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商标混淆侵权法律责任

商标混淆侵权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1-01-08 17:21:36

A. 商标淡化与混淆和反向假冒的区别

司法实践中,有的销售商购入商品后,去除商品原有商标后销售,这种行为可以称之为对他人商标的“减除性使用”,根据不同情形可能构成对他人商标的普通商标侵权或者反向假冒;与之对应,也有的销售商在购入他人商品后,在商品经过重新包装、分装后另行贴附他人商标或在相关营销活动中使用他人商标,这种行为可以称之为对他人的商标的“添附性使用”。

与“反向假冒”等“减除性使用”行为不同,“添附性使用”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不在于歪曲、虚构商品来源,反而是提示、强化商标指示商品来源的效果;客观上,消费者对商品来源也没有造成混淆,而制止消费混淆正是商标保护的核心要义。既然如此,商标权人为什么不能容忍对其商标的“添附性使用”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优质品牌的形成,需要商标权人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辛勤劳动和积累商誉,商标对权利人意味着垄断性的商业利益和竞争优势,即使对于商业合作伙伴也不能例外,因为未经许可使用生产商商标就可能会分享、搭乘、淡化凝聚在该品牌上的商誉和竞争优势,正是基于这一顾虑,很多知名品牌在制定分销政策时都强调经销商在授权范围外使用其商标需要得到特别授权。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我国商标法第一条就已开宗明义地指出,除了商标权人的利益,消费者、经营者的利益也是鼎足而立需要法律保护的重要法益。商标权本质上是一种排他的垄断权,然而任何权利都有边界,对权利定义不加限制的解释必然导致权利的扩张和滥用。商标权人有权决定是否使用商标,以何种形式何种范围使用商标,但这都必须建立在不损害正常市场秩序、不损害消费者知情权和不合理的给商品经营者带来不便的基础之上。保护商标权的核心在于防止混淆,因此,在没有导致消费者混淆和扭曲商品来源的前提下,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保障商品销售者正常经营活动,应当将对他人商标善意的添附性使用,纳入到商标合理使用的范畴之中。

所谓商标的合理使用,是指在一定条件之下非商标权人可以使用他人的商标而不构成侵权。基于知识产权的立法目的不难看出,权利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始终是知识产权法试图达到的法律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权利限制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于是,肇端于版权法领域的合理使用制度开始进入商标法领域并逐渐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时至今日,对他人商标善意的添附性使用性质的讨论,正是在权利扩张与正当限制背景下的必要思考。根据实践中的常见类型,可以将添附性使用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经销商在商业活动中对所经销商品的必要、合理地使用。

第二,零售商将大包装商品分装或改装后为提示消费者商品来源而使用他人商标。对于一些本身无法附着商标的大包装商品,如水泥、砂糖、大米,零售商在分装后无法使用原来帖附在大包装上的商标,因此只能自行标识,由于此时的添附行为仍然没有改变商品来源,零售商的动机也是为了善意提示消费者,因此这种行为不宜认为是对商品性质的加工或者制造,相应的行为自然不应评价为未经商标权人许可的使用。

第三,组装生产商将他人商品作为内部零件使用后,在商品外部合理标注内部零件商标。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情形下,如果对配件商标过于突出造成混淆,例如置于显著位置,甚至放大字体、加以亮色、进行艺术加工等以求引人注意,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对他人商标非侵权性添附性使用的判断因素:对他人商标的使用出于善意并且没有不当利用他人商誉资源和破坏市场竞争秩序;没有误导消费者对产品来源产生混淆;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合理的商业活动需要。

B. 《科普》商标侵权“混淆”都有哪些类型

我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二项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这个规定看着理解很简单,但是最后写的“容易导致混淆的”中的“混淆”却不好理解。首先混淆这个词就充满很多不确定性,而且在司法实践中还出现了“反向混淆”、“初始兴趣混淆”等晦涩概念,这样我们就更难区分开各种混淆的含义。理论和时间中一般根据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是接受服务的时候所需要经历的过程,在这个因识别商标所导致的商标混淆,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售前混淆”、“售中混淆”和“售后混淆”三类。小编着重来说说售前混淆。更多商标资讯尽在一品威客旗下一品标局,关注关注号:epbiao 时时得到商标行业一手资讯。
售前混淆又称“初始关注混淆”或“初始兴趣混淆”,是指使用侵权商标,使得消费者在消费前对商标产生混淆,造成消费者注意力和购买力转移到侵权商标指示的商品或服务上。就拿最普通的例子来说,我们在路上远远看到KFC,以为那就是肯德基,很开心的想去吃,结果走进一看却是KFE,是山寨肯德基。这就是所谓售前混淆。
售中混淆容易理解,即在销售的过程中消费者容易误认产品或服务来源。
售后混淆又称为旁观者混淆,消费者在销售过程中并没有混淆,但是销售后可能引起相关公众对该商品或服务的认知错误,同样也产生混淆。

