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关于意思表示法律效力的判断

关于意思表示法律效力的判断

发布时间: 2021-01-03 09:28:17

❶ 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

一、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
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意思表示和什么是法律行为。其次知道两者的构成要加、法律效力、特征,从而判断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
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的意思的行为。
法律行为,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三、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力
(1)构成要件
其构成要件可分为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客观要件,是指在外表上可以看出其法律意思的效果,即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
主观要件,指内心的意思,分为行为意思,即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种行为;表示意识,即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效果,即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一定法律效果。
(2)法律效力
意思表示的拘束力,亦即意思表示的成立效力。意思表示一旦成立,表意人须受其约束,非依法律,不得擅自撤回或者变更的法律效力。意思表示作成后,将要影响表意人、相对人或第三人的利益。
四、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和特征
(1)构成要件
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有下列条件:第一,必须是出于人们自觉的作为和不作为。
无意识能力的幼年人、疯癫、白痴,精神病,以及一般人在暴力胁迫下的作为和不作为,都不能被视为法律行为。第二,必须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现的举动。单纯心理上的活动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如虽有犯罪意思而无犯罪行为的,不能视为犯罪,也不能视为法律行为。第三,必须为法律规范所确认、而发生法律上效力的行为。不由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的。
(2)特征
法律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法律性。法律行为是法的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第二,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第三,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为是人所实施的行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
五、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
从二者的概念上来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内容发生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即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没有真实意思表示,该行为就不算是法律行为。

❷ 由于当事人错识认识或不知道导致自己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法律效力是什么样的

效力待定

❸ 意思表示的法律效果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通过经过四个阶段,A意思表示的作成,B意思表示的发出,C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D意思表示的意思为相对人所了解。应采何者作为意思表示发生效力的时间点,涉及当事人的利益甚巨。为合理分配危险,民法就对话的意思表示采“了解主义”,就非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采“到达主义”。分述如下:
1、对话意思表示:了解原则
对话人为意思表示的,其意思表示,以相对人了解时,发生效力。
对话,指意思表示可直接沟通而言,例如对面相谈,打电话。虽近咫尺,但以纸条相传时,不能直接表达意思表示,因此不属于对话意思表示,仍应适用非对话意思表示的规定。所谓“了解”,指依通常的情形,客观上可能了解而言,故对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以中文为解雇的意思表示,不生效力。
2、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到达原则
(1)到达及撤回。非对话而为意思表示的,其意思表示,以通知达到相对人时,发生效力。但撤回之通知,同时或先于到达者,不在此限。分二点言之:
A到达,指意思表示已进入相对人的支配范围,置于相对人可了解的状态而言。例如解除契约的信函已于通常时间到达相对人的信箱时,即为到达。即使相对人没有阅读,也应发生效力。
B意思表示的撤回性。例如甲某日致函于乙表示解除买卖合同,其后改变心意,即发另一一函表示不欲解约。若邮差将两函一同放入相对人的信箱,即使相对人先阅读第一封,第二封亦然生效,将第一封的解约意思撤回。
(2)意思表示发出通知后表意人死亡、丧失行为能力,或其行为能力受限制。此时,表意人的意思表示,不因之失其效力。所谓发出,拽表意人已作成使其内心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所谓通知,指使意思表示进入得预期其到达受领人的过程,如书信投稿邮筒,将电报交付于电信局。所谓丧失行为能力,指受禁治产宣告而言。

❹ 怎么区分非书面的合同,就是口头上的意思表示,怎么样算有法律效力什么样的意思表示没有法律效力

形成书面文字记载的属书面合同,非书面合同是指双方的约定。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属有效合同,且不违反法律规定。否则,就属无效合同。

