终结后一并处置。

查封、扣押、冻结的涉案财物,一般应在诉讼终结后,返还集资参与人。涉案财物不足全部返还的,按照集资参与人的集资额比例返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十六条【赔偿经济损失与民事优先原则】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第六十四条【犯罪物品的处理】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

(9)被害人不报案有法律责任吗扩展阅读: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吸收公众存款资质的个人或法人吸收公众存款,另一种是具有吸收公众存款资质的法人采用违法的方法吸收存款。对于后者,依《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规定,金融机构办理存款业务,不得有下列行为:

1、将存款用于帐外经营活动;

2、擅自提高利率或者变相提高利率,吸收存款;

3、明知或者应知是单位资金,而允许以个人名义开立帐户存储;

4、擅自开办新的存款业务种类;

5、吸收存款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客户范围、期限和最低限额;

6、违反规定为客户多头开立帐户;

7、违反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存款行为。

热点内容
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婚假 发布:2025-05-06 03:07:41 浏览:70
教师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是 发布:2025-05-06 03:01:12 浏览:579
执法官鼠标怎么设置lol 发布:2025-05-06 02:51:19 浏览:979
劳动法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发布:2025-05-06 02:48:14 浏览:805
民间借贷律师函 发布:2025-05-06 02:42:38 浏览:189
服装销售规章制度 发布:2025-05-06 02:36:01 浏览:64
劳动法关于隔月提成的规定 发布:2025-05-06 02:33:19 浏览:543
劳动法扣款规定 发布:2025-05-06 02:22:36 浏览:640
社区烟草控制规章制度 发布:2025-05-06 02:22:24 浏览:967
苏州电鱼立法嘛 发布:2025-05-06 02:21:40 浏览: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