C. 商标侵权赔偿问题~急~~~~

这种情况可罚可不罚,可大罚可小罚,请工商局的吃顿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D. 反向混淆对于商标侵权行为的认定有什么影响

北京五一国际知识产权解答,反向混淆对在先权利人和消费者的危害:
一、对在先权利人的危害
在反向混淆中,原告经常是市场地位不高、知名度较低、实力较弱的小企业甚至个人,被告则往往是经济实力较强、占据市场优势地位的大企业,其主观上通常不存在故意侵权的嫌疑,客观上也没有“搭便车”“傍名牌”的必要,被告在后使用人都是实力非常雄厚的国际大公司。即使原、被告实力差距不明显,被告的反向混淆的行为通常也不是出于利用原告商誉的目的。被告主观上通常只是想恶意霸占原告的商标,或者是因不知情等原因导致过失使用。而且往往是,在先权利人的产品销售量因实力雄厚的在后使用人的大力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反而可能会增长不少。同时,在后使用人对讼争商标的使用一般也不会导致消费者以为其产品来源与在先权利人。因此,在后使用人并没有从在先权利人的商誉中获得好处。如此说来,反向混淆中在先权利人似乎没有受到什么损害。其实不然,反向混淆中在先权利人的利益的损害非常隐蔽,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减损了在先权利人商标的价值
随着商标的使用,使得商标标识和权利人的特定产品之间的关联度逐步加强,在商标上逐渐积载了企业及其产品的商誉、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反向混淆的情况下,在后使用人凭借优势市场地位和巨大的商标投入,将讼争商标与自己的产品紧密关联,对市场进行饱和性的轰炸,导致在先权利人的商誉与商标价值被摧毁,在先权利人及其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遭到破坏和扭曲。对于在先权利人而言,其商标的价值因此而减损甚至灭失,无法体现出其商标的经济功能。
商标的价值除了识别作用以外,还有对企业商誉及其产品质量的表彰功能,以及商标商品化价值,特别是商标的商品化价值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强,商标可以像一个独立的商品一样在市场上进行转让和许可使用等流通。而因为反向混淆的原因,使得本来打算收购在先权利人商标的人可能认为其商标涉嫌侵权或已经没有价值而终止交易,甚至转而向在后使用人购买,这使得在先权利人的商标的商品化价值受到极大影响,丧失了在商品化市场上的可观收益,对于一个优质商标来说,鉴于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巨大作用,这个收益有可能是非常大的。
而且,由于反向混淆,消费者可能会反过来把真正合法的在先权利人当成侵权者,导致在先权利人的信誉和声誉受损。因此,当消费者发现自己购买的是在先权利人的商品而非在后使用人的商品时,会感觉失望。商标作为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在商品营销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反向混淆却导致消费者对在先权利人及其产品产生排斥心理,影响了企业的商誉。
(二)使在先权利人丧失了对商标及商誉的控制权
由于讼争商标实际被在后使用人掌控,在先权利人的商誉也随之被掌控,在先权利人意图通过商标吸引和保有消费者的目标将不受自己控制,而取决于在后使用人。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后使用人的商品或服务导致了不受欢迎的恶名,那真正的在先权利人也会受到牵连,同样遭受歧视。
(三)反向混淆削弱了在先权利人进入新市场的能力
由于在后使用人往往是占有较多的市场资源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的大企业,其产品的市场份额很大,依靠其强大的市场推广能力,只要在后使用人的产品先行进入某一新的市场,就会使得讼争商标与其产品的关联性充斥于这一新市场的消费者的头脑中,那么在先权利人要再将自己的商标和产品引入该新市场就难上加难了。可见,反向混淆的存在,导致在先权利人的“前途”很大程度上被掌控在在后使用人手中。从这点看,反向混淆对在先权利人的损害比起对其商标上经济价值的损失来得更加深远和难以预测。
二、对消费者的危害
从反向混淆对商标的识别功能的影响看,只要产生了混淆,不管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对消费者都是不利的。因为只要发生了混淆,他们就可能购买不到符合自己期望的产品。
为了购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即混淆的存在使得消费者的搜索成本增加了。但是,反向混淆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与正向混淆还是有所不同。反向混淆中,大部分消费者不会对在后使用人商品来源发生混淆,受到损害的是想购买在先权利人产品的那小部分消费者。但是,由于在后使用人往往是产品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其产品与在先权利人的产品有较大的替代性或至少不比在先权利人的产品质量差很多,消费者的误购往往不会带来太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反而获益。故此,他们很可能以后不再区分两个经营者的产品或者转向购买在后使用人的产品。从这个角度上讲,他们的搜索成本较之原先可能反而会降低。
但是,由于反向混淆的存在,在先权利人对其商誉的控制能力减弱,这会打击其努力经营、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积极性,也会挫伤其公平竞争的主动性,导致市场上产品的总体质量下降,竞争秩序混乱,市场活力降低。同时,还会造成在后使用人不公平的垄断,影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从长远看不利于消费者利益。