希望采纳

❺ 意思表示有瑕疵的行为有没有法律效力

1,真意保留,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内心真意,而表示与其真意不同的意思的意思表内示。
【原则上有效,如果真容意保留的事实为相对人所明知的,无效】
2,虚伪表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同谋而为的虚假的意思表示。
【如果虚伪表示隐藏的行为不违反法律的规定有效】
3,重大误解,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发生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可撤销】
4,误传,指因意思表示传达人之错误而导致的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
【可撤销】
5,欺诈,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隐瞒证实情况,是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民法》规定为无效;《合同法》规定为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无效,否则可撤销】
6,胁迫,指为达到非法的目的,采用某种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的压力或直接对他人肉体施加暴力强制的行为。
【《民法》规定为无效;《合同法》规定为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无效,否则可撤销】
7,乘人之危,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为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常不利条件的意思表示。
【《民法》规定为无效;《合同法》规定为可撤销】

❻ 辨析:要约的意思表示,只有书面形式具有法律效率。

根据合同法规定,要约是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发出的希望与对方订立合同的版意思表示,要约到权达受要约人时生效。同时,合同法规定,合同有两种形式,一是书面合同,二是口头合同,即除了法律规定的要式合同必须以书面订立外,都可以采取口头的形式。由此可见,要约与承诺也都不必局限于书面形式,所以,认为要约的意思表示只有书面形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断是错误的认识,是对合同法的误解。

❼ 民法中意思表示的构成与效力。论述题。速求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行为的内心意愿,以一定的方式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2、要素

(1)目的意思。合同的目的

目的意思,为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

(2)效果意思。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如买什么,买几件,什么价位

效果意思,是指意思表示人欲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的内在意思要素。

目的意思又分为三个构成:要素(必备条款)、常素(主要条款)、偶素(个别条款)

(效果意思+目的意思)=内心意思(mind)

(3)表示行为。

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其内在意思(包括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示于外部,并足以为外界所客观理解的行为。

△内心意思与表示行为合起来就是"意思表示"(expression on mind)

3、意思表示与准意思表示

准意思表示有两种情形,即意思通知与事实通知。

(1)所谓意思通知是指由通知意思而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的行为。意思通知的法律效果不是基于当事人的追求,而是法律的规定。如承认的催告(《合同法》第47条第2款)、拒绝受领、催告履行等均为意思通知。

(2)所谓观念通知是指通过认识事实并通知该事实而发生法律所规定的效果的行为。典型的观念通知有债务的承认、债权转让的通知等。

二、意思表示的类型

1、明示意思表示与默示意思表示

(1)明示。明示是使用直接语汇实施的表示行为,除常见的口头语言、文字、表情语汇外,还包括依习惯使用的特定形体语汇,如举手招呼出租汽车,即表示有租用该车之意。

A、口头形式。

口头形式即口头语言形式,如以口头语言洽谈并订立的合同,以口头语言委托代理人,以口头立遗嘱。口头形式的优点是便捷,但也具有不易保留证据的缺点。

B、书面形式。

书面形式即书面语言形式,主要指文字(文件、信函、电报)、图表、照片、技术工程用图、电子数据等形式。书面形式的特点是烦难不便,但却有郑重庄严和"白纸黑字,铁案如山"的优点。书面形式又分一般书面形式和公证、登记等特别书面形式。

a、公证形式即以公证书对民事法律行为加以证明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除法定必须公证的以外,是否办理公证,应依当事人意思决定。

b、登记则是国家主管行政机关对于民事主体资格和物权变动等事实通过实质审查,予以确认并在专门登记簿上加以登录的管理手段。设立法人和个体工商户、取得和变更不动产物权、结婚等民事法律行为,依法必须登记。凡法定登记行为,只有依法完成登记才能发生效力。

(2)默示形式。默示形式是含蓄或者间接表达意思的方式。默示所包含的意思,他人不能直接把握,而要通过推理手段才能理解。因此,默示形式只有在有法律规定或交易习惯允许时才被使用。按默示时的作为和不作为又可划分为:
法律 敎育 网

