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法定密不当的法律责任
Ⅰ 新《保密法》规定了哪些法律责任
1、保密工作领导责任:新《保密法》第条规定:机关单位应当实行保密工作责任制。主要是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
2、定密责任:新《保密法》第12条规定:机关单位负责人及其指定的人员为定密责任人,负责国家秘密确定、变更和解除工作。
3、定密不当责任:新《保密法》第49条第2款规定:对应当定密的事项不定密,或者对不应当定密的事项定密,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处分。
4、知悉范围确定责任:新《保密法》第16条规定:机关单位负责人应当根据工作需要批准国家秘密知悉人员的范围。
5、发生泄密领导责任:新《保密法》第49条第1款规定:发生重大泄密案件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处分。
6、查处不力领导责任:新《保密法》第47条规定:对违反保密规定的人员拒不依法处分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依法予以处理。
7、新《保密法》改“结果罚”为“行为罚”。该法第48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不论是否造成泄密后果,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的;
(2)买卖、转送或者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的;
(3)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国家秘密载体的;
(4)邮寄、托运国家秘密载体出境,或者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境的;
(5)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的;
(6)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的;
(7)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的;
(8)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的;
(9)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
(10)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
(11)擅自卸载、修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程序、管理程序的;
(12)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的。
有上述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且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所在机关、单位予以处理。
Ⅱ 国有企业虽然具有一定行政级别但不属于保密法规定的具有法定定密权的机关范畴金融机构应当笑什么申请授权
国有企业虽然具有一定行政级别,但不属于保密法规定的具有法定定密权的机关范畴。金融机构应向(银监会)申请授权。
Ⅲ 定密责任人包括哪些人员
保密法规定:“机关、单位负责人及其指定的人员为定密责任人,负责本机关、本单位的国家秘密确定、变更和解除工作。”这一法律规定创立了我国定密责任人制度,对解决长期以来定密主体宽泛、定密责任不明确、定密程序不规范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是明确哪些机关、单位需要确定定密责任人。根据保密法规定,需要确定定密责任人的,主要是指具有相应定密权限的机关、单位。无定密权限的机关、单位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国家秘密,其定密也是以机关、单位的名义,通过申请定密的途径,报请有相应定密权限的上级机关或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二是明确哪些人员可以确定为定密责任人。保密法规定,定密责任人是指具有定密权的机关、单位,依照保密法规定,确定或指定专门负责本机关、本单位定密工作并对其承担责任的人员。定密责任人包括两类人员:一类是法定定密责任人,即机关、单位负责人。一类是指定定密责任人,即经机关、单位依法授权,具体履行定密职责的人员。机关、单位负责人一经任命,即为本机关、本单位的定密责任人,不需另行办理确定手续。指定定密责任人,必须严格履行确定程序,先由机关、单位提出初选人员名单,并通过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定密专业知识培训、考核并取得合格证书后,再经本机关、本单位正式指定,以书面形式在本机关、本单位内部公布,报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指定定密责任人主要有两种情况:定密工作量大的机关、单位可以指定定密责任人,如党政机关和重要涉密单位等。业务工作具有特殊保密要求的机关、单位,应当指定定密责任人,如公安、纪检等机关。定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定密责任人属于涉密人员,在指定定密责任人时,应当按照涉密人员的条件挑选,如熟知本机关、单位业务工作,熟知相关保密事项范围规定和定密程序等。
Ⅳ 新《保密法》对信息公开与保密审查提出了哪些原则
新《保密法》第4条、第27条、第29条、第49条第二款规定:保密工作实行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专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属利用的原则;法律、行政法规公开的事项,应当依法公开;机关、单位公开发布信息,新闻、出版、网络、传媒编辑、发布信息,应当遵守保密规定;对应当定密的不定密或不应当定密的定密,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
Ⅳ 定密的根本依据
保密法。
保密法第九条、第十条划定了国家秘密的基本范围。机关、单位认为所产生的国家秘密事项在保密事项范围中没有规定,但属于保密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情形,泄露后会损害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安全和利益的,可以作为不明确事项提出,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保密法进行确定。
狭义的定密,就是把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每一具体秘密事项,按照国家划定的绝密、机密、秘密三个等级,依照法定程序确定下来,并通过相应的法规制度予以保护,从而达到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目的。
(5)保密法定密不当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基于保密义务和竞业限制义务的不同,在签订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协议的时候应该对这些义务规定不同的法律条款。保密义务一般通过保密协议规定,并应当以书面形式签订。
保密的内容主要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需要保守的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内容来进行约定。商业秘密,主要是指技术秘密、商业情报及信息等,包括生产工艺、配方、贸易联系、购销渠道等当事人不愿公开的工商业秘密。
用人单位在保密内容中应尽可能地详尽的列举,并规定相应的兜底条款。而且随着用人单位的技术秘密和获得的知识产权的不断的更新发展,这些需要保密的内容和范围也应相应作出改变。
Ⅵ 《保密法》第四十九条关于机关、单位在工作中定密不当有哪些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机关、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发生重大泄密案件的,由有关机关、专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属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主管部门予以处理。
机关、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对应当定密的事项不定密,或者对不应当定密的事项定密,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机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如有帮助请予推荐。
Ⅶ 《保密法》对定密责任人的职责、定密权限是如何规定的
保密工作是靠人来做的,定密责任人制度的建立,更凸显了人的因素。要想有效提高定密质量,实现准确定密,必须管好定密责任人,通过“管人”来有效“管密”。
Ⅷ 新《保密法》规定了那些法律责任
1、保密工作领导责任:新《保密法》第7条规定:机关单位应当实行保密工作责任制。主要是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
2、定密责任:新《保密法》第12条规定:机关单位负责人及其指定的人员为定密责任人,负责国家秘密确定、变更和解除工作。
3、定密不当责任:新《保密法》第49条第2款规定:对应当定密的事项不定密,或者对不应当定密的事项定密,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处分。
4、知悉范围确定责任:新《保密法》第16条规定:机关单位负责人应当根据工作需要批准国家秘密知悉人员的范围。
5、发生泄密领导责任:新《保密法》第49条第1款规定:发生重大泄密案件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处分。
6、查处不力领导责任:新《保密法》第47条规定:对违反保密规定的人员拒不依法处分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依法予以处理。
7、新《保密法》改“结果罚”为“行为罚”。该法第48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不论是否造成泄密后果,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的;
(2)买卖、转送或者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的;
(3)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国家秘密载体的;
(4)邮寄、托运国家秘密载体出境,或者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境的;
(5)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的;
(6)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的;
(7)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的;
(8)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的;
(9)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
(10)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的;
(11)擅自卸载、修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程序、管理程序的;
(12)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的。
有上述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且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所在机关、单位予以处理。
Ⅸ 机关,单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将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要看具体怎么违反的。这里给出几条规定供参考,也可以自己查阅下保密法呀。专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第四属十九条 机关、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发生重大泄密案件的,由有关机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主管部门予以处理。
机关、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对应当定密的事项不定密,或者对不应当定密的事项定密,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机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五十条 互联网及其它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违反本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予以处罚。
第五十一条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履行保密管理职责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Ⅹ 保密法规定的定密制度包括哪些方面
第九条 下列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泄露后可能损害国家在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回领域的安全答和利益的,应当确定为国家秘密:
(一)国家事务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二)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
(三)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秘密事项;
(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
(五)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
(六)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
(七)经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的其他秘密事项。政党的秘密事项中符合前款规定的,属于国家秘密。
第十条 国家秘密的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绝密级国家秘密是最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机密级国家秘密是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的损害;秘密级国家秘密是一般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