E. 如何判断被告商标是否造成消费者混淆误认

商标具有标示商品来源的功能,承载着商标权利人的商业信誉。知名商标包括驰名商标更加容易遭到不法经营者的恶意侵权,其中既有直接仿冒知名商标的方式,又有将知名商标注册为域名、公司字号等方式,侵权隐秘手段层出不穷。这既是侵害商标权的行为,也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法经营者的侵权目的在于和知名商标或其持有人搭上关系,误导消费者,从而为自己的产品打开市场销路。当受害人对商标侵权行为提起诉讼时,法院将被告是否存在商标侵权行为进行认定。被告的商标是否会造成消费者的混淆误认,这是法院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如果被告商标并不造成消费者的混淆误认,也就是说受害人的商标实质上没有受到影响,则被告行为不应认定为侵权。美国法院通过“派拉罗”案的经典判例,确立了法院衡量被告商标是否造成消费者混淆误认的八个因素,可以值得我国法律实务界的借鉴。这八个因素为:一、 原告商标的强度。原告商标越有名,受到保护的力度越大。二、 原告商标和被告商标的雷同程度。相似程度越高,引起消费者混淆误认的可能性越大。三、 原告和被告的产品或服务近似的程度。双方产品或服务的近似程度越大,越易造成消费者混淆误认。四、 被告是否有故意或恶意导致消费者混淆误认。若被告具有故意或恶意,将对原告更加有利。五、 被告的商标是否已经在实际上造成了混淆误认。可通过专业调查机构在相关消费者中进行调查,若实际已经造成消费者混淆误认,原告胜算大增。六、 被告的产品或服务的品质。被告产品或服务品质越低,法院更趋于认定消费者混淆误认。七、 消费者是否头脑精明。消费者越不专业,头脑越不精明,越容易产生混淆误认。八、 原告将来是否会生产被告的产品或提供被告的服务。原告若将来提供和被告相似的产品或服务,造成消费者混淆可能性越大。当然,并不是每个案件都需要全面考虑上述八个因素,可根据案件实际情况集中分析其中的某几个重要因素并综合考虑。(上海市海上律师事务所徐智达律师)

F. 商标混淆理论是判断商标侵权的唯一标准吗

不是
根据《商标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以下行为构成商标侵权:
1. 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专同一种属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2. 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
3. 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

G. 驰名商标反淡化和普通商标反间接混淆的区别

驰名商标反来淡化保护问题是自商标法中的核心问题。反淡化究竟是否需要"商标近似"、是否需要以"间接混淆"为前提以及反淡化的标准究竟是"实际的淡化"还是"淡化的可能",是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中颇具争议的难点问题。从法理上清晰地剖析前述问题,并对美国、欧盟相关理论进行批判地借鉴与运用,不但有助于澄清错误观念,还有利于丰富相关的司法理论,为《商标法》的再修改提供理论支撑和学理支持。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12条就对商标混淆做了明确的定义:足以造成相关公众的混淆、误认是指相关公众误认为被控侵权商标与注册商标所标示的商品来自同一市场主体,或者虽然认为两者所标示的商品来自不同的市场主体,但是误认为使用两者的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经营上、组织上或法律上的关联。从以上的规定看尚未具体规定商标混淆的方向问题,只是说明了商标的混淆的审核标准,那么没有说只有正向混淆才是侵权,而反向混淆就不属于商标侵权。实际上,是否存在混淆的可能性才是审理商标案件需要最终解决的问题,而非混淆的方向。因为无论正向混淆还是反向混淆,都会损害在先商标所有人的利益,这是法律不能容忍的。