A、推定,即行为人用语言外的可推知含义的作为间接表达内心意思的默示行为。所谓可推知,是从该行为中,一般人能够容易地推知其意思的内容。例如租赁合同届满,承租人继续交付租金并为出租人接受,便可推知其表示要延展租赁期间。

B、沉默,即行为人依法或者依约以不作为间接表达内心意思的默示行为。不作为即缄默、沉默不语。民法通则第66条规定的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合同法第47条第2款规定的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继承法第25条第2款规定受遗赠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等,都属法定沉默形式。此外,当事人可以约定以沉默作为意思表示。

2、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遗嘱、抛弃)

(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分为有特定相对人的(要约)和不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商业广告)

A、有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分为对话方式和非对话的方式―――对话方式一般只能撤销,不能撤回

对有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对话方式(了解主义―――到达主义的变种),非对话方式(到达主义)

B、对不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采取发出主义(悬赏广告)

(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采取做出主义(遗嘱――由于是死因行为,因此生效适用特殊规则)

❽ 法律行为意思表示不真实,不自由产生的后果

意思表示不真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自由:如受欺诈、胁迫等外部原因导致意思表示不自由,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上,表现为欺诈、胁迫、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二是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有三种情况真意保留,指行为人故意隐瞒真意,而表示其他意思的意思表示,大多为开玩笑的行为;虚伪表示,即行为人与相对人通谋而为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行为,指行为人将其真意隐藏在虚假的意思表示中,如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

我国《民法通则》没有对单独虚假表示作规定,但在第58条明确规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无效。这一规定主要是针对“以虚假的合法行为掩盖真实的非法行为”而设置的。具体包括:
(1)以虚假的民事法律行为掩盖某种违法行为(如以无息借款掩盖高利贷);
(2)以虚假的民事法律行为掩盖其他真实的违法行为(如以买卖行为掩盖行贿受贿)。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通谋的虚假的意思表示均认定为无效。对以虚假行为掩盖合法的真实行为的(如行为人基于某种原因,以赠与行为掩盖买卖行为),则认定其虚假行为无效,按被掩盖的真实行为予以认定。
误解:
(一)误解的概念和特征
误解是指认识与对象的不一致,即行为人对民事行为的内容或其他有关情况产生认识上的错误,以至于意思表示与内心意志不一致。例如,买受人对出卖物的价格发生误解(价格为10000元,误解为1000元)等。
误解具有以下特征:
1.误解是行为人对民事行为的基本要件形成了错误的概念或缺乏必要的认识,从而使其意思表示与真实意志不一致。其表现为,如果当事人了解真实情况,就不会进行该种意思表示。
2.误解只能于误解一方当事人未受对方的不法影响时才能存在。如果一方因相对方故意进行的错误陈述或其他欺骗行为而陷入错误认识并作出意思表示,则构成因受欺诈而为的意思表示。例如,买受人对价格产生的错误认识,是由于买受人自己的疏忽大意造成的,而不是因为出卖人的欺诈行为导致的。
3.误解必须是对民事行为有关事项的认识错误。下列情形一般不能构成误解:
(1)意思表示动机上的错误。意思表示的动机是当事人作意思表示的起因或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为保护交易安全,意思表示动机的错误不能影响行为的效力。只有当行为人将动机以条件的形式附加于意思表示,使动机成为意思表示的内容时,行为人对动机的错误,才能构成误解。例如,甲在病中的朋友已经去世,但甲误认为其朋友还活着,因此与乙订立买卖合同,购买纪念品准备赠与其朋友。此种情形不构成误解。
(2)行为人对标的物的用途等判断失误而产生的错误。这种情形类似于意思表示动机的错误,也不能构成误解。如甲公司误认为乙公司出卖的机器设备可以经过改造后用于自己的生产流水线,从而与之订立买卖合同,在乙交付后,甲发现根本不可能使用于自己的流水线。
(3)当事人对履行合同的能力的认识错误。当事人过高估计自己的履行能力而与他人订立合同,后来发现自己根本无力履行合同义务。此种情形不属于对合同本身内容的认识错误,故不构成误解。例如,甲运输公司与托运人乙公司订立运输合同之后,发现自己根本无适当的机器设备完成合同规定的运输义务。此种情形,甲无权主张撤销运输合同,而只能承担不能履行合同的违约责任。
(二)误解的效果
误解通常是因为发生误解的一方当事人的过失而产生的。同时,误解有时仅仅是对民事行为部分事项或次要内容发生认识错误。如果任何误解都可以影响意思表示的效力,则善意相对人乃至第三人的利益就有可能遭受不应有的损害。因此,各国民法都规定,只有对于行为内容的重大误解,才能导致民事行为的无效。我国《民法通则》第59条也明确规定,只有当“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时,才允许当事人提出变更或撤销该行为的请求。
一般认为,下列情形为重大误解:
1.对民事行为性质的误解(如将买卖行为误认为是租赁行为而在合同文本上签字等);
2.对相对方当事人的误解(如将甲误认为是乙而与之为民事行为)。一般情况下,对相对方当事人的选择不会对民事行为的结果发生重大影响(如买卖行为中,买受人的身份对出卖人的利益一般影响不大),但是,如果相对方的特定身份已成为民事行为的实质性要素或相对方当事人的确定对民事行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对相对方当事人的误解,也可构成重大误解。例如,赠与行为中对受赠人是谁的误解、委托合同中对受托人身份的误解等;
3.对标的物同一性的误解。如果当事人双方所认定的标的物实际上不是同一事物,即为对标的物同一性的误解。例如,甲有A及B两处房屋,甲想将A房出卖给乙,而乙误认为甲想出卖的是B房,双方就此订立了房屋买卖合同。根据双方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基于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原则,前述情形,由于当事人双方实际上并未就同一标的物达成任何协议,因而其行为不具有效力。
4.对标的物质量的误解并且在交易习惯上被认为十分重要的。 对于重大误解的认定,我国司法解释比较注重考察误解的结果是否导致双方利益的重大不平衡。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71条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❾ 意思表示瑕疵对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