H. 商标侵权认定标准混淆是什么样的

按照商标法理,是否会造成混淆(包括可能的混淆)是认定商标侵权的主要依据。只要有可能导致消费者混淆,就可以认定使用行为构成侵权,而没有或不存在混淆可能性的,就没有构成商标侵权。混淆的实质是,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来源及相关信息发生错误认识。然而,混淆本身又是一个难题,它需要借助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商品和商标的相似性。“商品类似”、“商标近似”是商标法的一个重要命题,其重要作用首先体现在商标确权过程中,商标申请、异议、评审无不围绕着这两大要素展开。商标注册采取分类申请的原则,设立这一原则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在后商标与在先商标在标识和对象上过于接近而导致混淆,更为深远的目的是在分工日渐细化的市场背景下优化商标资源的配置。我们看到,在分类注册申请原则的制度下,存在着大量近似甚至相同的商标,但这种情况的存在并未导致消费者的混淆,也未引起竞争秩序的混乱,原因就在于这些商标标示的商品或服务是不同类别的。也就是说,商标近似是以商品类似为前提的,因此,在判断商标近似时,应首先考虑商标所标示的商品是否有相似性。在商标注册阶段,一般而言申请注册的标志未经过市场的实际使用,因此是否足以防止混淆便通过商品和商标的相似性进行推定,标志本身的构成、标志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标志与在先商标的关系,当然地成为审查的重点,某一标志只要不含有法律禁止的内容,就直接推定其具备显著特征,可以获得注册。

在商标权的行使过程中,法律的职能是保护注册商标专有权,制止混淆。判断是否存在混淆的可能性应当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相关标志以及商标之间的近似程度、标志的注册情况、标志在市场上的实际使用情况、消费者对商标和商品的认知等等,不一而足。其中商品类似和商标近似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从人类的认知规律来看,音、形、义近似的符号在相同语境之下容易产生混淆,正因为如此,一些国家商标法干脆将认定混淆的标准直接规定为“商品类似并商标近似”。我国商标法第52条即采用了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加强了“相似性”在判断混淆中的作用,其优点是法院可以直接通过判断商标近似与否和商品类似与否来认定侵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缺点则在于直接以商品是否类似、商标是否近似作为判定侵权的标准不合法理,可能导致误判。

I. 如何理解商标"反向混淆"侵权认定问题

准确认定近似商标
近似商标或标识的认定,是商标侵权判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同时具备“商标或标识构成近似”和“在同一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两个条件,侵权才能成立。近似商标与相同商标有所不同,在视觉上虽有一定差异,但在其他方面如发音、含义等方面与注册商标近似,并足以造成消费者的误认或混淆。考察两个商标是否属近似商标,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商标外观。即对两个商标的文字、图形或其组合的视觉形象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进行观察,看是否能引起误认或混淆。如江苏某公司使用的“HOVER”图形商标与英国某公司的已注册的图形商标“HOOVER”仅一个字母之差,视觉类似,加上发音基本相同,足以造成消费者误认,应认定为近似商标。再如天津某公司使用的“SAFINO”与法国某公司在先注册的“SANOFI”商标字母完全相同,仅最后4个字母排列顺序稍有不同,但两商标在文字整体结构和读音上十分近似,极易使消费者误认,因此构成了使用在类似商品上的近似商标。
2.商标读音。从人们的听觉出发,判断两商标是否因读音近似而导致混淆。如江苏某公司以“夏奈尔(SUNNER)”作为商标,虽与法国“CHANEL”(中文译音“夏内尔”)含义不同,英文字母也不相类似,但因读音近似,尤其是在汉语语言环境中使用,构成近似商标。再如“今日”和“金日”等。
3.商标含义。分析两个商标是否含义相同或近似并导致消费者对商品来源产生混淆。如“BLUE SKY”与“蓝天”,中文含义一样,很容易使人误解生产厂商与特定商品之间的关系,误认为标注“蓝天”的商品系“BLUE SKY”的系列产品。

热点内容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下载 发布:2025-05-18 00:10:09 浏览:837
劳动法与公司员工手册发生冲突 发布:2025-05-18 00:09:58 浏览:188
商法交易迅捷原则 发布:2025-05-17 23:52:26 浏览:53
大撤销条例 发布:2025-05-17 23:30:43 浏览:763
2017年行政诉讼法 发布:2025-05-17 23:16:52 浏览:257
国内顶尖律师 发布:2025-05-17 23:15:29 浏览:1
盐津县人民法院网 发布:2025-05-17 22:56:12 浏览:87
快递运输条例 发布:2025-05-17 22:49:36 浏览:95
工伤保险条例工资 发布:2025-05-17 22:46:08 浏览:281
湖南三湘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5-17 22:42:22 浏览:242