1,真意保留,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内心真意,而表示与其真意不同的意思的意思表示回。
【原则上有效,如答果真意保留的事实为相对人所明知的,无效】
2,虚伪表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同谋而为的虚假的意思表示。
【如果虚伪表示隐藏的行为不违反法律的规定有效】
3,重大误解,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发生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可撤销】
4,误传,指因意思表示传达人之错误而导致的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
【可撤销】
5,欺诈,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隐瞒证实情况,是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民法》规定为无效;《合同法》规定为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无效,否则可撤销】
6,胁迫,指为达到非法的目的,采用某种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的压力或直接对他人肉体施加暴力强制的行为。
【《民法》规定为无效;《合同法》规定为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无效,否则可撤销】
7,乘人之危,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为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常不利条件的意思表示。
【《民法》规定为无效;《合同法》规定为可撤销】

❿ 如何判断一个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订立合同是否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以及内容是否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热点内容
安全员安全生产法律知识题 发布:2025-05-05 17:32:30 浏览:985
自愿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5 17:12:23 浏览:201
立法法第六十三条 发布:2025-05-05 17:10:40 浏览:237
法律援助钰司法救助的衔接 发布:2025-05-05 17:02:38 浏览:389
刑事诉讼法280条内容 发布:2025-05-05 16:51:50 浏览:723
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行政法规 发布:2025-05-05 16:51:16 浏览:778
秒杀了说没货法律知识 发布:2025-05-05 16:50:30 浏览:424
七台河律师 发布:2025-05-05 16:48:39 浏览:203
劳动法中关于加班的规定 发布:2025-05-05 16:40:16 浏览:615
劳动法要求员工签保密协议吗 发布:2025-05-05 16:33:10 浏览: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